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曾是天下最尊贵的女人。
在那个王权决定一切的时代,她们站在皇帝身边,目光慈悲、表情威严、神态高贵地接受着臣民的膜拜。像一个母亲、像一个神话,她们有一个责任,叫“母仪天下”。
她们做到了!
既要为天下之母,恩慈黎民、母仪天下,维护江山、稳定社稷。同时,还要是个优秀的妻子、称职的母亲、天下妇女的表率。
要做到这些,是何等的艰难啊!
皇后,是一国的“母亲”。她要传达一种精神、力量、仪态,她要高贵、大度、善良、坚强。从她戴上凤冠、捧起皇后印绶的那一刻起,就必须活成一个榜样。
作为一个女人,她要跟无数个女人分享自己的丈夫。不能嫉妒、不能争抢,在必要的时候还要提供“帮助”;
作为一个母亲,她要教育好孩子(包括别的女人生的孩子,都要视如己出),培养他们做子女的觉悟、做臣子的本分;
作为一个媳妇,她要恭顺谦谨,以孝道贤淑垂范天下;
她要处理好纷繁冗杂的后宫事务,在不同派系的妃嫔中保持公正的形象;
她要辅助、提醒、帮衬皇帝做个贤明的君主,还不能过度干预政务、影响国家体制;
她要在王公命妇中搞好“交际”,替皇帝表示感激、犒赏、震慑;
她要先考虑别人的得失,既富有又贫穷。
抛开当时的社会制度所限,这些贤明的皇后无异于是位优秀的政治家、心理学家、领袖、母亲、妻子。有灵活的处事手腕、豁达的心胸、开阔的思维、平和的心态、高贵的心灵。如果她们生活在当下,无疑也是闪光的。
这些女人值得我们尊敬。
在中国古代宫廷里,皇帝拥有后宫三千佳丽,在众多妻妾中,皇帝的正妻称为“皇后”。为什么称皇帝之妻为“后”呢?
“后”原为君主之意。在《诗经》上载:“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如大禹的儿子启称为“夏后氏”,还有传说中射日的后羿。
而在周朝以前,天子之妻皆称为“妃”,周朝开始则称为“后”。如《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改天子为皇帝,并订定皇帝的正妻为皇后的后妃制度。不过较完备的后妃制度和等级划分直到汉朝才实际执行。《汉书·高帝纪下》:“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还有《三国志·魏书·后妃传》中有:“太祖建国,始命王后,其下五等:有夫人,有昭仪,有倢,有容华,有美人。”
在甲骨文里,“后”,“人”左下方是一“口”字,右上方是一拢起的“手”。但自金文将字型成镜像般翻转,拢起的手移到左上方,便一直沿用至今。《说文解字》上载:“后,继体君也,像人之形,施以告四方,发号者,君后也。”因为在上古氏族部落中,一般发号施令者为女性的权威,所以“后”的意思为有权威的女性长辈。在甲骨文的卜辞中,“后”还经常被用来代指氏族中的女性首领。所以,也因而引申为帝王的正妻等涵义。
皇后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如《周礼·天宫内宰》曰:“王后帅六宫之人。”
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中,出现有多位皇后并立的现象。
皇后有很多别称:
椒房——汉朝皇后的宫殿多以椒涂壁,用以取暖避邪,也有“多子”之意,因此椒房可别称皇后或用以代称皇后寝宫。汉朝哀帝宠爱美男子董贤,将董贤之妹册封为董昭仪,并将之称为次皇后。又在宫中赐董昭仪宫室名为椒风舍,和皇后所居之椒房相似。
中宫、正宫——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
元后、元嫡——皇帝的元配皇后可称元后,方便和继位皇后(继后)有所区别。
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如现今的老婆。
慈壶、慈闱——对皇后或皇帝生母(多为皇太后)的尊称,或是用以代称这两者的寝宫。
天下母、天地母——对皇后的敬称。
坤极——皇后的别称。
历史反光镜
她叫嫘祖,一生辅弼黄帝,选贤用能,协和百族。
嫘祖,一作“累祖”,是黄帝的元妃。她生了玄嚣、昌意二子。玄嚣之子蟜极之孙为五帝之一的帝喾;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就是五帝之一的“颛顼”。
典籍载嫘祖确有其事,5000多年前诞生于四川省盐亭县金鸡镇嫘村山。明代文学家徐道在《历代神仙通鉴·仙真衍派》说:“(黄)帝初闻西陵氏女嫘祖,聪明温顺,聘娶为妃。常来游河滨,见树上都有白团,似鸟卵,而欲掰视,中有虫女指,询之土人,云龙与马交,遗精所化,嫘祖取置于器,越日出蛾,雌雄相配,自辰亥始解,生子无数。嫘祖藏之来春,皆生小虫,采桑嫩叶饲之。桑叶渐老,其虫亦大而能食。见其攒簇,名之曰‘蚕’(又曰‘天虫’)。自身白有光,即不食。嫘祖以草布蚕于上,自然吐丝、作团,名之曰‘茧’。摘而挪沸汤缫之,绎而为丝。”自周代起就被天子庶民尊奉为“先蚕”,民间尊称为“蚕神”,又被尊为“行神”,爱称为“嫘姑”、“丝姑”、“蚕姑娘”,受到各族人民的无限崇拜。
关于嫘祖养蚕,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位善良的姑娘,出生在西陵(今四川省盐亭县境内)嫘村山一户人家。姑娘长大后每天都要外出采集野果来奉养体弱多病的二老。她不怕苦和累,近处的野果采集完了,便跋山涉水到远处去采集,每天很晚才回家。不久,远处的野果也采完了,拿啥来奉养二老呢?生活的艰难使姑娘靠在一棵桑树下伤心地哭了起来,哭声是那样哀婉、凄凉,使远近的飞禽走兽都感动地流下了泪水。这哭声震动了天庭。玉皇大帝拨开云雾向下一看,见一个十四五岁的孝女哭得死去活来,便发了善心,把罪仙“马头娘”打下凡间,变成吃桑叶吐丝的天虫。马头娘看见姑娘悲伤的样子,便将桑果落在她的嘴边,姑娘舔舔嘴边又酸又甜,便吃了一点儿,觉得没什么异样,就采了许多带回家给二老吃,老人吃后精神一天比一天好。
一个阳光明媚的夏天,姑娘发现树上的天虫不断地吐着丝做茧子,在阳光下产生的七彩光反射得非常漂亮。出于好奇,姑娘采了一粒放在嘴里,用手把丝拉出来,发现这丝很有韧性。她索性像天虫那样,编成一块块小绸子,连成一大块给父母披在身上,夏天凉爽、冬天温暖,于是为天虫取名为蚕,捉回家喂养。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姑娘完全掌握了蚕的生产规律和缫丝、织绸技艺,并将这些毫无保留地教给当地的人们。从此人们结束了“茹毛饮血,衣其羽毛”的原始衣着,进入了锦衣绣服的文明社会。
姑娘发明养蚕、缫丝、织绸的消息很快传遍西陵部落,西陵王非常高兴,收姑娘为干女儿,赐名“嫘祖”。嫘祖的创举很快传遍了神州大地,部落首领们纷纷到西陵向她求婚,都遭到嫘祖的婉拒。这时英俊非凡的中原部落首领黄帝轩辕,征战来到西陵,两人一见倾心,很快嫘祖被选作黄帝的元妃。嫘祖辅助黄帝战胜了南方的蚩尤和西方的炎帝,协调好各部落的关系,完成了统一中华的大业。同时奏请黄帝诏令天下,把栽桑养蚕织锦的技术推广到全国。嫘祖死后,黄帝把她葬于嫘村山,后世尊称其为“先蚕娘娘”。
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黄帝战胜蚩尤后,正踌躇满志地在大殿中央的宝座上听乐观舞。正在这时,蚕神——一个美丽的姑娘,手里捧着她自己吐出的两缕丝,一缕黄的像金子,一缕白的像白银,从天空冉冉下降,赶来献给黄帝。这蚕仙住在北方的荒野,在那三棵高百丈、并排生长的桑树旁,半跪在另一棵大树上,不分昼夜地吐丝,人们叫那里为“呕丝之野”。这姑娘身上披一件马皮,如果她把马皮两边的边沿拉拢一点,包裹住自己的身体,那她马上就会化生为一条长着马头的蚕。黄帝见了这些美丽而稀罕的东西,连声称赞:“好啊,这下我天下庶民又多了一种宝贝!”蚕神见黄帝如此关怀天下人民,感动地拉拢马皮,变成一只蚕,口里吐出两根无休无尽的细长的丝来,一根金黄、一根银白。黄帝很受感动,立即命人把蚕送给正宫嫘祖。
嫘祖亲自把化生出来的蚕放到桑树上,手拿着竹竿,每天精心地看管,蚕儿越生越多,吐出的丝和蚕神献来的丝一样好看。她就用木棍做支架,用丝做线,以骨针为梭,经纬相织,织出了又轻又软、行云流水一样的绢子,比起以前的苎麻织的布不知好到哪里去了。这天,嫘祖和黄帝在一块,开玩笑说:“你造的衣冠不结实又粗糙,还不如我养蚕取丝,织出的绢又坚固又好看。”黄帝自己也对嫘祖用蚕丝织成丝绸非常佩服。
嫘祖不但自己养蚕,还热心地把技术传授给庶民百姓。她经常和姐妹们在一线泉旁养蚕纺织、煮茧抽丝。抽出的丝越来越长,飘到山下,泉水顺丝流下,就形成了一条瀑布……到了夏天,黄帝还穿着那件虎皮围腰。嫘祖看后心里想:“轩辕戊巳之日所生,当时黄星呈祥,我们居住的黄土高原也是黄色,如果能给黄帝织一件黄色的衣服,该有多好!”她就专门挑出许多黄色的蚕茧,缕成黄丝,为黄帝缝制黄色的缯衣。制成后,黄帝穿上人世间第一件黄色的缯衣,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金光,显得十分神圣和庄严。
当然,传说总免不了穿凿附会的成分存在。但我们作为世界上最早制造丝绸的国家却是不争的事实。传世文献中对中国丝绸的最早记载见于《尚书·禹贡》,种类有丝、织文(有花纹的丝织品)、玄纤缟(纤细的黑白缯和白缯)、玄缍机组(黑色和浅红色的丝织品)等。而《禹贡》的记载进一步表明,早在中国文明兴起的初期,中国丝织品已经形成了许多种类多样化的发展格局。显然,中国丝绸的起源时代,还远在《禹贡》的成书年代之前。《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无下治。”孔颖达《疏》云:“垂衣裳者,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丝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长大,故云垂衣裳也。”这表明,中国丝绸的起源是在黄帝时代,而《淮南子》所引的《蚕经》,对蚕桑丝绸起源于黄帝时代也有明确的记载。其文曰:“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黄帝制衣裳因此始也”。
西方国家认识中国是从认识丝绸开始的,因而最早称中国为“赛里斯”,即丝绸之国。中国的丝绸制造曾让罗马人叹为观止。令他们困惑的是:“中国人居然能从树叶上采下非常幼细的‘羊毛’!”
公元前1世纪,罗马丝绸的价格曾经达到12两黄金一磅,但仍然阻挡不了贵族们对丝绸的渴求。罗马帝国进口丝绸,流失了大量的黄金。哲学家们把丝绸当成是罗马帝国腐败的象征。他们都知道,丝绸产自遥远的国家——Seres,意思是丝国。而这个丝国就是中国。公元6世纪,一位景教徒把蚕虫放入竹桶中间传入欧洲。在12世纪再从君士坦丁堡输入西西里岛,15世纪时输入英国。
现代启示录
女人也要有能力
唐代著名韬略家、《长短经》作者、大诗人李白的老师赵蕤所题的《嫘祖圣地》碑文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
嫘祖并不漂亮。不用以色事人,还能赢得普遍的尊重,在一个男人占绝对话语权的世界里杀出一方天地,不服真不行。史家对她的评价并不止于“黄帝元妃”的身份,后人对嫘祖的记忆更超越了“炎黄始祖的妻子”,历代的皇帝、诗人也都对嫘祖多有赞誉。历史再次证明,靠个人魅力取胜绝对是硬道理。
一个能自己搞发明创造、无私心私欲的女人,怎么可能没有市场?
在这个强调个性的时代,一群胆大心活的小姑娘们整天顶着一张化妆得奇形怪状的脸,以一种她们自认为很新潮的性格造型,出没于男人的视线里。迥异于传统的感觉,让人很是招架不住,目眩神迷之余竟也有了飞蛾扑火的冲动。
旧的都是不好的,或者旧的都是好的,这两种论调纠缠了好多年,一直到现在都死掐着不放。好,还是不好,并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女人必须有一种本事才能让人喜欢,包括男人。在《潜伏》里,余则成和翠平的故事也隐含着这么些意思。
在故事的前半部分,余则成心里的女人只是左蓝一个。而翠平喜欢余则成,可是喜欢的有些卑微、弱势,痛苦的人也只能是她自己。那场感情,像是发生在一个没有回音的山谷里,呼唤得声竭力嘶却得不到响应。直到翠平接受刺杀陆桥山的任务,一切发生了柳暗花明的变化。
一直“傻呵呵”的翠平拿走枪,像一个威风凛凛的战神。从她拿起枪的那一瞬间起,一个看不见却感觉得到的磁场悄悄形成了。余则成的眼睛里浮现出了一些婉转的、不一样的东西。他温柔地笑着说:“你的枪是怎么练的,怎么那么准?”他还说:“你拿枪的时候,特有魅力,带劲儿……”他平视着翠平,不再是单纯地以一个“战友”、“同志”的眼神去看她。翠平也觉得自己有了价值,能跟他并肩作战,而格外有底气。
对,底气。这是一种很微妙的东西,没法具体化,也不能归类。有的女人身上有一种母性的力度,能让人觉得安全;有的女人眼神犀利,能在第一时间知道你心里想什么;有的女人心底无私,凡事以家人、爱人的得失为第一考量……这些都可以理解为一种本事。
翠平这个女孩子其实挺可爱,可她想要的男人是余则成。一个知识分子,一个谋略心机超高级数的男人。跟没文化、没心眼的翠平放在一块,确实很不“搭配”。可这有什么关系呢?她身上有一股子淳朴的英气。简单、不复杂,而且是一个“天生的战士”,这一切对余则成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他们俩人的感情,结局并不好,可是却能让很多人感动。当然,这是题外话。言归正传,提醒广大女同胞们一点:据不少男人说,“互补”的确是一种创造价值的手段。要吸引一个比自己强的人的注意,要么比他更强,要么就用一些他没有、你有而且还擅长的东西。而在男女关系中,比自己更强的女人,可能让男人会有压力。还是另外一种途径比较实用,比如,走翠平这条“路线”。
翠平不比嫘祖。嫘祖聪明、有想法,还能坚定地辅弼黄帝,心怀天下,虽百般操劳亦无悔无怨。这样的一个女人,是非常值得尊重的。同样有人说,这样的女人男人不喜欢,太抢眼。确实,没有确切的资料指出黄帝和嫘祖的感情生活如何。这也应了前面说过的话,男人,都好点儿面子。他会尊重一个“专业领域”比自己强的女人,却不见得能给他热烈的爱情。果真如此的话,就用新新人类的观点来说吧:“女人的生活,不是只有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