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务必掌握全面的信息,并认真加以分析,然后再作出决断。有时候出于种种原因,我们不得不仅凭直觉作出各种判断,而在这种情况下作出的判断极有可能与实际不相符合,甚至是错误的。
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享有极高声誉的两家制笔公司展开了一场空前剧烈的竞争。出人意料的是,势力雄厚、号称“世界第一笔”的派克公司竟然一败涂地,走向衰落,而后起之秀、一直热衷于低档品市场的克罗斯公司则乘机崛起,成了美国制笔业的新霸主。知情者都知道,克罗斯公司的兴盛,关键是其反间计谋高出派克公司一筹;而派克公司的衰败,在于他们缺乏深入调查研究,把表面的、虚假的信息当成了真实的、全面的信息,从而作出了错误的决策,最终导致了竞争的失败。
我们应当从派克公司的衰败之中吸取深刻的教训,信息了解要全面,大事决断要慎重。作为一个经营者,如何尽量避免在情况不明之中作出错误的决策呢?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决策时,不能仅凭直觉判断,要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了解
许多企业家的直觉判断是建立在对信息的全面掌握和知己知彼的基础之上,因而基本是准确的,但有时因特殊情况而仓促作出的判断,也有走调离谱的时候。可以这样说,凭直觉作出的判断与实际情况之间总有一些间距,很难达到天衣无缝的要求,它的准确率也不可能达到最高点。而经营者百次胜利往往因一次失误而一败涂地,所以,经营者决策失误失不起。那么,如何消除或减少决策失误呢?可行的办法就是要对事物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拓宽收集了解的视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地捕捉信息。例如,从具有权威性的报刊中进行收集,从新出版的书刊杂志中收集,从广播、电视节目中收集,从变化多端的市场中收集,从人际交往中收集,从信息网络中去收集。总之,这种调查、收集越深入,越细致,掌握的信息就越全面,事情就会办得越好。
二、决策时,不能仅凭以往经验,要用新办法处理新问题
经验也是宝贵的财富,对经营决策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成功的经验,可以发扬光大;失败的教训,可以引以为鉴。任何轻视和贬低经验的做法都是不对的。我们相信经验,但不能迷信经验。任何把过去的成功经验当做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也是十分有害的。不能用老办法来处理新问题,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人们常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它。新情况需要用新办法来解决,如果你用以前的框框来硬套,用以前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非碰壁不可。某厂生产的新产品投入市场后,立刻迎来一片叫好声,产品往往供不应求。这时,一位下属向老总提议对信息通讯多投资,以便更快地获得更多更新的市场信息,而正为产品市场畅销而得意的老总却不以为然,他说:“我们的产品市场需求那么火爆,有什么担心呢?再说,我们的资金有限,钱要用到生产这个刀口上。”不久,市场突然转向,该厂却因对信息掌握的不及时,对市场变动反应滞后,走上了下坡路。正确的方法是:在经营决策时,不要过分迷信和依赖经验,要研究并把握新事物的特殊性,用新思维、新角度、新办法来处理新问题,对待新情况,解决新矛盾。
三、决策时,不能仅凭下属汇报,要挖掘深层的情报资料
下属汇报的情况很重要,是主管者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不听取下属的汇报,不信任下属的汇报,不理会下属的汇报都是不可取的,也是很危险的。但有些主管者不肯动脑筋,只满足于听汇报,看报表,对来自各方的信息和数字,只要与自己的主张对路,就认为业务上没问题了,可以拍板成交了。这种轻浮在汇报和数据之上的决策是没有生命力的。正确的方法是:重视下属汇报,重视基础数字,不要光停留在汇报和数字之上,要透过汇报和数字去挖掘更深一层的情报资料。例如,经理问销售员:“这个月服装销售情况如何?”销售员回答:“行情很好,已有8000套服装被客商订购了。”此时,经理对服装销售情况已经明了,可以到此为止,但精明的经理还会继续追问这样一些问题:这个销售量与上个月或与去年同期相比情况怎样,与竞争对手比较又是如何;从8000套服装的选型看,哪种品牌、哪种价格的服装行情看好,我们应采取哪种促销手段就能卖出更多数量的服装,等等。这样的信息都能了如指掌,以此作出的决策也会万无一失的!
四、决策时,不能仅凭团体意见,要经过科学论证和缜密思考
一般说,团体的意见是集中绝大多数成员的智慧而形成的,应该说是比较合理和正确的,但靠团体意见来决策并不能保证完全正确。在讨论中,坐在会议室的人都讲同样的意见并不是件好事,并不代表大家的看法完全一致。如果老板讲话先定调,或同仁发言先表态时,其他人不敢与老板唱反调而怕惹麻烦,不愿与同仁硬争执而伤和气,于是就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发表一个腔调的意见。这些意见表面上看来是经过讨论后的共识,实质上还是少数人的看法。依照这样的意见作出决定自然与真实情况难符。某企业准备开发一种新产品,老总召集有关人员开会商讨,与会人员异口同声地赞同,只有销售部经理老曾坐在那里默不作声,老总是个精明人,他想老曾定有不同意见,先听听他的见解。在老总的再三启发下,老曾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这种新产品没有市场前景,并用若干数据和事例来进行论证,老总觉得言之有理,决定对新产品暂缓开发,事后证明老曾的意见是正确的。这个事例说明:充分发扬民主,鼓励不同见解,认真听取大家意见,经过科学论证和缜密思考,然后再作出决定,才是正确的做法。
决策要掌握全面的信息,反过来也对信息有一定的要求。归纳起来,决策对信息的基本要求是:
1.信息要准确 信息要准确,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是信息的生命,也是决策的生命,没有准确的信息就不会有准确而科学的决策。为此,在决策中一定要收集和运用准确的信息,同时要防止信息在传递和加工中失真。目前,各种信息铺天盖地,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之中。其中,有些信息夹杂着虚假成分,让人难以辨别,如同假冒伪劣商品一样,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在现实社会中,由于盲目轻信各种信息,导致吃亏上当的事情时有发生。安徽省霍邱县农民王多映就因误信假信息做生意而蚀了本。有一次,他听一个过路人说青岛苇箔价钱贵,1千克0.24元,很好卖。他心动了,本地苇箔每千克才0.12元钱,若是收购一大批运到青岛去卖,准能赚一大笔钱。于是,他从亲友那里东借西凑了一万多元,收购了100吨苇箔,装了六个车皮,发运到青岛。哪知到了青岛后,他一打听行市,立时惊呆了,原来山东也盛产苇箔,价钱比安徽还便宜。货到地头死,返运更蚀本,万般无奈,他只好忍痛削价出售,加之阴雨连绵,苇箔无遮无盖又沤烂了不少。事后王多映匡算了一下,这趟生意净赔了八千多元。为此,在决策中一定要收集和运用准确的信息,同时要确保信息在传递和加工的过程中不变味,不失真。信息是消息中不确定性因素的消除。严格地说,我们平时所说的消息、资料等并不等于就是信息。决策者应善于对所收集的消息、资料等进行加工,以便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切忌听风就是雨,见毛就是兔。
2.信息要及时 信息要及时,确保信息的时效性。信息的特点之一是时效性很强。信息越及时、越新颖,对决策越有利。过时的信息是一堆废料垃圾,毫无用场,不但对决策不利,还可能造成决策的失误。在这现代社会中,谁先得到信息,谁就会在竞争中取胜。为了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必须保证信息传递线路的畅通。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正面临新的信息革命。所谓信息革命,就是信息技术或手段的革命,包括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使用和储存等技术或手段的革命。我们目前应该把抓住现代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努力提高信息开发和应用的能力,增强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作为竞争的重点来抓好。
3.信息要适用 信息要适用,确保信息的实用性。信息所谓“适用”有两层含义:一要有用,二要适量。有用,这就要求信息提供者对决策的内容有所了解,根据决策的需要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和筛选,使所提供的信息,对于决策问题的提出、决策方案的制定和选择以及决策方案的修改和完善等能够起到依据和参考的作用,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制定。适量,就是决策者对信息要有一定的鉴别和取舍能力,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信息,不要过多收集,别把精力消耗在大量无关的信息上;也不能过少,防止把重要的信息遗漏掉。
4.信息要经济 信息要经济,确保信息的经济性。所谓经济,就是要讲究所获所用信息的成本,尽量用较小的成本获取较多较好的信息。信息对于决策虽然不可缺少,但也要精细核算,看看获取信息的代价纳入决策制定的成本,是大于还是小于实施后所获得的效益,然后再作出取舍的决定,不能只着眼于信息的取得,而不考虑支出的得失。讲究信息的经济性,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要确保信息的质量和适时、适量;二要合理设置管理信息系统,尽量减少信息在各个环节上的花费;三要尽量采用新技术,不断提高信息的获取和加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