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有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不可谓不尽心;然而,却在努力为孩子打拼的同时,忘记了孩子也是一个人,有柔弱的心灵,需要呵护和疼爱。父母的打骂和粗暴对待,换来的,可能是孩子一生的阴影。
关于对孩子的教育,一个教育家曾经留下这么一段发人深省的话。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妒忌之中,他就学会了嫉妒。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
后来,又有人根据这段著名的家庭教育名言,补充了下面的几句: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会头脑平静地生活。
话虽然不多,却在平淡中道出了一个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深刻影响。好多父母都是为着孩子能有健康的体魄,将来能出人头地等角度出发,为孩子性甘情愿的付出,努力打拼,为孩子创造着舒适良好的环境和优越的物质基础。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不可谓不尽心;然而,这样的父母难免急功近利,在努力为孩子打拼的同时,也对他们过于严格要求,殊不知,孩子的心智是需要一段过程来发展的,这个过程中,需要父母要像对待朋友一样的维护和呵护的。在这个愉快的发展过程中,你的孩子会快速地、轻松地、健康地达到你意想不到的高度的。
就拿孩子的成绩来说,很多父母相信严压下能出成绩。确实,小孩子在严格要求下能出好的成绩,但是他们的心理常常是超负荷的,压抑的,长期得不到渲泄的。这样的小孩子,即使以后能出人头地了,事业有成了,他的心胸是狭隘的,心理是不健康的。处人,处事常常是抱怨,猜测,阴暗的,极端的,从来就不会从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看问题。除非他有社会背景,否则,难以再有更好的发展的。原因很简单,小时候的父母常常就是简单看成绩,不分青红皂白的一顿打骂,但看下次的成绩。好多父母是简单的看待分数,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到时,隐患终究会体现出来的。
央视12套《心理访谈》节目中来了一家子,爸爸妈妈和7岁的女儿。妈妈总觉得女儿动作慢,对女儿横竖看不顺眼,于是经常打骂孩子,发展到后来,每天都要打女儿。可能妈妈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不正常,于是想到了央视的这档节目。女儿看上去是个非常聪明伶俐的小姑娘。问她妈妈为什么要打她,她一边怯怯的看着妈妈,一边不好意思地说是自己表现不好,老说妈妈不喜欢听的脏字;再问妈妈,妈妈说不是脏字,而是没意思的话。看那7岁的女儿,满脸是对妈妈的讨好。心理学家李先生拿出一张纸,让女孩画出她心目中的爸爸和妈妈。她三下两下就画好了。画上的妈妈没有耳朵、眼睛很小;爸爸则手牵一条小狗状的小动物。问她为什么妈妈是那样的形象,女儿回答说希望妈妈看不见也听不见她的坏行为;而爸爸牵着的动物,就是她自己,显然,她希望得到爸爸的爱和保护。后来,女儿暂时离开节目录制现场,主持人和心理学家开始对爸爸妈妈提问。问妈妈为什么要打女儿,妈妈说不希望女儿长大后变成象爸爸那样的人。那妈妈眼中的爸爸又是怎 的呢?——就是那种打开柜子、抽屉从来不知道关上的;有次女儿生病,妈妈让爸爸出门买药,特别关照不要买利君沙,因为女儿过敏。后来,爸爸买药回来了,妈妈一看,是整整一袋子利君沙!爸爸不打骂女儿,回家来也会抱抱女儿,但一转眼就去沙发上看报纸了。原来,问题的症结在爸爸这里!爸爸是一个不大动声色的男人,妈妈对爸爸有意见,但又缺乏沟通,所以就把怨气发泄在女儿身上了。
虽然妈妈经常打骂自己,但电视里那个小女孩,依然表现出对妈妈的无限依恋,说话时脸基本冲着妈妈,看妈妈的反应。好可怕呀,爸爸的冷漠导致了妈妈的粗暴。在孩子成长初期,一般都对妈妈的依恋超过对爸爸,而爸爸的角色一般是保护神。所以,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一定不能用冷 和粗暴对待他们。
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有的父母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就忘记了孩子也是一个人,有柔弱的心灵,需要呵护和疼爱。父母的打骂和粗暴对待,换来的,可能是孩子一生的阴影。只有放下家长的架子,和孩子好好的认真沟通,才有可能给孩子塑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