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当他与朋友在餐桌上聊天时,他有意识地将桌上一件件的餐具往朋友那边移动,结果本来谈得很热烈的朋友开始变得心神不定,最后终于提出了抗议,说他感到了某种压力。由此心理学家得出结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精神的领地。
人类学家们发现,在我们身体的外部有一个肥皂泡似的透明罩包围着我们,这就是所谓“个人间隔”。这个间隔就好比是切开的鸡蛋一样,有好几层构成同心圆。最核心的部分是“亲密区”,它的范围是由皮肤往外0.45米,只有至亲的亲人、朋友和情人才能在这个区内接触。往外一环是“个人区”,在我们面前0.45米至1.2米,与要好朋友和熟人交往就在这个区。再往外是“社交商讨区”,在我们前面1.2米至3米。3米以外则是“公共区”,是供不带任何个人色彩的交往使用的,如听课,在法庭上作证,观看舞台演出等等。
任何男子,如果在求爱之时破坏了这些不成文的身体间隔限制范围,比如说,未经许可便把头伸进一位女性的亲密区,这时他很可能会发现女性在“加固”空间拦网,她会把身子往后缩,转过脸去,绷紧肩膀,紧闭嘴唇。看到这些防御性的表示,男性应该从亲密区退到不显得那么轻浮的个人区。
在与新结识者交往之时,最好是从侧面接近对方。实验结果表明,正面的接近最使人感到不安。有一项研究发现,大学生们在别人从正面接近时手心出的汗比从背后接近时多,这表明他们感到焦虑不安。
在情场之中,眼睛注视对方实际上就是消除了双方之间的距离。在房间之中,隔着老远注视对方,就像是把对方带进了你的个人区。然而当双方在实际上离得很近时,视线的互相接触就不需要那么长时间。距离和视觉接触是可以互为替代的。因此,在相距只有1.2米之时,情侣之间凝眸相视会使他们由于过分亲密而变得局促不安。在0.45米至1.2米之间的个人区,视线接触如果超过两秒,对方便可能觉得你侵犯了他的隐私而感到不快。
因此,在情场的关键处,成败往往只在咫尺之间。只要站得远了,无形之中就会显得孤傲冷漠。然而要是越过了0.69米这一陌生者的范围,就是说进入0.61米这个熟人区,又会让人觉得来者鲁莽唐突。
不过你也不必带上皮卷尺上情场。大多数人对个人间隔的层次和范围都有一种直觉。他们不自觉地领会社会间隔的结构,自然而然不超过界限。可是性情较差的男性往往觉得对个人间隔的界限很伤脑筋,而女性在这一方面似乎问题不太大。
哲人说过,很多事物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我们与之存在着适当的距离。比如,去动物园看老虎,如果贴得太近、太亲密了,就会很恐怖、很危险,老虎的爪子会抓伤你,如果后退几步,隔着笼子再看老虎,你就会感到老虎是威武雄壮、色彩斑斓、富有阳刚之气的“兽中之王”。再如,在高山上观赏风光,你会生出“江山如此多娇”的慨叹和赞美;而一旦靠得太近,你就会被一叶障目、不见天日了。
刘阳和吴梅是结婚多年的夫妻,但是他们的夫妻关系却很不让人乐观。吴梅过多的关心让刘阳觉得是种负担。每次刘阳出差,动身的前一天晚上,吴梅会问他准备何时启程,又问他的飞机何时起飞。接着,她在脑子里进行了一番盘算,胸有成竹的警告刘阳:“你没有留出足够多的时间,不能及时坐上飞机”。吴梅认为是在关心他,而刘阳感觉到的却是自尊受到了冒犯!刘阳在世界各地授课,迄今为止,乘坐飞机,飞行了整整14年。从来没有错过航班,哪里用得着别人提醒!次日早晨,在刘阳出发之前,妻子不厌其烦,又问了他一大堆问题,诸如:“你带上机票了吗?”“钱包在身上吗?”“你的钱够用吗?”“你袜子够穿吗?”“你知道在哪里转机吗?”吴梅觉得这是爱他的表示,而刘阳却认为她对自己缺乏信任,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因此感到恼火。他经常对妻子做出暗示,不希望她以这样的方式传递她的爱,婆婆妈妈地指点对方。他对彼此的感情充满了疑惑。
两个人应该深入地交流,告诉她不应该凡事操心,像母亲那样,为对方提供过于细微而繁琐的照顾和保护。每个人渴望的爱与对方的信任是分不开的。所以,即使错过了飞机,也不要对他说:“我都跟你说过了,你不该……”诸如此类的话。要相信,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过多地关心会让对方产生负担。夫妻双方应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不应该有谁驾驭谁的表现,让对方在你太多的关心下无法呼吸。
距离产生美。爱人如此,朋友如此,其他人际关系也如此。即使是亲近的人之间,也需要适当地保持一段距离。不即不离,若即若离,不远不近,恰到好处。这样既可以避免摩擦,又可以给彼此以安全感。
在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每当痛苦失望或消沉时,就需要抒缓情绪,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安慰,这块藏在每个人内心的土地,就是“神秘园”。
在善良的同时,还要学会给人保留一点心灵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精神领地和自尊。在别人精神的领地里,不要以为凭借善良就可以随意闯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