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挖出舞弊的根源
从当前情况来看,企业之所以会频繁发生会计舞弊,其主要根源就在于:
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或无效
从目前国内企业的现状来看,公司控股权一股独大,决策权控制在一个或少数几个人手中,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缺陷;内部审计的功能极不健全;高层管理人员频繁变动;企业过度扩张;此外,由于企业内控制度的设计和运行受制于成本效益原则,管理人员在执行内控制度时的判断失误以及对指令的误解而使内控制度失效;相关职务的管理人员相互勾结,内外串通导致舞弊;高级管理人员将自己的行为凌驾于控制制度之上,特别是在政企不分和行政干预下,导致了股份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这些内在因素的共同影响,削弱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力,必然容易诱发会计舞弊行为。
2.目前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尚有不完善的地方
目前,大部分企业还是把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营业利润作为评价企业业绩好坏的主要方法。以权责发生制下的营业利润来评价企业经营好坏的好处是符合目前的会计制度,简便易行。但同时也要看到,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营业利润由于常常受到成本费用在受益期间摊配的影响较大,而这种摊配的合理与否往往是建立在企业经营者对相关经济事项的“合理预期”的基础上的,因此其科学性、公允性外界无法准确了解。这就为经营者作假舞弊提供了方便,即使其作了假也不能及时地被发现。
3.监督和激励机制不对称
目前,在许多企业中,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中,监督与激励机制不对称的情况比较严重。一方面,经营者的业绩与报酬往往只简单地以工资的形式被一次性规定了,不能及时地按照经营者所做的贡献来对经营者进行对等的激励。经营者为企业做出了贡献,但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心理上的不平衡加上物质上的不满足成为个体实施舞弊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尚处于转轨时期,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地建立起来。因此,在企业中普遍缺乏严格的、科学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所有者授予给经营者的权力过多,并且对授予的权力监督不力。
4.社会中介组织参与舞弊
当前各国的法律规定事务所的业务范围大体包括两部份:一部分是审计业务,另一部分是咨询服务。咨询服务不仅包括了代理会计业务,而且包括信息技术、法律援助、纳税计划、人力资源招聘方案等业务。据统计,美国1999年会计师事务所的咨询服务收入占了全部收入的51%。安达信事务所2000年获得安然公司付给的业务收入5200万美元,其中2700万美元是咨询和其他服务费用。显然,咨询服务已超过了审计业务,成为事务所主要的业务,使得事务所在进行审计时不得不考虑另一方面的收益,与企业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5.对舞弊者处罚不力
《公司法》第二百一十二条规定:“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出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对直接负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会计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还有不少条文只是罗列“不得”有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却没有给出“违反了怎么处理”的下文。
3.2鉴别舞弊的方法
会计错弊手法鉴别是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是实质性审计的重要内容。会计作弊的手法虽然形态各异,手法繁多,但只要保持高度的警觉,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和专业判断能力,认真面对,审计风险是可以降低和规避的。
1.要精通会计业务,熟悉财税法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
甄别作弊的技术方法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会计舞弊鉴别工作效率。同时,要严守独立审计原则,不可轻信被审单位的保证和解释,不为各种利益集团所左右。
2.在制定审计对策时要辩证地看问题
风险基础审计虽是特别关注了风险,有助于风险的规避,但如果忽视了对盲点盲区和难点的审查,风险仍然存在。符合性测试只是评价审计风险程度,制定审计计划的一种必要程序。符合性测试通过,未必就可以高枕无忧,往往是制度健全,内控严密的背后更可能隐藏着很深的舞弊。
3.要克服畏难情绪
只要认真细致,熟悉作弊的手法和“诀窍”,无论作弊者怎样诡秘、狡诈,总有蛛丝马迹可寻,总有异常现象显现,只要抓住关键线索,顺藤摸瓜,就不难发现和证实问题。
4.要不断总结会计舞弊鉴别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关注新出现的会计舞
弊手法,掌握对各种错弊形态的审查和识别的要领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领悟和归纳出自己的鉴别方法和要领,力争迅速地发现和揭穿会计舞弊。要用怀疑的眼光审视容易出现风险点、风险区、产生盲点、盲区的地方,运用科学的分析审查鉴别错弊。有时候还要利用和发挥专家的特殊作用。
3.3掌握查找舞弊的方法
查账的方法很多,各有各的使用目的和适用性。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而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查账的一般方法与查账的技术方法之间,还是其各自所包含的方法之间,都有某种内在联系。往往是各种方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者使用某一种方法又必须依赖于另一种查账方法。所以,在运用查账的各种方法时,必须注意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结合使用。
查账方法按照作用来分,可以划分为查账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方法两类。查账的基本方法有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和抽查法等。查账的技术方法有检查、观察、询问、函证、分析比较等。下面就详细介绍几种方法:
1.顺查法和逆查法
(1)顺查法。
顺查法是按照一笔交易在会计记录中的顺流程序,以确定交易处理是否具有完整的过程。
顺查法从会计凭证入手,顺着记账的顺序依次核对,比较容易弄清问题、查明原因,而且顺查法由于对每一会计资料都要进行检查,不会有所遗漏,可以保证查账的完整性。但是由于顺查法必须对每张凭证、每本账簿进行逐一审查,查账时必然费时费力,难以抓住重点,只能适用于业务量较小的小型企业。
“例”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某张现金付款原始凭证上收款人签字不全,而这张凭证反映的金额又比较大,若会计记录是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库存现金”科目,查账人员应运用顺查法检查“其他应收款”有关明细账,直到财务报表上的记录。在核对、审阅、调查的基础上,查清楚这笔业务的来龙去脉,以确定是否有错误或存在弊端。
(2)逆查法。
逆查法是按照一笔交易在会计记录中的逆流程序(由最后的处理步骤至原始单据为止)查核,以确定已入账交易是否正确的过程。
逆查法由报表开始,从大处着手,由表及里,由点及面,一步一步追溯到会计凭证,检查财务报表中各项指标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正确性与合法性。采用这种方法,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通常不全部加以检查,只有对某笔账目和经济业务认为有进一步了解的必要时,才查看其原始凭证与相关记录,以探明究竟。
2.详查法和抽查法
(1)详查法。
详查法是指查账人员对被查单位一定时期内所有的凭证、账册、报表等会计资料进行全面、细致、彻底地检查。
通过详查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查清错弊,保证查账的质量。但是由于其工作量大,费时费力费成本,只适用于规模小、业务少、会计资料少的单位。
(2)抽查法。
抽查法即查账人员从一定时期内的全部会计资料、凭证中抽取一部分样本进行审查,用以推断总体有无错弊。如果经过抽查没有发现问题,则对企业其他部分不再进行审查;如果在抽查中发现问题,就应适当扩大抽查范围;如果问题较多或者发现严重问题,则应当改为详查法,彻底查清全部问题。
抽查法效率高,费用低,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所选样本不具有代表性,抽查结果不能代表总体特征,容易做出错误的结论。抽查法只适用内部控制和会计基础工作比较好,组织机构和管理工作比较健全的企业。同时,对经营规模大、凭证多的企业,如实行详查法确有困难,也可以采用抽查法。
3.审阅法与复核法
(1)审阅法。
审阅法指查账人员对被查单位的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进行详细阅读和审阅。运用审阅法可以查证或者发现被查单位会计资料(发票、单价、凭证、账簿、报表等)有无涂改、计算错误、收支不合理、不合法的会计错误与弊端。
审阅对象审阅内容对凭证的审阅包括对原始凭证的审阅和对记账凭证的审阅。对原始凭证的审阅审阅原始凭证的抬头、日期、金额数量和单位是否正确、真实,有无自己涂改或盖章证明,报销手续是否齐全,所载经济事项是否合理合法等。对记账凭证的审阅首先要看摘要的内容是否和原始凭证相符,会计科目和会计分录是否正确,其次看金额的计算是否准确,然后看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是否得到满足。对账簿的审阅主要是审阅明细分类账和日记账,对摘要金额以及对应科目进行审查,看是否按规定的方法结账,对应账户是否正确,错误是否按照规定的方式进行更改,转页的数字是否一致等。对财务报表的审阅审阅报表上的数字、项目是否填列齐全,账表数字是否相符,各有关报表上的数字是否相对应,各月数字有无异常变化。
“例”主营业务收入项目在利润表中比上月有所增加,但利润总额却比上月少,不符合增加收入的正常情况。这时通过追查产品销售明细账及有关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可以明确是否存在故意少记主营业务收入、多记成本、费用等虚假情节。
“例”一张记账凭证,应由填制单位的名称、凭证的名称、填制的日期、凭征编号、所附原始凭证数量、有关经济业务的摘要或说明、应借应贷会计科目名称及金额和会计主管人员、审核人员、记账人员、填制人员的签名等要素组成,审阅时,要看各要素是否都已填列齐全、字迹是否清楚。若有明显违反会计原理或有关制度的情况,则背后可能有隐藏问题的存在。
(2)复核法。
复核法是指查账人员对被查资料进行重复性地验算和验总。
4.核对法与核实法
(1)核对法。
核对法即把会计记录和其他有关记录中相关的两上或两上以上的数据进行对照比较,以确定其是否正确的方法。
核对目标核对内容证证核对即相关凭证之间的核对。一种经济业务的发生,往往有与之相联系的另一种或几种业务的发生。这些相联系业务各自的原始凭证(发票、运单、入库单等),提供了原始凭证之间进行相互核对的条件,用以相互印证,从中发现疑点和问题。
核对目标核对内容账证核对会计账簿和会计凭证之间的核对。各账户上的发生额与相应的凭证上的数额应当一致,运用账证核对可以发现登账过程中抄录的差错或弄虚作假等方面的问题。账账核对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首先,运用会计分录中账户的对应关系,来审核有关账户的数额是否一致;其次,运用总账户与所属明细账户“同时登记、方向相同、金额相等”的同属关系,把总账户的借、贷方发生额和余额与所属明细账户相对应数额合计进行核对;最后,运用“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和余额原理,把资产账户与负债账户的借、贷、余三个合计数字进行核对。账表核对是将报表与有关的账簿记录相核对。通过有关账目记录与报表有关项目的核对,查明是否严格按照账簿记录编制报表,有无虚构、篡改报表项目数字,混淆会计期间的情况,以查证财务报表的正确性和真实性。账单核对指本公司的有关账目与外公司的单证之间的核对:核对本公司的往来账户与客户的对账单之间的债权债务数额是否相符;核对本公司的银行存款和银行借款的数额与银行对账单的数额经过调节后是否相符;核对本公司与上级或下级公司之间的拨款、缴款数额是否相符。表表核对在财务报表中,各项指标都是以核算资料为依据的,各表各有侧重地反映公司经济活动总体的一个方面,表与表之间相关数字存在客观的关系。这种联系就形成了表与表之间相关数字的勾稽关系。运用这种关系可以审核报表编制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例”某收款凭证上的金额为669元,但所附的五张原始凭证(收据或发票)上的合计金额为969元。通过二者核对,这可能是笔误,将969元错写为669元,也可能是故意将收到的969元写为669元,贪污300元,发生会计舞弊。
“例”某原始凭证上所反映的是某项建筑工程领料业务,而记账凭证上却借记“生产成本”科目,贷记“原材料”科目,则属于挤占生产成本问题。
(2)核实法。
核实法是会计资料与实际情况进行对照比较,用以确定账面记录与实物数量是否相符的查账方法。主要有两种方式:结合盘存法对会计资料与实物进行对照比较;结合调查方法对会计资料与实际情况进行对照比较。
5.盘存法与调查法
(1)盘存法。
盘存法是指据账簿记录对库存现金和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物盘点,以确定企业资产是否完整。由于盘存的对象是现金和实物,因此应选择适宜的盘存时机。对实物盘点,最好选择在库存材料储备量达到最低时或者接近年底时;对现金的盘存则最好不要在发放工资的时候进行。
(2)调查法。
调查法指查账人员通过观察、查询、函证等方式,对被查单位进行审查的方法。此方法有利于查明问题,判明真相或发现新的查账线索,尤其对于贪污盗窃、严重违法乱纪等专案审查,具有重要的作用。调查方法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观察法:查账人员在现场对被查单位的经济活动及其管理内容控制制度的执行、仓库保管等情况实地察看,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的方法。
[2]查询法:查账人员通过询问的方式,取得必要的资料或证实某个问题的方法。查询通常有口头查询和书面查询两种方式。
[3]函证法:查账人员为了弄清某个问题,通过发函向有关单位或有关人员进行查对,并向对方取得证明资料的调查方法。实际工作中,对往来账款、外来凭证和购销业务不能确认或有疑问时,都可以采用函证法。
[4]鉴定法:指对书面资料、实物和有关经济活动等问题的分析、鉴别,超过一般查账人员的能力,而邀请有关专门部门或人员运用专门技术进行鉴别的方法。
6.分析法――账户分析法和指标分析法
分析法是通过对会计资料的对应比较、分析、发现线索或疑点,进一步开展检查的查账方法。按其分析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账户分析法和指标分析法两种。
(1)账户分析法。
账户分析法指根据会计原理和会计制度,对账户对应关系及其发生额和余额进行分析,以发现错弊和异常情况,为进一步查账提供线索的方法。账户分析法的特点是一般只对账面情况进行分析,不涉及会计凭证,只有在发现问题时,才会对会计凭证进行审查。如可通过对往来账户的账户名称、入账时间、发生额及余额、账龄等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揭示账户设置及其反映经济业务内容的真实性,判断其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占用,不合法的隐匿等情况;通过对较为稳定的费用项目的各期发生额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波动较大的异常情况;通过对账户对应关系的分析,可以发现账户用错或从中作弊的情况。
“例”在审查一笔销售业务时,发现该笔业务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500
贷:原材料500
销售材料应在“其他业务收入”账户中核算,而不是直接计入“原材料”账户,因此正确的会计处理应当为:
借:银行存款500
贷:其他业务收入500
同时结转:
借:其他业务支出500
贷:原材料500
(2)指标分析法。
指标分析法指查账人员运用一些指标数值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揭示差异、发现疑点。根据运用数值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比较分析法(运用绝对数分析)、比率分析法和因数分析法(运用相对数分析)。
[1]比较分析法:又叫对比分析法。即将主要经济指标在本期实际与预算之间、不同时期之间、不同单位之间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变化趋势,从而分析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与变化规律,从中发现疑点。
“例”某公司今年费用率达到30%,比上年增长10%,费用额大幅度增长,业务招待费用比去年增长接近两倍,而销售额并没有太明显的增长。经过查账人员进一步检查,发现该公司领导通过各种渠道弄到业务招待费票据进账,超过业务招待费用限额15万元,这些费用自然进入领导个人腰包。
[2]比率分析法:通过计算、比较经济指标的比率,确定相对差异揭示矛盾的一种分析方法。在运用比率分析法时应把有关比率有机地联系起来,并结合其他分析方法综合观察分析,以求找准问题的所在。
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很多比率指标供管理者和查账人员使用,常见的有: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负债比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资本金利润率=利润总额÷资本金总额×100%
营运资金周转次数=销售收入÷营运资金平均余额
产品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产品销售总收入×100%
成本利润率=利润总额÷产品销售成本总额×100%
[3]因数分析法:又称连锁替代法。即在影响经济指标的各因素中,顺序把其中一个因素当作可变的,用变动的量来替换,而暂时把还没有当作可变因素的其他因素当作不变量,从而计算各个变动因素对指标总额的影响程度。
“例”甲企业七月份材料耗用指标的预算与实际数:
项目预算数实际数产品产量(件)10001200单位产品材料消耗数量(千克)2018单位材料价格(元)45材料消耗总额(元)80000108000可以看出,材料实际消耗总额超过总额28000元(108000-80000),而发生影响的有三个因素:产量增多(200)、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降低(2)、单位材料价格提高(1)。运用因素分析法,可以计算出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
按预算指标计算材料消耗总金额:1000(件)×20(千克)×4(元)=80000元
由于产品产量增加的影响:1200(件)×20(千克)×4(元)=96000元
由于单位产品消耗降低的影响:1200(件)×18(千克)×4(元)=86400元
由于材料价格提高的影响:1200(件)×18(千克)×5(元)=108000元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本月材料消耗总金额实际数比预算数大28000元,其中:
由于产量的增加增大消耗16000元(96000-80000)(正常变化);
由于单位产品消耗数量降低而减少消耗9600元(86400-96000)(有利变化);
由于单位材料价格提高而增加耗料成本21600元(108000-86400)(不利变化,需要进一步查明单位材料价格提高的原因,是由于材料进价提高还是结转材料价人为提高,还是其他原因)。
3.4了解舞弊的惯用手段
会计舞弊者经常采用的舞弊手段有:
1.利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薄弱环节进行舞弊,以达到满足私
欲的目的例如,出纳人员利用企业空白支票、财务专用章、法人印鉴未予分离保管的弊端,私自开具支票,挪用公款;经费报销核算人员利用企业报销审批制度不严密,而将自己的个人消费票据随同有关业务支出一起报销入账等。
2.拉拢掌握与自己职责不相同的人员串通舞弊
例如,材料核算人员拉拢仓库保管人员侵吞材料;产成品核算人员勾结产成品库人员窃取产品;费用核算人员串通出纳人员虚列费用侵吞公款等。
3.隐匿或篡改凭证
例如,出纳人员隐匿收款单据侵吞公款;经费报销人员篡改单据多报费用私吞;企业为隐瞒收入而隐匿销货发票或开具“大头小尾”的发票等。
4.虚构业务
例如,企业为虚报利润而虚构收入,少计费用;为套取现金而虚构预借差旅费业务;出纳人员为侵吞现金而虚构支出等。
5.利用一些过渡性会计科目进行舞弊
例如,企业为调节利润而故意多记或少记“待摊费用”“递延资产”“预提费用”等科目金额;为隐瞒销售收入而将其列入“预收账款”科目长期挂账;为套取现金而利用应收应付等往来科目来回倒账等。
6.故意造成一些相关科目的变动进行舞弊
例如,将“现金”和费用科目同幅度多计金额以侵吞现金等,这种舞弊极具隐蔽性,看起来很像偶然的笔误所致。
7.发票造假或伪造单据
如“阴阳票”,“大头小尾”发票,虚开、伪造增值税专用发票,侵吞企业财物,偷漏国家税款,进行走私活动。
8.收款不入账或支出多计账,将差额私分
9.虚报冒领、私物公报
将个人所用物品和个人应承担的费用,如炒股、赌博、游山玩水、请客送礼、装修房屋、购买高档消费品、子女读书、通讯联络等作为企业开支项目列支报销。
10.将企业单位资金置于体外,供个人或团伙经营之用
11.恶意使用会计政策中不完善的地方,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12.恶意透支和非法集资,将所得资金用于炒股和期货生意
13.利用计算机舞弊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舞弊者会盗用计算机密码、暗藏计算机程序、扰乱计算机命令来使计算机财务系统生成一套“假账”,这类舞弊常被忽视,较难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