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的孩童天生就有自我保护的欲望,但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不过他们明确地知道在自己父母的身边是最安全的,所以他们借助父母、依靠父母、依赖父母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这一切,都是上帝的策划、大自然的设计。而父母却常常因为孩子的哭闹而经常用这个去吓唬孩子,动不动就说:“我不要你了!”这不是把孩子吓坏了吗?我们怎能这样粗暴残忍地去对待我们的天使?这样的一句恐吓几乎是夺走了孩子心中最大的安全感,父母欠缺考虑就冲口而出的话语对孩子心灵有着不可估量的打击力度,反过来作为父母的一方,很多时候是不自知的,危害也就更大。
这样的玩笑话都是不应该的,孩子非常细心敏感,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很专注,一是身体大脑处于疯狂发育和完善的时期;二是在人类本能的好奇心驱使下疯狂地观察和学习,大量的外界信息流入他们的小脑瓜子,他们在迅速吸收、成长和反馈。民间有句俗话:“三岁看老”是有些道理的,只是从没有人去细心分析这句话的根基来源。
请你小心了,父母就是孩子眼睛中的模板,你的天使来到了你的身边,要学会在人间生存,你就是他一言一行的标准,所以民间还有一句俗话:“有其父必有其子”,准确一点说是有其父母长辈必有其子孙。我在前面说过:天使在人间被锻造成了我们的孩子,这是人间的必然,上帝的偶然,我们也不必要嘘然!
五个月大的孩子和大人交流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我忙于家务使得孩子非常不满意,她用哭声来抗议这种忽视,表明她不愿意一个人老是躺在那里,那些转着圈的带音乐的玩具也不能满足她的愿望,她期望和我说话,期望站起来,虽然还站不起来,别的孩子会爬着走,可我的猫咪爬着可以,爬着四处跑她不干,这小家伙不知道是不是天生就懒。你不抱我是吧?她就嘟口水玩,还发出“呜呜”的响声,有时候还越玩越高兴,口水满脸,衣服床上全都不能幸免。
每次带她出门就来劲,一出门就不闹了,两眼睛跟小老鼠一样四处转悠,一声不吭,估计外界让她感到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了,顾不上和我玩闹了,一回家又来劲了,伊里哇啦不知道说些什么,先生回家的时候猫咪也特兴奋,有时候能哇啦哇啦说半天,反正一个字我也听不懂,我管那叫做“婴儿国语言”。
五个半月大的时候,猫咪已经稳稳当当地拿着勺子吃饭了,发脾气的时候不再是单一地嘟口水了,还学会了用婴儿国语言念念有词的了,我还是听不懂。有时候会放点克莱德曼的钢琴曲,这时候她就老实了,煞有介事地听,这是我选择的胎教音乐,看来是有些用的,孩子才五天大的时候放给她听,她居然一动不动地听了近两个小时,我真的感到诧异,感觉这对她犹如熟悉的天籁之音引领她奔向人间我的身边,后来,这音乐能让她安静下来,但不能让她长时间地专注于此,我想大概是她有太多的信息需要接收的缘故吧。
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做父母的,在孩子这么幼小的时候,我们对他们没有半点的要求,只有满足,为什么?也许你心中的答案是肯定的,孩子还小啊,只要不生病,健康成长就好。为什么在孩子成长以后,准确地说开始说话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了对他们的欲望之旅?而且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加码,直到孩子开始逆反的时候,我们觉得是孩子的心理出了问题?难道不是我们做父母的心理出了问题?我们对孩子的要求究竟来自哪里?是对孩子成长的关心还是我们自己的欲望在作祟?我们究竟要在孩子身上获取什么?真的如我们宣扬的那样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而不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我们对孩子的付出真的就那么纯粹和高尚?而没含有半点的交换条件?问的问题越多,越让我感到疑惑。从本能上来讲,孩子是父母最有权利和权威控制的一个对象,由此而及孝道问题,撕开孝道的面纱,很多有悖人性的东西便这样展现在了我的面前,使得我从更原始的基础上去分解中国传统孝道的根基来源,而生活中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的很多纠葛便有了一些更为合理的解释,当我看清楚孝道背后所包含的利益关系的时候,在解决与自己父母之间的相处而产生的矛盾时就有了更好的方法,透视孝道不是抛弃孝顺,而是更为合理地处理和父母长辈之间的人际关系,这得感谢我的孩子给我带来的启示。
我现在彻底反思,我们望子成龙的心情让我们的触角已经伸到肚子里的孩子身上了,“科学无用”这个观点的出现绝对不是偶然,关于胎教的科学研究,似乎更多的像是拔苗助长的一种欲望延伸,生活中有太多的问题也许在某种情况下,我们的科学正在破坏一种自然进程的规律。在1988年第一次接触到胎教问题的时候,我十分兴奋和感慨国外对人类科学发展的进度,而今天,随着孩子的成长,我越来越觉得科学并不能解决人类所有的问题,还可能带来更多更可怕的问题,当然任何东西都具有多面性,没有什么东西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同时也没有什么东西只有坏处而没有好处,对任何问题都应当辨证的去看待,在胎教这个问题上我的理解也是同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