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步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宽容,是一种高尚,是一种修养。世上的事,往往并不一定要争个你死我活、谁高谁低,因为冠军只有一个,胜者只有一个。
德国诗人歌德到公园散步,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与一位反对他的批评家相遇。那位批评家傲慢无礼地说:“知道吗,我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笑道:“而我正好相反。”说完,他闪到大路一旁,让批评家先过去。
到底谁是傻瓜呢?自作聪明的人,往往会被聪明所误。学会让步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能够做到“有理也要让三分”就更难能可贵了。让步就是对人的宽容和友善。善于“让步”的人,注重心平气和地对待他人和一切事情。
学会让步是一种做人的智慧。要想使自己的一生过得轻松愉快和精彩,就必须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创造生活。有智慧的人,能够坦然对待生活道路上的成功与失败、清贫与富有;能坦然对待朋友与怨恨自己的人,战胜自我。一个人能理智地做到容言、容事和容人,就是做人的智慧的基本表现。容言,就是善容刺耳难听之言;容事,就是善容天下难容之事;容人就是善容超过自己的人和不如自己的人以及反对自己的人。善于用智慧在人际交往活动中适当做出妥协和让步,既有助于保持心境的安宁与平静,也有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清代大学士张英在桐城的相府与邻居的宅院间有一块空地,邻居修房砌墙越过了中界,两家人因此而发生了争执。张英的家人给他写信,试图倚仗他的权势压倒对方。不料,张英却从朝廷寄回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罢,深感惭愧,立马让出了三尺地界。邻居被张家的举动感动,也让出了三尺。就这样,“六尺巷”成为千古佳话。不是张家不能压倒对方,而是不屑于与之争强斗狠。不要说多占三尺,多占六尺又怎样?想当年,长城绵延万里,天下都是秦始皇的,可如今他又在哪里?一时之勇,一时的上风,看上去威武,但人的境界却在低处。一个人的高明,不在于在干戈中获胜,而在于化干戈为玉帛。
战国时候,有一次,赵王派孔青率领大军救援廪丘。孔青是员猛将,加上足智多谋的宁越辅佐,所以,赵军大败齐军,杀死齐军统帅,缴获千余辆战车,同时留下三万具齐军尸体。孔青要把齐军尸体埋成两个大丘,以此彰显赵国的武功。宁越劝阻道:“这样做太可惜,那些尸体另有用处。我们把尸体还给齐国人,这样可以从内部打击他们,从而让齐军不敢再侵犯我国。”“死人又不能复活,怎么能从内部打击齐国呢?”孔青想不通。宁越说:“战车、铠甲在战争中丧失殆尽,府库里的钱财在安葬战死者时用光,这就叫做从内部打击他们。古代善用兵者,该坚守时就坚守,该后退时就后退。我军后退三十里,给齐国人一个收尸的机会。”孔青大致明白了宁越的用意,但转念一想,问道:“如果齐国人不来收尸,那又该怎么办呢?”“那就更好。”宁越胸有成竹地说,“作战不能取胜,这是他们的第一条罪状;率领士兵出国作战而不能使之归来,这是他们的第二条罪状;给他们机会他们却不收尸,这是他们的第三条罪状。老百姓将会因为这三条,而怨恨齐国的高官、将领,居于高位的人也就无法役使下面的人,这样也能做到从内部打击齐国。”孔青终于完全理解了宁越的良苦用心。宁越的主张看起来好像并不是那么咄咄逼人,相反,似乎还有点软弱,像是在向齐国让步。殊不知,这“让步”里面却大着极大的智慧。
懂得适时让步的人,乍一看是“奋斗者”眼中的懦夫,可却确确实实是上帝心目中的强者。唯有让步,才能走得更远,好比弹簧在伸得更长前要有一个收缩的过程。让步也许意味着眼前利益的不复存在,但也可能预示着更大成功的即将来临。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总不厌其烦地在利益前倒下。面对利益,他们眼中似乎没有任何让步的余地。并非要有看破红尘的决心,但必不可少克服利欲的能力。这是一种让步,在利益前的。还有一种让步,是在理性前的。这种让步便更难做到,如果人都能以理性的态度面对人生,或许人类社会也不需要发展数千年才到达现在的水准了;征战、党羽将不复存在,和平永存;这也未免索然无味。但是在旁人的疯狂中,能保住一块理性的净土,适而退之,方可立于不败之地。圣人难以为之,贤人无能为之,何况凡人!但倘若能在一时选择理性的让步,这一时你就会是最成功的。这种让步绝对是他人无法理解的,这才正是它的正确所在。只能听但丁所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古贤说,“君子能伸能屈”。其实,正如热胀冷缩一样,能伸能屈也是人的本能,不一定就非要君子所能为。问题是,什么时候该伸什么时候该屈,该怎么伸怎么屈,要伸多长要屈多久,这可就大有学问了,而且学问很深奥。如果你掌握得透,运用得好,敢伸能屈,敢伸敢屈,那就是君子了,至少也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于人生。
现代商业社会,经济亢奋,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许多人心急火燎,浮躁妄图,急功近利,整天只知道“伸”,“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开拓、进取、拚搏、争斗,而忽略了“屈”和“退”的作用,忽略了凡天地万物伸则易断,刚则易折,强则易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孔子曰,“尺蠖之屈,以求信(即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宋朝朱熹更认为“屈伸消长”是“万古不易之理”。他提出,在时机未到之际,要“退自循养,与时皆晦”,要学会“遵养时晦”,要静待时机,侍机而动,卷土重来,方可成就大业。
心灵悟语
只要你有足够的肚量和能力,你就是冠军。明明有实力夺取胜利,偏偏做出让步,确实是“棋高一着”,更加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