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是鲁迅的故乡,然绍兴又不仅是鲁迅一颗星辰在闪烁,人说鲁迅只是绍兴历史的沧海一粟。这里群星璀璨,人杰地灵。单看那文曲星下凡的名录就会让你吓一跳:王充、贺知章、陆游、唐宛、蔡元培、周恩来、邵力子、陶成章、徐锡麟、秋瑾、竺可桢、许寿裳、夏眄尊、马寅初、柯灵、孙越崎、范文澜……而同绍兴有关的物华天宝人物则举不胜举,迁居绍兴留下千古名帖的王義之便是一例。世上恐怕再也没有第二个像绍兴这里聚集了众多令神州陆沉、翻江倒海、重整河山的大禹神人之地了。传大禹就出世在这里,这似乎成了一个治水救患的象征。
一个鲁迅,百多年来颠覆了整体中国国民性的陈腐;一个蔡元培,又孕育出摧毁封建王朝的众多思想斗士。在各地圈夺名人神袛、见贤思齐之时,来到绍兴这湖光山色前,都会相形见绌、自叹弗如的。说绍兴的英杰构织了半部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史一点也不为过。但绍兴又是个反叛的城市。近代以来,各路仁人志士,都义无反顾地举起了摧枯折腐的旗帜。秋瑾、徐锡麟之惨烈;鲁迅、蔡元培之彻底亦铸就更生了这中华魂魄。
绍兴因有鲁迅的故居,城内便有天下第一故居的标志,这看去有些不伦不类,但也让人引领而望寻觅都昌坊口里周家新台门的故居。这原蛰居在窄巷中的故居,可说是鲁家衰败的写照:周家的三间平房已被拆除,后园的百草园已被邻近朱家割去了一半,成了朱家花园的陪衬。1893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正是从那时起,鲁家开始衰败,房产也一折再折缩减成今天这个样。新中国成立后,老台门被国家收购,拨款加以修葺;先后曾为绍兴图书馆、民俗博物馆和文物管理处所用。现在老台门又恢复了旧日原貌。那时尚有收购房屋一说,比之后来一律充公,多有人道。
说起来,我已是三次来到这鸾翔凤集之地了,到绍兴参与鲁迅文学奖的盛典,备受感染,特别这奖中也有我任编辑的一分子。经年累月,各地文人墨客也不知慕名来过这里多少次,除鲁迅外,尚有王義之的墨宝。人们至今称鲁迅为先生,可见仍想听他百多年前的教诲。二十多年前来到这里的我,经鲁迅纪念馆馆员徐明华的恩准,竟住进了百草园一侧,并破例到鲁迅幼时学习的三味书屋里,在鲁迅幼年刻下的那个著名的“早”字桌前坐下,手抚刻印,心驰神往了一番。清晨,早早起身遁入百草原时,此处阒寂安然,只有树木花草在晨曦下慢慢显出轮廓。鲁迅笔下的描绘呼之欲出: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是我儿时的乐园。现看着这有些萧条的园子,虽当中确有一片种着花草的园地,但鲁迅描绘的紫红的桑葚,何首乌藤和木莲已难分辨出。到是日本友人在园地旁立了块刻有“百草的园”的碑,显示了它早年的印迹。
绍兴可说是充满了鲁迅文化。鲁迅笔下的鲁镇原本是虚构出来的,现也在水过船行的尽头出现了,镇上祥林嫂在当街哭泣乞讨,戴着毡帽的阿Q与豆腐西施杨二嫂也忽影忽现在街巷周边,伴以茴香豆与老酒的叫卖声。这绍兴老酒在邻近鲁迅纪念馆的咸亨酒店里饮之别有一番滋味。但孔乙己喜欢吃的茴香豆硬得则不敢恭维。我常想鲁迅的反叛精神,也许在这沉郁压抑的老宅里早就形成了。那阴暗光线照射下充满礼教的德寿堂已让他思想穿越了出去,但这德寿堂两旁柱子上红底黑字的楹联不像鲁迅后来斗争性那么强: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鲁迅终身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犀利笔锋与此正相反,他是否回首过这警示呢?鲁迅从他笔下润土和鲁四老爷中间走出、走向日本、走向杭州、走向上海、北京和厦门;也走进了南八里庄的鲁迅文学院——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食粮。这食粮让澳大利亚作家品写出《鲁迅的四个故事》;让大江健三郎感叹至今还在向鲁迅靠拢;让刘和珍君等后辈青年男女们奋斗不息。
言说绍兴乃夏禹帝贵胄之地、魏晋第一大都市、宋朝都城、贵族城市、天下第一富贵风流城,宰相元稹赞“会稽天下本无俦,任取苏杭作辈流”!赞“仙都难画亦难书”。“誉古今之大都会兮,称九牧之冠冕”。诗仙李白叹“会稽风月好”!坐乌篷船、观水上社戏台都有鲁迅笔下的景况,而会稽山、镜湖月则衬映着绍兴八百里的湖山图画;十万家灯火近楼台。难怪这里聚集了那么多的历史横断面和书写这断面的人。王義之鹅池泼墨神仙会留下的千古名帖《兰亭序》碑,“文革”时差点毁于一旦,幸得有狭胆之人用泥土遮上幸免于难,今重见天日,光耀千秋;绍兴市闹市区轩亭口路中央有一秋瑾的纪念碑,因妨碍交通,几经研究搬迁未果,也就一矗然在石字路口,有一醉汉竟酒后驾车撞上倾斜过,现又重新扶正,屹立在中央。秋瑾的英姿昭示着国人不屈的反抗精神。这是绍兴人的骄傲,也是国人的自豪。
绍兴有许多天下第一的称谓,除鲁迅故居外,镜湖也称天下第一湖,这虽有些夸张,天下山水比之风雅颂也不在这之下。但绍兴的风水让群贤毕至、龙盘虎踞也使它身着图象,名垂后世。三次来绍兴,总是匆匆而去,那碗绍兴老酒里酝酿的文化气息似乎还未品透,假以时日,必将会再来临咸亨酒家,趁人丁稀少之时,坐在夕阳下,“再温一碗酒”的。
编后
不知不觉,从鲁院结业,已经十年,回首往事,这十年间,又有众多的学弟学妹从这里辗转走了出去。经常会在不同场合见到这些孜孜以求的学子们,大家挚手道来,杯盏交错、文脉暗通,倍感亲切。我们这班常被人们谑称为“黄埔二期”。这二期冠以高编班,大多男女都是从事主编和编辑工作的。通常来说,是为他人作嫁衣。众多的青年才俊,文坛新星几乎都是从这些人的慧眼中跃上文坛的。然而这些玉尺量才的人物中也不乏吟风弄月、硬语盘空、出将入相,怀有不羁之才的各路神仙。今天,这些慧业文人大多已执掌了各地的文坛大印,并在创作上春华秋实,多有斩获。回望朝花夕拾,少长咸集、剑胆琴心、风骨峭峻、仁义君子、不栉进士都花开花落,触景伤情,喟然长叹。
今天的鲁院已迁至富丽堂皇的文学馆院内,经常会与巴金、茅盾及郭老曹老等作家的塑像耳鬓厮磨,熏染贯通文气。在这里,他们听了莫言与库切的演讲,在这里,他们常能近水楼台聆闻到各路艺文大师的教诲。且蓉花开放之际,宿舍窗明几亮、宽敞舒适。这里已成酝酿发酵李白斗酒十千,李清照品竹弹丝之地。
而我们那时,则蛰居在南八里庄城乡结合处一遇,在方寸之地的校园内,探星望月,穷源溯流,河海不择细泉。这里,我们听了音乐、我们习了军事、我们走进了现代派的美术空间。我们看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电影与话剧。我们吹过牛,喝过酒,吃了一串又一串的羊肉串,周围的湘菜馆、老五饺子馆及远一点的骨头庄和涮肉坊都让我们扫荡遍了。我们柔情四溢,我们苦辣酸甜交织于胸。
相对于鲁十二期少数民族班在国庆大典时登上天安门观礼的荣幸,我们则赶上了非典,囚禁于院墙之内,困而学之。至今,那戴着口罩的合影仍让我们记忆犹新。由此,我们成了鲁院最长一期的培训班,前后整整待了一年。这一年中山高水长,流水落花,皆成遗音袅袅。
当非典过后,四方散仙再次聚拢而来,迎堂开课,有些人事已非,物转星移,人去人来,流年似水。
出了这寸地尺天的校园,我们各奔东西,各创新业,各执春秋,蚕头燕尾、笔花四溅。常闻君住长江头,画龙点睛入,又探花落长江尾,纸落云烟出。也有几多知己在对景挂画中小聚畅想。其间却不知不觉中得知张新芝老大姐已患骨癌溘然离去,让人怅然。张新芝仅是《诗刊》一普通的行政工作人员,患病退休后仅三月就故去了。生前记得在一次同学聚会中,她硬掏出500块钱要请大家客,虽未领受,但这份情让人难忘。
这套丛书适值我们鲁二期十周年纪念日编出,其尺长寸短、含英咀华,也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编时,人事代谢红孩、曹雷帮助联系,刘俊帮助组稿并倾心旁求俊彦。也衔各路学友贤集奉文;在此特感谢白描院长为丛书作序并题字;最后要特别感谢出版人张海君先生和敦煌文艺出版社鼎力相助,促成此套丛书出版。在以鲁二期学员为重点的龙章凤姿外,也吸呐了其他班期学员的金石之声,甚至还包括老鲁院的学员王成林的佳作,有些未能单独结集的同学,已单篇收在另集《恰同学芳华》中。令我们颇感自豪的是莫言、王安忆、刘恒、余华、迟子建、刘震云、陈世旭、毕淑敏、严歌苓、虹影、王刚等也都在鲁迅文学院深造过。我们是这些前辈的延续,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足印。
王童
写于癸巳年己未月戊寅日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