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大学生就业困难成为我国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新出现并被公众、媒体和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对此展开了大量研究,包括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的统计描述,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以及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等。
由于大学生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而对策研究不过是就业难成因分析的结果,因而,学者探讨的重点自然集中在就业难的成因分析上。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有的学者侧重于分析大学生供求总量与结构的均衡;有的学者侧重于从就业的制度环境,即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上进行探讨;还有的学者侧重于从劳动力市场供求主体,即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行为特征上寻找原因。这些研究,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政策实践层面,都将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与其他研究不同,本书作者从高层次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主体——大学毕业生出发,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分析工具,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展开了新的探讨。作者大胆而富有创意地提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假说,认为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结果的决定性因素。首先,本书作者将大学生就业能力明确界定为将高等教育服务转化为人力资本存量,并实现这种人力资本价值的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本书作者认为,就业能力大小与高校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的数量与质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意愿和就业行为,以及政府的教育政策密切相关。最后,本书作者认为,目前存在的较为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因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
为了验证这一假说,作者选择了北京一所高校作为典型调查案例进行分析,该校无论在总体规模和水平方面,还是在学历层次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方面都具有代表性,调研时间跨度为六年也是适当的。这种方法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领域是罕见的。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通过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培养模式和就业指导反映出来的就业能力和通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意愿与就业行为反映出来的就业能力对就业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政府的扩招政策及高校招生规模增大引起相对就业能力的下降与就业结果是相对应的;由于学历层次和学科结构不同,就业能力对就业率和就业结构的影响不尽相同。这些分析结果在总体上初步验证了该假说是能够成立的。也就是说,从个体来说,就业结果取决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群体来说,就业结果取决于大学生的相对就业能力。
针对高校、大学生和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结果,作者从三个层面提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而改善其就业状况的政策建议。
本书对于推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从理论上来说,提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假说,并通过典型调查分析加以验证,从而丰富了人力资本理论。从实践上来说,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如何从政府、高校和学生三个方面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建议,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这一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分析上,关于就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有待进一步深入;在实证分析上,需要在更广的空间和更长的时间跨度上加以验证。希望并相信作者能够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升华,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取得新的进展。
王善迈
2007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