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者,世间通过财富的获取与积累而谋生或实现自我价值的人。商者的行为,更多是一种“聚”与“取”的方式;
佛者,则是对生命的本体(本质)觉悟与回归的世间人。其行为方式是一种“散”法,是一种“舍”法;是对人生欲望的一种“减法”。
所以,商与佛似乎是两种不同的追求,两种不同的世间生存状态。但自佛教诞生以来,将“商”与“佛”统一起来的努力,就从未间断。随着当代中国经济的高度发展、信仰的相对自由,近些年来,教内、教外的一些人士开始高调地努力将二者结合,并成了一个不小的热点:于是有了“佛商”的组织与活动、有了佛教与管理的书籍、有了禅与管理的课程。
将“商”与“佛”结合起来,会有两种组合即“佛商”与“商佛”,但二者的含义却有着巨大的差别:
佛商,通常指信仰佛教,并按照佛教的价值观、行为规则(戒律)而从事商业活动、处置财富(如佛法六度中的“布施”)的人;
商佛,顾名思义,则是以商为手段实现对生命的觉悟与回归,最终成就佛果的人。
在这个红尘滚滚的世界,做到“佛商”已属不易。古语有云:“富贵难修道”,究其义有二:一是“追求富贵的人无法修道”,因为商业活动与商业世界中充满了无尽的诱惑,是一个人性的负面状态汇聚的地方,一个人如果绝对遵循佛教的要求与规范,在其中很难立足,更别谈发展与成功了;二是“已经富贵的人很难抛弃已有的一切,专心修道”,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富贵本身就是一种诱惑,一个在商界(财富)成功的人很难割舍当下的欲望与诱惑,难以真正升起虔诚与精进的修持之心,特别是坚持不懈的修持行为,因而很多的信仰者、修行者不过是“叶公好龙”而已。
更有几人可以遑论“商佛”?
其实,由商而修佛,我们早已有了清晰而明确的榜样:与佛同时代的维摩诘居士,便是其中的代表,据《维摩诘经》记载,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个富翁,家财万贯,妻子美貌、儿女智慧、奴婢成群,以富贵居士之身成就菩萨(亦有云佛)果位。
但是“维摩诘”名字的含义,意译便是“净名、无垢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污染而著称的人”。仅仅是其名称便透露了维摩诘成就的秘密。我们作为尘世中欲通过经商而成就佛果的人来说:谁可以做到拥有一颗“洁净、没有污染的心”?
更何况,维摩诘居士被认为是自妙喜国土化生于娑婆世界,示家居士相,辅翼佛陀教化的,原本非凡人(后世又有人称其为金粟如来),更非普通商人所修成。所以维摩诘居士是商人、富贵之人修行的榜样,而非案例。
那,我们今天的凡人该如何呢?
写到这里,控制不住地想写一点“跑题”的话:
最近几年来,常读一些佛学、佛教的文章和一些高僧的传记;听一些教徒谈论他们的认知,所读所听之后,非但没有欣喜之感,反而增加了一些伤感与困惑:
无论是书里,还是在教徒们的谈论中:
几乎所有有修证、有最成就的高僧,都会被赋予某某佛、某某菩萨的化身或转世。
在介绍、描述一些有成就的修行者时,一定要将其“神化”:赋予其“神通”的能力、“神秘”的经历,似乎这样才是大家信任与修行的基础。出现了一种“神本”的倾向;
若是这样,作为一介凡夫的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追求、修行佛法还有希望吗?何处是归途?何时是尽头?
有感于这些问题,结合笔者的思考与实践,笔者造了两个“概念”,希望能回归佛最初为“觉悟的人”的本意,让我们凡人也可以有希望:
一个是“人本修行”,即以人的根本结构为基础、以人的觉悟与生命本体的回归为目标、以人的持之以恒的实践为手段的生活(生存)行为与状态。其中,以先在世间做一个纯粹的好人为修行的最低要求;
一个是“人本佛学”,即基于人的本质结构与当下价值、重视人本心的真修实证、相信佛的终极追求、立足于人生死的智慧解脱的学问与实践。
以上两个“概念”的目的,就是希望“修行”与“佛学”回归“人的本质与基础”,立足“人的存在与价值”,通过“人的实修行为与过程”实现成就修行果位的追求。
同理,“佛商”“商佛”也不应该脱离“人本佛学”“人本修行”的基础,这样才有立足点与出发点。
以此理解:“佛商”这样的人,古往今来并不少见;“商佛”作为理论上的一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似乎很难兼得。这种人,现实中并不多见,我还未见……但期待您是下一个创造这种奇迹的人。
啰唆半天,好像没有结论与答案,其实,问问自己,问问心:
你要什么?
“商”与“佛”可以兼得、统一吗?
你所做的事情,是否在浪费宝贵的人身与生命?
你所做的事情,是否可以让你的生命觉悟与回归本体?
答案在你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本心里!
寂静的时刻,请倾听自己的本心。
是为序。
李凌己(清华紫光教育总裁)
2014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