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胜境平常心
现代人类社会,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对自身的生存状态也重视起来,尤其是健康状况。而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单位的、情感的等方面压力,我们的情绪时好时坏,疲于奔命,它带给我们烦躁、急功近利、感官刺激、忧压抑,自我封闭乃至生命的天。而通过对佛教文化的了解,又可以使我们获得快乐、安逸、坦然、安详和健康。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就养生而言,可以概括为‘‘'五福”,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那么如何获得这“五福”呢?佛家给出了以下精辟的观点:
慈悲心
佛教认为,以众生之苦为苦,修无量功德,身体健康,是最有价值的人生。
行善心
佛说:“普渡众生,众生之内有自己。"行善不但帮助了别人,同时也启发了自己善良纯洁的心性。
断绝妄执之心
就是说要色空,色空指物质现象和自性空,也就是说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事物和现象,一切都在变化,是无常的。认为妄执之心是人生诸种烦恼的根源。佛门僧侣,素有“苦行僧”之称,他们生活简单朴素,长寿者却比比皆是。有位法师用一句话概括了佛家的养生之道——养生先养心。
世事的纷扰,内心的挣扎,总使人觉得人生是多么的寂寞无助,总是不由自主地陷入无可名状的忧伤中。很多无奈苦恼的事,我们很难摆脱;世上有太多的忙碌紧张,我们无法逃避。名利是生存的需要,我们必须去孜孜以求,欲望却是人性的膨胀,为了达到目的所付出的心计劳力,比起单纯的物质需求还要让人疲惫憔悴。内心那股压迫人心的力量,使我们一天到晚就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因而时时感到焦躁不安,此时理想与爱情成为多余,成为梦中美丽的幻象,心灵的安宁被物质被欲望所奴役,心态的失衡使人生走向悲哀无助,若到极处,甚至可能铤而走险。
因此,拥有一颗平常心就愈加显得珍贵了。
平常心是对生命透彻的领悟,古人日:生命薄如蝉翼,存在就该满足,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此气象之下,一切烦恼困顿,均可弃之流水,领悟生命的真谛,知晓弥足珍贵,就会以一颗宁静的心善待一切。
日本学者铃木大拙说:“井边的牵牛花缠住我的木桶,我借水喝。”这是多么博大恢宏的心境,又是多么荡人心魄的情怀,为了珍惜一个弱小的生命,宁愿去借水喝,如果没有一颗悲悯的平常心,是难以做到的。
平常心是一种境界,在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心路常常有极为坎坷的历程,历了险峰,经了幽谷,才发现世事沧桑,如梦、如幻。
一切从生命出发,我们便可以做出最合理的选择,一面对生命尽心呵护,一面又悉心体验,东涌西没,毫无蔽障,对人宽容平和,随方就圆。
因此,平常心不仅使人具有大海一样的气度,还使人稳重如山。狂风暴雨之中,惊涛骇浪,松林翻滚,可大海深处平静如昨,山岿然不动,以如此胸怀去实践人生,就无所畏惧。对困难也绝不能退避,诸葛亮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淡然面对人间是是非非,保持心灵宁静的同时,不忘对理想的追求,对宝贵生命的敬畏,长此以往,定可令生命发扬光大。
保持空杯心态
古时候一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个寺庙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拜访。进门后,他对大师的徒弟说话态度十分傲慢,老禅师却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为他沏茶。可在倒水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是不停地倒。
他不解地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
大师自语地说:“是啊,既然已满了,我干吗还倒呢?”
禅师的本意是,既然你已经很有学问了,干吗还要到我这里求教?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每天都在发生。每个人都想不断地充实自己,但由于第三节仁和谦温——来自儒家的养生法则
儒家养生的核心是德养生。德养生也就是伦理养生,体现了由孔子、孟子开创的重视伦理养生的特点……强调有“德”,才能长寿的秘诀
儒家的德是遵行孔子的仁爱观。所以,德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行仁爱,也就是要仁义忠孝。
孔子的名言“仁者寿”,就是强调讲仁爱、仁义、仁政的人,必有好报,有好的品德的人,必然长寿;反之,品德恶劣的人多折寿。强调只有对他人爱、对社会仁,才能长寿。
“和为贵”,就是说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人,个性都比较好,所以就长寿。
“礼之用”,就是说讲文明、讲礼貌的人,具有好的心态,所以能长寿。
总之,儒家重视伦理养生,这是最文明、最高境界的养生,孔子提出“大德必寿”就是儒家德养生的宗旨。
“修齐治平”中透露的养生策略
“修齐治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口号、人生观,也是倡导人要与社会融一。结合到养生,启示人的生死离不开家庭社会,因为人不是孤立的。这就是儒家强调家庭养生的缘由。
所以养生不是孤立地整天考虑我该吃什么,该怎样运动,怎么保养,这样就狭隘了,可能还会适得其反,背道而驰,而是提倡人的生命应该融合到社会生活中去,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放下小我,这种积极的心态是极有利于女性养生的。
儒家强调的是人世、济世,这对女性养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这一精神告诉我们,人活着不是只为自己,能帮助别人是最大的快乐,这样的快乐将有助于我们健康长寿——做一个仁爱宽容的女人,不亦乐乎?
和谐对女性养生的重大意义
儒家经典《周易》中的“保合太和,乃利贞”。就是告诫人们要融合,要统一,这样才彼此有利。结合到女性养生,只有夫妻之间、母子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洽了,身心才能快乐,人体也才能健康。
儒家的中心思想在“和谐”,人的生命现象中有不断的衰老,也有不断的新的生长,新陈代谢是一个动态的和谐状态,女人要长寿要延缓衰老,就是要尽可能地维持这种动态的和谐,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身体发生的变化,积极地调整,达到新的和谐。和谐状态维持得越好,衰老就离得越远。
“不时,不食”的儒家饮食养生方案
首先,孔子提出:“不时,不食”。就是说,不符合四季的食物,就不吃。
反季节食物要少吃,强调吃节气菜。孔子的这句名言,是四季养生的经典名言,奠定了四时养生的基础。
其次,孔子提出“食无求饱”。就是倡导要饮食有度,食养有节,以免损伤脾胃或形成肥胖症。
再次,扎子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告诫饮食要粗中有细,既要全面吃,也要保证质量。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养生观
孔子倡导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强调人要多融入到自然中去,提倡人与自然相融一,也就是要突出整体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