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颌面部
学习目标
说出领面部的表面标志;阐述上、下领骨的主要结构及颞下领关节组成、咀嚼肌的分类。
颌面部为颜面部的主要组成部分。通常以两侧眉弓及口角连线为界,将颜面部分为上、中、下3等份,颌面部由颜面部的中1/3和下1/3两部分组成。颌面部划分为眶下区、颧区、鼻区、唇区、颏区、腮腺咬肌区及面侧深区等。
一、额面部体表标志
1.鼻根、鼻尖和鼻背 外鼻上端称鼻根;前下端隆起处称鼻尖;鼻根与鼻尖之间的部分称鼻背。
2.鼻底和鼻前孔 锥形外鼻底部称鼻底;鼻底上有左、右卵圆形的孔,称前鼻孔。
3.鼻小柱和鼻翼 两侧前鼻孔之间的隆嵴称鼻小柱;前鼻孔外侧的隆起称鼻翼。
4.鼻面沟 为外鼻两侧与面部之间的凹陷。
5.唇面沟 为上唇与颊部间的斜行凹陷。
6.鼻唇沟 鼻面沟与唇面沟合称鼻唇沟。
7.鼻下点 为鼻小柱与上唇连接点。
8.口裂 为上唇与下唇之间的横行裂隙。
9.口角 口裂两端为口角,其正常位置约相当于尖牙与第一前磨牙之间。
10.颏唇 沟为下唇与颏部之间的横行凹陷。
11.颏前点 为颏部最前点。
12.颏下点 为颏部最低点。
13.耳屏 为外耳道前方的结节状突起,在耳屏前方约1cm可触及颞浅动脉的搏动。
14.眶下孔 位于眶下缘中点下0.5~1cm处。相当于鼻尖至外眦连线的中点。
15.颏孔 位于下颌体外侧面,成年人多位于第二前磨牙或第一、二前磨牙之间的下方,下颌体上、下缘中点稍上方,距正中线2~3cm。
16.腮腺导管的体表投影 为耳垂至鼻翼与口角间中点连线的中1/3段。
二、骨和关节
(一)骨
颌面部由14块骨组成,包括成对且对称排列的上倾骨、鼻骨、泪骨、颧骨、腭骨、下鼻甲骨以及单一的下颌骨和犁骨,上述相邻诸骨互相连接,构成颌面部的基本轮廓,并作为软组织的支架。其中与口腔临床关系密切的有上颌骨、下颌骨、腭骨。另外脑颅骨中的蝶骨和颞骨与口腔临床也有密切关系,在此仅介绍上颌骨和下颌骨。
1.上颌骨 是面中部最大的骨,形态不规则,可分为1体、4突,即上颌体、额突、颧突、興突和牙槽突。
(1)上颌体包括“1腔和4面”,分别是上颌窦和前、后、上、内4面。
上颌窦:形状基本上与上颌体一致,又分为1底、1尖及前、后、上、下4个壁。上颌窦为上颌体内的锥形空腔,骨本身作为窦的壁,大部为薄的密质骨板,内有骨松质,最薄的地方只有骨密质。骨的内面直接被覆上颌窦黏膜,分布到牙齿及牙周组织的血管、神经,行走于骨内牙槽管之中或黏膜下。上颌窦与牙根关系密切,其中以上颌第一磨牙根尖距上颌窦下壁最近。
前面(脸面):上界眶下缘,下方移行于牙槽突,内界鼻切迹,后界借颧突及其伸向上颌第一磨牙的颧牙槽嵴与后面分界。重要结构有眶下孔和尖牙窝。
后面(颞下面):该面与前面之间以颧牙槽嵴为界,参与颞下窝及翼腭窝前壁的构成。后面中部有数小孔,称牙槽孔。后面的下部,有粗糙的圆形隆起,称上颌结节。
上面(眶面):光滑呈三角形,构成眶下壁的大部。其后份中部有眶下沟,向前、下、内通眶下管,眶下管长约1.5cm,麻醉时针尖刺入不可太深,以免伤及眼球,并注意进针的角度。
内面(鼻面):参与鼻腔外侧壁的构成。鼻面有1个三角形的上颌窦裂孔通向鼻腔,开口于中鼻道。上颌窦裂孔的后方,有向下前之沟与蝶骨翼突和腭骨垂直部相接,构成翼腭管,管内有腭降动脉及腭神经通过。
(2)上颌骨的4突:分别称额突、颧突、腭突和牙槽突。①额突:耸立于上颌体的内上方,为~较坚实的细薄突起;②颧突:位于上颂体前、后面之间向外上方的粗短突起;③腭突:由牙槽突根部腭侧向中线伸展的前厚后薄的水平骨板,腭突后缘呈锯齿状与腭骨水平部相接;④牙槽突:为上颌体下方呈弧形包围牙根的突起,是上颌骨最厚的部分。
2.下颌骨位于面部下1/3,是领面骨中最坚实和唯一能活动的骨,分为下颌体和下颌支,体与支的结合处为下颌角。
(1)下颌体:呈马蹄形,具有内外两面和上下缘。①外面:正中有纵形隆起称正中联合,其左右有成对的颏结节、外斜线和颏孔等重要结构;②内面:在正中联合处之下份有上下两对颏棘,以及二腹肌窝、内斜线、舌下腺窝和下颌下腺窝;③上缘:是牙槽突的边缘,又称牙槽缘,下颌骨牙槽突与上颂骨牙槽突相似,但牙槽窝均较相应上颌骨牙槽窝小;④下缘:外形圆钝,较长于上缘,为下颌骨最坚实处。
(2)下颌支:为长方形骨板,分为喙突、髁突及内、外两面。①喙突:呈扁三角形,有颞肌和咬肌附着,故也称肌突。②髁突:分为头、颈两部分。上端膨大部呈横椭圆形为髁突头,其顶部有关节面,与颞下颌关节盘相邻,髁突和喙突之间被乙状切迹分割。③内面:其中央稍偏后上方处有一椭圆形孔称下颌孔,此外还有下颌小舌、下颌隆凸、下颌舌骨沟和翼肌粗隆等重要结构。④外面:上中部有突起或骨嵴,称下颌支外侧隆突。
(3)下颌骨内部结构:下颌骨内部主要结构为下颌管,是位于下颌骨骨松质之间的骨密质管道。
(二)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是身体唯一的左右双侧联动关节,即稳定又灵活。由下颌骨髁突、颞骨关节面及居于二者之间的关节盘、关节周围的关节囊和关节韧带所组成。
三、肌肉
(一)表情肌
表情肌位置较浅,行于浅筋膜内,起于骨面或筋膜,止于皮肤。表情肌肌束薄弱,收缩力较小,协同运动时可表达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同时参与咀嚼、吮吸、吞咽、言语、呕吐和呼吸等活动,其运动由面神经支配。头面部表情肌分为口、鼻、眶、耳和颅顶5群。
(二)咀嚼肌
咀嚼肌强大而有力,左右成对。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广义的咀嚼肌还包括舌骨上肌群。
四、血管
口腔颌面颈部的血供十分丰富,其动脉来源于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在颈部分为颈内及颈外动脉,在分叉处有两个重要结构,即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颈内动脉人颅前无分支,供应脑的前3/5部分、眶内结构及额部等处;颈外动脉则是颈前部、口腔颌面部、颅顶及硬脑膜等处的主要动脉干,有8个分支,分别是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枕动脉、耳后动脉、咽升动脉、上颌动脉和颞浅动脉。
口腔颌面颈部的静脉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两类。浅静脉接受口腔颌面颈部之浅层组织的血液,汇入深静脉,静脉血主要通过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回流。静脉的行径、分布大多与动脉一致,但分支多而细,变异较多,吻合更丰富,常呈现网状。
五、淋巴组织
口腔颌面颈部的淋巴结和淋巴管较多,在正常情况下,淋巴结不易触及。当淋巴结所收纳的范围内有炎症时,该淋巴结会肿大和疼痛;如系肿瘤侵及,淋巴结多呈固定肿大或可触及活动性肿大。口腔颌面部原发癌灶主要沿淋巴转移。与口腔颌面部有关的头颈部淋巴结群可分为环形组和纵形组。
(一)环形组淋巴结群
环形组淋巴结群位置表浅,由后向前环绕颌面及颈上部,包括枕淋巴结、耳后淋巴结、腮腺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面淋巴结及颏下淋巴结,其中与口腔颂面颈部关系密切主要有腮腺淋巴结、面淋巴结和下颌下淋巴结。
(二)纵形组淋巴结群
纵形组淋巴结群位置较深,常沿血管、神经或器官附近呈纵形排列,包括咽后淋巴结、颈前淋巴结、内脏旁淋巴结、颈外侧浅淋巴结、颈深上淋巴结、颈深下淋巴结、脊副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
颈二腹肌淋巴结和颈内静脉肩胛舌骨肌淋巴结均为颈深上淋巴结的组成部分。前者位于面总静脉注入颈内静脉的交角处,在舌根癌的转移上有重要意义;后者位于肩胛舌骨肌中间腱与颈内静脉交叉处的附近,当舌癌、下领癌、口底癌等转移时,常侵及此淋巴结。
六、神经
在周围神经中,与口腔颌面颈部关系密切的有三叉神经、面神经、舌下神经及舌咽神经。三叉神经是最大的脑神经,是颅前部、面部、眼眶、鼻腔及口腔等处的感觉神经以及咀嚼肌的运动和感觉神经,上、下颌神经是三叉神经的主要分支。面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含有运动、副交感、感觉3种纤维组织,分为颅内、颅外两段,颅外段发出9~12条神经,形成颞支、颧支、颊支、下领缘支、颈支。舌下神经为舌的运动神经。舌咽神经为混合性神经,下行于颈内动、静脉之间,向前在舌骨、舌肌的内侧入舌。
七、唾液腺
唾液腺又称涎腺,主要由腺泡和导管组成,包括3对大唾液腺及许多小唾液腺。3对大唾液腺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腮腺导管开口于与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相对的颊黏膜,此处即腮腺乳头。颌下腺与舌下腺共同开口于舌下肉阜。
第二节 口腔
学习目标
说出口腔的境界;阐述唇、颊、腭、舌的主要结构;能结合上述内容,明确口腔的生理功能。
“引言”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部,口腔前壁为唇,后经咽峡与口咽部相续,两侧为颊,上下两壁分别由腭和舌下区组成。口腔具有消化、发音、感觉和辅助呼吸等功能。以牙列为界分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两部分。
一、口腔前庭
(一)唇
唇上界为鼻底,下界为颏唇沟,两侧以唇面沟为界,其中部有横行的口裂将唇分为上唇和下唇两部。上、下唇的游离缘是皮肤与黏膜的移行区,称唇红。唇红与皮肤交界处称唇红缘。上唇的全部唇红缘呈弓背状称唇弓;唇弓在正中线微向前突,称人中点;其两侧的唇弓最高点称唇峰;上唇正中唇红呈珠状向前下方突出,称唇珠;上唇皮肤表面正中有由鼻小柱向下至唇红缘的纵行浅沟,称人中;人中的上、中1/3交点为人中穴。人中的两侧各有一条纵行的皮肤嵴,自鼻孔底伸延至唇峰,称人中嵴。
唇的结构由外向内分为皮肤、浅筋膜、肌层、黏膜下层、黏膜5层。
(二)颊
颊的上界为颧骨下缘,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前界为唇面沟,后界为咬肌前缘。颊由外向内分为皮肤、皮下组织、颊筋膜、颊肌、黏膜下层和黏膜6层。
二、固有口腔
(一)腭
腭为口腔上壁,分隔口腔和鼻腔,参与发音、言语及吞咽等活动。腭分为前2/3的硬腭及后1/3的软腭两部分。硬腭呈穹隆状,有牙弓围绕,由上颌骨腭突及腭骨水平板构成支架,表面覆以软组织。软腭为一能动的肌肉膜样隔,附着于硬腭后缘并向后下延伸。
(二)舌
舌为口腔内重要器官,以骨骼肌为基础,表面覆以黏膜。在言语、咀嚼、吞咽、一般感觉和味觉以及建耠的动力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此外,舌又是观察全身某些疾病的重要窗口。
(三)口底
口底位于舌、口底黏膜与颏下、颌下之间,前界、两侧界为下颌体的内侧面,后界止于舌根。舌下腺、颌下腺、舌神经、舌下神经、舌下动脉等重要结构位于口底软组织之中。
第三节 牙体牙周组织
学习目标
说出牙萌出的特点;阐述临床上常用的牙位表示法;简述牙的组成、剖面结构、牙列的类型。
“引言”
牙齿可分为乳牙和恒牙,乳牙20颗,恒牙28~32颗,临床上常以“十”符号记录牙位,按照构成牙的类别分型,可以分为乳牙列、混合牙列和恒牙列。
一、牙的萌出
牙的发育过程包括发生、钙化及萌出3个阶段。牙胚是由来自外胚层的造釉器及来自中胚层的牙乳头、牙囊所构成。它们包埋于颌骨内,随着颌骨的生长发育,牙胚也发育钙化,逐渐穿破牙囊,突破牙龈而显露于口腔。牙冠破龈而出的现象称出龈。从牙冠出龈至达到咬合接触的全过程称萌出。牙萌出的时间是指出龈的时间。
牙萌出有以下几个特点:按先后顺序萌出;左右对称同期萌出;下颌牙的萌出略早于上颌同名牙;女性萌出的平均年龄稍早于男性。
二、牙的组成、功能
牙体由牙冠、牙根及牙颈3部分组成。牙冠在牙体外层由牙釉质覆盖,是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牙根在牙体外层由牙骨质覆盖,是牙体的支持部分;牙冠与牙根交界处呈一弧形曲线,称牙颈。剖面观察,牙体由牙釉质、牙骨质、牙本质、牙髓组成。牙釉质是构成牙冠表层的半透明的白色硬组织;牙骨质是构成牙根表层的硬组织,色泽较黄;牙本质位于牙釉质与牙骨质的内层,构成牙体的主体,内有一空腔,称髓腔;牙髓是充满在髓腔中的疏松结缔组织,内含血管、神经和淋巴。
牙齿是行使咀嚼功能的器官,也具有发音、语言及保持颌面部协调与美观的功能。
三、牙的分类及牙位记录方法
(一)牙的分类
根据牙的形态特点和功能可将牙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4类。切牙共8个,主要功能为切割食物;尖牙4个,可穿刺和撕裂食物;前磨牙共8个,可协助尖牙和磨牙撕裂并捣碎食物;磨牙8~12个,其作用是磨细食物。
根据牙在口腔内存留的时间可分为乳牙和恒牙两类。乳牙在婴儿出生后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共20个,在口腔内存在的时间最短者5~6年,最长者可达10年左右;恒牙在6岁左右开始萌出,数目在28~32颗,无疾病或意外损伤一般不脱落。
四、牙髓腔解剖
牙髓腔简称髓腔,位于牙体中部,周围除根尖孔外均被坚硬的牙本质包被,髓腔内充满牙髓。髓腔的形态与牙体外形基本相似,但体积显著缩小。髓腔朝向牙冠的一端扩大成室,称髓室;延向牙根的部分缩小成管,称根管;根管末端开口处,称根尖孔。
五、牙周组织
牙周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统称牙齿周围的支持组织。
(一)牙龈
牙龈由覆盖在牙槽骨和牙颈部的口腔黏膜上皮及其下方的结缔组织构成,包括游离龈、附着龈和牙龈乳头3部分。
1.游离龈(边缘龈)包绕牙颈部,正常呈粉红色。游离龈与牙面间形成空隙,称龈沟,正常的探诊深度不超过3mm。
2.附着龈 与游离龈相连续,呈粉红色,质地坚韧,表面有许多点状凹陷,称点彩。炎症水肿时,点彩可消失。
3.牙龈乳头(牙尖乳头)呈锥形,充满于牙间隙内,由游离龈和部分附着龈构成。
(二)牙周膜
牙周膜又称牙周韧带,由许多成束状的胶原纤维构成。这些胶原纤维一端埋入牙骨质,另一端埋入牙槽骨,将牙齿悬吊、固定于牙槽窝内。牙周膜的宽度一般为0.15~0.38mm。
(三)牙槽骨
牙槽骨是上下颌骨包围和支持牙根的部分,亦称牙槽突。
(四)牙骨质
牙骨质覆盖于牙根表面,既属于牙体组织,又属于牙周组织,它参与稳固牙于牙槽窝内,参与牙周病变的发生与修复。
(杜礼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