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攻守,可见于除战场之外的场合。除了看双方实力之外,还要看谁能用活自己手中的每一颗“棋子”,用之巧妙,“卒”也有“车”的威力。如果一味地使用蛮劲,“车”也无力抗“卒”的围攻。此为《孙子兵法》“谋攻篇”之精髓。
【本篇导引。
本篇主要讲述了战争的一般原则、用兵的策略、用兵的方法及预知胜利的情况。
战争的一般原则是,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所以要不战而屈人之兵。
用兵的策略: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用兵的方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预知胜利的情况有五种: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本篇的主题词:上兵伐谋,敌军引胜,知己知彼。
【智慧之源。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韫,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经典诠释。
孙子说:一般的战争指导法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为上策,而击破敌国就略逊一筹;使敌人全军完整地降服为上策,而击溃敌人的军队就略逊一筹;使敌人全旅完整地降服为上策,而打垮敌人的旅就略逊一筹;使敌人全卒完整地降服是上策,而用武力打垮它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溃它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并不就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经交战而能使敌人屈服,这才算是最高明的。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用谋略战胜敌人,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联盟,再次就是直接与敌人交战,击败敌人的军队,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选择攻城的做法实出于不得已。制造攻城的大盾和四轮大车,准备攻城的器械,费时数个月才能完成;而构筑用于攻城的土山,又要花费几个月才能完工。如果主将难以克制愤怒与焦躁的情绪而强迫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结果士卒损失了三分之一而城池却未能攻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靠交战,夺取敌人的城池而不是靠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是靠久战。一定要用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这样既不使自己的军队疲惫受挫,又能取得圆满的、全面的胜利。这就是以谋略胜敌的标准。
因此,用兵的原则是,拥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拥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拥有两倍于敌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人,兵力与敌相等就要努力抗击敌人,兵力少于敌人就要退却,兵力弱于敌人就要避免决战。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一直坚守硬拼,就势必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将帅是国君的助手,辅助周密,国家就一定强盛,辅助有缺陷,国家就一定衰弱。
国君危害军事行动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能前进而硬使军队前进,不了解军队不能后退而硬使军队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了解军队的内部事务,而去干预军队的行政,就会使得将士迷惑;不懂得军事上的权宜机变,而去干涉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得将士产生疑虑。军队既迷惑又心存疑虑,那么诸侯列国乘机进犯的灾难也就随之降临了。这叫作自乱其军,徒失胜机。
所以能把握胜利的情况有五种: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够胜利;了解多兵和少兵的不同用法的,能够胜利;全军上下意愿一致的,能够胜利;自己有准备来对付无准备的敌手的,能够胜利;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加掣肘的,能够胜利。凡此五条,就是把握胜利的方法。
所以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任何危险;虽不了解敌人,但是了解自己,那么有时能胜利,有时会失败;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次用兵都会有危险。
【现代释用。
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最好的方法进行谋划,也就是“上兵伐谋”。
从事企业生产、商战,也必须谋划。谋划得当,就会进展顺利,就会赢利;谋划不得当,就会进展缓慢,甚至失败,遭受损失。不可能设想,一个企业生产处于无组织状态,产品会质量上乘,声誉良好。所以企业生产、商品运营,都必须进行谋划。
要进行谋划,就必须比较判断,如何组织、协调,才能发挥最大的潜力。比较判断就是“知己知彼”。所以《孙子兵法》说:“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兵家致胜的法则之一,它可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领导者而言,“知己知彼”犹为重要,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有可能算无遗策,才有可能有效地领导下属,利用敌对放方的各种弱点,取得最终的胜利。
对于领导者而言,谋略是很重要的。《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正是这个道理。只要很好地运用谋略,就可以达到取胜的目的。
只要做到“知己知彼”,就会做到百战无不利。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当时赤壁之战,孙、刘联合抗曹,大破曹军,暂时解除了北方的威胁。之后,孙、刘之间开始了荆州的争夺。当时,刘备中年丧偶,失去了甘夫人。周瑜得悉这一消息,便向孙权献上一计,请派人前往荆州向刘备说媒,假意将孙权之妹嫁给刘备,然后骗刘备至东吴招亲,扣为人质,逼还荆州。孙权派吕范前往提亲,刘备“怀疑未决”。但诸葛亮胸有成竹,料知东吴之谋,让刘备答允这门亲事,而且会使“吴侯之妹,又属于公;荆州万无一失”。然后,诸葛亮坐镇荆州,振勇将赵云带500兵士,保驾刘备招亲。临行前,诸葛亮授与赵云3个锦囊,并嘱咐赵云按囊中“三条妙计,依次而行。”赵云牢记军师嘱咐,依锦囊所授之计而行,使刘备东吴之行化险为夷,顺利招亲,得了“佳偶”,而且安全返回荆州。使孙权、周瑜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局。
人们佩服诸葛亮料敌如神,计谋高超绝伦。其实,诸葛亮是在完全了解吴国君臣的心计情况下订立的妙计。首先识破“提亲”是骗局,便将计就计,大造舆论、声势,搞得沸沸扬扬,搞成既成事实,迫使孙、周哑巴吃黄连,只得弄假成真。其次,他深知刘备戎马半生,丧偶又得佳丽,会沉溺安乐,“乐不思蜀”;同时又深知孙、周会因此利用荣华安乐、声色犬马软禁刘备,因此设了第二条计。其三,他料定刘备逃出,孙、周绝不肯善罢干休,会派兵追回刘备等人,因此设立了第三条计,让刘备请出孙夫人出来退兵。
刘备招亲过程中,刘备、赵云等人能够处处主动,步步占先,就在于有诸葛亮的三条锦囊妙计。诸葛亮之所以能在事情发生之前预先定下应付妙计,是由于他对事态的发展有着高度准确的预见。他这种先见之明,绝非来自主观臆断,而是来自对己方和彼方情况的深入了解以及对事态发展的符合逻辑的透彻分析。
当然,诸葛亮也有失算的时候,著名的“街亭之战”,就是诸葛亮没有慎重考虑马谡只知“纸上谈兵”,缺少实战经验,而委以重任,最终导致“失街亭”,进而“挥泪斩马谡”。
对于今人而言,一方面要深刻研究诸葛亮的用兵之道,同时也要研究他“失街亭”的原因。并总结经验,才能永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