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53300000007

第7章 中国古代诗体(3)

其次,五言诗虽然只比四言诗多一个字,却可谓“一言兴诗”。五言体在更好地适应汉语的发展(如双音词增多)和推动诗歌语言的音乐化、口语化方面明显地显示出巨大的艺术能量。四言句式大抵两字一顿,每句两顿,两个音步(二二节奏)使得单音词和双音词在配合上有一定局限,音步短促,结构板滞单调。五言的句式则既可由两顿组成,也可由三顿组成。两顿的可以第一顿两个字,第二顿3个字,也可以倒过来。三顿的则有“一、二、二”、“二、一、二”、“二、二、一”等组合。因组合方式繁多,在同一首诗可不断变换,故有灵动之致。这样,它不但可容纳双音词,还可容纳单音词,以至多音词。它有奇数顿,又有偶数顿。单音词和双音词交错,奇顿和偶顿交错,变化多样,便于组词达意,较之四言体句容量更大,刘熙载认为它一句可以抵四言两句。钟嵘《诗品序》谓四言“每苦文繁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四言体节奏虽然鲜明,却单调,未能曲尽抑扬顿挫之美。五言句以单音步收尾,便于句末适当拖长或停顿换气,比双音步收尾要从容得多,对于咏歌玩味、因声求气更为有益。同时,诗歌也是呼吸的艺术,呼吸的人均时值对应于诗句,大抵以三音步、四音步为宜。两顿稍嫌短促,四音步以上(九言)则偏长,不妨偶尔用之,但难于形成等言体诗。

七言诗的发展则相对迟缓。所谓七言诗,是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的诗篇。七言诗历八代而到唐代大为发展,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七言诗也是最早见于汉代。据传汉武帝群臣联句的“柏梁台诗”开了七言诗的先河(后人称为“柏梁体”)。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是东汉张衡的《四愁诗》。

三国时期魏国曹丕《燕歌行》被认为是七言诗的奠基之作。曹丕之后,六朝文人多作七言。刘宋时的鲍照最具影响。鲍照改早期七言诗的句句用韵为隔句用韵,这就大大加强了七言诗的表现力。至唐代李杜、元白,七言诗更臻完美,七古之外,还有七绝和七律,与五言一起,成为中国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主要诗体。七言诗细分为七言古诗,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在近体诗出现以前,七言诗即七言古诗。七字句的出现较早,在《诗经》中偶尔一见,在《楚辞》中大量出现。七言诗当起于汉代的民间歌谣,但未能像五言诗那样很快地受到文人重视。较早的文人七言之作有东汉张衡的《四愁诗》,不过,此诗奇句中夹有一个“兮”字,保留着楚歌的痕迹,直到晋代的傅玄也还是如此。今存较为成熟的文人七言诗,是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二首。七言诗相对于五言诗,自有潜在的优势,相对而言,“五言尚安恬,七言尚挥霍”(刘熙载《艺概·诗概》),“五言绝尚真切,质多胜文;七言绝尚高华,文多胜质”(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七言较五言更能胜任纵横捭阖、淋漓恣肆的表达,和形成多种风格。

然而这一潜在的优势,由于习惯的势力,长期被文人忽视,直到刘宋时代出现了鲍照,才出现转机。鲍照的五言诗以清新俊逸著称,而最能表现其艺术独创性的是他的七言古诗。七言古诗是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的古诗。以七字句为主,间有杂言的七言古诗,在汉魏乐府中多以“歌”、“行”命篇,故后世也称七言歌行。鲍照的七言古诗,相对于曹丕《燕歌行》,已变句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变一韵到底为灵活转韵,使得七言古诗更多地具有散文和辞赋体的优长,拓展了七言古诗的范畴,完善了七言古诗的形式,从而大大推动了七言诗体的发展。

五言体和七言体还有古体和近体之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其一,近体诗在修辞上讲究严格的对偶,而古体诗不把对偶作为成诗的必备条件。即使用对,也不那么严格,位置不定,句数不限,不回避用重用字。古体诗还有“扇面对”(隔句对偶)。

其二,近体诗在声调上讲究平仄。这是中国古诗的对称原则从意义上推广到声音方面的结果。朱光潜在《诗论》中说:“中国自有诗即有韵,至于声的考究起于何时,向来没有定论,一般人以为它起于齐永明时代(五世纪末)。”乐府诗是入乐的歌诗。乐府之后,诗日渐与歌分离。于是在诗自身寻找、开发音乐美,成了举足轻重的问题。在外来的印度梵语文化的影响下,六朝的音韵学研究发展起来,尤其是《四声节韵》和《四声谱》,可以说是声韵著作的始祖。以四声制韵,“五字之中,韵韵悉异;两句之中,角徵不同,不可增减。”四声的发现与运用,谢朓、沈约等在齐武帝永明年间创造的讲究声律与对偶的“永明体”,推动了近体诗在初唐的繁荣。古体诗一般不讲平仄。近体诗产生以后的古体诗,在“三字尾”上与近体相区别。也有入律的古体,入律古体诗多为七言,它句数不定,大多(或全部)是律句,有时换韵。唐之后的许多诗人(包括李杜)即是既写近体,也写古风的。

中国诗史上最光辉的篇章是唐诗,诗歌体式由分体走向整合。唐代的文学领域出现了自战国以来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现见于《全唐诗》一书中的2300多个诗人的诗作就有近5万首,唐代文学的繁荣正是以诗歌的高度成就作为标志的,产生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等伟大的诗人。至唐代,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各种诗体皆具备。因此,从诗体来看,唐代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

五、七言古体,兴盛于汉魏,唐人有所发展:或古、律结合,使音节宛转优美,韵致生动流畅;或诗、文结合,破偶为奇,使风格古朴奇崛。唐人的五古,或追踪汉魏,或效迹陶潜,杜甫则是堂庑大开,记事、述行、抒怀、议论,无施不可。唐人的歌行体风格多样,或铺张排比,有类汉赋,或沉郁或激荡,笔法奇幻,或通俗平易,律句律调,声情哀婉。唐人乐府,多不合乐,属古体。

律体是唐人的创新。他们在六朝永明体和骈文讲究声韵、崇尚骈偶的基础上,将律诗声调和谐、句法关联、平仄相对、词义对仗等要求程式化,予以定型,形成五律、七律、排律、律绝等体式。初唐的上官仪总结出六对、八对说,丰富了对仗的手法。

四杰的律体,风格婉丽,未尽合律,至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五、七言律诗基本定型。盛唐诸家,各创意境,至杜甫则浑涵汪茫,千汇万伏。中唐以后,气格虽降,门户纷开。唐人绝句有古绝、律绝之分,大都能谱乐歌唱。风格的走向多样虽不仅是形式问题,但也与形式的演进有关。刘勰《文心雕龙》在《体性》中把作品风格分为8类,司空图《诗品》光是诗歌的风格就有24类。这主要不是刘勰的分辨力不如司空图,而是由于人性的发展,作家的个性差别越来越明晰,诗体越来越丰富多姿,所以风格也越来越多样。

诗歌这一古老文学样式,至唐代焕发出空前异彩。唐诗体裁大备,流派众多,造诣甚高,极盛难继。宋代诗人面对如此丰富的诗歌遗产,可以转益多师,突破却很困难。古典诗歌的传统样式是五七言诗体,其发展趋势,是从五言到七言,从古体到近体。八代诗人处于开创的阶段,这一时期,五言古体已发展得相当成熟,七言和近体也开始形成。唐代诗人处在集成阶段,这一时期,五七言古近体诗在样式上已全部定型,发展得相当圆熟;而词体也产生于民间,由于文人的染指,也以小令的面貌登上了诗坛。到北宋,从晏、欧到柳永,词体完成了从令词到慢词的繁衍,它以缘情为主,而有别于载道的诗文,蔚为大国。

五七言诗在体式上已没有新的拓展。

宋代以后,诗歌创作在整个文学创作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写诗与作文一样,是文人必备的技能,五七言古近体诗仍被大量地写着,给作者带来了声名;另一方面,这些诗歌的影响,又被局限在文场和官场以内,它们在社会与公众中的影响,则远不如唐诗和宋词,而戏曲和说部这些非传统的、生气勃勃的文学样式,却相继登上文学的舞台,成为雅俗共赏的、最有生命力的文学样式。在诗歌发展史上,文学新样式的魅力总是超过旧样式,新的样式总与民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总是拥有广大的受众,总是处于上升发展的阶段,因而产生较大影响和经典的作家。

元明清诗人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难以与八代唐宋诗相提并论,因此,在诗歌创作上能否以旧体出新意,如何以旧体出新意,就成为元明清诗人所面对的新课题。不过,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重大的历史变革不断发生,不少的生活内容、精神境界,为前人无从梦见,这又给元明清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所以,对于元明清诗人来说,实际是挑战与机遇并存。而五七言古近体诗作为成熟的诗歌体裁,也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诗人们用以描写社会与人生,早已得心应手,作品数量之多,远逾古人:佳作累累,美不胜收。

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到来,新诗狂飙风靡中国诗坛,新诗的创作成为中国诗歌创作的主流。五七言古近体诗逐渐失去往日的容光,虽然在写作上不乏传人,但在整个诗坛的影响和地位,却已今非昔比,至此,中国诗歌历史便跨入了另一个崭新的时代。

第四节 词的流变与体式特征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是与乐曲相配合的歌辞,是广义上的诗歌之一种。如果说乐府诗是“采诗入乐”,那么词就是“依声填词”了,所谓“调同词不同”。(刘禹锡)在词的初期,歌辞依附于乐曲,所以词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清人宋翔凤说:“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乐府余论》)正因为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所以又被称为“倚声”、“乐府”、“乐章”、“歌曲”等。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词在诗之后曲之前,是上不似诗、下不类曲的新诗体,古论有“父诗而子曲”之说。还有“诗余”之称,对此称谓前人的理解不尽相同,有的解释为词是继诗之后兴起,有的解释为词乃五七言近体诗演化而来,有的解释为诗人以余兴填词,也有人认为是因为词人将自己的词作编辑于诗作之后而得名的等等。

词兴起于唐五代而盛行于宋,南宋是高峰。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方面,唐代社会经济繁荣,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音乐成为唐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享受。特别是在开元、天宝年间,玄宗皇帝精通并酷爱音乐,在宫中蓄养数百人的乐团,号称“皇家梨园弟子”,更促进了社会上音乐歌舞的流行,给音乐活动的兴盛提供了外在条件。

另一方面,是西域音乐的传入使然。唐代音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实际上在唐以前已经进行了很久,其主要特征是原产于西域的“胡乐”尤其是龟兹乐大量传入中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成为当时的俗乐。“燕乐”的名目在隋代就有,而在唐代大盛,其部类也经过新的修定。音乐新鲜活泼,曲目繁多,使用各种不同的乐器伴奏,富于变化,故尤为大众喜欢。这些燕乐曲调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辞就是词的雏形,当时叫做“曲子词”。随着燕乐曲调增多,就需要更多与之相配的歌辞。这时的燕乐歌辞,在民间已有不少由乐以定辞,直接以长短句合乐的,熟习音律的乐工歌伎为主要作者,其实,由乐定词的所谓“倚声填词”一直在民间实践着,敦煌词中的多数作品就是按乐曲填入的长短句词。唐代的燕乐歌辞本来与从前的乐府歌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却逐渐形成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严格按照乐曲的要求来制作歌辞,包括依乐章结构分篇,依曲拍为句,依乐声高下用字,其文字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而有定格的形式,这种情况是过去的乐府歌辞所没有的。盛唐中唐时期,精于乐曲,染指填词的文人数量极为有限,民间词作又不为文人接受。也有选诗以配乐,则是借用现成的五七言近体诗由乐伶歌伎配合曲调演唱,所用之近体诗即为歌诗,歌诗是解决曲辞不能满足曲调之需的权宜之计,因此,一时乐府、歌诗并行不悖。但文人的创作基本上是齐言的,近体诗句式整齐,且有特定的平仄、叶韵的格律规范,乐曲也有自己旋律和节奏的要求,故以近体诗入乐,二者难以丝丝入扣。为解决这个矛盾,入乐歌唱时,演唱者或可在节奏和歌法上采用一些变通办法,使之适合歌唱。如沈括说:“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梦溪笔谈》卷五)朱熹也说:“古乐府只是诗中添却许多泛声,后来怕失了那泛声,逐一填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朱子语类》卷一四十)“和声”、“泛声”都是解决歌诗入乐不协调的办法,此运用虽是以诗入乐时的变通手法,却也对词调格律、句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歌诗入乐只是词体发展特定阶段的做法,要实现曲调与曲辞的完美结合,“选诗以配乐”毕竟不是办法,曲辞的创作必然要走上“由乐以定词”的路,也就是所谓“倚声填词”。在文人中首先明确指出运用这种方法的是刘禹锡。依曲拍为句的做法,可以体现曲调的声情特色,进而使词体成为有别于诗体的文学样式。不过这需要词人具有极高的音乐修养,所以倚声填词的普遍化是在文人对曲调有逐渐深入了解的中唐以后。随着文人对曲调的掌握,由乐以定词的长短句曲辞创作增多,这种新体歌辞逐渐成为中国文学中一种极其重要的诗体,就是后来通常所称的“词”,而歌诗逐渐淡出词坛。

敦煌曲子词的发现又一次证明,词像大多数文体一样起源于民间。敦煌词中的《云谣集杂曲子》为现存最早的词选本,未注明编者,从内容和编排来看,应与稍后的《花间集》一样,同为侍宴应歌的唱本。《云谣集》的存在说明了曲子词这种配乐歌唱的文学形式,从产生之初就与娱宾佐欢的娱乐相联系。它反映出词体初创时期的特点、民间词人的文化水平和审美习惯,以及当时人们对词体的认识等因素,它借鉴俗讲变文等表演艺术,在形式上多有创新。体现了词体初期的不完备、不定型:有衬字、有和声、有双调、字数不定、平仄不拘;叶韵不定;咏题名;曲体曲式丰富多样。以“字数不定”为例,敦煌词中有《凤归云》数首,字数却各不相同,有81字、84字、78字三体,都表现出随意性较强的特点。从敦煌曲子词中,可以找到温、韦婉约,柳永俚直,苏、辛豪放诸种风格流派的源头。

唐代是曲子词的孕育、诞生和初步定型的时期。一方面民间词在胡夷里巷蓬勃兴起,一方面文人开始尝试填词。初唐、盛唐时期词,此时歌辞所配之乐尚不确定,燕乐与其他音乐因素正处于相互交融之中。唐代文人的词创作经历了由诗到词,逐渐“本色”化的过程。文人初步接触词体,往往受写诗的习惯的影响,所作词的题材、情志、风格往往与诗相近,诗和词的界限尚不分明,词以齐言为主,如沈佺期等人的词《回波乐》即是齐言的六言四句。此时的词作究竟是依声填词,抑或由诗谱曲,或是由诗入词的“歌诗”,今天已难断定。此时的部分词作也被作为乐府诗,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将这些作品列之“杂曲歌辞”。随着对词体的熟悉,加之词体娱宾应歌功用的刺激,诗言志,词言情,诗庄词媚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文人词逐渐远离诗体,而呈现出独特的词体风貌。

中唐时期倚声填词蔚为风气,白居易、刘禹锡成就最著。

已与选词以配乐的歌诗不同,开始按曲调填词。然而中唐词人所填之词无论其所依配之曲调,还是所表现出来的风格气质都与乐府诗歌或民歌相似,而与本色当行的词体有所区别,诗论家往往目之为诗。如张志和、刘禹锡、白居易等词人填的《渔歌子》、《杨柳枝》、《竹枝》等皆如此,说明此时的词体仍不能完全摆脱诗体而独立。中唐文人词有下列特点:等言或小令居多,调式简单,平仄变化少,基本是五七言诗的变调,题材较广,未入“词为艳科”的俗套,风格较清新自然,所表达的情致也较浅显明朗,尚未入婉约之流。可以说中唐文人词是近体诗向典型的文人词转变中的产物,是敦煌民间词到晚唐五代《花间集》之间的中介环节。

晚唐时期词体初步成熟,可以温庭筠、皇甫松、杜牧等人的词体作为标志,以温庭筠的词为代表的词作,已经确立了以城市女性生活为表现对象,以婉丽柔媚为风格特色、以小令为主要体式的本色词体。《花间集》是第一部文人词选集,标志文人词的成熟,预示了宋词繁荣期的到来。温庭筠词即为花间词的代表。杜牧的《八六子》是唐代文人词中罕见的长调,在小令一统天下的晚唐词坛十分醒目,在词体的发展史上有一定意义。

南唐词是指五代时期生活于金陵的一批词人的词作,主要人物有南唐二主李璟、李煜和冯延巳。南唐词与花间词一样,依然是以小令为主。由花间词所形成的文人词传统,主要特征之一即体式以小令为主。小令体制短小,容量有限,与之相应,词的内容风格也形成以抒情为主,强调含蓄蕴藉的特征。然而,短小的令词不便叙事,词体结构也因此缺少开阖起伏的变化。

宋词与唐诗一样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宋代是词的全盛时期,宋代文学也以词的成就为最高。据《全宋词》记载,宋词作品有2万余首,词人有1400余人。宋词的繁荣,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它在全社会广泛普及,上至皇帝,下至庶民,全都雅好词曲。二是创作了大量新词调,词调始于唐,而大备于宋。至北宋后期,所唱的已经大多是宋时新声,而终宋之时,宋词已有1000余词调,形式多样,有引、序、令、慢、近、犯、歌头、摊破、转踏、转调、增减、偷声等。尤其是慢词的出现,增长了乐章篇制,拓宽了词的容量,增强了词的表现力,成为词体解放与词体革新的物质基础。宋人所创新谱,大多是中长调,词的内容比唐五代有了根本性的突破,还需要在篇章结构、铺陈点染,呼应映衬、语言修辞上讲究技巧手法。三是流派众多,既有传统的婉约,又有新创的豪放、清旷、骚雅等各种风格。

宋词可分为北宋、南宋两大段。北宋初期宋词的创作尚未进入兴盛阶段,词的地位并不高,它仍然是文人在樽前花间一觞一咏之际的娱乐性创作,而不是正面向社会表现自己人格、情操、抱负的文学形式,艺术上也没有什么突破。词从表面上看,同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没有多大关系,因为在当时文人看来,词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北宋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词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补充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北宋庆历以后,词的创作在内容、技巧、体制各方面都出现了飞跃的发展,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卓越的词人,其中晏殊、晏几道、张先、欧阳修、柳永尤为出色,柳永、张先等人开始借鉴流行于民间的慢词长调作词,二人并称“张柳”。柳永除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之外,他对词体形式的最大贡献是发展、完善了慢词的体制和表现手法。柳永充分发挥了精通音律的特长,继承民间歌词中慢词的传统,又大量使用了前人未曾使用过的如《望海潮》、《黄莺儿》、《阳台路》等新的慢词词调,使词体叙事容量更大,言情更为动人。北宋中期是词的突破期,苏轼的词以其雄大的才力开创了新的境界与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文人词的面目。北宋后期词的创作极为繁荣,有秦观、黄庭坚、周邦彦等,其主导的风格,是沿着欧阳修、二晏以来典雅含蓄、委婉细腻的一路,但柳永、苏轼所开创的风格和技巧,也有相当的影响。这3种词风在北宋后期实际已经有融合交汇的现象,差不多每个词人都多少受到它们的影响,只是因气质、偏好的不同而取舍各有侧重而已。从总体看,北宋词对唐五代的继承因素较明显,令慢并重,较为清新质朴,含蓄蕴藉,天成的成分更多些,多就景抒情,多应歌唱,故声调宛转。

词经过长期的发展,题材不断拓宽,技巧日益成熟,地位也得到提高。南宋初期,它与诗、散文一样,已经成为文人惯用的文学体裁。强敌压境的半壁江山是南宋面临的新环境,社会生活的巨变带来词文学的改观,文人的悲愤心态也同样反映到词的创作中来,怀念故国、渴望收复中原成为南宋词的主旋律,而且,由于词的形式上的特点,它比诗更适宜于表达那种激奋、跳荡的和变化不定的情绪。有很多记载表明,一些反映当时社会共同心态和期望的词作,一旦问世,便广为传诵。它们的社会影响要比同类的诗歌更大。这样,以感怀时事、抒写抗敌壮志为中心,词的题材和风格在南宋初期又出现了一次新的重大变化。苏辛豪放词风对南宋和金朝词人都有巨大影响。在逐渐偏安的社会环境中,周邦彦的典雅之风又在姜夔、吴文英等人手中有新的发展。所谓“南渡词人”是指活动于南北宋之交、从北宋过渡到南宋的词人,成就最高的要数词坛女杰李清照。她尚雅,强调思想的雅正和语言音律的文雅,提出“词别是一家”,强调词与诗的区别,注重词体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易安体”。辛弃疾是南宋中叶杰出的词人,他的词达到了词体艺术的高峰,代表了南宋词的最高成就,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南宋末年,词坛主流风格不十分突出,渐趋多样化,大约分为:稼轩一派和骚雅派。但虽有繁衍,没有繁荣,最终不得不导致宋词乃至词体走向衰落。总的说来,南宋词则已为纯粹的“宋调”,多重慢曲,多雕琢,多即事叙景,多应酬谢,故体制雅正。

与其他文体相比,宋词都是沿着缩小其特殊性,扩大其同一性的方向发展,并取得相当可观的成就。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它发生、发展、盛极而衰的过程。一方面是由于文学自身运动的必然,另一方面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心理也是不断提高变化的。客观地说,元明两代词道衰落,分化转移是不争的事实,但词体的演化并未终止,词作为一种文体更没有消亡,它的进化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元明完成了词体由应歌娱人向言志抒情的过渡,使词最终摆脱音乐而成为独立的文体。二是涌现了一批风格鲜明、成就卓著的优秀词人,如被誉为“元词之冠”的张翥,被称为“全明不能有二”的陈铎,即使列于两宋名家之中也毫无逊色。

词至清代又出现了振颓起衰的中兴气象,清词的中兴和宋词的兴起,具有相似的背景,出现了词坛大家王夫之、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龚自珍等。清词有3个鲜明的特征:第一,词人纷起,词作繁多。第二,流派纷呈,推陈出新。第三,抒情本体得以确认。一代清词流光溢彩,文质彬彬,以其卓越的艺术贡献,在抒情文体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词的主要文体特征:

其一,词是音乐和文学结合的产物,它最初是先有词牌,然后依据曲调填上词句。词还在歌场传唱时,一个词牌在音乐上有基本固定的旋律结构,这也就决定了按乐谱填词时文辞的基本句数,以及每句的基本字数和每个字的基本声调,这就是所谓“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不过不是很严格。每一种词牌都有一定的格律:字数一定;讲究平仄;句式参差;对仗灵活;押韵位置一定,而不同的词牌各不相同。词的用韵比诗宽,押韵方式有通首平韵、通首仄韵、不同韵部的平仄换韵以及同韵部的平仄押韵4种。早期的词,内容与词牌名相一致,如《渔歌子》吟咏渔家生活,《江南好》赞美江南的旖旎风光,但随着词的演变,人们主要依调式填词,词牌名只成了一种词谱体制标志。到后来辞乐分离,有的曲谱失传,只剩调式,词就成为案头文学,不必歌吟,各种词牌名只是代表一种文字、音韵和结构的定式了,填词不能再按乐谱,而是按前人文辞,即按“文字谱”。尽管如此,人们在填词以前,还是要选择词牌,因为某种词牌只适宜于表现某种内容,例如,《满江红》就较多地表达壮怀激烈的情绪。有的词牌有同体异名,还有同调多体,一般认为这与音乐节奏有关。

其二,因为是倚声填词,词是非等言诗。它的句子依词牌而长短错落不齐,因此有“长短句”之称。这种诗体无疑是对五、七言诗的突破,丰富了诗美。它不寻求均衡,不寻求对称,不寻求严整,而给人以舒卷自如的美感和乐感。词由长短句构成,少则一言、二言,多则八言、九言,而以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为多,句式参差、变化多端是其鲜明特征。

其三,词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它的分阕。词人对词调的变格(减字、偷声、摊破等),更强化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乐奏一遍叫“阕”,一般而论,词分上下(或称前后)两阕。也有一阕和三、四阕的,但较为少见。两阕称为双调,一阕称为单调,三、四阕称为三、四叠,此外还有叠韵(重复一遍的双调)和联章(重复多次的曲调)。

第五节 散曲的流变及体式特征

词是“诗余”,散曲则是“词余”,散曲是词之后的又一个倚声填词的新诗体,仍为歌诗。王力在《汉语诗律学》里写道:“古人称词为诗余,因此又有人称曲为词余,其实词曲都是广义的诗的一种。如果先叙述了词曲再叙述白话诗,咱们就觉得白话诗来得并不突兀。”曲这一概念,一般兼指剧曲与散曲。作为剧曲的曲,与科介(表情和动作)、说白紧密配合,在舞台上演出故事,是戏曲;作为与剧曲相对的散曲,不加科、白,只用来清唱,是诗歌。本章要叙述的,就是金元发展起来的类似于词的,可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就是流行在元明清时期而被人们作为诗歌的散曲。散曲是有宫调曲牌,是用来唱的。散曲大量运用口语,以铺陈为主,可以加衬字,以戏入曲,特有谐趣,于传统诗词的含蓄美之外,大大发展了泼辣诙谐之美。明清时代产生了《山歌》、《挂枝儿》《马头调》等俗曲,也是唱的,用口语创作。散曲和俗曲都广泛地拥有受众。从音乐意义来说,散曲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从文学意义来说,它是一种具有独特语言风格的抒情诗。

曲的兴起大体有3个原因:

首先,若论曲乐新声的形成,可以说,其中因素既有传统的词乐,也有受词乐熏染的民间俗曲俚歌和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在以前的诗体中,散曲和词的关系最密切,体式也最接近,都属于有固定格律的长短句形式。据王国维统计,元曲曲牌出于唐宋词牌的有75种之多,所以,有人把散曲叫“词余”。但散曲和词的差别又是很大的,因此,说及散曲的兴起,有必要回顾词的情况。词原来也是民间歌曲,发展成为文人文学的样式以后,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宋词主要有两种路数,一路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写得自由奔放,音律上不很讲究,这一路实际是朝着脱离音乐而成为书面文学的方向发展;另一路则保持委婉的抒情风格,在音律和修辞上精益求精,到了南宋姜夔、吴文英诸人手中,填词成为一种高深的专门学问,非一般人所能染指,当然也不适合于民间的演唱。

词到了元代,由于不能适应音乐的变更,基本上完全脱离了音乐,成为单纯的书面文学创作,也失去了原初的那种鲜活的生命力。

同类推荐
  • 爱如空气

    爱如空气

    这是一个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新生儿。我热切地期盼我的朋友、我的读者捧出自己那颗真诚、慈爱、友善的心去爱怜她、呵护她、扶持她,让她在爱的阳光雨露下健康快乐地成长。生命如烟花般绚烂,生命是人世间最可宝贵的财富,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人生古来稀。人生是美好的,但也是公平的。
  • 大山水

    大山水

    《大山水》是作者在该领域数年闭关之后的爆发之作,为《大地三部曲》之一,它是作者在这一创作领域中从文体到思想的一次重要尝试。全书点数了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横断山区这些雄山峻脉与四围堪称地球上最壮观最神奇的复杂水系的生生关系,尤其着墨于山与水、水与人的关系;呈现了神山圣水流变对人文积变的绝对影响,最终收笔于日复恶化的水环境的忧思。
  • 世象警示录

    世象警示录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人物特写,第二部分案例写真,第三部分警网快讯,第四部分小说事态。收录了《怀念母亲》、《追忆父亲》、《风正一帆顺》等文章。
  • 我是红岩人

    我是红岩人

    《红岩》是新中国文学史册上最辉煌的篇章,60多年来几乎被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品不断地情感化,人们对它并不陌生,以至文学艺术和历史真实交织在一起,大家更愿意接受艺术的感染。我有幸一生与红岩结缘,但我却是从红岩的后面走到红岩的前面。
  • 感悟心灵:温暖一生的125个记忆

    感悟心灵:温暖一生的125个记忆

    一首老歌,一段时光的印记。不再着意去找的老歌,如同抛在身后的似水流年。歌总是会唱几支,可偏就唱不全的那首让人心痒,一句半句的随风落在耳朵里,惊鸿一瞥,却又生了根似的,挥之不去。
热门推荐
  • 丧尸横行之动物园惊魂日2016

    丧尸横行之动物园惊魂日2016

    某个阳光灿烂、稀松平常的初秋周末。跟许多家庭一样,乔治一家也选择在这天来到动物园进行观光游玩。但当步入动物园不久,在他们玩地正起兴时。突然,伴随猴山方向传来的一声怪异而又刺耳的尖叫。紧随其后,一系列离奇事件和阴谋诡计。便就此在与此间其乐融融的乔治一家,相同兴高采烈的游人面前爆发上演。为他们带来了一场,对于他们的一生而言,最为不堪回首的恐怖灾难......
  • 辉煌与荣耀:圣战纪元

    辉煌与荣耀:圣战纪元

    在古老的过去,这个宏伟壮丽的奇幻世界存在着六大截然不同的种族。传说五千年前,至高天堂的天使们率领着精灵、巨龙、矮人和人类,对拥有着恐怖毁灭力量的魔神族进行讨伐,结合五个种族的力量最终将魔神族封印,大地恢复和平。这场战争被后世称为圣战。但如若十字流星之雨再次划过天际的时候,那么也就是新圣战的开始。一切的一切由一位异界的来者为起点。
  • 魅血妖姬之恶灵印记

    魅血妖姬之恶灵印记

    到底要如何的诀别才让我不再期待,当悲伤浓到绝顶之时就会化作一道血泪从天际划过。从与你相遇的开始,便注定了我走不出你你目光无边的大海。在风吹雨打中,我沉浸在屡屡的伤痛之中,你与我的相遇从开始便注定了没有结局。我不明白究竟是谁是谁的过客。花开花落,当岁月匆匆的脚步走过无数的个短暂的寒夜时,从花落又到了花开。从结局又到了开始。
  • 特种兵纵横异界

    特种兵纵横异界

    特种兵到了异界,拥有了一个二世祖的身份,可惜的是,这二世祖刚刚死了爹妈,他自己也是吓得屁滚尿流的投入了未婚妻门下。新的身份,面对未婚妻家族里面的重重压迫,更捂着订婚戒指不肯放!机缘巧合,成为了举世无双的骷髅金属人!召唤神术,手枪,机枪,突击步枪,狙击枪,坦克,直升机,一个都不能少!更有奇招!骷髅召唤融合武器!缔造天下无双的终结者召唤!
  • 通神传记

    通神传记

    白马如龙,青衣绝尘。樊笼困兽,绝境而破。天有道,我却偏要行逆旅。心有情,奈何却做片片花落红。手掌八杀器,腰悬霸之刃。破六道绝世封印,养灭圣本命神器。踏一条尸山血海通神路。我叫战胜,战无不胜的战胜!
  • 网游之黑暗剑神

    网游之黑暗剑神

    圣战大陆三万年,百族圣战爆发,血流成河,以人族为首之百族惨胜龙神大陆异族入侵,百族签订万年停战协议,圣战大陆百废待兴,天启时代降临!天启大陆五千年,以龙族为首百族率先撕毁协议,发动百族内战,对人族疆域进行掠夺,仅仅百年,人族疆域十不存一,人族转攻为守。
  • 惊天羽变

    惊天羽变

    这是一个仙侠的世界,这是一个修真的传说。御气(引气入体,运用元气操控物体),沃土(储存元气汇入丹田,凝实成真元),生莲(莲生于丹田),蒂丹(莲开结子),元婴(子化元婴,元神出鞘),淬体(肉体不死不灭),脱魂(元神不死不灭),道化(掌握道意,分割天地力量),登境(明晓道意规律,阐述人生一道),大劫(修真九九归一的终结,来去全凭修真者意愿)每个阶段包括:初期、中期、后期、圆满、大圆满。法宝分天地玄黄四级,每级分高中低三阶。称号:道人不是称为,真人(脱魂),道仙(道化),道尊(登境)
  • 风血夜北堂

    风血夜北堂

    圣武大陆西元历2033年12月15日,正值隆冬季节,这天,称霸圣武大陆近千年的超级强国大乾帝国,亡。兄弟反目,父母被掳,一夜之间,国破家亡,一直被称作痴傻王子的大乾帝国九王子北堂雪风,流落他乡……踏上异域的国土,身负亡国的恨仇,且看痴傻的九王子,如何将自己锻造成一把锋利无比的剑,宝剑出鞘,剑断情仇!
  • 天才宝宝全脑开发大百科500例(3~6岁男孩)

    天才宝宝全脑开发大百科500例(3~6岁男孩)

    3~6岁是孩子智力发展的上升期,陶红亮主编的《天才宝宝全脑开发大百科500例(3-6岁男孩)》根据男孩不同年龄段的身体和大脑发育特点精选了500个益智游戏。每个游戏都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数字的进位提升数学逻辑能力;风景图片培养自然观察能力;平衡练习训练身体协调性……《天才宝宝全脑开发大百科500例(3-6岁男孩)》中孩子通过玩游戏能充分发掘自身潜能,为小学阶段的学习铺好平坦的道路。
  • 糖果夏之恋

    糖果夏之恋

    当你的朋友因为你而一一死去,当你发现说爱你的人是有原因而接近你,当你复仇归来将伤你的人一一除去却发现一切都没有意义,当你想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过剩下的时光,而他却为了利益害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