情境教学的好处就是让孩子身临其境。这样的教学会给孩子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而且这样的学习环境可以更加主动地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帮助孩子进一步对所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并获得更大的进步!
“情境教育”之“情境”实质上是一种环境,但是这种环境是被人所优化过了的,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促使儿童在现实环境与活动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获得全面发展。因为这种人为优化的情境,可以做到主体的能动活动与现实环境优化的统一,激发儿童潜能与培养塑造的统一,最终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充分发展的统一。
情境教育利用移情作用,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且在加深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真情总是激荡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间。在客观环境的作用下,儿童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对象。情境教育正是利用儿童心灵上这最可宝贵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的纽带作用和驱动作用。
情境教育所创设的情境,应首先注意渲染具有一定力度的氛围,使儿童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激起相应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儿童从关注、产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积极的态度倾向,到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教学活动;然后,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入教学情境的相关对象上;随着情境的延续,儿童的情感逐步加深,最终由于情感的弥散渗透到儿童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儿童对教学内容所持的态度,爱、恨就更为明确,这种情感态度在情境“含蕴理念”的主导下,包含了对“美”与“丑”的判断、“是”与“非”的分辨。这种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的结合过程,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延续、反复、发展,对儿童的心灵必然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儿童的审美情感、道德情感和理智情感,受到了很好的陶冶;而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是提高人才素养的重要基础。情感陶冶既是促进儿童发展的有效手段,又可达到培养儿童高级情感的最终目的。
歌德是德国伟大的诗人。他于1749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他的父亲是法学博士,33岁就担任了皇家顾问,他的母亲卡塔琳娜·伊丽莎白出生于书香和官宦之家,是法兰克福市长的女儿,所以歌德一家在当地很有地位。母亲与生活严肃、有点古板的丈夫不同,她热爱艺术、开朗、精明、活泼,有丰富的想象力,很善于讲故事。在母亲的管束下,歌德背了不少的诗篇,但是依然不愿用心学习,整天想着去玩。于是母亲决定提前送他去上学。在学校里歌德学习很不认真,经常想着法子逃学,然后就到野外玩去了。学校的老师向歌德的母亲反映说:“夫人,你的孩子很聪明,但是他的聪明没用在学习上,却用在了想法子逃学上。”
母亲想了很久,总算想出一个教育孩子的办法来。一个星期天,母亲对小歌德说:“今天妈妈带你出去玩,好不好?”小歌德高兴地跳起来说:“好呀,我正想着怎么出去玩呢。”母亲带着小歌德出了门,他们走了没多久,来到一个教堂前。只见那里围了好多人,小歌德很爱看热闹,就拉着母亲挤了过去。却见一个差不多与歌德同龄的小孩子正衣衫褴褛地坐在地上,面前摆了一只碗在向人们要钱。小孩子的碗里没有几个钱,多数人都只是过来看看就走了。母亲从口袋里拿出一枚硬币交给歌德,让他放进那个小孩的碗里。
等小歌德放完了硬币,母亲问那个要钱的小孩:“你为什么不去上学呀?”
那个小孩抬起头看着歌德的母亲说:“夫人,我没有钱去上学。”
“那你的父母亲呢?他们不管你吗?”
“我爸爸已经死了,妈妈身体也不好,赚不到钱。”
“那你想上学吗?”
“想呀,我在这里要够了钱,就去学校。”
“那你现在要的钱够上学吗?”母亲又问道。
小孩失望地摇摇头。歌德的母亲想了想对小孩说:“你家住在哪里呢,告诉我你家的地址好不好?”
母亲记下了小孩家的地址就带着歌德走了。回家的路上小歌德低着头一言不发。母亲问:“你在想什么呢,孩子?”
“幸亏我没有生在穷人家。那个穷人家的孩子,想上学却没钱。”
“是呀,有多少孩子想上学却没有这样的机会,而你有这样的机会还不知道珍惜,成天就是想着逃学。”
“妈妈,我错了,我以后一定会认真学习的。”小歌德很内疚地说。
“这就对了,你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机会。以后千万别逃学了。”
“我会的妈妈,那个穷小孩子呢?我们可以帮帮他吗?”小歌德问道。
“噢,妈妈会帮的,我已经记下了他们家的地址,明天让人去他们家看看,如果真是他说的那样,妈妈会给他钱让他上学的。”妈妈回答说。
在母亲的精心引导下,小歌德改变了态度,开始用功地学习。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写出了巨著,成为世界级的文学大师。
情境教学能引起儿童进入角色、体验角色、评价角色的心理。这种“有我之境”,可产生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导引效应。儿童随着扮演角色、担当角色,顿时产生进入角色的知觉,凭借这种如临其境的知觉,会很快地理解角色在情境中的地位,与其他角色的关系,设身处地地体验角色的情感。儿童的经验在情境教育中被充分地利用,并延续,日益丰富起来,在此情此境中,儿童的身心很自然移入所扮演、担当的角色。比如,当爸爸在写作时,孩子跑到爸爸桌前又叫又跳,妈妈厉声制止当然也行,不过就不一定比得上妈妈温柔地对孩子说咱们到外面玩效果更好。当孩子不睡觉时,父母可以指指旁边睡着的小花猫,暗示孩子该睡了;也可以躺在孩子身边装睡,孩子在“大家都睡”的情境之下,也会很快入梦。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有利于孩子切身体验与感受,并积极做出主动的改变,家长应善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