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写作起始于2000年,当时作者正以中方专家身份参加由世界旅游组织承担的山东省旅游规划项目。通过与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和山东旅游业界的密切交流,我发现,尽管各级旅游组织对营销工作十分重视,但在开展各种旅游营销活动时常常陷入被动或误区,要么采取经验主义,要么简单照搬企业营销的办法,导致整个区域性营销工作规范性很低,营销产出效果与投入不成比例。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尽管大家公认世界旅游组织专家使用的是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但由于现行国内营销模式与国际模式无法兼容,反而造成了部分人士对国际专家所作营销方案的质疑,进而影响了规划的实施效果。反思的结果,我感觉主要矛盾在于国内旅游界对区域营销理论和方法存在认识不足,同时也要妥善解决国际先进理论与中国国情接轨的问题。于是我便以旅游目的地营销为题开始做系统研究,并正式开始了本书的写作。2002年和2003年,我又申请并主持了由国家教育部和山东省教育厅立项支持的两个相关课题的研究,以山东旅游为范例,系统研究了适合我国现行体制下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理论和方法,并广泛征求了山东省有关旅游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经过五年努力,六易其稿,终于形成了本书。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作者希望能尽量体现出以下三个特色:
1.前瞻性。作为国内第一本系统诠释旅游目的地营销理论与方法的学术著作,本书在研究过程中检索了2004年之前国内外对旅游目的地营销及相关问题主要的研究成果。书稿中专设了“阅读文献”栏目,就是为了对其中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做集中展示和说明。
2.系统性。作者在研究山东旅游营销的过程中,深感提供一种理论体系和方法的重要——如果没有系统理论的指导,业界可能继续陷入以战术和手段为中心的营销管理误区。由此,作者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以规范的营销管理过程为中心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管理范式;并以此为基础,对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重新梳理和整合。作者希望这种努力能够在旅游目的地研究理论上有所突破,并对国内旅游业界产生实实在在的指导作用。
3.实用性。由于本书的主要思路来源于实践,故全书在内容和风格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书中列举了大量的营销案例,并力求文字通俗易懂;同时,为便于指导实际操作,本书力求内容完整、全面,使其能承担起类似营销工具书的作用。
在本书即将付印的时候,我愿意借此机会,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种种支持表示深深的谢意:
感谢我的父母、妻子和女儿。近两年来,我先后主编了一套六册旅游精品系列教材、主编和撰写了4本旅游著作(教材)、主持了4项纵向课题(其中两项为省部级)、撰写了10几篇学术论文,并承担了繁忙的教学、行政任务和社会服务活动,如果没有家人给我的无私和全方位的理解和支持,要做好这些工作是难以想像的。
感谢山东旅游业。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在我选择旅游研究作为职业的时候,恰逢我国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大好时机,尤其是山东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我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非常感谢山东省旅游局的各位局长、省局对外联络促进处与国内市场处的各位朋友和山东省有关市、县旅游局的朋友们对我一如既往的支持,使得我有机会近距离和系统地体验和了解山东旅游业的勃勃生机;也正是这些难得的机会,使我能为山东旅游事业奉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在感悟山东旅游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作为一个学者的荣幸、自豪和骄傲。
感谢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的支持。社科基金管理制度的严格、规范为我的学术研究树立了一个质量标杆,使我不敢有半点松懈和马虎;这也是我历时5年才完成本书的重要动因。同时,我也感谢山东大学出版基金对本书的支持。
感谢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各位领导和旅游管理系全体同仁的支持。我的老朋友、也是我的直接领导吉小青先生为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各种方便;也感谢我的朋友徐凤增讲师、我的研究生田磊、史娜、牛艳云、孙赫和李桂英给予我的支持。
感谢经济科学出版社的罗志荣社长、李爱屏总编和第十编辑室的各位编辑朋友,尤其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吕萍主任;我一直感觉,他们给予我的理解和支持已经大大超出了编辑出版工作本身,所以我要加倍努力,回报他们的厚爱。
此外,还要感谢旅游学界的同行们。正是由于各位先行者的前期研究,使我有机会在学习和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点见解,同时也对一些学术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我希望能够作为一种学术探讨得到理解。对于研究过程中参考和借鉴的众多研究成果,受篇幅所限,未能一一列出,借此机会向作者表示深深的感谢。至于本书中的观点实行文责自负,主要由作者承担。
作者
2005年3月18日,星期五
定稿于泉城(济南)金鸡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