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隔代教育是无奈之举
隔代父母为年轻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奠定了“后方基础”,隔代父母对孙辈所具有的亲情关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保姆都无法比拟的,这有利于孩子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安定,为年轻父母解除了后顾之忧。
隔代父母在抚养和教育孩子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充分了解孩子各个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乐于为孩子奉献,这使孩子在生活照料和人身安全等方面有了实质的保障,也为孩子接受早期教育奠定了物质基础。隔代父母能够更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孩子各方面的需要。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隔代教育既是无奈之举,也是必须之举。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不少年轻父母都会不自觉地把紧张气氛带入家庭,过早地使孩子参与竞争,剥夺了他童年本应有的快乐。而隔代父母大多已经退出了社会竞争的主流,拥有相对平和的心态,他们更容易冷静、客观地分析孩子的需要,使孩子拥有轻松快乐的童年。
我们民族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瑰宝,成功的隔代教育会使孩子对此有所了解,并使其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另外,经济的高速发展使社会风气变得日渐浮躁,成年人不免会沾染上诸如急功近利、铺张浪费等不良习气。老一辈朴素、坚毅、不怕困难、乐于奉献等优秀品质,在当今社会里也就越发显得可贵,能够为孩子灌输更多做人的道理。
2.两代父母的取长补短
隔代教育有着亲子教育无法比拟的各种优势,也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但无论存在怎样的弊病,隔代教育的初衷始终是朴素善良的。曾经有位爷爷对当父亲的儿子说:“孩子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孩子自己的。”所以,只要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两代父母共同努力“查漏补缺”,隔代教育就一定能够做得更好。
隔代抚养和被保姆带大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比较多,在他们的生活中,缺少与同龄伙伴的接触,又被过度保护,这都致使孩子在成长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老人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孙辈身上,为孩子“全方位服务”,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予以满足,容易使孩子刁蛮任性、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日后难以与人相处。
有的隔代父母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方式过于传统,影响孩子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不利于孩子形成创造性思维和自我超越的性格。年轻父母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快,而且是社会主流的活跃分子,接受的知识信息更多。因此在给老人创造机会更新思维的同时,也要亲力亲为,培养孩子富于创造性、知识结构合理和容纳性强的思维方式。
3.从单纯的“疼”转化为“教”
由于父母工作忙,东东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东东小时很淘气,但爷爷奶奶发现东东很爱看电视,每到这时东东就老实很多。于是,因为怕孩子不听话,也为了孩子安全,老人家经常让孩子看电视,这样就影响了孩子玩耍和减少了孩子自己活动、动手的机会。
近年来,很多人开始指责隔代教育,把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不良后果都归咎其中,认为隔代教育给孩子成长带来的都是负面影响。实际上,隔代教育未必是一场注定会输的“仗”,只要注意方法,成功“闯关”,一样会给孩子带来美好的未来。
年轻父母要及时和老人沟通,提醒老人注意对孩子的态度,帮助老人做到挚爱但不溺爱孩子。老人要把养育的态度从单纯的“疼”转化为“教”,对孩子要满足有限,帮助有忌,适当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注意培养他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生活意志。
不方便出门的隔代父母可以邀请其他有孩子的家长来做客,年轻父母也要多带孩子去朋友、亲戚家做客,让孩子学会与人交往沟通。年轻父母要多用自己的活力来感染老人和孩子,老人也应调整自我心态,努力在孩子面前展现出积极乐观的健康情绪。
4.老人不能代替年轻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用知识和经验浇灌孩子的同时,隔代父母要注意摈弃不良的旧习惯,要善于听取年轻人的意见,通过书籍、电视节目和相关培训自觉更新观念,在教育手法和理念上紧跟时代步伐。
隔代教育容易造成年轻父母的责任缺失,使亲子关系淡漠,并演变为“亲子隔阂”,甚至把孩子培养成人视为隔代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年轻父母即使工作再忙,回到家里也要多陪伴孩子,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学校的情况,和孩子交流想法。这样才能增强与孩子的互动,感受孩子的喜怒哀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老人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可以协助料理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但不能代替年轻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为亲子间的交流创造机会,重视“父母之爱”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作用。
由于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差距,年轻父母和老人间容易就孩子的教育方式产生分歧。两代父母要注意协调关系,有分歧私下解决,不要给孩子造成家庭不和睦的印象。要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积极沟通协商,解决矛盾纠纷,在教育孩子的原则问题上达成共识,协调出培养孩子的共同标准。不管有多忙,爸妈都要记得带着孩子去拜访祖父母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