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家里只有一间土坯房。那时,家中有父母、姐姐和我。一家四口挤在一间到处透风漏雨的土坯房中。房门还是父亲利用休息时间上山砍柴,用一些粗树枝编织在一起做成的,晚上用来防备山里野兽的袭击。
后来,家里又添了两个兄弟。我和姐姐也慢慢长大了。一间房住不下一家六口人。于是父亲开始利用每天工休时间,去地里挑些黄土回家,自己制作砖瓦坯,然后起早贪黑上山砍柴,自己挖窑洞烧制砖瓦。
那时的父亲三十出头,正是年青力壮的年华。
年青时的父亲力大无穷,浑身是劲。据说他上山砍的柴禾挑回来用称一称,一头竟然有二百多斤。
父亲每日每夜地苦干,为的是早日完成他的一桩“心愿”:那就是建房,争取早日建成三间大瓦房。
父亲起早贪黑拼命,花费了二年时间,几乎凭借他的一己之力,终于将一座三间大瓦房建起来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一个盛夏正午,骄阳似火,大地干得冒起了青烟似的,因久旱无雨,到处是抗旱的人们。
生产队正组织青壮年在河里挖沙筑堰取地下水抗旱。父亲挑着一担河砂,晃晃悠悠地往河岸走。
突然,父亲两眼发黑,一下子栽倒在河堰中。
父亲因过度劳累,患了严重的腰肌劳损。之后一个多月,他不能直立行走,每天躺在床上,连上厕所也只有在地上爬。
后来,父亲经民间医生用“祖传秘方”初步治愈了腰肌劳损,但从此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了。
农村实行农田家庭联产承包制后,父亲赶着耕牛犁田,牛沿着田走一圈,父亲的腰实在支撑不住,就将一件蓑衣铺在田埂上,在蓑衣上躺上半天,再继续赶着牛犁田。
母亲看到父亲的身体实在不能干农活,就让他外出做点小买卖,只希望父亲能给家里赚点零用钱。
八十年代中期,父亲出外经商。最初,他从收购废品开始,每天拉着一辆板车走街串巷,收购黄板纸、水泥袋、书报等废品。他一个人在一个小县城城郊租下一座小院,每天早出晚归,不停地拼命干,饿了就回来煮点稀饭,加上一碗咸菜对付一下肚皮。那时候,父亲的最大心愿就是:多赚点钱,早日成为“万元户”。
不久,父亲的头发开始大把大把脱落,以至后来几乎完全秃顶;一年后,父亲雇佣了三名工人,当上了老板,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万元户”。
九十年代初,父亲拿出四万元,建起了村里第一栋楼房。此后,父亲成了乡里赫赫有名的“名人”。
新楼房建起来后,父亲回到家乡,没继续从事他的经商事业。他担心,钱赚多了,到时“运动”来了,肯定又成为“批斗对象”。当时父亲率先在全村建起了楼房,手里还有十几万元存款,他感到很满足。父亲当时最大的心愿是将几个孩子培养成才,跳出“农门”!
后来,我们姐弟四人通过读书,相继走出贫穷落后的乡村,都在城里有了稳定工作。
时光一晃过去了近二十年。这多年来,父亲一直一个人独自在乡下老家生活。今年春节回家,父亲言谈中禁不住流露出一种失落的情绪。原来,他看到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建了楼房,室内还有配套的水冲式卫生间、太阳能热水器等设备,而且越是新建的房子,设计样式越来越好看、实用,住起来舒适。而我家的楼房已经有二十年历史了,在那些设计新颖、样式大方的新楼房中,逐渐显现老气横秋,落伍了。
我对父亲说,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二十年前,我家的楼房是全村第一个建起来的,当然不能与现在刚刚建起来的新房比。这说明时代在不断进步,农村在发展啊。
“我们几个人商量好了,明年我们四家集资重新建一栋新楼房,绝对又是村里最好的房子。”姐姐说。
父亲听了这话,紧皱的眉头一下子舒展开了。我明白,父亲其实一辈子不愿“落后”,总想走在时代前列。父亲的心愿其实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