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发展指数评价结果
指数得分与排名
根据中国生态文明评价体系和数学模型,课题组对中国31个省区市进行了评价分析。下表列出了2012年31个省区市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指数的排名和得分情况。
中国31个省区市生态文明发展指数排名最高的10个地区分别是北京、江苏、上海、浙江、海南、天津、重庆、广东、山东、安徽。前10位地区中,除重庆与安徽外,均为东部省份。
水平分级情况
根据中国31个省区市生态文明发展指数得分的差异程度,可将31个省区市分为4个级别,分别代表4个不同的发展水平。
由31个省区市生态文明发展指数分级情况图可以发现,第一级别内的地区,特别是排名第一的北京,得分情况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而第二、三、四级别间的水平差距较小。总体看来,31省区市生态文明发展指数的长尾效应比较明显,也显示出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进展情况并不理想。
生态文明进步指数评价结果
生态文明发展指数是由相对评价法得出,所反映的是31个省区市的相对排名的不同,而进步指数则是基于三级指标原始数据以及指标权重,加权计算而出,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及变化。
从31个省区市生态文明进步指数的排名看,安徽、陕西、广西、湖南、福建、山东、河南、江西、重庆、西藏分列前十位,其中多个地区的生态文明发展指数得分和排名较低,由此推断,从2007年以来,31个省区市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现地区收敛的态势,地区间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生态文明发展指数区域分析
按照传统的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的划分标准,将31个省区市进行归类。从四大地区生态文明发展指数的得分情况看,东部地区的平均得分最高,达到0.558;其次是中部地区,平均得分为0.464;再次是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平均得分分别是0.414和0.389.总体看,各地区之间生态文明发展指数平均得分的差距并不太大。
在东部地区内部,北京的得分最高,而河北则排名靠后。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指数是一个衡量生态文明发展建设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北京作为首都,其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发展水平较高,一项数据显示,北京的人类发展指数(HDI)超过0.80达到0.834,这是极高的人类发展指数,北京的HDI也已经位居全国第一,一般认为,达到极高人类发展指数就迈入了发达国家门槛。但是,北京在人均建设用地、污染物排放强度、人均公共绿地方面等几个指标上所表现出的差距,也是值得注意的。
中部地区内,安徽的生态文明发展指数得分最高,为0.515;山西排在最后一位,得分为0.418.最高排名在第10位,最低排名在第22位,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东北地区的情况类似,地区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接近,但总体发展水平要比其他地区都低一些。
西部地区中,各地区生态文明的得分差异最大,得分最高的重庆为0.547,排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第7位;排名最后的新疆和甘肃得分仅为0.308,同时并列全国最后一位。
生态文明发展指数和进步指数组合分析
本报告通过生态文明发展指数和进步指数两个维度,对中国31个省区市进行组合分析,两轴四象限图能直观地将各城市所处的位置与水平进行区分,有利于分析城市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近年的进展情况。
结合各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指数和进步指数的得分情况,分别以平均值0.468和0.800作为象限划分的坐标轴,得出31个省区市的四象限分布格局。
在生态文明发展指数和进步指数均高于平均值的第一象限里,共有江苏、海南、重庆、山东、福建、陕西、安徽、河南、湖北和云南10个地区。东、中、西部地区省份比例为4:3:3.
在生态文明发展指数较高但进步指数较低的第二象限里,共有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天津、辽宁6个地区。这6个地区全部为东部省区市。与此相对的是,在生态文明发展指数较低但进步指数较高的第三象限里,共有湖南、江西、广西、河北、四川、西藏、甘肃、山西和贵州9个地区,除河北外,剩余全部是中西部省份。
而在生态文明发展指数和进步指数均较低的第四象限里,共有内蒙古、宁夏、吉林、青海、黑龙江和新疆6个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