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颇为深远。它不仅造成士人政府之出现和汉代经学之发达,而且使儒家从此成为历代王朝尊奉的正统思想。三纲五常等忠君思想、伦理观念支配中国社会两千余载。同时,诸子百家之被黜,却又使学术自由研究之风受阻,令中国文化蒙受重大损失。
(1)董仲舒其人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西汉哲学家,古文经学大师,广川人。少年时专治《春秋》,景帝时为博士,潜心钻研孔子学说。曾任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时,召试天下贤良文学之士,他以“天人三策”相对,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要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他的学说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其中心是所谓“天人感应”说,认为“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分别表示希望和谴责,用以指导他们的行动,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他将天道和人道相比附,论证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还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他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的阶级矛盾有所揭露。在教育方面,主张以教化为“堤防”。后来托病辞官,专门从事修学著书,朝廷遇有大事商议,常常派人到他家里听取意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一公元前87年)是景帝刘启的第九个儿子。公元前140年,景帝病逝,刘彻即位,称为孝武皇帝。汉武帝是一个颇有建树的皇帝,尤其他所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对中国历史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汉武帝即位的那年冬天,他曾下诏朝廷大臣以及全国郡县官吏举荐“贤良方正”,敢讲真话、直言不讳的人,以便征询朝政的得失。这些人聚集京城后,丞相赵绾上书说:“下面举荐来的人,有不少信奉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等法学,纵横家学说,他们的言论可能乱国乱政。请皇上把这些人全都罢免掉,打发他们回原籍去。”赵绾的建议很投合他的心意,并且得到朝中大臣王臧等人的支持,于是他断然采纳了赵绾的意见。第二年,汉武帝再次下诏各郡县举荐孝廉。不久又下诏举荐贤良方正和贤良文学。董仲舒就是这个时候以“贤良”身份向汉武帝提出他的“天人三策”的。
董仲舒认为:道来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子必须服从天道。这个“天道”就是“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另外,董仲舒还根据“春秋大一统”之义,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同时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全国臣民的思想。
董仲舒的理论极富迷信色彩,而汉武帝恰恰是个极讲迷信的人。他那“大一统”主张,又正好投合汉武帝大权独揽的权力欲望。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设置“五经博士”,专门对“弟子员”讲授儒家经典:《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弟子员只要学通一经,经过考试,便可做官。这样一来,研读儒家经典就成了知识分子做官的主要途径。从此,诸子百家的学说被冷落、排斥了,儒家学说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宗,儒家思想也就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独尊儒术的背后
自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日起,儒家学说至少在形式上已成为西汉王朝的统治思想,确立了自己在当时社会思潮中的核心地位。然而,形式与内容之间并不总是一致的。儒学在名义上虽然取得了至尊无上的地位,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的贯彻却往往要打很大的折扣。汉代统治者轰轰烈烈地尊孔崇儒之举,更多的是做表面文章,粉饰太平而已。
两汉时期,法令苛烦的程度令人惊讶,可以看到当时推崇儒学、奢谈仁义的背后,充满着法家政治的血腥气息。汉律是直接继承秦律而来的,它最大的特色是严酷细密,见血封喉。“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条,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法律条令的苛烦,意味着受法面的普遍和执法上的残酷。这从大臣路温舒的揭露可以窥见一斑:“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殴,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用刑愈重、执法愈暴,对官吏本身好处愈大,机会愈多;反之,则会被扣上立场不坚定、态度不鲜明的“帽子”,葬送大好前程。这样一来,各级官吏当然要争先恐后扮演凶神恶煞,与民为敌,“以刻为明”了。显而易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两汉社会思潮演变过程中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其本质属性无疑当为“霸王道杂之”。换句话说,外儒内法,法主儒从;儒法并用,法本儒末乃是汉代政治文化的根本特征。
(4)独尊儒术的影响
儒家在汉以后虽长期居于尊贵的地位,然它并未成为国教,也没有对其他宗教、学术思想完全排斥。不过由于历代统治者对儒学大力倡导,故凡发动民变以推翻旧王朝者,往往采取反儒、批孔的态度,例如明李自成、清洪秀全等等。清朝灭亡之后,儒学在思想界之统治地位亦随帝制之结束而告终,不过作为一种学术思想,它仍具有颇大的生命力。故经历民初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以及现代文化大革命中之批孔,儒学依然能绝处逢生、再闪光芒。盖其思想既有适合中国社会民情的一面,又盛行了两千余年,早已深深植根于民众之中。
(5)离奇的出身
刘彻的出身颇为离奇。他的母亲王夫人本来已经与一金姓人家结婚,并生下一女。后来王夫人的母亲卫老婆子偶遇一位相士指点,称其女儿将来要大富大贵,卫老婆子十分后悔,乃亲自出面,软硬兼施与金家退婚,并通过关系,成功把女儿送到了宫中,得到当时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景帝刘启的宠幸。公元前156年,景帝继位,刘彻也顺利降生,他的降生被视为新帝登基的吉兆,王氏母子也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在后宫中与众不同的地位。刘彻登基以后,一个偶然的机会知道了自己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姐姐,他毫不计较母亲的过去,激动地带领一支车队找到了姐姐家中,浩浩荡荡地把姐姐接到了宫中,带到了还不知实情的王夫人面前,母女俩抱头痛哭。武帝随即下令,赏赐姐姐一座大宅院,仆人钱币绸缎若干,并封给爵位,一时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