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80100000010

第10章 展江:行走边缘

人生也遵循着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提出的自发生成秩序或者说是自发扩展秩序,人们难以预测和规划自己的未来。

无论是在舟山群岛上当搬石头建造房屋的海军士兵,或者是在扬州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当辛苦准备自考的图书管理员,还是在《扬州日报》文艺副刊组当编辑,展江都难以预见,2005年3月的一天,自己会待在北京市西三环北路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里,坐在南教学楼五层西侧的一间简陋办公室中,重新阅读并且准备重新翻译新闻学名著《报刊的四种理论》。

这间办公室因为堆积了太多东西而显得狭小和拥挤:两个书柜、一张大办公桌、一台电脑和一张单人床,床上有全套被褥,显然主人常在此休息。屋里的两个书柜并没有改变主人将书随手放置的习惯,书在这个不大的空间内随处可见。主人和这个房间很相称,风格简单而随便。暗色调的夹克衫和运动鞋装饰着这位瘦削身材、前额略秃的中年男子。展江面貌冷峻、形容憔悴,说话时总压抑不住调侃身边事物的欲望,似乎不太习惯于用严肃的语调来交谈和发表见解。

“怯懦保守、浅薄无知、自鸣得意”,一位学者所处的学科被别人这样嘲讽并不令人愉悦。但展江毫不在意,也许这也是他想说的话。身处一个被人这般讥笑的学术圈子,展江的身份有些尴尬。他那有限的知名度并不是依靠学术论文获得的。人们通过他翻译和主持翻译的西方新闻理论与新闻作品来知晓他的存在:梁启超试图将报纸和新闻媒介变成启蒙民众的利器,而对展江而言,翻译是他妄想“启蒙启蒙者”——如果新闻媒体还能扮演启蒙者的角色的话——的努力,尽管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有限;人们也通过展江在互联网或传统媒体上发表的言论去了解他:左拉和德雷福斯传统现在已经淡化,新闻界的扒粪运动也被证明是不能长久之举,而他则不惜妄自菲薄地偶尔露出峥嵘,在网上写公开信,或邀请学者和媒体参加他所发起和主持的舆论监督研讨会。

他的身份是新闻学者、翻译者和不能忘记公众的知识分子。当然,也许现在就判断他的价值还为时过早。毋庸置疑,他从来就不是大人物,可能也没有表现出成为大人物所必备的睿智与才华。但在他所处的学术圈子里,他毫无疑问是个坚持不懈的行动者,这从他主持翻译《美国新闻史》、《新闻报道与写作》、《新闻与正义》、《新闻与揭丑》、《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等众多海外经典新闻学著作,以及从2001年起每年操办新闻舆论监督研讨会中可以看出。

而学术圈内的大多数人都忙于以传统的新闻观为理论基础,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他们认为这是原创性的工作,可以据此确立学术地位。但按照展江的说法,新闻是一个从西方传递到中国的学科和事业,而我们对西方新闻业尤其是美国新闻业的发展状况不甚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翻译介绍国外的新闻学著作,自然拥有它的意义和价值。

前途

圣人孔子曾经用“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来表述自己50岁之前的人生各个阶段。这种划分人生的标准,曾经成为大多数中国人划分自己人生的重要依据。但对于展江和他身在其中的一代人而言,志于学、而立、不惑、知天命在相对应的人生时段都成为奢侈。

展江调侃自己已经度过的48年倡说,这48年并没有任何不顺利和可以被称为不幸的地方,而只能被称作不正常。相对许多人而言,他既没有受到政治运动的直接波及、遭受人身和精神上的伤害,也没有受到过贫困的威胁。作为一名个体,他的家庭能够给他提供尽可能多的资助:在江苏扬州,展江的父亲是一位服务于市委市政府的老公务员。家庭没有带给他任何坏运气。

对于一个生于1957年的人来说,经历的不正常首先在于求学时期碰上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社会运动。在志于学和求学年龄,社会并没有为他们提供去实现志于学和求学的环境。

那个时候,大学难以为他们敞开大门,而当时的职业选择范围相当有限,对于一位自己和长辈都寂寂无名的年轻人来说,似乎只有三项受人尊敬的职业可供挑选:进厂做工人、下乡当农民、参军成为士兵。1976年初,19岁的展江是当地一家工厂的钳工学徒。但为了家庭考虑,他必须选择在1976年底成为一名士兵。展江的哥哥已经下乡,为了让妹妹继续留在城市,他不得不加入东海舰队舟山基地的一支海军部队。当然,他更向往读大学。不过,时代和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在他参加军队的次年,国家开始恢复高考,社会秩序也开始恢复正常。

从军

这支海军大部分时间呆在舟山,一座人口仅为7000~8000人的小岛上。偶尔出海,用口径为57毫米的炮打靶子。舟山离台湾很近,士兵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生活艰苦。在这支部队中,听收音机是不被允许的,有烟瘾的士兵几个月才能辗转获得一包香烟,而大多时候,他们能用纸张卷着烟丝抽,就已经很不错了。

对于志不在此的年轻人而言,伴随着九年军队生活的是不断的希望和不断的失望。很显然,这个年轻人并不希望长久呆在军队中。他真正感兴趣的是高考。他不想在军队中待过当时参加地方高考的年龄线:25岁。他数次提出复员回家的要求,都被拒绝了。不过他的要求也让他的处境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从会计变为一位副连级的政治部宣传干事。

在这一系列变动中,唯一不变的是他总莫名其妙地随身携带一本《基础英语教材》,自学英语,连他自己也不明白为何如此。虽然他渴望参加高考,但已经进行过的两届高考都没有把英语纳入考核范围。不过,这可能是他当时所能做的表示自己不会妥协的唯一事情。

作为宣传干事,展江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给自己订阅了新华社影印的外文资料,挑出自己感兴趣的文章翻译成中文,给《解放军报》投稿,并且大受欢迎。为此,他连续两年获得东海舰队新闻报道个人二等奖。当然,这也是他发现的英语的唯一用途。

在这座海岛上,士兵们必须为自己建造房屋,这个过程包括用最原始的手段搬运岩石。展江在背石头的时候腰被压伤,住进医院,同时也带给他一次离开部队的机会。他在医院中得知军队有一批复员名额,急忙找到上级,表示不愿意因为伤病给军队造成负担,要求复员。这次他成功了。

宣布复原之后,他去了一次《解放军报》。老编辑见到展江异常欣喜,说了一些对他的才华的溢美之词。毕竟,当时军队中能给《解放军报》供稿的只有两人,一个供职于某司令部,另一个是展江,供职于基层部队。当展江嗫嚅着说“我已经复员了”后,顿时冷场。

求学

1985年,28岁的展江离开军队。携带着九年军旅生涯留给他的三级伤残证明,展江开始了一连串的求学。他拒绝了父亲的朋友把他安排到市政府外事部门的好意,决定到扬州师范学院的图书馆做图书管理员。在图书馆的一年半里,除了搬书搬杂志,他考完了12门课程考试,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英语本科文凭。随后,他通过招聘考试成为《扬州日报》的一名编辑。

在《扬州日报》副刊组呆了六年,展江没有参加过市委市政府的会议,这对当时的党报记者来说有点滑稽。可是当《扬州日报》副刊组要扩大为副刊部时,这个自称不求上进的家伙竟然当上了部门副主任。这份工作开始让他熟悉新闻业务,尤其是编辑业务。每个周末,八个版他必须过目,部门主任是一位专业作家,不过问编辑事务。不久,他觉得这份工作太累,没有时间复习考研,就借机调到报社的广告部门。

当他决定要考研的时候,已经30岁了。而当他1991年最终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研究生时,已经34岁,儿子都已经上小学了。三人间的宿舍里最小的一位同学比他小12岁。在学校里,他每天和大家一样吃食堂。假期回到扬州时,往日同事问他在北京的生活条件,得到回答后,对方一撇嘴:“让我去我也不去。”要知道,他在《扬州日报》工作的时候,部门成员出入都已经有车接送。

展江在中国人民大学一待就是五年,不但读了硕士,还读了博士。这让家里人想不明白,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个讨论“卖茶叶蛋胜过造原子弹”的年代,许多人通常说:读硕士是误入歧途,读博士则是无可救药。至于读博士,他说这是阴差阳错,因为同宿舍那个比他小12岁的同学拉着他去陪考。他在读博士时期的导师是中国第一位新闻学博士童兵教授。

1996年博士毕业之后,展江拥有一个留在中国人民大学执教的机会,可是学校只能提供一间筒子楼房间,没有私人的厨房和卫生间,这对准备将全家搬到北京的展江来说实在有些难堪。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则提供了比较宽裕的条件,至少有20多平方米的两间房。展江骑着自行车从中国人民大学西门出来,顺着马路到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联系任教事宜。结果,他在那里一待就是九年,这同他当兵的时间一样长。只不过,此时自愿而彼时无奈。

这位自称赶上时代末班车的学者在学院里拾阶而上,1998年成为副教授——也是在这一年,展江开始大规模组织翻译国外新闻学理论与业务经典著作。而2001年是他学院生涯的一个高峰。在这一年他拥有了教授头衔,也是在这一年,他被选举成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系的系主任。

翻译

翻译是一项苦差事,至少在目前的中国是如此。对于那些生活在学院中的知识分子而言,翻译出来的著作不能作为评选教授和副教授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而言,翻译也不能为一个教授或者副教授博取学术上的声誉;而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看,翻译的书不能抽取版税,只可以领取固定稿费。展江清晰地记得,当他把自己翻译的第一部译著《新闻与正义——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集》送给自己的老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一位老院长时,老前辈苦口婆心劝诫:“这书很好,可是我劝你不要去翻译。翻译的书再好,也是人家的。去写书,那才是你自己的成果。”

要想做好这项不讨好、不讨巧的工作却能生生累死人。1999年1月,著名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的老所长、美国问题专家董乐山先生逝世。有人说,董先生正是由于翻译过于劳心劳力而逝世的。这位翻译或主持翻译过《美国新闻史》(第一版)、《西行漫记》、《光荣与梦想》、《苏格拉底的审判》、《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九八四》、《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等著作的老一辈翻译家,为包括林贤治在内的众多学者所推崇,在美国研究领域也为后辈如薛涌等仰慕。但是被新闻界忽略的是,董老先生所翻译或主持翻译的很多书都是新闻领域的著作或新闻记者的著作,比如从前文所列举的《美国新闻史》(第一版)到《第三帝国的兴亡》。展江将董乐山视为楷模。他坦然承认,自己所主持翻译的几个版本的《美国新闻史》,都承蒙董乐山先生打下的基础。

在展江翻译历程中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材《新闻报道与写作》的翻译。这本译著的出版花费了两年多时间,华夏出版社的编辑换了五位,而翻译的原著也从第八版改变为第九版,这项变动让翻译者更改了20多万字。

这项被好友强加的任务,其过程是一项苦役,结果却似乎很完美。尽管在翻译过程中有海外朋友劝告展江:“翻译这本书,一点都不适合中国国情。”但这本书被一些新闻媒体作为培训记者的教材,在理论界和实践者中受到好评。

展江所做的翻译,就像他的人生,从来没有一个刻意的目的,却有意无意朝着一个方向发展。

他声称自己在新闻学术界处于边缘地位,却由于自己的译著而被新闻操作者熟知。他声称自己所做的事情就像自己的人生经历一样,很少带着先验的目的,而只被时代裹挟前行,就像他所喜欢的哈耶克终其一生所阐释的社会发展规律:自发生成秩序,无人能够规划,无人能够预料。旁观者仔细审视,却能发现个体在时代中的坚持:在军队中坚持学英语;复员后坚持去图书馆工作以方便自考;在报纸里不随波逐流而仍志于学;先学外语后学新闻;甚至当年编译外军军事动态和今日翻译新闻理论著作,之间联系也并非无迹可寻。在一场自发生成的人生经历中,个体同样努力打造着因果链条。

同类推荐
  • 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

    本书是关于研究“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的文集,书中具体收录了:《族群政治的东方神话——儒家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认同》、《关于中华民族构成的思考》、《族群、民族和谐机制研究——摩哈苴的田野观察》、《中俄混血人: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等文章。
  • 社会变迁与传媒体制重构

    社会变迁与传媒体制重构

    《社会变迁与传媒体制重构: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传媒制度研究》对亚洲部分国家传播制度与传媒政策变迁的关注,始自2001年。当时,在完成博士论文《中国新闻政策体系研究》的过程中,我曾对中外的新闻调控与政策进行比较,特别是在分析日本和韩国的传媒发展和政府规制方面有关资料时,重点研究了它们的新闻传播制度与政策。自2002年起我在学校开设的公选课“中外传媒管理与政策比较”受到学生的欢迎,也使我在讲授这门课的同时持续地关注了亚洲主要国家不断发展分化的传媒政策走向。2004年至2005年我在韩国首尔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亦重点研究了这个领域的课题,特别是传媒制度领域的新趋势。
  • 用心爱: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用心爱: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社会主义社会里,教师已成为社会的主人。教师的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他们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发展做出贡献的过程中,自己也相应得到发展。这样的一致性使教师的劳动热情得到极大的激发,他们主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自觉履行师德的规范要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而竭心尽力。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师依法执教,享有社会赋予的各种权利,同时履行相应的义务,这种权利与义务、道德与利益的统一,也是社会主义师德平等性的重要表现。
  • 难忘又一年

    难忘又一年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是共和国建国60周年。在党与共和国的历史上.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里程碑的“伟大转折”无疑是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开放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围绕这一事件,作者在深入研究后发现,邓小平主持的1975年整顿是历史转折的前奏;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胜利为历史转折创造了前提;此后的两年为历史转折作了准备。
  • 袁宝华文集第九卷:永远的怀念

    袁宝华文集第九卷:永远的怀念

    本文集为十卷本,汇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
热门推荐
  • 决胜千里之破阵

    决胜千里之破阵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群战术高手间的杀伐征战,在这个名叫《决胜千里》的策略型网游中,演绎了一场计谋百出、尔虞我诈的头脑风暴。
  • 诡武行

    诡武行

    萧然是个细心、善于观察的人,他总是能发现自然界中各种美妙的变化,捕捉那些生物的优点,让影像印刻在自己心底……当记忆喷发的那一刻,萧然懵懂地踏入了武者的世界,于是,萧然把眼里世界中,对于自己有利的事物优点,提炼出来,学习、锻炼成自己的东西,笃行之……
  • FZ同人预言

    FZ同人预言

    《fate/zero》动画衍生双王CP架空同人向短篇作品。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重生之时尚大亨

    重生之时尚大亨

    人为生活而设计,设计为生活而存在。服装设计师李烨重生了,新的起点,新的人生,一切有如梦幻。且看脑子里有无数后世经典设计的他,如何步步为营,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时尚财商帝国。PS.书友群434263681欢迎大家来扯淡
  • 史上第一魔头

    史上第一魔头

    常言道:不偷,不骗,不拐,不抢,只拿,劫富济贫,方为侠盗。罗睺害羞地说“其实我就是这样的侠盗。”洪荒大地上所有生灵都对他竖起了中指,狂吼道“无耻。”
  • 豪娶甜妻:愈少只婚不爱

    豪娶甜妻:愈少只婚不爱

    凉筱言在回家途中被仇人追杀,为求活命她随便拦了路边的一辆黑色轿车,她向轿车里的男人求救,竟顺利的上了车,躲开追杀。而男人的沉稳却让她这个青春季的女孩儿失了心。愈枭一把凉筱言送回家,竟然发现她就是仇人的女儿,当下就起了恨意,阴谋肆起,他有了让凉家痛苦不堪的念想,他要跟她结婚,他要折磨她。五天后,他跟她父亲做了笔交易,他替凉家解决经济危机,而她父亲则把凉筱言嫁给他。当他出现在她家里,跟她求婚时,凉筱言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只因那晚相救,她已对愈枭一一见钟情。只是凉筱言不知道的是,这一见钟情正把她推向万劫不复……
  • 羽落星辰:学长别怂

    羽落星辰:学长别怂

    身为高玩,必然要冲在最前端,全息网游问世?果断戏仓买买买!身为女神,必然要高冷禁欲范,渣男死缠烂打?果断丢弃甩甩甩!身为学妹,必然要清纯邻家风,学长好感渐升?果断化兽扑扑扑!只是,躲在她背后的某人是个什么情况?学长别怂!上啊!【游戏设定纯属虚构,如有同名网游,纯属意外,此文走逗比风,女主可高冷可逗比】(作者好像写着写着有点偏简介了,好在偏的不多。。稳定更新一天两章~有何异议评论提出,作者都会一一回答。)
  • 把难事办简单

    把难事办简单

    本书交给人们把难事办简单的六个途径:把人情世故看简单、把做人办事的道理想简单、把不好说的话说简单、把僵死的规则用简单、把成事的谋略简单化、让棘手的事情变简单。
  • 修炼死亡

    修炼死亡

    张麟在爷爷家发现几卷玉简,这几卷玉简改变了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