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门生如只认自己的师父,而忽略同门师伯、师叔,便产生师承之别。传说他人家事隐私,评论他人功夫好坏,轻则造成误会,重则引发争斗。
武人和武林有许多令人称道的优良风气,也存在不少积习和陋俗。通常被人们蔑称为江湖习气或武林陋习。有陋习的人不一定是坏人。陋习是坏习惯坏作风,就如同人身上的缺点一样。只是有的坏习惯坏风气因为延续时间过久,甚至相传几代几十代人,成为积习,就不免成为影响武林形象的负面因素了。且举几个例子。
(一)门户之见师承之别
门户之见,师承之别,应该算作武林积习。自打武林发展到分门别派之后,多年来,拳种门派之间就产生了互相瞧不起的风气。甚至于老死不相往来。究其原因,一是传艺师父总是要讲授本门技艺的优点,特点,长处,绝招。就算是不贬低别门别派,却也不会去夸赞别门别派。由是,弟子门生尤其是初学乍练的弟子门生只知道师父传授的这一套,而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了解其他拳种门派的优点,特点,长处,绝招。于是便自视甚高。这种门户之见多少有些井底之蛙的色彩。二是自己所练拳种是从某个拳种中化生出来的,就如意拳衍生于形意拳、蔡李佛拳是三家拳种的融合一样。在化生过程中,新拳种摒弃了原拳种中一些不足的内容。新拳种的优异之处极为明显,也容易使弟子门生产生门户之见,看不起其他拳种。三是拳种门派各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这种差异极大的学说,如内家和外家的学说,有的相互对立,互不相容。导致拳种门派各自宣扬自己的学说,产生门户之见。
有了门户之见,难免故步自封。有了门户之见,难免造成武林不团结,甚至代代争斗。1928年旧中国中央国术馆成立之初,也难逃“门户之见”积习的影响,设立少林门,武当门的机构。结果,两门门长率属下大战,希图较个高低。好在领导者及时发现症结,取消门派设置,设教育处,编审处等现代机构,是一大进步。在过去门派森严的环境下,破除门户之见,加强交流,博采众长的事例并不少见。武术大家李存义、程廷华、刘德宽等致力于八卦、形意、太极三门拳种的互相交流,互授弟子。他们的晚辈孙禄堂,先后从李奎元、郭云深习练形意拳,随程廷华习八卦掌,50余岁又从郝为真学武式太极拳。晚年熔太极、八卦、形意三门技法于一炉,创出孙氏拳学。他们都是摒弃门户之见的典范。
师承之别,显得有些幼稚可笑了。师承之别,多指同门之间因师父不同而互相看不起的习气。
大家都知道“龙生九种,种种不同”的道理。一个师父教十个徒弟,由于徒弟自身条件不同,悟性不同的原因,所掌握的技能技巧也便带有了个人色彩。当十个徒弟变成十个师父,开始传拳授艺的时候,十个师父便会各成体系。弟子门生如只认自己的师父,而忽略同门师伯、师叔的技术风格及他们对本门拳法的理解,便产生师承之别。师承之别的影响,有时候甚于门户之见。门户之见,产生在门派拳种之间,本门内部,好歹还是团结一致的。而师承之别则往往发生在一个拳种门派内部,拆门分法,闹不团结。这种现象的始作俑者,多是同门同辈中想拔尖,拔份,意欲标新立异,存心不睦的人物。其实一旦因为“师承之别”闹不团结,便成了武林笑话。因为正直的武人对此是不以为然的。
(二)爱与人较实少虚多
习武者学个半年一载就希图与人较量,多发生在年轻人当中。说来也怪,不习武,也不会动不动就有和人动手较量的念头。只要一学上武术,便总想和人过过手,比个高低。细究起来,不外乎想检验一下自己所学习的功夫到底管不管用,检验一下自己本身的功夫练到了什么程度。
武术是格斗技术,功夫好坏,只有通过比试才能鉴别。年轻人争强好胜,习了武术便不可一世,总想在与人较量中出头露面。这也是痼疾。一旦较量取胜,便骄傲自满,目中无人。人前显摆,出言不逊的毛病随之而来。一旦较量输了,又会心生嫉妒,记恨在心,企图报复。或怨恨本门的技艺不如别门,怨恨自己的师父不如别的老师。有的干脆不辞而别,改投他门。而很少从自身学艺练功方面找原因。这个习气当然不好。
年轻人如此,是不是到了老年就好了呢?武人到了老年自然不会像年轻人那样毛躁,大多珍爱自己的名声,不肯轻易与人动手。丰富的阅历使他们深深了解江湖的险恶,于是在与江湖人士的交往中不肯拿出真情实感,不肯吐露自己的真实功夫,多以口白相对。就这口白当中,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对方也不是能轻易分辨出来的。过去的老拳师,几乎都给人一种深藏不露,城府很深,高深莫测的感觉。这是他们闯江湖积累的经验:不拿自己的一世英名冒险。当然,总有例外,不能一概而论。
(三)评头品足装疯卖相
旧武林还有个坏习气是喜欢对别门、别派、别人评头品足,喜欢不负责任的传说他人的家事隐私,评论他人的功夫好坏,尤其津津乐道他人“走背字”的经历和“大败亏输”的“事迹”。此风轻则造成误会,心生隔阂,重则引发争斗,结怨生仇。实是害人害己。
这种喜欢评头品足的人,自己则往往在学会几趟皮毛之后,摇头摆尾,装疯卖相。越是与有功夫的人一处谈话,越是大吹大擂,大讲何人功夫好,何人功夫坏等等。先师吴斌楼说,《春点》中把这种人叫做“谎点”(或晃点)。可见江湖中也不待见这种人。
(四)贪多图快急于求成
年轻的习武人往往过于追求多学拳械套路、招法,以多为胜,以多为荣。本人曾在一本书中看到作者列出的他所掌握的套路名单:“九趟戳脚”、“六趟寸翻子”、“八趟大翻子”、“十八趟燕青翻子”、“十八趟翻子影”、“四趟燕子拳”、“十八踢”、“十八点”、四趟枪、四趟刀、四趟剑、两趟棍、两趟“双手带”、两趟“牛头镋”、两趟“双头蛇”,还有双匕首、“判官笔”、“峨嵋刺”、“双钩”,以及对拳四趟、空手夺枪、夺刀、对棍、对劈刀……这得有多少?学得多而好,那当然好。如果只是贪多,结果嚼不烂,那也不可取。
先师吴斌楼在《初学蠡言》中说:“……往往有人学拳最重求多,其实功夫大,非拳多矣。即有拳多而不练,拳多何用?拳少而多练,其功必大矣。”
年轻的习武者还有个毛病,就是学不过数日就盘问师父何日功成,其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迫切心情可见一斑。先师吴斌楼在《初学蠡言》中指出,这是不知“武术乃永久之功”,不知练功“永无止境”。这样的习武者“不肯日下苦功,反而当做儿戏,用时则练,不用时则休息。如遇行香走会、运动会、比赛、国考,偶然兴起,大练特练,日不得食,夜不得眠,每日夜大风起来,等到大败而归,依然如故”。先师说这种人过去叫他“拳混混”。
旧武林的积习陋俗还不止这些。争辈分,攀高枝,拉帮结派,互相诋毁,现学现卖,刚学就改,抄袭剽窃,据为己有,囤积居奇,故弄玄虚,师不尽责,徒不孝敬,以豪饮狂赌为荣,以声大气粗为爽,以赤背露胸为勇,以满口脏话为直等坏习惯坏作风,着实影响了武林形象。好在经过新中国60多年的努力,许多武林陋习早已销声匿迹。有的不良习惯不良作风虽然还时有显露,也早没了市场,早为当代武人所唾弃。当然,要想荡涤殆尽,也非一日之功。还需武林人士共同奋斗,树立良好武林风气,创造优良的习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