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14700000005

第5章 素位而行,乐天知命

40岁的男人之所以会觉得“活得累”,其实是因为他们的心太累了。有的人总是觉得自己拥有的不够好、不够多,因而终日忙忙碌碌地去追赶短暂的快乐和满足;有的人被固执左右着,遇事就爱钻牛角尖,根本不懂得“放弃”为何物。这种偏激的心态最终使他们疲惫不堪;还有一些人对锦衣玉食、名利权位垂涎三尺,终日挖空心思,千方百计地苦苦追求,这样的人必定身心疲惫而且得不到快乐……因此,40岁的男人要努力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保持坦然的心态,这样就能告别“劳碌命”,享受轻松自在的生活。从疲累中解脱的最好方法就是节制贪欲。

人的欲望是没有尽头的,欲望越大,人就越贪婪,而你的贪欲最终将给你和家庭带来不幸。因此,你必须学会节制欲望,别让贪欲控制了你。

今人的执著追求,既包含精神世界的,亦包含物质享受的。今人的切忌贪婪,既包含物质享受的,更包含精神王国的。

“贪人败类”是《诗经·大雅》中的古训,借伊索的话来解释,即:

“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有个农夫到山中打柴,他已显得有些衰老,且常常受到妻子的奚落。这天,他幸遇“青春泉”,解了渴。回到家后,妻子大为惊讶,因为他突然变得年轻了许多。经追问,方知是饮用了青春泉水的缘故。于是,妻子迫不及待地也到了那里,狂饮起来,可是,由于她贪得无厌,不知节制,终于从中年蜕化为青年再蜕化为少年,最后竟变成了呱呱坠地的婴儿,当丈夫赶赴泉边时,只好叹息着把她抱起来,当作子女抚养了。就因为她“贪婪无度”,以致失却了正常的生命秩序,变成有待于重新进行灵智启蒙的新生儿——生命智慧的赤贫者。

贪婪者多贫穷,还在于它往往表现为一种剥夺:对物欲的贪婪,常常会挤掉珍贵的生理空间。就如同有些新婚夫妇把新房变成了高贵的“家具店”,富足是富足了,但却使有限的生活空间窘迫不堪;对精神生活的贪婪,常常会排挤掉正常的伦理情感交流。

所以,何必贪求太多呢?抛掉泛滥的物欲,你才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品位和高境界的人生。

有一个扫地和尚的故事,说的是一座县城里,有一位老和尚,每天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开始扫地,从寺院扫到寺外,从大街扫到城外,一直扫出离城十几里。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小城里的年轻人,从小就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那些做了爷爷的,从小也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老和尚虽然很老很老了,就像一株古老的松树,不见它再抽枝发芽,可也不再见衰老。

有一天,老和尚坐在蒲团上,安然圆寂了,可小城里的人谁也不知道他活了多少岁。过了若干年,一位长者走过城外的一座小桥,见桥石上镌着字,字迹大都磨损,老者仔细辨认,才知道石上镌着的正是那位老和尚的传记。根据老和尚遗留的度牒记载推算,他享年137岁。

据说军阀孙传芳部队中有一位将军在这小城扎营时,突然起意要放下屠刀,恳求老和尚收他为佛门弟子。这位将军丢下他的兵丁,拿着扫把,跟在老和尚的身后扫地。老和尚心中自是了然,向他唱了一首偈: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

现代人也许会讥笑这位老和尚除了扫地、扫地,还是扫地,生活太平淡、太清苦、太寂寞、太没劲。其实这位老和尚就是在这平淡中,给小城扫出了一片净土,为自己扫出了心中的清净,扫出了137岁的高寿,谁能说这平淡不是人生智慧的提炼?这个故事就说明了平淡对人心清静的重要。

法国杰出的启蒙哲学家卢梭认为现代人物欲太盛,他说:“10岁时被点心、20岁被恋人、30岁被快乐、40岁被野心、50岁被贪婪所俘虏。人到什么时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人心不能清净,是因为物欲太盛。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欲望。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人还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动力。可是,欲望是无止境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物欲更具诱惑力,如果管不住自己的欲望,任它随心所欲,就必然会给人带来痛苦和不幸。

一位40岁的先生在自己的名片上印上“自由人”,因为他认为自己活得很洒脱。有人问他何故要给自己加上这么个头衔,他说:“我现在离了婚,无牵无挂,在公司里我说了算,在外面可以随心所欲。”他的话音刚落,包里的手机就响了。他掏出手机听了不大一会儿,脸色骤变,匆匆向别人告辞说:“不好,工人嫌工资低要停工,我得赶快回去处理。”其实,一个人自由不自由,不在于随心所欲,而在于能时时顺心尽意。这位老总虽然有权有钱,可以随心所欲,但这一切并不等于自由。因为工人要停工,八成与他的随心所欲有关。哲人说:“人的自由并不仅仅是在于做他愿意做的事,而在于永远不做他不愿做的事。”这句话提醒人们,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有规则的。有了行为的自由,才能获得精神上的真正自由。精神自由的人,大多能慎物节欲,自甘平淡,保持一种宁静的超然心境。做起事来,不慌不忙,不躁不乱,井然有序。面对外界的各种变化不惊不惧,不愠不怒,不暴不躁。面对物质引诱,心不动,手不痒。没有小肚鸡肠带来的烦恼,没有功名利禄的拖累。活得轻松,过得自在。白天知足常乐,夜里睡觉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没有遗憾。人体的神经系统常处于一种稳定、平衡、有规律的正常状态。这才是心灵的最大舒展。我们再看看那些拒绝平淡者,他们管不住自己的物欲,有的掉了脑袋,有的当了囚犯,有的虽然侥幸没有被检举揭发出来,但他们整天心惊胆战,心里失去了自由。

如果一个人有太多的物欲和虚荣心,那么他在行走时,就会因这些重负而寸步难行。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作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居住了。

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作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于是就给了他一块布。

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在他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一只猫之后,他又想到了——“猫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一些水果与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只乳牛,这样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为生了。

但是,在山中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来照顾那只母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找到了一个单身汉,于是就带着这无家可归的单身汉到山中居住,帮他照顾乳牛。

那个单身汉在山中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跟修道者抱怨说:“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想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

这个故事就这样继续演变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后来,也许是半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一个人如果物欲太盛,那么他的心就永远难以平静,更谈不上修身养性了。

真正的开心滋味不是用金钱和权势能换来的,只有节制欲望,放下贪欲,你的心情才会舒畅,你才能领略到生活的乐趣。

寂寞是一种清福

当你感到工作压力太大,内心烦躁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躲到寂寞中去享享清福,放松一下身心。

西方有位哲人在总结自己一生时说过这样的话:“在我整整75年的生命中,我没有过4个星期真正的安宁。这一生只是一块必须时常推上去又不断滚下来的崖石。”所以,追求宁静,或者是追求寂寞对许多人来说成了一个梦想。由此看来,寂寞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的。

可是,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许多人害怕寂寞,时时借热闹来躲避寂寞,麻痹自己。红尘滚滚中,已经很少有人能够固守一方清静,独享一份寂寞了,更多的人脚步匆匆,奔向人声鼎沸的地方。殊不知,热闹之后的寂寞更加寂寞。我辈之人,如能在热闹中独饮那杯寂寞的清茶,也不失为人生的另类选择与生存。但是,寂寞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享受的!对未来进行抗争的人,才有面对寂寞的勇气;在昔日拥有辉煌的人,才有不甘寂寞的感受;为了收获而不惜辛勤耕耘、流血流汗的人,才有资格和能力享受寂寞。

许多人把失意、伤感、无为、消极等与寂寞联系在一起,认为将自己封闭起来,就是寂寞,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倘使这样去超越生活,不仅限制生命的成长,还会与现实隔阂,这样的人只是逃避生活。

寂寞是一种享受。在这喧嚣的尘世之中,要保持心灵的清静,必须学会享受寂寞。寂寞就像个沉默少言的朋友,在清静淡雅的房间里陪你静坐,虽然不会给你谆谆教导,但却会引领你反思生活的本质及生命的真谛。寂寞时你可以回味一下过去的事情,以明得失,也可以计划一下未来,未雨绸缪;你也可以静下心来读点书,让书籍来滋养一下干枯的心田;也可以和妻子一起去散散步,弥补一下失落的情感;还可以和朋友聊聊天,古也谈,今也谈,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寂寞,是一种难得的感受。当你想要躲避它时,表示你已经深深感受到它的存在。此时,不妨轻轻地关上门窗,隔去外界的喧闹,一个人独处,细心品味寂寞的滋味。坐在桌前,焚一炉檀香,冲一杯咖啡,翻一本酷爱的图书,感受久违的纸墨清香。当然,如果你愿意,尽可以啥也不干,只是坐在那里沉思,思考人生,思考大脑中存储的一切。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什么也不想,只是一个人静静地呆上一会儿,让大脑暂时处于休眠状态。

寂寞,是知心好友。在你心烦时,不会打扰你,也不会对你有所求。热闹需要外求,而寂寞是随时与你同在,在你需要时,它便轻轻地来到你身边,静静地听你倾诉心声。它能为你保守秘密,虽然它无言无语,却能让你更好地认清自己。它不会对你指手画脚,却能让你以更加自信的步伐迈出人生的下一步。

因此,当你对工作、生活感到倦怠时,不妨找个空间独处,这应该不是一件难办的事吧!

独处时可以让人充分感受宁静祥和,忘却争斗与烦恼,如同走出喧闹的都市进入万籁俱寂的旷野一般,让人心旷神怡。此时独坐一室,于清茶中品味人生,则生命的目的因此明晰;在书中品味生活,则生活更加多彩多姿。

清代曾国藩曾向一个修行极高的出家人请教养生之道。出家人磨墨运笔,龙飞凤舞地写了一张处方递给他。

曾国藩接过处方又问道:“现在正是七月流火之时,天气炎热,弟子往日总感到五内沸腾,如坐蒸笼,为何今日在大师这里似有凉风吹面一样,一点也不觉得热呢?”

出家人朗声说道:“乃静耳。老子云:‘清静物之正。’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落石出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世间凡夫俗子,为名、为利、为妻室、为子孙,心如何能静?外感热浪,内遭心烦,故燥热难耐。大人或许还要忧国忧民,畏谗惧讥,或许心有不解之结,肩有未卸之任,也不能心平气静下来,故有如坐蒸笼之感。切脉时,我以己心静感染了你,所以就不再觉得热了。”

人在充满焦虑的时候,灵魂和内心更需要独处时的宁静。这片宁静可能在高山上,也可能在大海边,更可能藏在一所乡村小屋中,只要敢于独处,用心去体味,就能体会到它的妙用。

独处之时,你可以把脑海中各种想法都释放出来,冥想白天令人愤怒时的情景,在冥想的宁静之中经过加工的愤怒与烦恼,再次返回大脑的记忆时,已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不会对我们形成伤害,也不会带来压力。

不要害怕寂寞,它能够使你暂时放下心中的惦念,获得片刻悠闲,很多时候,享受寂寞就是在享受生活。

当快节奏的生活、无休止的工作压得你喘不过气时,不妨试试享受寂寞,独处时的宁静不仅可以使你放松身心,还能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活得轻松的人是懂得知足的

在40岁的男人中,有不少人生旅途一帆风顺,断无生计之忧与养家糊口之虑者,仍在喊“活得累”,他们的“累”除了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复杂外,主观上主要是欲望之累。

有道是“欲壑难填”。大凡说“活得累”者,都与欲望过奢有关。有些人比下有余,却总想着比上不足,于是便生出许多不满足:官不够大,钱不够多,而这些不满足不是转化为积极上进、参与竞争的动力,而是怨天尤人。在这种精神状态的支配下,当然不会“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于是只有叹息“活得累”了。

我国古代南朝的中书令王僧达,从小聪明伶俐,但却养成了不知检点的毛病。孝武帝即位时,他被提拔为仆射,位居孝武帝的两个心腹大臣之上。王僧达也因此更加自负,以为自己在当朝大臣中,无人能及。他在朝时间不长,就开始觊觎宰相的位置,并时时流露出这一情绪。谁知,事与愿违,就在他踌躇满志之时,却被降职为护军。此时,他并没有醒悟,仍惦记着做官,并多次请求到外地任职。这又惹怒了皇上,他被再次贬职。这回,他终于因羞成怒,对朝政看不顺眼,所上奏折,言辞激昂,终于被人诬为串通谋反而被赐死。

王僧达的死,究其原因在于其不知足。因为,按照他的年龄、资历,没几年就升到仆射一职,已属不易了。可他竟想入非非,以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非他莫属了。岂料,事情的发展有许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于是,一个筋斗使他从云雾中翻落了下来,真正遭到了灭顶之灾。所以,可以这样说,是追名逐利的贪心送了王僧达的性命。

财富、地位等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幸福之门能否打开,要看我们是否拿对了钥匙。

从前,有个非常有钱却很吝啬的贵族,他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发财,但是如果让他为别人花一个小钱,他都会非常不高兴。大家全都管他叫吝啬鬼。而这个吝啬鬼最发愁的是明天赚不到大钱,最担忧的是子孙将来守不住他的财产。这些忧愁常常搅得他吃不香睡不着。

一天,都城来了一个修道的圣人。很快百姓就传开了:说这个圣人可以满足任何人的任何愿望。贵族一听,高兴坏了,心说一生中的最大愿望就要实现了。他立即来到圣人住的庙里,把自己的愿望告诉圣人。圣人说:“你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不过有一个条件。”贵族吓了一大跳,怀疑圣人是想叫他施舍财物,可他又想,自己的最大愿望就要实现了!管他提什么要求呢!一咬牙说出了平生从来没说过的话:“什么条件?圣人啊,请说吧,我一定会照办的。”

圣人说:“你家旁边住着一户人家,家中只有母女俩。明天你给她们送一点粮食去。”贵族心想,这比起他要实现的最大愿望,简直算不上什么,于是,高高兴兴地答应了。

他拿着一小袋粮食来到那户人家里的时候,那母女俩正快快乐乐地忙着干活。他对母女俩说:“请收下这点儿粮食吧,这样你们就有吃的了。”那母亲说:“谢谢你,今天我们有粮食吃,我们不要,你拿回去吧!”贵族说:“过了今天,还有明天,你们留着明天吃吧!”那母亲却坦然地说:“明天的事我们不担心,我们从不为明天的事情发愁,天无绝人之路,老天爷不会让我们饿死的!”说完又埋头干活去了。

听了这话,贵族先是惊愕,接着似乎恍然觉悟。他感到无地自容,赶快离开穷人家,来到圣人那里,非常恭谨地行了个礼,说:“圣人啊,我感谢您满足了我的最大愿望,是您给了我幸福的钥匙,说真的,不知足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永远不会找到幸福的。”

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常忧。他要是不知足,就永远不可能获得幸福;他要是知足,幸福就会不请自到。

贵族一直在找幸福,他以为幸福的钥匙在圣人手中,没想到这把钥匙竟在穷邻居那里。他从穷邻居的言谈中悟到了幸福的真谛——珍惜所拥有的,不去奢求那些遥不可及的或者本不属于你的。

不要看重身外物

40岁的你应该明白,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财物,无论是房子、车子、票子等,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没有一样是属于你的,那些东西不过是暂时寄托于你,有的让你暂时使用,有的让你暂时保管而已,到了最后,物归何主,都未可知。所以,何必为身外之物太过费心呢?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对金钱、权势的追求和对物质的占有,殊不知,金钱和权力固然可以换取许多享受,但却不一定能获取真正的开心。

过去有个大富翁,家有良田万顷,身边妻妾成群,可日子过得并不开心。

挨着他家高墙的外面住着一户修鞋的,夫妻俩整天有说有笑,日子过得很开心。

一天,富翁的小老婆听见隔壁夫妻俩唱歌,便对富翁说:“我们虽然有万贯家产,还不如穷鞋匠开心!”富翁想了想笑着说:“我能叫他们明天唱不出声来!”于是拿了两根金条,从墙头上扔过去。修鞋的夫妻俩第二天打扫院子时发现不明不白而来的两根金条,心里又高兴又紧张,为了这两根金条,他们连修鞋的活也丢下不干了。男的说:“咱们用金条置些好田地。”女的说:“不行!金条让人发现,别人会怀疑是我们偷来的。”男的说:“你先把金条藏在炕洞里。”女的摇头说:“藏在炕洞里会叫贼娃子偷去。”他俩商量来,讨论去,谁也想不出好办法。从此,夫妻俩饭吃不香,觉也睡不安稳,当然再也听不到他俩的笑声和歌声了。富翁对他太太说:“你看,他们不再说笑,不再唱歌了吧!办法就这么简单。”

鞋匠夫妻俩之所以失去了往日的开心,是因为得了不明不白的两根金条。为了这不义之财,他们既怕被人发现怀疑,又怕被人偷去,有了金条不知如何处置,所以终日寝食难安。

就像这对穷夫妻一样,一些中年男人现在拥有了年少时所渴望的东西,但他们却失去了快乐的感觉。原来,当我们被身外物羁绊住时,我们就会迷失自己,无法弄清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南方的一个古镇上有一个铁匠铺,铺里住着一位老铁匠。主要以打制一些铁锅、斧头为营生。他的经营方式非常古老和传统,人坐在木门旁,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你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都会看到他在竹躺椅上躺着,眼睛微闭着,手里拿着一只陈旧的半导体小收音机,身旁是一把紫砂壶。他每天的收入,正够他喝茶和吃饭的。他觉得自己老了,目前的生活既悠闲又惬意,因此非常满足。

一天,一个古董商人从老街上经过,偶然间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发现壶嘴处有戴振公的印章,商人惊喜不已,因为戴振公在世界上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据说他的作品现在仅存三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里,一件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在泰国一位华侨手里。

商人想以15万元的价格买下那把壶。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铁匠先是一惊,后又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祖辈留下来的,他们几代人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他们的汗也都来自这把壶。

壶虽没卖,但商人走后,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60年,并且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15万元的价钱买下它,他转不过神来。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他总要坐起来看一眼,这让他非常不舒服。特别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周围的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蜂拥而来,有的打探他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的甚至开始向他借钱。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置这把壶。

当那位商人带着20万元现金,再一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再也坐不住了。他召来自己的几房亲戚和前后邻居,当众把那把价值连城的壶砸了个粉碎。

现在,老铁匠还在卖铁锅、斧头,他已经98岁了。

对于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来说,任何不需要的东西都是多余的。要那么多的钱干什么?对于老铁匠来说,房子再大,适合睡眠的却只是一张床;锦衣玉食并不合他的心意,粗布衣衫、白粥咸蛋才是他的最爱。而这样的生活,需要那么多的钱吗?!

很多人会说这是一个金钱推动的社会,是人们追求金钱的欲望以及拥有了金钱的虚荣使它永远向前。这是怎样的一种谬论啊!我们应该平静地面对生活给予的一切,不要让欲望这个没有止境的黑洞来洞穿我们的心灵。奢恋身外物的人,很难得到温暖,孤单和寒冷会一直抓住他们,让他们彻底迷失自己。

在我们今天的这个社会里,要冷静而坦然地面对身边的名利,的确很难,一般人都无法在心理上达到平衡。其实,与充满金钱的生活相比,平淡清贫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缺失和悬殊。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享有一次像老铁匠一样真正没有缺憾的生命,才是我们所追寻的人生价值之所在。

在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的长诗《在俄罗斯,谁能幸福和快乐》中,诗人找遍俄罗斯,最终找到的快乐人物竟是枕锄瞌睡的普通农夫。是的,这位农夫有强壮的身体,能吃、能喝、能睡,从他打瞌睡的倦态以及打呼噜的声音中,流露出由衷的开心和自在。这位农夫为什么能开心?因为他不为金钱开怀,把生活的标准定得很低。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得好:“一个人快乐与否,绝不依据获得了或是丧失了什么,而只能在于自身感觉怎样。”

有的人大富大贵,别人看他很幸福,可他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心里老觉得不痛快;有的人无钱无势,别人看他离幸福很远,他自己却时时与快乐结缘。

有对下岗的中年夫妇在菜市上摆了个小摊,靠微薄的收入维持全家四口人的生活。这夫妻俩过去爱跳舞,现在没钱进舞厅,就在自家屋子里打开收录机转悠起来。男的喜欢喂鸟,女的喜欢养花。下岗后,鸟笼里依旧传出悦耳动听的鸟鸣声;阳台上的花儿依旧鲜艳夺目。他俩下了岗,收入减少了许多,却仍然生活得很快乐,邻居们都用惊异羡慕的目光看着他俩。

是的,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境况,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没了钱不要紧,但不能没有快乐,如果连快乐都失去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快乐是人的天性的追求,开心是生命中最顽强、最执著的律动。

抛弃对身外物的贪欲,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只要开开心心,生活的趣味就会更浓厚,恐惧和压抑感自然就会从内心深处消失。坦坦荡荡地做人,开开心心地生活,美好的日子就会永远留在你身边。

为虚名浮利累垮自己不值

名,是一种荣誉,一种地位。有了名,通常可以万事亨通,光宗耀祖。名这东西确实能给人带来诸多好处,因而不少40岁的男人为了一时的虚名所带来的好处,会忘我地去追逐名利。结果他们得到了名利,却失去了快乐的心境。

沉溺于名会让你找不到充实感,让你备感生活的空虚与落寞。尤为可怕的是,虚名在凡人看来往往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引诱你去追逐它。尽管虚名本身并无任何价值可言,也没有任何意义,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为了虚名而展开搏杀。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人生的真谛的人都不会看重虚名。

几年前,马思尼自己创业当老板,年收入超过50万美元。不料,就在公司的业绩如日中天的时候,他突然决定把公司交给别人经营,自己则转到一家大企业上班,月薪骤减为6000美元。为此,朋友、亲人一度无法理解他:“你到底在想什么?”

马思尼透露,当时他的想法很简单:对方应允他可以拥有一间单独的办公室,旁边摆着一台音响,每天愉快地听着音乐工作,而这正是他一直最想过的日子。

马思尼并不想做大人物,所以,他也从不认为,男人就一定要当老板,有些事其实可以让给女人做。不过,他观察到大多数的男人好像都非得做个什么头儿,觉得有个头衔才有面子。

有一回,他听到一位年轻的男同事要求升头儿,理由是:“我的同学掏名片出来,个个都是头儿,只有我不是,我都被他们比下去了!”

马思尼承认,男人的野心确实比女人大,而且,很多男人不能接受“你比我好,你比我强”,总觉得自己一定要赢过别人。

以前,他也有过同样的想法,到后来则发现这其实是“自己给自己的枷锁”。于是,他渐渐学会“欣赏”别人的成就,而不是处处跟别人比。“我跟别人比快乐!”他说,也许别人比他有钱,做的官比他大,但是,却比他活得辛苦,甚至还要赔上自己的健康和家庭。

马思尼说,他这辈子最想做的是当一名“义工”,虽然没有名片、也没有头衔,但却是一个非常快乐的人,“我希望能在50岁之前,完成这个心愿”。

马思尼相信,当他的男性朋友听到他的这番告白,免不了会露出男性的武士本色。“你别恶心了!我简直要抱着垃圾桶吐!”那么,马思尼会不会因此而不自在呢?他回答得很潇洒:“这种男人的话不必当真,就让他们去吐吧!”

其实,大多数的男人都喜欢当“武士”。

武士象征尊贵,代表有身份、有地位。武士长年在外征战,攻城略地,而虏获的东西,诸如财富、荣耀、权力或者女人,就成了彰显身份的象征。

为了维护武士的气概,保持高高在上的形象,他们一刻也不会停歇,不停地冲刺、打拼、奋力向前,付出了相当可观的体力与精神。

有一句话说:“男人是十足的行动者。”他们是以工作和行动来决定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男人处处以目标为取向,他们在乎实实在在的好处,例如,口袋里有多少钱、开什么车、住什么房子、担任什么职务等,此外的东西对他们显然不重要了。

曾有一个笑话将男人“开同学会”比喻为“比赛大会”,看看谁的成就比谁好,谁赚的钞票比谁多。“嗯!这家伙这几年混得不错,现在已经爬到总经理的位置了!”“那小子更风光,有自己的别墅,开的还是八缸名车!”看到别人比自己混得好,就浑身不自在,顿时觉得矮了一截。

有一名中年男士,早年费尽心力,终于拿到博士学位,并且在一所著名的大学里任教,他的名字曾经连续两年荣登《美国名人录》,在学术界享有盛名。提起自己的成就,他最得意的是:“很多当年的同学都很羡慕我!”

当提及他的生活时,他的表情开始转为凝重。他承认自己几乎没有家庭生活:“我一天只睡5个小时,绝大多数的时间都用来做研究。我的太太常和我争吵,女儿也跟我很疏远,我从来没有带她们出去度过一天假,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工作。”

非得要把自己弄得那么累吗?他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唉!你不知道,干我们这一行,不进则退,后面马上就有人追上来了!”那么,感觉快乐吗?他愣了许久,最后终于说出真话:“凭良心说,我一点都不快乐,我恨死了我现在的工作!我只想好好坐下来,跷着二郎腿,什么事都不做。可是,我简直不敢回头想。以前,我的愿望只是想当一名高中老师。”

这是一个真实的例子。“名利”这个词,早已吞噬了这个男士的心灵,对他只有伤害,毫无建树。无止境地竞逐成就,只有把男人弄得愈来愈累,很多男人的生活失去了平衡,他们不知道何时该停下来休息。

如果你的心里还在为领导这次提拔了别人而没有提拔你感到愤愤不平,如果你还在因为与你一起购买体育彩票的邻居中了大奖而你却什么也没有得到而久久不能释怀消气,那么看了上面的几个例子,你是不是觉得有所悟?其实,名利本来就是那么一回事。只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生活,那么即使没有了名利,我们也照样会生活得有滋有味,快快乐乐。

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不可能事事顺心。或许一生的努力都是徒劳,或许高官厚禄、巨额钱财在顷刻之间就会离你而去,荣耀风光成为黄粱一梦。一些人老谋深算,为了争名夺利,不择手段地算计他人,可在突然之间却已被他人算计。人何必活得这么辛苦?因此,淡泊名利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前提。如果你渴望轻松,渴望真正获得生命的意义,那么请记住——看淡名利。

努力赚钱也要把握好度

也许一个男人年少时会把钱看得很淡,但人到40,上有老,下有小,肩上的责任日复一日地加重,这时钱的重要性就会越来越明显。努力赚钱是无可厚非的,但要把握一个度,超出了个人的需要,那么钱就是一串数字,一堆废纸而已。

人的欲望是一种本能,不是罪恶。每个人都会有欲望,只不过每个人的欲望都不一样,有些人希望“五子登科”,有些人希望美眷巨宅,有些人希望名与权皆备。过多的欲望,会使有血有肉的人变成机器,少欲的人,才能得闲,无事当看韵书,有酒当邀韵友。这就叫“无欲则刚”。

老实说,钱可以买到“婚姻”,但买不到“爱情”;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美食”,但买不到“食欲”;钱可以买到“床位”,但买不到“睡眠”;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丽”;钱可以买到“娱乐”,但买不到“愉快”;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谄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威望”;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躯壳”,但买不到“灵魂”;钱可以买到“帮凶”,但买不到“知己”;钱可以买到“劳力”,但买不到“奉献”;钱可以买到“财富”,但买不到“幸福”……

钱是生活之必需,又是万恶之根源,就看你如何驾驭!

一般情况下,人们只跟自己的同事团体来往,这个团体才是他们衡量自身成败的参考指标。例如,在一些国家,年收入在2~3万美元间的阶层,有他们自己的社交圈子。在这个圈子里,一年赚2.96万元的就堪称高收入,2万元的则是低收入。一年赚2.96万元的人如果要采用一年赚10万块钱的人的标准,结果一定是有失落感,而非满足感萦绕。如果人人都和洛克菲勒或唐纳·川普比较,我们的社会一定比现在更动荡不安,许多人也会终生不满,生活在痛苦的深渊。

问题是人的一生多少钱才够用?也许你没有算过,但可以告诉你,只要不是太奢侈,大多数人所赚的,往往多过于自己的需求。

奢侈,可以说是有钱的现代人的最大迷障。

哲学家说,钱有四种意义:钱是钱,钱是纸,钱是数字,钱是冥纸。但一般人都多赋予了另一个意义:钱是万能。

钱能取来花用,算钱。

赚了钱,但换成数量庞大的房子、车子、土地,守着不能用,叫纸。

把钱全存进银行,以数字的变化为荣,钱是数字。

赚太多了,身体撑不住了,钱会是冥纸,烧给自己用。

很多年前有一个商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奢侈,用大把百元的大票粘贴成巨大的喜字;后来便有了一群商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之心,开起了什么人体的盛宴;再后来,有了以金箔作为一道菜的黄金宴;有了20万元天价的年夜饭,这些都是人的奢侈之心在作祟。

这能说明什么呢?我们很难想象它带给人们的是怎样复杂的联想。

要知道,在一个文明社会里,社会越进步,人们就越提倡简朴,即使是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人们仍然以穿着的随意作为日常生活的时尚,拥有数百亿美元身价的比尔·盖茨,也会为节省几美元的停车费而宁愿将车多开出一站地。

钱非万能,但没钱万万不能,所以该学会:当用则用,当省要省。

如果你检查一下屋里的后阳台,便明白自己的奢侈指数,满满一箩筐未曾用过的东西,用了一次便准备扔掉的器皿,旧衣回收的全是新衣,还有亲友送来的礼品,这些全是物欲横流的证据。

一顿便餐花了数百元,一件衣裳花了上千元,一双鞋八九百元……这样的数字令人惊心。

我们忘了人生是一种矛盾,想奢侈就必须多赚钱,努力工作一定没时间,太过操劳,身体一定不好。

生活果真两难呀,如何两全其美,可是学问。

那么,怎样收起你对金钱的贪念,养成简朴生活的习惯呢?

一是要减少越多越好的欲望。

如果不乱花钱,便可以不拼命捞钱,便可以多出许多自在如意的时间,供自己随意取用。开始奉行“少即是多”的哲学,贪心少少,时间多多;东西少少,空间多多;工作少少,健康多多。

二是不要盲从于某些流行的产品。

避免追流行,因为它只是一种把你的钱从荷包里勾引出来的前奏,一件衣服只穿一个夏天,但得花掉你半个月的薪水,怎么也不划算呀,换作是我,只买自己喜欢的,而并非流行的。

女人节制浓妆艳抹,也会省去不少钱,许多化妆品里都含有某些伤害人体的物质,浓郁的香气,甚至会破坏呼吸系统的功能,消费也相当惊人。

三是别买那些眼下看来毫无用处的东西。

你的家绝不是垃圾堆置场,千万别把那些买来只用一次,或者根本不用的东西摆在家里,占据一个原本已小的空间,它往往只会让你心情不好,别无他益。

四是多从关心自我的角度去设计生活和工作。

人生本来就是矛盾的,太会赚钱的人,没时间陪家人;努力工作的人,体力变差;很有钱的人,很会花钱;试图拥有全世界的人,小心赔上一条命。

对财富的追求要有一定限度,一个人即使有1000处房产,也只能睡在一张床上。所以,40岁的男人们,不要让钱迷住你的心,金钱够用就好,把精力全部投注于追求财富上只会伤身而已,别无益处。

莫做金钱的奴隶

40岁的男人渐渐变得“现实”起来,他们开始相信幸福与金钱有关,而其中一些人更是将这种想法“发扬光大”,在他们眼中金钱就是万能的,于是他们走入了误区,到最后他们会成为金钱的奴隶,离幸福越来越远。

人们常说:“金钱是万恶之源。”认为金钱让人堕落,让人犯罪,让人痛苦,让人毁灭。但是《圣经》上说:“贪钱是万恶之源。”这两句话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有很大的差别。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出身贫寒,在他创业初期,人们都夸他是个好青年。当黄金像贝斯比亚斯火山流出的岩浆似的流进他的口袋里时,他变得贪婪、冷酷。深受其害的宾夕法尼亚州油田地方的居民对他深恶痛绝。有的人做出他的木偶像,亲手将“他”处以绞刑,或乱针扎“死”。无数充满憎恶和诅咒的威胁信涌进他的办公室。连他的兄弟也十分讨厌他,特意将儿子的遗骨从洛克菲勒家族的墓地迁到其他地方,他说:“在洛克菲勒支配下的土地内,我的儿子变得像个木乃伊。”

为了赚钱他牺牲了健康,牺牲了亲情,最后,医师们终于向他宣告一个可怕的事实,以他身体的现状,他只能活到50岁;并建议他必须改变拼命赚钱的生活状态,他必须在金钱和生命二者中选择其一。这时,离死不远的他才开始省悟到是贪婪的魔鬼控制了他的身心。他听从了医师的劝告,退休回家,开始学打高尔夫球,上剧院去看喜剧,还常常跟邻居闲聊。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省,他开始考虑如何用庞大的财富帮助别人。

开始的时候,人们不愿接受他的捐赠,即使是自视为宽容大度的教会也把他捐赠的“脏钱”退回,但诚心终归能打动人,渐渐地人们接受了他的诚意。

后来,找他捐钱的人太多了。无论早晨或夜晚,无论是上班时间还是用餐时刻,都会有人来请他捐钱。有一次,一个月内请求捐助的人数竟超过5万人。由于洛克菲勒要求每一笔捐款都必须有效地使用,所以每一件申请案均须仔细调查。面对那么多的求助者,他的工作量大增。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1901年,设立了“洛克菲勒医药研究所”;1903年,成立了“教育普及会”;1913年,设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1918年,成立了“洛克菲勒夫人纪念基金会”。

洛克菲勒一生之中共捐了数以亿计的财富,他的捐助,不是为了虚荣,而是出自至诚;不是出于骄傲,而是出自谦卑。

他后半生不做钱财的奴隶,喜爱滑冰、骑自行车、打高尔夫球。到了90岁,依然身心健康,耳聪目明,日子过得很愉快。

他逝世于1937年,享年98岁。他死时,只剩下一张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因为那是第一号,其他的产业都在生前捐掉或分赠给继承者了。

你如果不做金钱的主人,便会成为金钱的奴隶。其间的差别,完全取决于你能否认清金钱的力量以及是否掌握了处理金钱的方法。把钱用于正道,才会使你清廉做人,并受益终生。这完全是一念之间的事。

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也说:“一个人死的时候还极有钱,实在死得极可耻。”

我们要告诫大家一个基本的哲学命题:做金钱的主人,不要做它的奴隶!

换句话说,不要被金钱束缚,单是这个基本的想法,就值得跨越任何时代而铭记在心。我们虽然难以达到洛克菲勒的境界和卡耐基所说的标准,但作为普通的人,却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诚如托尔斯泰所说的那样:钱只有在使用时才会产生它的价值,如果放着不用,就根本毫无意义。

让金钱为我所用,为人所用,而不要成了不肯花钱的可怜的守财奴,这样的人生才能痛快潇洒!

人生是一趟没有返程票的旅行,只有摆脱金钱的拖累和捆绑,才能让人生变得轻松自如,方能领略到旅途中的风景,品尝到人生的快乐。

一个小故事说道,一个欧洲观光团来到非洲一个叫亚米亚尼的原始部落。部落里小伙子穿着白袍盘着腿安静地坐在一棵菩提树下做草编。草编非常精致,它吸引了一位法国商人。他想:要是将这些草编运到法国,巴黎的女人戴着这种小圆帽、挎着这种草编的花篮,将是多么时尚、多么风情啊!想到这里,商人激动地问:“这些草编多少钱一件?”

“10比索。”小伙子微笑着回答道。

天哪!这会让我发大财的。商人欣喜若狂。

“假如我买10万顶草帽和10万个草篮,那你打算每一件优惠多少钱?”

“那样的话,就得要20比索一件。”

“什么?”商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几乎大喊着问,“为什么?”

“为什么?”小伙子也生气了,“做10万件一模一样的草帽和10万个一模一样的草篮,它会让我乏味死的。”

商人还是不能理解,因为在追逐财富的过程中,许多人忘了生命里金钱之外的许多东西。而故事中,那位亚米亚尼小伙子真正领悟了人生的真谛。

因此,40岁的男人们,请不要对金钱太过执迷,除了金钱,人的一生还有许多值得去追求的事物。

半半哲学里的幸福人生

40岁的男人常常觉得生活和工作不相容,他们既想在工作上做出一番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又想过着轻松惬意的生活,但结果,他们总是两头不讨好,顾此失彼。

你会不会觉得,白天的工作已经把你变成一条好勇斗狠的“斗鱼”,看到别人猛力冲撞,你不甘示弱地奋起直追。可是,一旦摘下“斗鱼”面具的你,已是又累又倦,只想好好地睡一觉,到海边钓鱼,或者什么事都不做,只是愣愣地对着窗口发呆。

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工作可以使一个人高贵,但也可能把他变成禽兽。”这句话也可能是你的写照。意气风发的时候,你觉得自己仿佛可以征服天下;沮丧疲惫的时候,你看你自己可能连一只小蚂蚁都不如。

同样一个人,如此纠葛不清的原因很可能是把“工作”与“生活”混为一谈。说开了,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如果错把谋生的工具当成人生的目标,而且太以它为重,到头来只是作茧自缚的下场。

“工作”与“生活”应该用两种不同的态度来看待。工作上,你是医生、教师,乃至你是一个企业家,而你在扮演的只是“职务”这个角色;而回到现实生活里,你要扮演的却是真实的“自己”。

有人说找到与自己性情相契的差事,虽然说,人要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便是最大的福分。然而,事与愿违,有很多人事实上都是“做了自己不喜欢的事”,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幸运地从工作中得到自我满足感,工作的目的仅是为了糊口而已,他们实在没有办法一边快乐地唱着歌,一边工作。

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为了生计又不能辞职,那么别忘了,下了班之后,记得把自己拉回来!除了工作之外,你应该还有其他人生的目标、一些希望完成的事。例如,你真的想在阳台上种蕃茄,想到海边钓鱼,不要迟疑,赶紧动手吧!除了工作之外,生活依然属于你自己,不要忘了为自己的快乐奋斗!

做“双面人”时同样可以将自己塑造成“双赢人”。工作是赢家,生活也是赢家。不管你有过多少丰功伟业,不管你是不是受人注目的雕像,回到生活里就把它忘掉吧!其实,世上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都很简单:平安地活着,拥有幸福的家庭,做一点让自己开心的事,就足够了!

人们生而有欲又从不加以限制,致使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都不约而同地追求欲望的满足,于是,无休止的竞技争斗和自我欲望的无限膨胀也就应运而生。有人将获取无限财富,并跻身于世界十富的排行榜,视做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有人声色犬马、日耗斗金,过着奢靡得不能再奢靡的生活;还有人为了名声地位、出人头地,以至于竭思尽虑、无所不用其极。

林语堂也是一个充满欲望的人,无论工作、金钱、感情和饮食上他都有着强烈的需求,但与众不同的是,他对这些欲望常常加以限制,这就带来了林语堂人生追求的“中庸”性质,即半半哲学的人生观。

林语堂深受儒家学派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孔子,所以林语堂对中庸思想推崇备至,他说:“我像所有的中国人一样,相信中庸之道。”林语堂还非常喜欢清代李模(密庵)那首《半字歌》,认为它确切地反映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这首《半字歌》写道:“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姻民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这是对中庸哲学的形象阐释,它将天地人生的种种现象与关系写得绘声绘色,一览无余,其中在对天地万物的悲悯中又有着达观超然的人间情怀。没有对世界、人生的本质性理解,如何能深刻、透彻以至于此。作者也将天地间的冷暖、得失、出入、是非、进退、悲欢描述得更是入木三分。

基于这一半半哲学思想,林语堂反对过于努力工作和过于慵懒闲适的生活态度,而提出了工作和休闲相结合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努力工作和尽情享受生活。他说:“我主张‘尽力工作尽情作乐’的人,英文只有workhard,playhard四字,这样才得生活之调剂,无意中得不少收获。”林语堂本人即是这一生活原则的实行者,一方面他笔耕不辍,直到77岁还没有放下手中之笔,他平均每年写一本书。《生活的艺术》这本书,林语堂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写出700多页,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那时的写作真如文王被囚一样,一步也不能离开。”如果用“拼命三郎”来概括林语堂的写作也不为过。但另一方面,林语堂又非常注意休闲和享乐,他常去户外散步,去郊外垂钓,去名山大川自由自在地游憩,他常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体会生活的美好及其快乐,以诗意的情怀理解生活中的一切。晚年定居台湾的阳明山,那里的山水风光、田园美景即是林语堂充分享受人生快乐的最好注释。在没来之前,林语堂有感于美国人长于进取和工作,却拙于享受的特点,并向美国读者介绍了《乐隐词》二首,其一的内容是:“短短横墙/矮矮疏窗/柁楂儿小小池塘/高低叠嶂/绿水旁边/也有些风/有些月/有些凉”。其二的内容是:“懒散无拘/此等何如/倚阑干临水观鱼/风花雪月/盈得工夫/好炷些香/说些话/读些书”。在《个人的梦》里,林语堂更是心态悠闲余裕地说,假使他能得一个月的悠闲,度一个月悠闲的生活,他可以立即放下手中之笔,睡48个小时大觉,换上便服,带一渔竿,携一本《醒世姻缘》,一本《七侠五义》,一本《海上花》,此外行杖一枝,雪茄五盒,到一世外桃源,暂做葛天遗民,领现在可行之乐,补平生未读之书。这是充分理解了闲适和享乐真义之后的人生理想方式。在林语堂笔下,他所崇拜的陈芸和姚木兰也是这样:她们知足常乐,对生活所求不多,平淡悠闲的田园生活最令她们感到惬意,即使是布衣菜饭,也自乐其中。林语堂认为还是涨潮说得好:能闲人之所忙,然后能忙人之所闲。

其实,人生中存在着很多矛盾体,对每个矛盾体都应采取一种“半半哲学”的调和方法。因为人生永远有两个方面,工作与消遣、事业与游戏、应酬与燕居、守礼与陶情、拘泥与放逸、谨慎与潇洒。其原因就在于人之心灵总是一张一弛,若海之有潮汐,音之有节奏,天之有晴雨,时之有寒暑,日之有晦明。

林语堂将“半半哲学”运用到人生上,也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有力的支点。他说:“我们承认世间非有几个超人——改变历史进化的探险家、征服者、大发明家、大总统、英雄——不可,但是最快乐的人还是那个中等阶级者,所赚的钱足以维持独立的生活,曾替人群做过一点点事情,可是不多;在社会上稍具名誉,可是不太显著。只有在这种环境之下,名字半隐半显,经济适度宽裕,生活逍遥自在,而不完全无忧无虑的那个时候,人类的精神才是最为快乐的,才是最成功的。”(《谁最会享受人生》)这里所提到人生成败得失的问题,也涉及人生的最终目的问题,也可以这样说,是将人生的欢乐删除掉而一味追求所谓的创造,还是在创造之余保有一颗快乐、幸福之心?因此,在生活中一无所求,就没有忧虑。心态从容平静,精神饱满丰盈,生命充实内在,此种人生才值得一活。

人生苦短,最长命者亦不过百岁。以往我们的人生观可能比较注重不断地奋斗、获得,扼住命运的咽喉并与之抗争之精神,但却相对忽略了充分地体味人生,细细地咀嚼生命中的每一时刻。

《菜根谭》中有以下几句话:

花看半开,酒喝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烂醉,便成恶境。经历盈满者,慎思之。

凡事适可而止,欲念只求适度而已,不宜过火,太过犹如不及。对事情过分追求,效果反而不美。不如放宽胸怀,追求另一种残缺的美,这更能将美发挥的淋漓尽致。僵化的概念,只会把自己活生生地钉死在框子里,生命遂变得呆板乏味。曾有心理学家说:“若不能改变眼前的事实,则改变自己对这事实的看法。”正如一句歌词中唱的一样:“人生就像一场戏,又何必太在意。”不要对此过分地认真或操心。

儒家讲“中庸”,佛教则提倡“随缘”。憨山大师的醒世歌,大有哲理,合乎中庸、随缘之道。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过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做事好商量。

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界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正常。

语气何等踏实,不愧为真参实学的箴言!

究竟要多少名、多少利,人才会有所满足?媒体的广泛传播,人们很容易了解各种阶层各种身份的人如何争名逐利,又如何为了名利而身陷江湖,身不由己。看到那么多宦海浮沉、人情冷暖,应该想到,在名利之外,总是要为自己保留一些尊严。一介布衣不见得一定清寒,但绝对可有万丈豪气。

切莫活在他人的价值观里

一个人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就会变得虚荣,因为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就会失去自我。其实每个人都应当为自己而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自我的珍惜。

如果你追求的幸福是处处参照他人的模式,那么你的一生都会悲惨地活在他人的价值观里。

生活中的人常常很在意自己在别人的眼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因此,为了给他人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许多人总是事事都要争取做得最好,时时都要显得比别人高明。在这种心理驱使下,人们往往把自己推上一个永不停歇的、疲劳痛苦的人生轨道上。那么,人就该永远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吗?

有一天下午,珍妮正在弹钢琴,7岁的儿子走了进来。他听了一会儿说:“妈,你弹得不怎么高明吧?”

不错,是不怎么高明。任何认真学琴的人听到她的演奏都会退避三舍,不过珍妮并不在乎。多年来珍妮一直这样不高明地弹,弹得很高兴。

珍妮也喜欢不高明地歌唱和不高明地绘画。从前还自得其乐于不高明的缝纫,后来做久了终于做得不错。珍妮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不强,但她不以为耻。因为她不愿意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她认为自己有一两样东西做得不错。

“啊,你开始织毛衣了,”一位朋友对珍妮说,“让我来教你用卷线织法和立体织法来织一件别致的开襟毛衣,织出12只小鹿在襟前跳跃的图案。我给女儿织过这样一件。毛线是我自己染的。”珍妮心想,我为什么要找这么多麻烦?做这件事只不过是为了使自己感到快乐,并不是要给别人看以取悦别人的。直到那时为止,珍妮看着自己正在编织的黄色围巾每星期加长5~6厘米时,还是自得其乐。

从珍妮的经历中不难看出,她生活得很幸福,而这种幸福的获得正在于,她做到了不是为了向他人证明自己是优秀的而有意识地去索取别人的认可。改变自己一向坚持的立场去追求别人的认可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这样一条简单的道理并非人人都能在内心接受它,并按照这个道理去生活。因为他们总是认为,那种成功者所享受到的幸福就在于他们得到了这个世界大多数人的认可。

其实,获得幸福的最有效方式就是不为别人而活,不让别人的价值观影响自己,就是避免去追逐它,就是不向每个人去要求它。通过和你自己紧紧相连,通过把你积极的自我形象当作你的顾问,通过这些,你就能得到更多的认可。

与人攀比要不得

一些40岁的男人坦言,最害怕去参加同学会,因为现在的同学会简直就是“攀比会”:比事业、比地位、比房子、比车子、比银子……于是,我们越比越急、越比越累,老实说这种烦恼都是自找的,放下攀比之心,你的生活一定会轻松很多。

尽管我们都知道“人比人,气死人”的道理,可在生活中,我们还是要将自己与周围环境中的各色人物进行比较,比得过的便心满意足,比不过的便在那儿生闷气发脾气,这其实都是我们的攀比之心在作怪,说白了还是虚荣心在那里作怪。

有这种心理的人,会将别人的什么东西都拿来与自己的进行比较:家里住多大的房子、有什么样的车子、老公的样子、花钱的派头、地板砖的质料、孩子的学习,当然更多的就是比谁家住的、吃的、用的、玩的更阔气!

历史上常有权贵们互相攀比的例子:

北魏时期河间王琛家中非常阔绰,常常与北魏皇族的高阳进行攀比,要决一高低。家中珍宝、玉器、古玩、绫罗、绸缎、锦绣,无奇不有。有一次王琛对皇族元融说:“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而石崇本身就是一个又富贵又爱攀比的人。

元融回家后闷闷不乐,恨自己不及王琛财宝多,竟然忧郁成病,对来探问他的人说:“原来我以为只有高阳一人比我富有,谁知道王琛也比我富有,哎!”

还是这个元融,在一次赏赐中,太后让百官任意取绢,只要拿得动就属于你了。这个元融,居然扛得太多致使自己跌倒伤了脚,太后看到这种情景便不给他绢了,当时人们引为笑谈。

南北朝时有一个叫符朗的官员,当时朝中官员们有一个时尚:用唾壶。符朗为了攀比、炫耀,让小孩子跪在地上,张着口,符朗将痰吐进去,攀比到了用孩子做唾壶的地步!

分析人之所以乐攀比不疲的原因,实际上是一个面子问题。

人生在世,但凡是个正常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些虚荣,虚荣本来无可厚非,但虚荣过火之时便是让人讨厌之时。这攀比就是因过度虚荣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让人讨厌的性格特征。

攀比有以下害处:

让人情绪无常。当攀比之后,胜了别人,立刻情绪高涨,自大狂妄,以为天下唯有我是最了不起的;可是比得过甲,不见得比得过乙,不如乙的时候立刻情绪低落,感觉脸上无光,一点面子没有,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像元融,见别人的财富珍宝多过自己,立刻满脸忧虑,甚至都愁出病来。

易伤害交际感情。人在社会中,必须与他人交往,如果你在群体中不是去攀比甲,就是攀比乙,在攀比之中会伤害和你交往的对象。比得过,你便轻视别人,看不起别人,从而不尊重别人,别人只能对你不置可否;比不过的,你会满含妒意,或造谣,或诬陷,对人用尽一切诋毁之手段,同样会伤害别人的感情,破坏良好的交际关系,大家最后都懒得与你来往。

攀比会使一个人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这犯罪无非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扩大自己的财富,提高自己的名声。当你所使用的手段不是那么正大光明时,比如你通过贪污挪用、行贿受贿来扩大自己的财富,好去虚荣地攀比,那么总有一天你会锒铛入狱的。

有很多人并不认为自己是攀比,而认为自己花钱多、购物多、上档次、穿名牌、拿手机、玩掌上电脑是讲究生活品质,自诩自己的那些一掷千金、一掷万金的举动是“为了追求生活品质”!“为了讲究生活品质”!

实际上,那些真正讲究生活品质的人并不是体现在表面上,也不是纯粹表现在物质这个浅层次上,“讲究生活品质”只不过是为自己肤浅的攀比行为打掩护。你只要在镜中照一下自己眼角的那份不屑、那份自满,你就会明白“生活质量”不过是攀比、炫耀的代名词!事实上,这只不过是失去了求好的精神,而将心灵、目光专注于物质欲望的满足上。在一个失去求好精神的社会中,人们误以为摆阔、奢侈、浪费就是生活品质,逐渐失去了生活品质的实质,进而使人们失去对生活品质的判断力,攀比着追逐名牌,追逐金钱,追逐各种欲望的满足。难怪人们在物质欲望满足之际,却无聊地在那儿打哈欠呢!无聊地在夜里互相攀比着烧钱玩!

但很多一般人还是在羡慕那些住大房子、开名牌车、穿着入时、经常上星级饭店喝酒、动辄将孩子送到国外去上学、身边总是有漂亮小妞称为“小蜜”的人,以为那才是生活,那才是生活的品质,于是我们这些一般人就不择手段地去追求,甚至到心力交瘁的地步。

如果你是一个爱攀比的人,一个试图攀比的人,那么停下你的脚步吧:

别让虚荣阻碍了你享受生活。攀比让你的虚荣心满足,可为了这满足你却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想方设法、不择手段、焦头烂额、心力交瘁,更大的代价是你忘了生活中还有比攀比更让人感到愉悦的事情。

创造你自己的生活品质。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地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这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生活品质是因长久培养了求好的精神,从而有自信、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外可以依靠敏感的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巷、饮粗茶、吃淡饭而依然创造愉悦多元的心灵空间。

思考攀比的意义。与别人攀来比去,你最后除了虚荣的满足或失望之外,还剩下什么?有没有意义?是徒增烦恼还是有所收获?最后思考的结果即毫无意义。你感到无意义,自然就会停止这种无聊的行为。

生活是自己的,只要自己过得开心、舒适就好,何必让有害无益的攀比损害自己的幸福呢?

别为虚荣追逐名利

在虚荣的人眼里,名利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他们会为了名利奔走钻营、费尽心机,但这种人只会越活越累,而且会受到现实的嘲笑,还有一种人,他们不被虚荣左右,视名利如浮云,然而他们却得到最多的尊敬。

谈到居里夫人,人们马上就想到镭,会想到她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且也会想到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化学奖,是世界上一位卓越的女科学家。

居里夫人原名玛丽,出生在波兰一个贫穷的教师家庭里。

玛丽虽然出身贫寒,但却聪明、刻苦。中学毕业后,由于母亲过早去世和父亲年迈退休,她不得不辍学出外谋生,去离华沙100公里的田产管理人家去当家庭教师,但这并没能磨损玛丽勤奋刻苦的求学精神。

玛丽和彼埃尔结婚后,生活很拮据,但居里夫人并未因贪慕虚荣而去追求物质上的享受。相反他们志同道合,相亲相爱,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着科学试验,而且配合得天衣无缝。当时在欧洲没有人对铀射线作过深入的研究,但他们认为,科学必须开拓无人走过的路,不然就不叫科学研究,于是他们选择铀射线为题目,探索铀沥青矿里第二种放射性的化学元素。他们买不起这种原料矿苗,就想利用廉价的铀沥青残渣。几经周折,他们用自己的钱,买到了矿渣。原料有了,却没有实验室,向市政府申请而遭到拒绝后,只得在理化学校借了一间堆置废物的厂棚。在这间破烂屋子里,他们习惯了酷暑和严寒,使用着极其简单的工具,把残渣弄碎加热,忍着刺鼻的气味,连续几个钟头搅动大锅里的溶液,居里夫人是学者、技师,同时也是苦力。夫妇二人以超人的毅力一公斤一公斤地提炼了成吨的沥青矿渣,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反复地分析、测定和试验,终于在8吨铀沥青的残渣中,先后发现了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从而为原子能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镭的发现,轰动了世界,居里夫妇每天收到大批的信件,全世界都为这项空前的业绩感慨万千。玛丽和彼埃尔声誉鹊起,1903年12月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镭的发现将创造出亿万财富”,如果居里夫妇呈报专利的话,他们将从世界各国得到制镭的专利费。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玛丽和彼埃尔认为,科学应当属于全人类,毅然毫无保留地公布了他们苦心研究的成果。结果首先向居里夫妇要求提炼镭的实业家发了大财。20世纪20年代初期,1克镭的价格高达10万美元(合当时100万法郎,现在的七八百万法郎)。30年代,加拿大发现了铀矿之后,爆发了一场价格战。一项卡特尔协定于1938年规定,1克镭的最低价格为2.5万美元,可想而知,如果居里夫妇索要专利费,可以获得巨大的财富。1911年末,瑞典科学院的评判委员会,再次授予居里夫人诺贝尔化学奖,并取得了“镭王后”的称号。

玛丽两次获得20世纪学者的最高荣誉,18次获得国家奖金,获得了世界上108个名誉头衔。但在荣誉面前,居里夫人只有一句话:“在科学上我们应该注意事实,不应该注意人的等级观念。”即使是论功行赏,她也觉得难以接受。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在所有的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惟一不为荣誉所颠倒的人。”

居里夫人的一位女友在她获奖后来到她家做客,却看见那枚珍贵的奖章正被居里夫人的小女儿很随便地拿在手中把玩。这位朋友很不理解,便向居里夫人提出质疑——为什么如此贵重的东西竟然随便地拿给孩子玩,要知道,那代表的可是一份极为尊贵的荣誉啊!

而居里夫人的回答却十分简单:“我只是想让孩子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荣誉这东西像玩具,你只能玩玩而已,千万不能太当回事,否则你以后就会一事无成。”居里夫人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足以使每个人重新思索和审视自己对于名利问题的原有态度和一贯做法。如果一个人只把追求名利作为自己唯一的人生目标,过分地执著于此,那么就很有可能超出个人理智以及社会规范的限度。而一旦这样,人就会真的迷失自我,不再是名利的主人,而要变成它的奴隶了。

名利确实是人们实现理想,完善自我的一种极为正常的方式,但不应成为人生全部的意义所在。如果人为满足虚荣心,极力追求这些外在的利益,必将遭致他人的厌弃。

同类推荐
  • 舍得:人生的必修课

    舍得:人生的必修课

    人人都知道“有舍方有得”,人人都明白“舍得乃人生之大智慧”。但是,仍然有太多太多人不能够做到舍得,不能够做到心安理得地舍得,不知道要舍得什么,不知道该怎么舍得,不知道该怎样舍得其所!本书就来向你细细探讲,让你成为真正的舍得达人,真正地掌握舍得艺术。
  • 淡定的智慧

    淡定的智慧

    淡然是一个人面对生活所把持的基调,它决定着你在生活中是忙忙碌碌、惊慌失措,还是悠闲自得、怡然自乐。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可以肯定的是,幸福永远是当下的体验,无论其内容是对过往的回忆,还是对未来的憧憬。保持一颗平常心,对自己充满自信,关注当下的感受,可以让灵魂跟上脚步,让内心的幸福感溢出来。
  • 智慧谋略宝库1

    智慧谋略宝库1

    雄心勃勃的帝王将相、能言善辩的文士说客、善于经营的富商巨贾、巧夺天工的能工巧匠,《智慧谋略宝库》一书囊括。凭借智慧,运用计谋,达到事业或人生的预期目标,是生存的必须,是生活的必然。变幻无穷、克敌制胜的方法智谋尽在其中。
  • 卡耐基经验学

    卡耐基经验学

    卡耐基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他的父亲是一个勤勉的农夫,活到了近百岁,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在这一生中,他的母亲对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长大成人的卡耐基当过教师、推销员、演员,但最终还是转向了成人教育,并致力于人性问题的研究。他以超人的智慧、严谨的思维,在道德、精神和行为准则上指导万千读者,给人安慰,给人鼓舞,使人从中汲取力量,从而改变生活,开创崭新的人生。卡耐基开创的“人际关系训练班”遍布世界各地,多达1700多所,接受培训的有社会各界人士,其中不乏军政要员,甚至包括几位美国总统。千千万万的人从卡耐基的教育中获益匪浅。
  • 做人要低调 说话要幽默

    做人要低调 说话要幽默

    本书稿属于成功励志类,分为上下篇,上篇以“做人要低调”为主题,用七章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为人处世的道理。下篇以“说话要幽默”为主题,共用七章内容系统展现了“幽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全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及精典故事让使读者从中领悟到种种益处。
热门推荐
  • 两面花之重生

    两面花之重生

    平静的日子里,因为一个人的到来,她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故事在花绽放之前开始。情窦初开却备受煎熬,工作里不如宫斗中的尔虞我诈,却因自己的单纯软弱招致祸端。什么都奈何不过一场命运交织流转。她死了……如花凋谢一般。花开亦两面,非死即生!她在猪笼里醒来,又一次尝到了死的滋味。上天垂怜,让她偶遇命运之人。为他屡建奇功,历经艰难,可终究躲不过世代恶与仇。是含冤而死,是拼死一搏?她犹豫不决……命向何处?未可知。
  • 超级卖货王

    超级卖货王

    没有卖不出去的货,只有不会卖货的人!(大修中……)
  • 绝版宠溺男神攻略法则

    绝版宠溺男神攻略法则

    简介:12岁的沈安陌和云瑾有过一面之缘,却让云瑾深刻地记住了沈安陌,5年后的相遇……某只炸毛的沈安陌:"啊啊啊,男神你放过我吧!"某男神:"上次是谁说要抢我来着?"某只沉思的沈安陌:"不是我就对了……"某只沈安陌的男神:"上次是谁……"话未说完,沈安陌霸气打断。"停!我不想成为学校女生的公敌!"某只云瑾腹黑一笑:"你已经是了。"论扑倒男神的法则……
  • 雨雾缥缈

    雨雾缥缈

    快乐的时间都是很短暂的,我们还可不可以一起珍惜。
  • 雪风也要当提督

    雪风也要当提督

    雪风回到5年前,意外发现天赋的改变,和舰娘的亲和性还用说?就此雪风开始了神奇的提督生活…本作为战舰少女R同人,第一次写同人233,欢迎加入QQ群536873744
  • 远方有酒

    远方有酒

    青春岁月,年少时光,现时安稳,岁月静好我所求的,仅此而已…………
  • 我当大仙那些年

    我当大仙那些年

    我本善良。奈何社会逼良为娼。主人公李朝昊由一个平凡的屌丝变成斩妖除魔的大仙的。不平凡的经历。。。。。这个大仙不是所谓的神仙而是跳大神的。大仙。。。看灵异小说的都懂。。不解释。。。
  • 明末铁血新军

    明末铁血新军

    这是普通年轻人的明穿!这是每个平常人都可以找到的代入感!这是大叔和少年父子相继,铁血再铸大汉的闪亮光环!他们没有脑残的外挂厉害,却是坚定的一步步走来!诛胡虏,灭倭寇,征四海....从此我大汉民族再无遗撼!作者Q群:484969642欢迎添加交流!
  • 月之王国

    月之王国

    本书讲述的是某男胎穿到平行世界,经历了失败的一生后又重生回来的故事。第一世,男。第二世,女,胎穿。失去第一世记忆。第三世,女,重生,失去第二世记忆,重获第一世记忆。我们的故事,则从第三世开始。也就说,主角从第一章起,就误以为自己是男穿女。友情提醒,本文属变身文学,但因为投胎转世自古有之,所以本文即可当男主文,也可当女主文。
  • 积极心态引领成功(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积极心态引领成功(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积极的心态会促进你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延长你的寿命,而消极的心态会逐渐破坏你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缩短你的寿命。拥有积极心态的人像太阳,走到哪里哪里亮,拥有消极心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这说明只有和积极牵手,成为它的朋友,你才能通向成功的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