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是一盘棋,如果走错一步就会痛失全局。人生比较像足球赛,即使最强的队也会在比赛中失手,即使最差的队也有扬眉吐气的一天。
我们的目标是获得多于失去。
我们都在寻求完美,可是完美空间是什么呢?
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个圆被切去了很大一块三角,它想让自己恢复完整,没有任何残缺,于是四处寻觅失落的部分。因为它残缺不全,只能慢慢滚动,所以能在路上欣赏野花,能和毛毛虫聊天,享受阳光。它找到各种不同的碎片,但都不合适,所以只能把它们留在路边,继续往前寻找。
有一天,这残缺的圆找到了一块非常合适的碎片,开心得很。把它胡乱地拼上,开始滚动。现在它是完整的圆了,能滚得很快。但它却发觉因为滚动太快,看到的世界好像完全不同,于是它停止了滚动,把补上的碎片丢在路旁,又慢慢地滚走了。
人往往在有所失去的时候,特别盼望能够回复完整。其实,心中满怀希望和期待并不糟,它会让你懂得珍惜和感恩,使你受益一生。
能认识到自己有种种遗憾,勇于放弃不切实际的梦想而坦然的人,可以说是完整的。
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能如残缺之圆继续在人生之途滚动并细尝沿途滋味,就能达到完整。这就是生命所能赋予我们的:不求事事如愿,但求问心无愧。
古语云:甘瓜苦蒂,物不全美。从理念上讲,人们大都承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正如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一样,也不存在神通广大的完人。在认识自我、看待别人的具体问题上,许多人仍然习惯于追求完美,求全责备,对自己要求样样都是,对别人也全面衡量。
难道那些伟人、名人果真那么十全十美、无可挑剔吗?绝非如此。任何人总有其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有过一千多项发明,被誉为“发明大王”,但他在晚年却固执地反对交流输电,一味主张直流输电。
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创造了生动而深刻的喜剧形象,但他却极力反对有声电影。
人是可以认识自己、把握自我的,人的自信不仅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和价值,同时也认识到自己有缺点和毛病。我们不苛求完美,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两重性是不易改变的。所以,我们应当保持这样一种心态和感觉,我知道自己的长处、优点,也知道自己的短处、缺点,我深知自己的潜能和心愿,也看到自己的困难和局限。人类永远具有灵与肉、好与坏、真与伪、绚烂与孤独、坚定与犹疑等等两重性。
自我容纳的人,能够实事求是地看自己,也能正确理解和看待别人的两重性,这样就会抛弃骄傲自大、清高孤僻、鲁莽草率之类导致失败的弱点。我们以这种自我认识、相互包容的观念意识付诸行动,就能从自身条件不足和不利环境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不必藏拙,不怕露怯。即使明知在某方面不如别人,只要是自己想做的事,也会果敢行动,我行我素。因为任何一个人只有经过跌跌撞撞,爬起来再来,才能学会诸多本领和技能。
任何人都有缺点和弱点,任何人也都有无知无能方面,只不过表现在不同的事情上而已。因而,人人在自我表现和与人交际中都会有“出丑”的表现。有些人由于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缺点,拿出勇气,去革新和突破自己,所以,他们情愿不做事、不讲话、不交际,也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在灯光灿烂、乐曲悠扬的宴会厅里,他们很想站起来跳舞,可是怕别人笑话自己舞技拙劣,宁愿做一晚上的看客。跳得好的人越多,观众越多,他们就越鼓不起勇气。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一书中写道:倘要所有的人没有短处,其结果最多是形成一个平庸的组织。所谓“样样都是”,必然“一无是处”。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往往也越明显,有高峰必有深谷。
谁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与人类现有的知识、经验、能力的汇集相比,任何伟大的天才都不及格。一位经营者如果只能见人之所短而不能见人之所长,从而刻意于挑其短而不是着眼于其长,这样的经营者本身就是弱者。有些人,搞不清楚为什么要放弃完美。因为不追求完美将达不到理想的目标,这只是一种惯性思维,而事实上,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有放弃完美,才能树立起自信自爱的意识,才能真正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价值、选择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