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早期教育
0~3岁婴幼儿是人的一生发展最迅速的阶段,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比较容易得到发展的敏感期。也就是说,婴幼儿的心理、行为、观念、语言等方面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最容易受到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如果某种能力在关键期得到科学、系统地训练,则会促进相应的大脑组织结构的优先发展,那么这种能力也将得到最佳的开发。
从多年来成功与失败的大量事实来看,早期教育不需要多么高级的智商或者思维能力,父母也根本不需要特别开发孩子的智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什么,只要给他正常的家庭环境,给予他们无尽的爱、耐心及关怀,他的大脑就可以发育得很好。在成长经历或环境如何作用于大脑方面,人们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可以根据每个宝宝的特点去做一些适量的脑部认知方面的开发训练,以改善孩子的学习环境,为他的大脑发育创造较好的条件。
有研究发现,在学前被强迫认字的孩子,初入学时会表现得优于其他人。到小学二年级时,在学校的表现跟其他小朋友差不多,但是在学习态度上却有显著不同,他们比较被动,对很多事情不感兴趣。再往后,往往状态更不如意。在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动机之前,父母就不断地向他们提供这提供那的话,以后孩子很可能会成长为一个既不想得到什么,也不想成就什么的儿童。
2.早教使你感到幸福吗
早教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做游戏也好、读书也好、画画也好、唱歌也好,不管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前提都是要确保孩子和母亲感受到幸福快乐。
图图的妈妈以前在一家IT公司负责营销管理,工作压力较大,几乎天天是早出晚归,而且有时还要加班和出差。这样一来,妈妈和图图在一起的时间不多,即便在工作时间或出差在外,妈妈心里想的总是图图现在在干什么?每次出差回到家里,妈妈心里都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愧疚感。有一天,妈妈突然决定要放弃这份薪水丰厚的工作,换到一个轻松很多、薪水不高但是很稳定的单位。从此,妈妈每天下班后和周末,都有很多时间和图图在一起,陪她做游戏、读书、洗澡和睡觉。面对眼前的变化,妈妈不觉得自己这么做是一种牺牲,相反,妈妈的内心感觉无比充实和幸福。从这一点出发,早教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母亲陪伴着孩子快乐地成长!
3.不可把孩子当做竞争品
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当,也会成为成绩卓著的人。因此,对于一个生下来就比较聪明伶俐的孩子,再加上合理的教育,这个孩子的发展是不可估量的。在家庭生活中,儿童享有充分的父爱母爱,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比物质的满足更为重要。
从神经学来看,神经细胞对一直不停的刺激有饱和的现象,疲乏了就不再处理它了。对于孩子来说,比较长时间的学习,连续学同样的东西,神经细胞已经疲劳了,学不进去了。当孩子一直在做同样性质的记忆时,记忆的项目会相互干扰。人不是机器,在疲劳后反应会迟钝,会“有听没有见”。这样就会造成孩子学习上的饱和。作为家长,松开你的手,让你的孩子有一个自由翱翔的空间,不要强求,千万不可把孩子当做竞争品,天天鞭策他上进。
遗憾的是,大多数家长对天才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这些父母总是按照自己心中的目标去塑造孩子,对孩子要求过高,求全责备,最终引起孩子的压抑、逆反与怨恨,孩子的聪明智慧就这样不断地葬送在父母过高要求和挑剔中。
4.望子成龙的教育观念
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和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一些家庭里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这些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学习之外的事情父母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实践表明,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让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道德修养和做人的比拼。
催逼和不断的加大对孩子的要求,随之相伴的往往是体罚和责骂。其实这种催逼加惩罚的做法会产生很多“后遗症”,如心理创伤,使孩子不愿意主动地学习,想象与创造力也渐渐消失了,在许多场合下不敢表现自己,自我形象越来越差。外向的儿童对教师或家长的不断大声吼叫或惩罚也许表现无所谓,而一个内向的儿童就可能对此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
邻居家的小胖东东天真可爱,是一个刚上学的男孩,每当学习成绩不好时,回家后就会遭训斥,甚至挨打。由于东东在家得不到温情和关爱,在学校又经常遭到老师的斥责,这个孩子不但学习没有学好,随着年龄增长,反而逐渐地出现了一些反社会行为,如打架斗殴、偷窃等。
5.过高要求招来逆反
一些父母为使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在安排孩子的学习内容时常常盲目跟风,互相攀比。在舞蹈、钢琴、绘画、外语、书法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财力,但却没有真正考虑孩子的实际兴趣和爱好。这些完全从家长愿望出发的做法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大量灌输或是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是有很大局限性的,这不仅仅在于它并不是传输知识的有效手段,更主要的是对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的束缚作用。我们常常低估孩子自我观察与学习的能力,因而经常为孩子出人意料的聪明举动感到出乎预料。一些父母在赞叹自己孩子聪明的同时,却不能打破成见,对孩子的观点一定要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才解释为正确。
我们再看看一些西方国家的做法,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孩子就有许多的课题选择机会。要求学生自择题目,自组程序,到图书馆、实验室和博物馆做调研,完成课题研究。他们注重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态度。在家庭中,父母也尽量提供机会,帮助孩子自己解答问题,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后代是有头脑、会独立思考的人。
6.肚子痛——孩子焦虑、紧张的流行病
学龄儿童有时会突然出现肚子痛,甚至捂着肚子打滚、头出冷汗、大哭大闹、脸色苍白,但过不了多久又恢复正常。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医学上把它称之为肠痉挛。肠痉挛多因肠壁缺血或支配肠壁肌肉的神经兴奋而引起的,每次发作时间不长,一般经过几分钟至几十分钟即可自愈。孩子会叙述疼痛主要在肚脐周围,检查腹部时全腹柔软,并无压痛部位。
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因为孩子肚子痛而来就诊的情况,稍加询问,就会明白,虽然引起肠痉挛的原因有很多,但由于父母的过高要求,过分的催促,甚至不恰当的训斥、体罚,使孩子长时间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这是当下导致儿童肚子痛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