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贵不孝!李老太太过世后,山东刘村的人都这么说。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敢情李长贵这个孝子是冒牌货。
刚开始,大哥李长富听到议论还向村邻解释:不是长贵不孝,是他不懂咱这些个规矩。大哥还说,长贵以前光寻思念书了,在外面的时间太久了……不能怪他。
谁会听李长富的解释呢!家丑不可外扬,这是明摆着的。有人私下议论,说李长富对李长贵也有意见,只是不好对外人说罢了。你想,有这样不孝的弟弟,说没意见谁信哪!给老妈烧完“七七”后,李长富再也不解释了——弟弟打了他的脸,也打了李家祖上的脸。
“山东刘”地处松辽平原中部,是个远近闻名的百年老村。上个世纪初,山东济南府刘家庄的刘氏三兄弟闯关东来到这里,山东刘村便由此得名。这里民风淳朴,敬老、祭祖格外受村民的重视。当下广为倡导的“厚养薄葬”在山东刘村是打了折扣的,“厚养”没的说,“薄葬”却是绝对行不通的,村民尤其讲究“厚葬”。哪家的老人“没了”,必定要守灵三天,报庙、入殓、开光、下葬、送盘缠……一样都不能少,而且要请鼓乐班,吹吹打打,大吃大喝。好像不这样就不能彰显儿女的孝心,不这样就对不起故人。
李老太太是七十岁那年病倒的。那天早上,李长富两口子见老妈起不来炕了,就给李长贵打电话。李长贵是用小汽车把老妈送进医院的。李老太太在县医院住了七七四十九天,好钱花去两三万也没站起来。原来是半拉身子不好使,出院后,整个身子全不会动弹了。那时候,李长贵还是副局长,正要往上“奔步儿”,一天到晚忙得什么似的。长贵媳妇在县城一所中学教书,更是“瞎子不叫瞎子——盲(忙)人儿”。在医院陪护的活儿,全交给了李长富两口子。
李老太太的病虽然没治好,但村里人都看明白了:老李家这哥儿俩是一对孝子。尤其是老二李长贵,给老妈治病真舍得花钱。老妈出院后,李长贵三天两头儿往回跑,米呀,面呀,豆油呀,什么都往家捣腾,赶上年节,鸡鱼肉蛋、鲜菜水果,一箱一箱的。村邻们好生羡慕。
看看人家李长贵,多孝顺!
就是,还得说是念过大书的人,啧啧……
一些上了年纪的,就不仅仅是赞叹了,还会在心里跟自个儿的儿女比。哪里比得上呀!人家李长贵是大学毕业,现如今在城里当上了局长,敢情!
李老太太一躺就是三年,县城到村里那条砂石路都让李长贵的小汽车给轧平了。村里一些年轻的爹妈教育孩子时都愿意拿李长贵说事儿:好好念书吧,赶明儿考上大学,也像李长贵似的,多好!
那些日子,李长富两口子屋里屋外伺候老妈的辛苦,好像全被李长贵的孝顺给掩盖了,很少有人提起了。要不是发送李老太太时李长贵露了馅儿,大伙还蒙在鼓里呢。
安葬完李老太太,李家大摆宴席,答谢帮忙的乡亲。酒席很丰盛,烧鸡、鲤鱼、白酒、啤酒,还有几样只有在城里大酒店才能吃到的菜,都是李长贵从县城拉回来的。酒好,菜好,打墓的、抬杠子的、拿花圈的,谁也没啥说的,岔头儿出在敬酒上。
敬酒时,大哥李长富进屋就跪在地上,连磕三个响头,可李长贵却站在旁边来个“三鞠躬”!磕头是给故去的老人“免罪”,你李长贵咋还来个“狗长犄角——羊(洋)式儿”呢?再说了,三天下来,老大磕头无数,膝盖都硌肿了,你李长贵连一个头也不磕,哪有这样的孝子!
坐在炕头儿那张桌上的九大爷脸上挂不住了。炕上地下好几桌子人,都把目光射向李长贵。李长贵叹了下嗓子说,感谢父老乡亲,家母病故,让各位受累了……屁话!不磕头这酒还怎么喝?大伙都疑惑地望着九大爷。
九大爷咳嗽一声,说长贵呀,你得磕头啊,这是给你妈免罪呀。李长贵看一眼九大爷,红着眼睛说,我在坟前磕过了,再说,我妈年轻守寡,操劳了一辈子,哪来的罪呀!说完,抹着眼泪出去了。
屋里的人,尤其是像九大爷这样的长辈,哪家的红白事儿没经过,还头一回遇到李长贵这样的孝子!九大爷叹了口气,大声说:喝酒!九大爷发话了,别人咋好多嘴?何况还有李长富两口子的面子呢。嘴上不说,可大伙的心里却回过味儿来了:啥也别说了,李长贵不孝!要真说孝顺,还得是人家老大两口子。李老太太在炕上躺了三年,是谁炕上炕下饮水喂饭?是谁屋里屋外端屎倒尿?李长富呗!他李长贵花俩钱儿不假,可他是花钱走干道儿,出钱不出力。
最叫村里人看不起的是,老妈烧“七七”那天,李长贵事先说得妥妥的,可到时候竟没回来,说县里“抗洪”,忙。响晴响晴的天儿,又没下雨,抗的哪门子洪!
你说,李长贵这不是打老祖宗的脸吗?
现在,山东刘村的人都不愿意再提李长贵,偶尔说起,就会有人叹息:李长贵这书是白念了,还局长呢,狗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