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沟通。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沟通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但是,令大多数父母感到头痛的是,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孩子却总不以为然,还常常会视父母的谆谆教导为没有意义的唠叨,甚至拒绝与父母交谈,这就涉及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的问题。
与孩子沟通并非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沟通的时机往往需要父母去把握、去创造。一般来说,当孩子专心致志于自己的学习和娱乐的时候,父母的谈话便成为一种不受欢迎的干扰。只有当孩子在比较空闲的时候,或者从一种活动转换到另一种活动的时候,他才比较愿意与父母交谈。比如孩子放学回家的时候,全家一起吃饭的时候,或是取得成功、遇到问题的时候。当然,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做父母的应根据实际情况找准与孩子沟通的时机。
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失败,往往不是缺少对孩子的爱,而是缺乏对孩子的尊重。一方面,大多数父母认为,孩子甚至比自己更重要;另一方面,在与孩子交谈时,他们又习惯于要求孩子完全放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样只会导致孩子对与父母的交谈感到害怕。要成功地与孩子进行有教育意义的沟通,父母必须始终小心翼翼地去维护孩子幼小脆弱的自尊心。
有的父母总以为孩子年幼无知,需要严加看护,谆谆教诲。其实,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如果你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体察孩子、理解孩子,你就会发现,孩子的许多想法和感受是多么合乎情理。人们常说,人需要被理解,不需要被教训。孩子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因此,当你觉得孩子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犯了错误,不要教诲,不要训斥。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你与孩子之间才能够进行有意义的沟通,你才能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孩子才能接受你的谈话,并使他在无形中受到你的影响。
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是两个生命的碰撞。应该说,碰撞所产生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它所能达到的高度也是没有止境的。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不要满足于初见成效,而应该学习教育的艺术,不断提高沟通的层次,使亲子关系达到更高的境界。
聪明的父母就是注意倾听孩子讲话(即使自己不感兴趣的话也要耐着性子听),使沟通变得很容易。有一位家长总是问别人,孩子不太爱说话怎么办。奇怪的是他的孩子和别人谈起汽车来却是口若悬河。原因就是母亲说话太多,不注意倾听,在半小时内,只听见母亲一个人在讲,孩子刚要讲,又被母亲抢了话茬,孩子只好在一边苦笑。
所谓倾听,就是不但要努力地听进去,而且要思考,注重发现孩子谈话中的闪光点。发现孩子第一次正确运用成语,要给予赞赏;第一次引用了一首古诗,要表示受到感动;发现孩子能够慷慨陈词,有理有据地争辩,就应该有意地惊呼:“我家出了一个雄辩家!”这样,孩子不但愿意经常和父母沟通,而且还会自动提高沟通的质量。
两代人沟通的艺术,就在于父母要“童心未泯”。做不到这一点,孩子就会对父母敬而远之。
有个平时动作总是慢腾腾的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对父亲说:“爸爸,今天体育课上我跑了第一名!”父亲有点纳闷,但还是说:“小冠军,快把比赛的实况给爸爸描述一下吧!”原来是上体育课的时候,全班同学分成四组比赛,这个孩子在小组跑了最后一名。然后每组最后一名同学再比赛一次,这个孩子就是这次“安慰赛”的冠军。孩子明明是小组比赛的最后一名,只是可怜的败将中的冠军,还值得高兴吗?但是通过谈话父亲发现的是孩子可贵的自尊心,于是决定和孩子一起庆祝“过五关斩六将”,闭口不谈“败走麦城”。试问,哪个孩子不愿意和这样一个能理解自己的父亲沟通呢?
有些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过于急躁,总幻想一两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实际上这不可能,因为两代人年龄差异很大,又成长在不同时代,理解需要有一个过程。如果只有急切的心情,缺少扎实的行动,那就只好在亲子关系上长期吃“夹生饭”。下面我们来看这么一个案例:
15岁的石子沉溺于计算机游戏,常常玩到深更半夜,第二天又起不来,父亲非常生气,就训斥道:“早知道你整天玩游戏而不是学习,我才不会花这么多钱买这台电脑。”
石子觉得父亲是在责怪他没有利用电脑来学习,其实他既用来学习了,也玩了游戏,所以就和父亲吵了起来。这位父亲的做法非常不妥当。电脑本身就是具有游戏功能,不玩那是不可能的。再说电脑已给买回来了,父亲好像又很后悔,这不是给孩子一个打击吗?所以父母说出此话,本身就没有沟通的余地,又怎么能沟通呢?父亲不妨这样来表达自己的意见:“石子,你对电脑挺喜欢的吧,每天睡这么迟,第二天起得来吗?可要注意身体。电脑游戏过把瘾就行,时间不能花得太多,是不是,要不你定个计划表。”
这样顺理成章提出来的要求,孩子是能接受的。要和孩子沟通,父母首先应当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听取子女的意见,然后心平气和地跟子女交换意见,对子女不能明白表示出来的意见,替他们做补充说明。这样既可使子女注意听父母讲话,同时,也可赢得他们的心,赢得他们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