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我们从年龄特征的角度讨论了青少年的兴趣发展特点,勾勒了一个从少年到青年兴趣发展的总趋势。这个发展的过程,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兴趣水平日益深化的过程。为了更准确地描述这一过程,心理学家将兴趣的这一发展过程,概括为三种水平,即有趣、乐趣、志趣。这也就是兴趣发展的“三步走”。
有趣,是兴趣发展的低级水平,它往往是由某些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的直接兴趣。其特点是:随生随灭,为时短暂。乐趣,是兴趣发展的中级水平,它是在有趣的基础上逐步定向而形成起来。其特点是:基本定向,比较稳定。志趣,则是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它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相结合,是在乐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积极自觉,更为稳定,甚至终身不变。
我们小学时候的兴趣,一般还处在有趣阶段,进入中学后,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可逐步向乐趣发展,直至形成稳定的志趣。而兴趣只有上升到了志趣阶段,才会让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相关的活动中去,才会更好地推动我们走向成功。
那么,具体说来,三种不同的兴趣水平都有怎样的不同表现呢?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这三种兴趣水平,需要先明确几个指标:第一,兴趣的深刻性,也就是兴趣对事物性质认识的深刻程度;第二,兴趣的广阔性,也就是兴趣范围的广阔程度;第三,兴趣的稳定性,也就是对各种事物的兴趣在时间上的持久程度:第四,兴趣的效能性,也就是兴趣推动活动产生的效果大小程度。
我们根据上述四个指标,可以把兴趣的三种发展水平作如下具体描述,从中你可以自我对照一下,看看自己的兴趣水平如何。
首先,我们来谈“有趣”。
下面这幅漫画叫做《乐观主义者》。你看,大树断裂砸坏了房顶,主人却能就此玩起荡秋千。这是何其乐观?
看着这幅漫画,你一定觉得漫画这玩意儿真有意思!但是,你很可能仅此而已,未必就想去参与学习漫画的创作,更不想如漫画中的人物那样去“乐观”一回。这就是兴趣最初的状态,叫作“有趣”。
有趣,是兴趣过程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兴趣发展的初级水平。在这个阶段,你往往会被新奇的现象和新颖的对象所吸引,而对它们发生直接兴趣。兴趣的范围在这个阶段很不明确,你总是对什么东西都感兴趣,今天爱这个,明天爱那个,朝三暮四,变化多端。这种兴趣很不稳固,一旦引起兴趣的对象消失,兴趣马上转移。这一兴趣阶段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消极被动的状态,只停留在欣赏或者向往阶段,并不打算拿出行动。因此,从效能的角度看,这样的兴趣不能成为活动的动力,也不会在个性发展中留下什么痕迹。儿童阶段的兴趣大多处于这一水平。这时候的兴趣常随生随灭,带有直观性、盲目性和广泛性。
其次,我们再说“乐趣”。
乐趣,是兴趣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是兴趣发展的中级水平,是在有趣定向的水平上形成的。在乐趣阶段,你会让兴趣向专一的深入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对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发生兴趣,对某一事物产生了特殊的爱好,对学科本身,对活动本身,对自然本身,对社会本身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产生了美感、成功感、陶醉感,似乎整个身心都被激动,处于欲罢不能的境地。这个阶段的兴趣,往往受内在情绪的影响较大。它是兴趣的基本定向,和学科兴趣、职业兴趣、业余兴趣密切相联,维持时间也较长。在小学阶段,许多同学都有了学科兴趣的分化现象,会对一门学科投入更多的精力,不仅关心这门学科课上所学习的东西,还关心与此有关的课外知识。这时,兴趣的范围和儿童期比较起来缩小了许多,再也不是见什么稀奇就去喜欢什么了。由于这时的兴趣和某些具体的实际任务相联系,因而兴趣相对稳定。这种兴趣开始慢慢成为学习的内部动机之一,只是还常常需要外部刺激来强化。总之,兴趣发展到了乐趣阶段,最突出的特点是专一性、自发性和坚持性。
最后,我们再说“志趣”。
什么是志趣?志趣有怎样特点?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故事中找到生动的答案。
秘鲁安卡什省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个男孩,由于贫穷,从三四岁起就帮着父亲养家糊口,替人放羊。稍大一点,他开始到大街上卖口香糖,卖彩票,卖报纸,替路人擦皮鞋。尽管干着这些最低贱的活,但天真的孩子有很大的志向,每当有人问他长大想做什么时,孩子总喜欢这样回答:“长大了要当总统!”
尽管家里拮据,但他还是恳求父亲让他去上学,因为他听说当总统的人都是读过书的。在当时,穷孩子很少有上学的,面对父亲的反对,男孩承诺说:“我不会因为上学而耽误做工,我会利用早晚赚回与从前一样多的钱。”这样,父亲才勉强同意了。从此,男孩白天上学,早晚仍去做从前的杂活。为了那个总统梦想,孩子一直努力让自己的成绩成为所有孩子中最好的。从小学到中学的十多年时间里,男孩不但要像同伴一样做工赚钱,还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在人生的跑道上,同伴们离他越来越远。
1964年,这个18岁的男孩获得了美国旧金山大学的奖学金。这样,他不用花父亲的钱就可以在美国攻读学士学位,他还利用学习余暇打工,寄钱给家里,以恪守自己当年向父亲许下的诺言。后来,男孩又在斯坦福大学获得了人力资源经济学博士学位。这时的他,已成为全球各大商业公司争抢的高级人才。但是,为了梦想,毕业后他先后在联合国纽约总部、世界银行、美洲发展银行和国际劳工组织日内瓦总部担任经济学顾问,这为他从政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
矢志不渝的奋斗,让他距离梦想越来越近,50年后,他实现了这个梦想——在秘鲁2001年大选中,他击败了所有对手,当选新一届秘鲁总统,他就是现任秘鲁总统亚历杭德罗·托莱多·曼里克。
长大想当总统的孩子很多,如果年幼的托莱多与其他同伴一样,只有梦想却不为之辛勤播种耕耘,那他可能永远只是一个平庸的孩子。托莱多的梦想,就是他的志向所在,就是他的志趣所在。
志趣就是把兴趣作为自己的志向,也就是把个人的兴趣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结合了起来。它是兴趣发展过程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兴趣发展的最高水平。在这个阶段,由于实现了理想与奋斗目标的统一,需要变成了兴趣,所以兴趣的范围变得非常明确,即一切兴趣围绕奋斗目标,兴趣也成了主要的学习动力,间接兴趣和直接兴趣得到了高度的融合,兴趣达到从未有过的稳定程度。这种高水平的兴趣能导致高水平活动的展开,推动人为此付诸积极的行动。因而,在兴趣的深度上,也从乐趣阶段那种对事物和现象本质属性的兴趣,发展到对事物和现象的因果关系,对事物的客观规律和基本原理的兴趣。古往今来,许多成功的人们,他们所以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是与他们较早地确立了个人的志趣分不开的。概括起来说,志趣具有社会性、自觉性和志向性三个特点。
有趣、乐趣、志趣,就是我们兴趣发展的三步走。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兴趣发展的过程,我们来一起走进法布尔的故事。
看过《昆虫记》的人,都会惊叹作者法布尔描述昆虫生活习性的栩栩如生与淋漓尽致。
法布尔在《昆虫记》里,是这样写我们熟悉的蟋蟀的:“蟋蟀虽歌声单调,缺乏艺术修养,但其纯朴的声音与万象更新的质朴欢快又是多么的和谐呀!它那是万物复苏的赞歌,是萌芽的种子和嫩绿的小草能听懂的歌。”
法布尔这样写蟋蟀的求爱:“求爱者很会搔首弄姿。它手指一勾,把一根触须拽回到大颚下面,把它蜷曲起来,用其唾液作为美发霜在其上涂抹。它那尖钩、镶着红饰带的长长的后腿,焦急地跺着,向空中蹬踢着。它因激动而唱不出声来。它的鞘翅在急速地颤动着,但却不再发出声响,或者只是发出一阵零乱的摩擦声。求爱无果。母蟋蟀跑到一片生菜叶下躲藏起来。但是,它还是微微撩起门帘在偷看,而且也想被那只公蟋蟀看见”。
读这样的文字,比读那些写美女回头一笑的几百行的诗,是否还要有趣得多?法布尔所以能写出这诗一样的生动形象的科学著作,得益于他对昆虫研究浓厚的兴趣。
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他从小就对昆虫产生了兴趣。童年时代的法布尔,与同龄人相比,对大自然中的动物就多一份喜欢。特别是看到昆虫,总是感到很有趣。他的两个口袋常常装着小甲虫之类的动物。这只虫的嘴巴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几只脚?他总是怀着这样的好奇,一个人静静地观察。
有一天夜里,他提着灯笼,蹲在田野里,观看娱蚣怎样产卵,一连看了好几个小时。这时,忽然感到周围越来越亮,抬头一看,原来太阳已经从东方升起。后来,发布尔对昆虫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他对昆虫的观察研究简直到了入迷的程度。他常常陶醉其中,出神忘我。有一次,法布尔爬到一棵树上,聚精会神地观看螳螂的活动。突然他听到大树下有人大喊:“抓住他,抓住这个小偷!”这时他才反应过来,原来,人们竟把他当作小偷了!
法布尔的“玩心”并没有因为年龄的改变而失去;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昆虫更为着迷,而且也“玩”得更科学了。他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贪婪地阅读各种昆虫学方面的书籍。
在当时,有人将蜣螂,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屎壳郎”,叫做“神圣甲虫”。这种叫法源于古埃及人的传说。据说,古埃及人在田间劳动时,看到一种昆虫推滚着一个圆球,当时他们不知道是蜣螂。富有天文知识的古埃及人,联想到圆球是地球的象征,于是,推想蜣螂的行为,一定是受到天空星球运转的启迪,作为一种昆虫能够具有这么多的天文知识,一定很神圣,于是就把蜣螂做“神圣甲虫”。这种说法沿袭了几千年,谁也没有去深入研究蜣螂的这种习性。
法布尔并不相信这种传说,他要揭开蜣螂这种习性的奥秘。为了观察蜣螂的行为,法布尔整天地趴在地上。他那专注的神情,经常引起别人的嘲笑。有人说他是“白痴”,也有人说他是“神经有毛病”,但他并不予以理会。法布尔对蜣螂的观察和研究,前后持续了40年。
法布尔从小对昆虫活动产生了兴趣,逐渐成了他终身研究昆虫的志趣。写下了长达10卷的巨著《昆虫记》,对昆虫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法布尔身上,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从初级水平的有趣,一直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志趣,这一兴趣发展的过程。正是兴趣经历了三种水平的发展,铸就了法布尔伟大的成功。
由此看来,要想获得成功,就让自己沿着兴趣发展三步走的道路,及早形成自己终生追求的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