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思维,指人习惯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思考问题,仿佛物体运动的惯性。惯性思维常会造成思考事情时有些盲点,且缺少创新或改变的可能性。惯性思维就好像让人没有激情的生活,只有改变惯性思维,才能开创出生活的新天地。
惯性思维,听到这个词的时候,你可能只是理所当然的认为它只是你在电视,报纸上听到的一个词,跟你的生活没什么关系,可是,让我们看看下面的例子,也许你会惊奇的发现,惯性思维无处不在,并且悄然的影响了你的生活。
1、台湾有一个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请了50名志愿者看房间内所有蓝色的物体30秒。然后请他们闭上眼睛,问他们看到了多少个红色的物体,绿色的物体和黄色的物体。这下他们都傻眼了,因为他们只专注蓝色的物体,没有专注其它颜色的物体。
2、很多人小时候玩过这样一个游戏:你先不停的说月亮,别人问:后羿射的是什么?你肯定会不假思索地说月亮。
3、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用血压计测楼高。你肯定会认为,这不可能测出来。测有一个同学写出了数十种方法,其中最简单的是:敲开一楼房间的门,问里面的人这楼有多高。
4、有一个学者给他的学徒们讲了一个故事:五金店里面来了一个哑巴,他想买一个钉子。他对着服务员左手做拿钉子状,右手做握锤状,用右手锤左手。服务员给了他一把锤子。哑巴摇摇头,用右手指左手。服务员给了他一枚钉子,哑巴很满意,就离开了。这时五金店又来了一个盲人,他想买一把剪刀。这时,学者就问:这个盲人怎样以最快捷的方式买到剪刀呢?一个学徒说,他只要用手作剪东西状就可以了。其它学徒也纷纷表示赞成。学者笑着说,你们都错了,盲人只要开口讲一声就行。学徒们一想,发现自己的确是错了,因为他们都用惯性思维思考问题。
你也许会说,上面的例子都是实验,故事,或者不值得一提的小孩把戏。现实生活或是工作中,遵照惯性的思维,或者传统的做法,是不会出错的。的确,这种惯性思维在工作中能够高效、自动地解决常见的问题,还能够有效的节省人力和物力。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如果你的思维不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怎么能保证自己不落后于时代呢?比如在职场中打拼并且独挡一面的男人们,要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所进步和提升,就一定要注意打破惯性思维。新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如果你还按照传统的方法去操作,自然是不会奏效的;你所负责的市场有了新的变化,如果不及时调查消费者变化的心理需求,从而对产品作出相应的改变,而只是按照传统一成不变的生产,那么你的产品就离被淘汰不远了。这就是为什么,经营和管理良好的公司,会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和充电,因为员工在一个岗位上久了,就会出现墨守成规,照章办事的毛病,对他们进行培训,就是要拓宽他们的思维,改变他们的习惯,从而在工作上有所创新和改进;同时,这些公司还会定期举行讨论会议,针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应对措施。优秀的员工和优秀的领导,会创造出一个优秀的企业,这样的企业不会被惯性思维牵着鼻子走,而会根据时势的变化,作出积极的反应,改变自己,同时也改变着世界。现在如雷贯耳的大公司,比如微软,玛氏,Google……哪一个不是不断推出新产品以适应市场的?这些公司的优秀员工,又有哪一个不是每天致力创新,不屈从于传统和权威的?要做一个事业有成的男人,大至比尔盖茨,张朝阳,马云……,小到受到老板亲睐,晋升不断的职员,都是需要借助打破惯性思维来平步青云的。
不但是在工作上,我们需要打破惯性思维,在生活上,打破惯性思维同样重要。且不说我们前面举的那些例子,已经为人父为人母的读者,就要特别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惯性思维带到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特别是一些脾气比较暴躁,教育比较严厉,并且自己有特殊的成长环境的男性,就更要注意打破自己成长的惯性思维,别让孩子也养成一样的暴躁性格,成为一个恶性循环。
潇潇今年刚升入初中,父亲是个公务员,从部队转业下来的,母亲则从事服务性工作。在潇潇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分工明确,母亲主要照顾孩子的生活,父亲主要负责孩子的学习。母亲将自己的职责履行的很好,关爱可谓无微不至,从小学到初中都是一如既往地接送孩子上下学。父亲虽然尽职尽责,但孩子学习一直很被动,面对初中知识难度加大,父亲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总结,希望能有效地指导孩子尽快地提高学习成绩。但是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孩子根本不接受父亲的指导,父亲说一套,他另做一套。一边是父亲焦虑孩子的学习,有现成的好办法急于要推荐给孩子,一边是孩子无动于衷,我行我素。父子两人也经常会因为这样的事情弄得很不愉快。
这个问题其实是很多家庭中都存在的。在上面这个案例中,父亲的强势很明显的反映出了他从工作上带到家里的惯性思维。曾经是军人的他,一直以来的生活都是权威至上,军令如山,因此很有可能在对孩子的管教中也不知不觉的带进了容易让孩子反感的军事化。这种我说你必须听的管教,在孩子小时候可能比较奏效,但孩子越大,就会对这种方式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开始反抗。父母不能够用自己的职业习惯形成的思维模式去影响孩子。家庭的气氛应该是轻松的,互动的,父母和孩子之间应该是关爱和交心的关系,不能像上下级一样。回到家中的你,已经不是办公室里那个一呼百应的上级,而只是孩子的父母。他们想要的,是来自你的交流和沟通,而不是一个首长爸爸。
惯性思维在我们的工作和家庭中都可谓是害人不浅。所以,不要对它不加重视,听之任之,我们可以做的,就是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抛开惯性思维,取得在工作,生活上的创新和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