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抑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社会心理。心理学上专指个人受挫后,不是将变化的思想、情感释放出来,转出去,而是将其压抑在心头,不愿承认烦恼的存在。
青少年朋友,我们来看一个因为心理压抑,而影响到自己日常生活的故事吧:
近半年来,不知是怎么回事,我总不能安心学习,手中拿着书却老想着别的事,成绩一落千丈。我分析这可能是由家庭情况造成的。我在家里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快乐过,难以忍受母亲野蛮的态度,所以从我懂事后从未叫过母亲,也不知现在应如何对待母亲。
以前和小叔家的关系还不错,半年前和他们的关系也搞得十分僵了,由此影响了我学习的情绪。
我家中有母亲和比我年长11岁的哥哥。我从小与祖父和祖母生活在一起,父亲在我上大学第一学期时自杀了,我在奔丧期间未掉过一滴眼泪。父亲是家中的老大,尽管很聪明,却初中未毕业就担起家中生活的重担。我的小叔叔是大学生,母亲是农村姑娘,很厉害,经常与我的叔叔、婶婶吵架,并时常迁怒于我的父亲。父亲为人很老实,从早到晚很少说话,只知道干活,我七岁离开祖父母回到了父母身边。从那时起,母亲攻击的矛头转向了我,常因一点点小事就骂我,甚至打我。
我学习成绩很好,经常看书到深夜,母亲就骂我是讨债鬼,一天到晚什么事情也不做。父亲为此很为难,但最后总向着母亲说话。
上高三时,我觉得在家庭的压力下精神快崩溃了,不想参加考试了。但在小叔叔、婶婶的帮助下,我鼓起勇气参加了高考,总算获得了好成绩。因此我把叔叔、婶婶当成了亲人。
“我与叔叔、婶婶家的关系很好,他们给予我真诚的帮助,但大二寒假我在叔叔家时,叔叔因看不惯我抽烟、喝酒和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行为而批评了我。我感到十分不满,与叔叔吵了起来,提前回学校了。现在我觉得世界上一个亲人也没有了,即使是以前对我比较好的叔叔也疏远了我,由此导致我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心情感到十分压抑,性格也逐渐变得孤僻。”
压抑能起到暂时减轻焦虑的作用,但不是使焦虑完全消失,而是变成一种潜意识,从而使人的心态和行为变得消极和古怪起来。案例中的男孩正是因为过度压抑自己的情感,导致再也无法安心学习,可见心理压抑的危害性。
过度压抑的人,由于总回避自发性的欲求满足,做事情大多听从别人的,缺乏自发性的行为。
不难看出,对别人过多地依赖、顺从,就是缺乏自发性的能力。若为其提供自由发挥的行动环境,反而会给这种人形成不自由、无所适从的感觉。也就是说,在常人认为的自由发挥创造的环境里,这种人缺乏一般行为表现能力。
心理压抑的人与外界现实发生矛盾时,不是积极地调整与外界的关系,而是退缩、回避矛盾,退回到个人的主观世界,自我克制、自我约束、息事宁人,以求得心灵上的宁静。
回避矛盾不等于解决矛盾,只要矛盾存在,就不可避免地使个体体验到不愉快的情感。这种情感与日俱增,逐渐使心理消沉下去,心理压抑者自我感觉往往是不好的。
受挫的思想与情感压抑在心头,久而久之,就会转化为潜意识。潜意识又支配人的需求和动机,例如一个事业上屡遭失败的人很想干一件一鸣惊人的事情,如制造一出事端等;又如越是被禁止的事物,人们越是想去打听其奥秘等。
心理压抑与自我克制不同。自我克制是在理智支配下,在一定场合对自己的情绪、行为作适当的控制,这是人适应环境的一种行为表现。
而心理压抑则是无论在什么场合下,对自己的情绪、思想、行为都作过分的压制,其结果往往会导致行为的异常。因此有必要对压抑的成因进一步分析。
压抑心理源于外部环境,也有个体自身的原因。
1.外部环境。从外部环境来讲,如果个体与环境不协调,有过多的挫折感,就可能产生压抑心理。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行为规范的影响。行为规范是调节、约束个体行为的行为准则。如果行为规范太多,过于严厉,或者规范与个体的接受程度差距甚远,个体极易产生压抑感。例如,有些社会对妇女有许多清规戒律;有些家长过分地管教孩子;有些单位与部门对下属有过高的要求,都会使之产生压抑心理。
②工作、学习与生活上的压力。人活于世必然要进行学习、工作、生活等实践活动,若这种实践与人的能力相适应,个体就能取得预想的成绩,就有成就感;若人的能力不能承担这些实践任务,或者长期超负荷地工作、学习、生活,不堪重负,个体就可能感到痛苦与压抑。如有的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习负担成绩下降,就会感到压抑消沉。
③紧张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有合群性,希望自己能被他人接纳。亲密的人际关系能增强人的自信心,满足人的社交需求;而紧张的人际关系使人的精神与社会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个人的志向处处受挫,或怀才不遇,或遭人冷遇,自然会产生孤独无援的感觉。结果可能导致个体采取回避现实的行为。
2.个体自身的原因。从主观原因来看,有以下情况易产生压抑心理:
①个体的某些身心条件较差。如生来长得丑陋,有生理缺陷,或者才能不及人等,都可能引起他人的讥讽和嘲笑。在他人的消极评价中,个体极易产生自卑感、自我否定感。有些人可能加倍努力,化压力为动力,有些人则可能感到压抑和痛苦,变得自我封闭或自暴自弃。
②某些气质与性格更可能产生压抑感。气质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按心理学上的说法,人有四种典型气质: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根据气质的特点属抑郁质的人具有敏感、多愁善感的特点,对同一事物,他们的压抑感可能比其他气质的人更明显。
性格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一般而言,外向性格的人遇事往往将情感表现出来;内向性格的人则常常把情感压抑在内心,其中消极的情感会转化为压抑感。可见调整改造个人的性格、气质,对克服压抑感是十分必要的。
压抑心理会对我们青少年朋友产生许多危害,它与个体的挫折、失意有关,继而产生自卑、沮丧、自我封闭、焦虑、孤僻等病态心理与行为。我们要认识压抑心理的危害性,做好自我心理调适工作。可是,我们具体应该如何做好自我心理的调适呢?
一是要正确面对社会现实。要知道社会是一个由多元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社会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世上有好人,也有坏人。看待社会不能过于理想化,要看到社会成员之间实际上存在不平等的现象,存在待遇上的差距。人与人不能互相攀比,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社会的公平性,而应正视社会、承认差别、努力去缩小与别人的差距。
二是要正确看待自己。遇到挫折,应先从自己的主观方面去寻找原因。勤能补拙,用自己的勤奋特长去弥补不足之处;每个人都有长短处,只要积极有为,天生我材必有用;要停止自我比较,不要担心不如别人,要自己接受自己,确立一种自强、自信、自立的心态。
三是要多读些圣贤哲理与名人传记。圣贤名人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他们能从挫折中走出来。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挫折,如何战胜挫折,到达成功的彼岸?圣贤名人们的思想与足迹能给予我们许多启示,我们不妨经常学习一下。
四是要积极做些富有建设性的工作。压抑会让人产生厌倦、懒惰的行为。越是懒于动手做事的人,越容易发生心理危机。为了与懒惰作斗争,不妨列出一个学习、生活日程表,包括早练、读书、写作、交友、上街、娱乐等。不论大小事情都列入其中,并认真、专心地去做。
假如没有心情编计划,只要先行动起来就够了,你不必等到想做事的时候才开始,因为你没有做事的欲望,可能永远也懒得动。一旦你成功地完成了一项任务,心里就会踏实得多。
五是要主动帮助别人,乐于助人,保持精神健康。如果心理压抑者参与志愿性的工作,如社区服务或帮助邻居行动不便的老人购物,心情就会好些。你会发现只要有同情心,能够理解别人,对社会也是有价值的。
六是要让快乐进入你的生活。许多沮丧的人放弃了他们最喜爱的业余活动,这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为了扭转你目前的心情,不妨每天做些有意思的事,多参加社交活动,如朋友联欢会、聚餐或看电影等。
心理学家通过深入的研究发现,行为能够影响情绪。当你感到压抑时,不要拖着双脚垂头丧气地走路,要像风一样疾走;不要躬背坐着,要挺直身子;不要愁眉苦脸,要露出笑脸,这样做本身就能够让你感觉良好。
七是要坚持锻炼身体。健康的人格寓于健康的身体。有许多精神压抑者通过体育锻炼,出一身汗,精神就轻松多了。科学家认为,呼吸性的锻炼,例如散步、慢跑、游泳和骑车等,可使人信心倍增,精力充沛。因为这些行动让人肌体彻底放松,从而消除紧张和焦虑的心情。
八是要回归自然。当你精神压抑时,可漫步于田间地头,跋涉于山河之间,看春华秋实,听蝉鸣鸟啼,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你会因此产生许多联想与灵感,悟出人生哲理,以调适自己的不适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