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宝宝早期的学习
出生后,宝宝首先就记住了妈妈的声音,几天之后,就能识别出妈妈身上的气味,还会时不时伸展一下刚出生不久娇嫩的小身体,并用那双漂亮的眼睛盯着妈妈,来吸引妈妈的注意力。对待父亲和其他人也会用类似的“小伎俩”,使人们沉浸于这个充满奇迹的小生命带来的迷人气氛中。
即使是刚出生的宝宝也有着丰富的肢体语言,他会通过一些小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如四肢放松时,可能表明内心平静,当他盯着妈妈,小嘴一张一合时,可能正与妈妈高谈阔论。
在孩子还不懂事的时候,妈妈就给孩子各种图画书,并给她讲其中的故事。她会安安静静地听,这表明母亲的声音和画上的颜色对懵懂无知的孩子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妈妈还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小皮球和积木片,这些玩具五颜六色,布娃娃也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妈妈就是利用这些玩具尽力发展她女儿的色彩感觉和对周围事物的认知。
2.旺盛的学习本能
一个不满1岁的婴儿,喜欢触摸各种东西,妈妈不妨就让他去感受东西的大、小、轻、重、温暖、冰冷,因为重复经历这些经验,可以让幼儿不需用手触摸,就知道眼前东西的大小、轻重、冷暖,或者只是用眼睛看一下,就知道那样东西的特色。接下来就会对它的构造及操作方法开始发生兴趣了。再接下来,幼儿会发生把纸巾盒里的纸巾全部抽出来,或者把父母亲摆好的积木弄乱等,开始做出各种捣乱和恶作剧的行为。这是因为即使是纸巾盒,他也想知道盒子里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证明在他潜意识里有想要查明究竟的欲望。
孩子在0~3岁这段时间是基本没有记忆力的,可是却对他们日后的成长有着关键的作用。儿童的学习方法具有极大的差异,有些孩子像蜂鸟一样,喜欢一点点地频繁汲取信息。有些孩子像蛇一样,喜欢偶尔地、大量汲取知识,然后花较长的时间去消化。
3.儿童的天性是喜欢学习的
儿童的天性喜欢学习就跟人生来就应该喜欢吃饭一样,如果孩子不喜欢吃饭,那一定是产生了某种心理障碍。有时妈妈们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天生不爱学习,并把问题归咎于天性,希望从书本里讨得一些技巧去改变孩子。
有着这种疑虑的家长应该首先去反思自己、改变自己,如果你的孩子不爱学习,一定是家长在跟孩子相处过程中某些不正确的言行破坏了孩子爱学习的天性。比如,孩子十分喜爱摆弄各种各样的小汽车,而父母认为摆积木会更有利于孩子大脑的发育,因此总是千方百计让孩子玩积木游戏,这样一来,孩子的兴趣受到限制,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慢慢地消减。
有些父母错误地认为,学习就是掌握知识,就是要宝宝很早就学会计算、写字、背诗。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孩子们一学习就闹脾气,家长还往往叹息“这孩子,天生只爱玩,长大没出息!”其实,问题恰恰出在家长的身上。每个宝宝从出生起就开始学习,只不过他们学习的不是知识和学问,而是玩耍、探索,听声音、练翻身、学说话等。因此,他们后来的“不爱学习”,往往是自主学习的天性被家长“填鸭”式的灌输书本知识给破坏了。
4.婴儿大脑发育的“软件”
近年来,神经学专家的研究发现,儿童早期经历可极大地影响脑部复杂的神经网络结构,即人类大脑的实际结构是由出生后的早期经历而不仅是由遗传决定的。就好像一台计算机一样,孩子生来就配备了硬件,而儿童早期生活经历则为计算机发挥各种功能提供了软件。
最近,科学家们利用“正电子发射计算体层摄影”技术对儿童早年大脑的发育进行扫描观察到,孩子出生后,随着视觉、听觉、触觉等的每个信号刺激,脑神经细胞之间迅速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脑的神经细胞粗看起来像一株裸露的小树,随着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神经细胞逐渐被髓鞘包裹起来,从而确保了电流信号快速而准确地进行传送。
平时一些自然而又简单的动作,如搂抱或轻拍、对视和对话,都会刺激孩子的成长,早期教育是聆听、指导孩子认识真实的世界,包括学习和妈妈说再见,和别人友好相处,勇敢地探索周围环境,所有这些支持性关爱与护理都能使人类大脑的结构得到健康发展。
5.学习能力渐行渐近
在孩子生理上还不具备学习打球或骑自行车的能力时,就让他学习这些技能是非常困难的,很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心。明智的家长会逐步让孩子开展一系列能培养这些技能的准备性学习,从而为孩子掌握这些技能打好基础。例如,不断地让一个小皮球去触碰孩子的双腿,这样不久他们就可以用脚踢球了。
让孩子对自己的运动技能充满自信和成就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找到使孩子在一段时间内从简单到复杂地逐步培养这些技能的方法。有些运动技能在初学阶段需要保护并逐步熟练,直至不再需要保护。以孩子学骑自行车为例,这不仅需要孩子生理的成熟,而且也需要心智的成熟,使孩子有能力将许多不同的动作结合在一起,使孩子的控制能力、运动和想象能力等方面达到协调统一。
6.逐渐改掉分心的习惯
如果分心行为妨碍了学习,第一步就是改善环境,将环境中的分心刺激最小化。接下来应确保孩子没有感觉器官方面的问题,如视觉、听觉是否存在哪怕极小的隐患。对容易分心的孩子,开始时可提醒让孩子注意到分心问题,然后帮助他们逐步改善。必要时,提醒他们并给予奖励,直到他们分心的时间越来越少,而获得较多时间使注意力得到集中。容易分心的孩子最终可以学会在无人提醒的情况下保持注意力。
随时关注宝宝的注意力,对孩子容易分心的现象保持一份警觉。围绕着孩子的注意力来促进孩子的学习。哪怕再小的宝宝玩玩具或看图画书时,大人最好别轻易打断他,哪怕比预计的喂奶或睡觉时间晚一点也没有关系。从小保护孩子的注意力,有利于他们长大后集中注意力做任何事情。
7.从激发兴趣到有意识地训练
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把学习蕴含在游戏中,孩子比较感兴趣,自然注意力就比较集中。而到了学校,学习不再单从兴趣出发,孩子要约束自己,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讲课的内容上来。有的孩子上学后就喜欢上美术课,而上语文、数学的时候就总是走神,这就是注意力还停留在有兴趣的课堂上,有意识的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尚未得到发展。
因此,家长在孩子上学前,就应当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当孩子的兴趣出现转移的时候,家长可以一起参与到活动中,让孩子坚持更长的时间。充分调动孩子对玩耍、游戏和学习的兴趣,从有兴趣的项目逐渐过渡到兴趣不太大的,直到没有兴趣的活动,训练的时间也要逐步延长,以培养孩子的注意品质。
8.运动使宝宝想象力充分发挥
运动能使大脑处于最初的启动或放松状态,儿童的大脑发育和想象力会从多种思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变得更加敏捷,因而更富于创造力。运动还能促进脑中多种神经递质的活力,使大脑思维反应更为活跃、敏捷,并通过提高心脑功能,加快血液循环,使大脑得到更多的氧气和养分来达到提升智力的作用。运动又称为情绪的宣泄器,通过运动可以使宝宝压抑、焦虑等不良情绪得到疏导。
在孩子1~3岁这个时期,他们的大脑的确在飞速地发展。但是,如果因此就希望使用一些人为的手段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开发,常常是事与愿违。在孩子长到3~4岁之前,与其教他们认字,让他们读书,还不如让他们和同龄的孩子们在一起尽情地玩耍、画画、做各种各样的游戏。
父母要与孩子们一起去公园玩耍、一起做游戏、一起做饭等这些日常事务和体验。在孩子还非常幼小的时候,就强迫他们学习的话,很可能由此而产生各种压力,甚至还会对他们的大脑造成损伤。
9.什么样的玩具是孩子们需要的
大自然中的石头、树叶、贝壳等,这些都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它们不仅具有最天然的美感,而且具有多感官的启发。例如,秋天的落叶每一片都有不同的纹理色泽,对于落叶的玩耍可以调动孩子触觉、视觉、嗅觉、听觉,甚至味觉,还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玩具只是一个引子,引发孩子去创造、去想象。例如,一个布娃娃、几块色彩柔和的布、手编的毛线绳、木质积木等。恬恬每天的最爱就是一个盛积木的小木盒,木盒带着4个轮子,再加上妈妈给盒子前边绑上的一根长绳子,恬恬拉着它到处跑,这些简单又容易操作的玩具给孩子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相比之下,那些设计过于夸张僵硬,或者有太多声光刺激的现代玩具并不能带给孩子真实的美感。
明白了孩子对玩具的想法,就可以开心地在自然中寻宝,于是家里的小瓶子、小木碗,还有那些爸爸亲手制作玩具,如小手枪、小宝剑,从植物到动物到娃娃。此外,妈妈还要定期整理恬恬的玩具,把她真心喜欢的可以长久玩弄的留下来,其他的打包收起来,尽量保持玩具的适量和简单。
10.孩子的白日梦——幸福的梦想
人生的幸福有一半来自想象,不懂得想象的人就是不懂得幸福。孩子们几乎天天都在做白日梦,它和童话、动画片、儿歌等占据了儿童大脑的大部分空间。孩子都知道应该爱惜鸟兽,并且很小就具备一些道德品质和远大的理想,都是受了神话、传说和儿歌的陶冶所致。白日梦与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分不开。如果把“喜洋洋”和“黑猫警长”从家里撵走,就好比撵走玩耍的伙伴、拋弃手里的玩具一样,对孩子来说是多么冷酷无情。
孩子们做白日梦时的想象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如果孩子在小时候没有这种广阔的想象天地,孩子长大就不可能成为诗人、小说家、画家,而且也不会成为科学家、教师、好的军人。有一种看法以为数学家和科学家不用想象力,事实却并非这样,想象力对于任何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发明家制造机械的时候、在学者思考真理的时候、在建筑师设计建筑物的时候都离不开想象。由此可见白日梦、童话和儿歌对于陶冶孩子的品德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