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13500000008

第8章 地震概况

地震是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震动。我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交汇部位——全球两大地震带之间,自古就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从历史上看,我国大部分省区都发生过6级以上的地震。地震是一种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破坏性地震会给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危害和损失,而突发性的强烈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清代地震灾害发生非常频繁;有些地震,规模之大,受创之剧,为历史所罕见。1668年7月,就发生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山东郯城县大地震,此次地震波及半个中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因此,地震也是对清代社会产生重大危害的主要自然灾害。

一、地震类型与地震统计

在中国传统的自然灾害中,地震一直是发生频次较高而且危害较为严重的灾害。地震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即地球表层的振动。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现代地震学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2.火山地震:在火山活动区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3.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4.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5.人工地震:由人为活动如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我国古代地震以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为主,其中构造地震占绝对多数。清代的情况亦是如此。

有清一代,地震覆盖区域非常广泛,从北疆到南国,从西部边塞到东部沿海,各地均有地震发生。而且发生次数之频繁,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据邓云特先生研究统计,清代共发生地震169次,居旱灾、水灾之后,列第三位。闵宗殿依据《清实录》资料统计,清代共发生89次地震,其中大范围的地震占8次。笔者依据《清史稿》统计,清代地震次数为609次。依照此数字,按清代历时268年,则平均每年发生2.27次地震,年均发生概率为227%。从总体上看,清代地震年际分布相当广泛,268年中地震的年份占了237年,只有31个年份没有发生过地震。但也表现出一定的起伏状态。就各朝的情况来看,其分布状况如下。

顺治朝:共计18年,发生地震67次,平均每年发生3.72次,发生地震的年份占18年,年均发生概率为372%。是清代各朝中地震年均发生概率最高的时期。顺治十年(1653),一年之间发生地震7次,为本时期年发生最高次。顺治年间不但地震发生频次高,而且危害后果严重。如顺治十一年(1654),安徽、浙江、河北、陕西、甘肃、山东等地多次发生地震,其中“五月初八日,宝鸡、定远、沔县地震,坏屋压人。六月,兴安、安康、白河、紫阳、洵阳、兰州、巩昌、庆阳等处地震,声如雷,坏民舍,压死人畜甚众”。

康熙朝:共计61年,发生地震171次,平均每年发生2.80次,发生地震的年份占58年,年均发生概率为280%。其中康熙二十年(1681)发生了8次地震(含1次山崩、1次山陷),是有清一代发生地震最多的年份;康熙三十一年(1692)、三十七年(1698)、三十八年(1699),这三年无地震发生。康熙年间,地震年均发生概率仅低于顺治朝和咸丰朝,而且出现多次大的地震灾难。据康熙《郯城县志》记载:康熙七年(1668)六月十七日,山东郯城县发生8.5级大地震,是发生在我国境内的最大地震之一,波及半个中国。据统计,这次地震方志中有记载者共410个县,其中记有破坏情况的为150个县,是我国历史上记载最丰富的一次地震。康熙十八年(1679)七月初九日,直隶、山东等数十州县同时发生地震,其中“通州、三河、平谷、香河、武清、永清、宝坻、固安地大震,声响如奔车,如急雷,昼晦如夜,房舍倾倒,压毙男妇无算,地裂,涌黑水甚臭”。二十八日,宣化、钜鹿、武邑、昌黎、新城、唐山、景州、沙河、宁津、东光、庆云、无极地震。八月,万全、保定、安肃地屡震。康熙四十三年(1704)七月十三日,陕西泾阳地震,“压毙人畜无数”。

雍正朝:共计13年,发生地震31次,平均每年发生2.38次,发生地震的年份占11年,年均发生概率为238%。其中无地震发生的两个年份是雍正元年(1723)、二年(1724)。雍正朝是清代地震发生相对平稳的时期。

乾隆朝:共计60年,发生地震112次,平均每年发生1.86次,发生地震的年份占51年,年均发生概率为186%。乾隆三年(1738)十一月,发生于陕西、山西两省的一次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伤亡,“十一月二十四日,芮城、襄垣、安邑、安定、绥德州、天镇地震。二十五日,靖远、庆阳、宁夏、平罗、中卫地震如奋跃,土皆坟起,地裂数尺或盈丈,其气甚热,压毙五万余人”。

嘉庆朝:共计25年,发生地震43次,平均每年发生1.72次,发生地震的年份占21年,年均发生概率为172%。嘉庆朝地震年均发生概率较低,低于清代年均发生概率55个百分点。

道光朝:共计30年,发生地震64次,平均每年发生2.13次,发生地震的年份占27年,年均发生概率为213%。

咸丰朝:共计11年,发生地震38次,平均每年发生3.45次,发生地震的年份占11年,年均发生概率为345%。从各朝情况对比来看,咸丰朝地震发生频次较高,仅次于年均发生概率最高的顺治朝。

同治朝:共计13年,发生地震20次,平均每年发生1.53次,发生地震的年份占10年,年均发生概率为153%。同治朝时间短,地震年均发生概率在各朝中居于最低位。

光绪朝:共计34年,发生地震62次,平均每年发生1.82次,发生地震的年份占29年,年均发生概率为182%。光绪年间地震发生频次不是太高,低于清代年均发生概率45个百分点。但期间发生多次危害后果比较严重的地震。光绪七年(1881)十月二十日,“东光地震;二十五日复震。礼县地震,震毙四百八十人,倾倒民房四千有奇,牲畜无算”。据光绪《云南通志》卷四载:光绪十三年(1887)“冬十一月初二日,石屏地大震,声如雷鸣,自远而近。城垣崩颓,房屋倾圮过半,压死老幼男妇二千余人”。据《清史稿》载:光绪十九年(1893)四月十九日,“西宁地震,倾圮民房二百余间,人多压毙”;五月,“狄道州皇后沟山崩,压毙十三人”。

宣统朝:共计3年,发生地震1次。

二、地震时间分布

(一)年际分布

从以上对地震于清代各朝的分布状况来看,清代地震的年际分布比较广泛,但也存在明显的高发期。下面以其分布集中的程度,大体上划分出几个不同的时间段,进一步考察各阶段之间不同的对比关系。

第一阶段:从顺治元年至康熙二十年(1644~1681),共计38年。其间共发生地震153次,分布在38个年份,平均每年发生4.02次,年均发生概率为402%。

第二阶段:从康熙二十一年至雍正三年(1682~1725),共计44年。其间共发生地震86次,分布在39个年份,平均每年发生1.95次,年均发生概率为195%。

第三阶段:从雍正四年至乾隆四十年(1726~1775),共计50年。其间共发生地震116次,分布在46个年份,平均每年发生2.32次,年均发生概率为232%。

第四阶段:从乾隆四十一年至嘉庆二十五年(1776~1820),共计45年。其间共发生地震69次,分布在36个年份,平均每年发生1.53次,年均发生概率为153%。

第五阶段:从道光元年至咸丰十一年(1821~1861),共计41年。其间共发生地震102次,分布在38个年份,平均每年发生2.48次,年均发生概率为248%。

第六阶段:从同治元年至宣统三年(1862~1911),共计50年。其间共发生地震83次,分布在40个年份,平均每年发生1.66次,年均发生概率为166%。

各阶段地震分布状况及对比关系如

综上可以看出,清代地震在年际分布中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第一阶段呈现出明显的高发期峰值,说明清代前40年地震发生频繁,是一个地震活跃期。这一阶段地震年均发生概率为402%,而整个清代年均地震发生概率为227%,高出175个百分点。这一时期每年都有地震发生,其中康熙二十年(1681)发生了8次地震,是清代发生地震最多的一年;另外顺治十年(1653)、康熙六年(1667),这两年都发生了7次地震;还有8个年头均发生了6次地震。所以,一年之内地震多发、群发,集中在某些年份,也是这一时期比较明显的特征。

第二,从第二阶段到第六阶段,这200多年相对第一阶段来说,地震年均发生概率明显降低,但仍呈现出一定的起伏状态。其中第四阶段,即乾隆朝后20年和嘉庆朝25年,地震发生频次为最低,年均发生概率为153%,低于清代年均发生概率74个百分点。这200多年间,一年之内发生多次地震的情况也比较少,只有康熙四十七年(1708)、咸丰元年(1851)、咸丰三年(1853)这3年分别发生了6次地震;另有6个年份发生过5次地震。地震年发生频次较低、于各年分布较为均衡,是这五个阶段的共有特点。

(二)月份与季节分布

从季节分布来看,夏、秋两季地震发生次数略高,冬、春两季相对稍低;夏、秋两季地震次数共计337次,平均每月发生56次地震,冬、春两季共计268次,平均每月发生将近45次地震;夏、秋两季的月均发生次数略高于冬、春两季;四季当中,从发生次数多少来看,其排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以上各项统计数字,悬殊不大,说明地震发生没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夏季偏高,冬季偏低。

从月份分布来看,12个月当中6月份发生地震最多,为66次,其次是9月份,为57次;12月份发生地震最少,为29次,其次是2月份,为38次。其他月份,地震发生次数多少不一,但差距不大。

三、地震空间分布特征及分析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活动十分广泛。不论是从历史上考察,还是从现代地震发生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地震活动都体现出区域分布广泛的特点,6级以上的地震几乎遍布全国。然而,地震活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活动水平也有较大差异。清代疆域辽阔,和之前的朝代相比,地震覆盖的范围更广,发生频次更高。但是,就空间分布来讲,各地之间的差异同样非常明显。

为了能够准确地把握清代地震活动的基本趋势或分布规律,为现代的防震抗震工作提供借鉴,下面对清代地震的空间分布状况作一考察。如果按照现代行政区划统计,除去灾发地未详的记录,清代所发生的地震涉及各省市共计690次,分布在27个省市中。根据各省市地震发生的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山东82次、湖北72次、浙江69次、河北62次、甘肃54次、江苏46次、山西45次、陕西36次、广东30次、北京30次、广西28次、安徽26次、上海18次、四川18次、江西12次、云南12次、海南8次、青海7次、新疆7次、贵州6次、河南5次、宁夏5次、辽宁4次、天津3次、湖南3次、重庆1次、台湾1次,只有福建、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四省无地震发生的记录。可以看出,清代地震的空间分布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但是,各省市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从重庆、台湾最低的1次,到山东最高的82次,表现出清代地震在区域分布上的极不均衡。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各省市之间的对比关系,特制作成从上面各省的数据以及对比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山东、湖北、浙江、河北、甘肃、江苏、山西等地是清代地震的高发省区,7省份共计发生地震430次,占了各省市总数的62.3%;其中山东省地震82次,为清代各省市最高次。除此之外,陕西、广东、北京、广西、安徽等省市,地震发生的频率也较高,均在26次以上;其中陕西、广东两省达到或超过了30次。其他省市地震发生次数多少不一,但均未超过18次,属于清代地震发生频次较低的地区。

上述省区在清代地震多发、频发,按照流行的板块构造学说,是和地球岩石层的板块构造与地震带分布密切相关的。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顺根据各方面的资料,将全球岩石层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除了太平洋板块全部浸没在海洋底部外,其他五个板块上,既有大陆也有海洋。在每个板块内部一般都是比较稳定的,但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则是地壳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带,其表现是这一带常有火山喷发、地震活动以及地壳之间的挤压、褶皱、断裂、地热增高、岩浆上升和地壳俯冲等地质现象的出现。按照板块学说的解释,由于板块分界线处板块顶端部分相互挤压、碰撞、拖曳、摩擦等导致岩石中产生应力(静挤压力),其应力以岩石弹性的形式储存积累,当应力超过岩石弹性极限后,岩石以突然断裂、破碎、错位为契机,立即发生回弹,释放原积累的弹性应力,产生地震。一处应力的突然释放,必然引起附近上下岩石应力的改变,再通过一段时间余震以达到新的力学平衡。因而,是挤压引起了岩石断裂,突然断裂引起了地震。这就是构造地震成因的“断层回弹说”或称为“弹性回弹说”。此学说比较科学地揭示了构造地震的发生机制。清代河北(清为直隶,含北京)、山东、江苏(含上海)、浙江、广东等省,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板块活动频繁,因此地震也较多。这五省区清代共计发生337次地震,将近占总数的一半。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即福建、台湾也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但在《清史稿》中,台湾仅有1次地震记录,福建竟然没有地震记录,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比如台湾,在清代由于讯息及交通传递不便,多将地震等灾害视为地方性灾情,故官书很少记载。实际上地处断裂层的台湾,地壳活动频繁,清代频频发生地震,甚至是破坏程度极大的大地震。“据《中国地震资料年表》统计,清领台212年间仅按年份计算(即无论每年发生几次地震均按一次计)的地震就有47次。”而且多次发生强震、大震,一旦强震发生,由于地裂、喷水和大规模土坡崩陷,往往造成房倒屋塌,农田水利设施的破坏。如“康熙五十九年十月朔台湾地大震,十二月初八日又震,连十余日,房屋倾倒,压死居民数人”。乾隆五十七年(1792)六月,闽浙总督阿林保奏福建台湾府属“凤山、嘉义、彰化三县地震,倒塌兵房”362间;原任闽浙总督伍拉纳、玉德等费银5177两修竣,朝廷严饬现任总督阿林保查核开支账目及房屋建筑质量,一并具奏。道光二十八年(1848)十一月,台湾又发生一次破坏性很大的地震,曾任台湾道的徐宗干对这次地震作了详细描述:“戊申十一月初八日卯刻地震,房屋如悬旌,逾刻乃定。是日亥刻,又微震。北路彰化尤重,官舍、民房皆为瓦砾场。”清代福建同样发生过多次地震,但因官书较少记载,因而造成了一种“空白”的假象。

自从勒皮顺提出板块构造学说后,学者们对于板块构造研究逐步深入。有人在六大板块的基础上又分出一些较小的板块,我国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大陆部分是由南北两大板块碰撞而成的,并进一步研究出两大板块的拼合部位。如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杨经绥教授等人曾提出,“我国大陆南北板块的拼合线东起山东荣成,向南到江苏,又折向西北方向的大别山、秦岭,一直到柴达木盆地的北沿,是目前发现的世界最长的板块拼合线”,横贯中国大陆东西、绵延4000千米。根据杨经绥教授等人的这一研究结论,我国大陆南北板块的拼合线跨越了山东、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四川等省区。按照板块拼合处地震活动较为频繁的说法,这些省区的地震发生频率应该较高。根据上述统计数字,清代这七个省区共计发生地震267次,占了总数的39%,应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

如上所述,清代地震活动有着非常明显的集中地带,即沿海省区和华北平原地带是地震高发区。除此之外,清代破坏性极强的大震也有明显的自然分布带。笔者依据《清史稿》资料,参以顾功叙主编《中国地震目录》中对清代地震震级的划分,核查出清代有6次地震属于8级以上(含8级)大震,按年代先后分别为:顺治十一年(1654)六月八日甘肃天水大地震(8级);康熙七年(1668)六月十七日山东郯城大地震(8.5级);康熙十八年(1679)七月二十八日河北三河、平谷大地震(8级);康熙三十四年(1695)四月六日山西临汾大地震(8级);乾隆三年(1738)十一月二十四日宁夏平罗、银川大地震(8级);光绪五年(1879)五月十二日甘肃武都大地震(8级)。这几次大震的发生地,就省属来说,从东到西依次为:山东、河北、山西、宁夏、甘肃,这些省份处在地震活动比较频繁的地震带上,强震、大震发生的几率本来就高于其他地区。另外,根据一些学者对全球大震纬向分布基本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地震发生概率的全球空间分布是不对称的,总的来说是北半球高,南半球低,“二个半球大地震集中分布的区域不对称,北半球集中在l5°~55°地区,南半球集中在0°~35.5°地区”。“全球大地震发生概率的纬向分布是有规律的,大地震集中发生15°~20°N,35°~45°N,50°~55°N和0°~35°S4个区域内,两极地区无大震”。上面所提到的清代6次大震,按纬向分布说,全部在北纬35°~45°之间。

综上,清代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上和现代地震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一致。但清代有些省区地震发生之频繁,似乎从现代地震学理论上难以说得过去。比如湖北,清代发生地震多达72次(含8次山崩),在各省中居于第二位。湖北作为内陆省,既不在板块交界地带,也不属于我国大陆地震带分布范围之内,却发生那么多次地震,似乎是清代地震史上的一个特例。当然,关于地震集中地带的划分,地震学家所提出的一些理论,诸如前面提到的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碰撞学说、大震纬向分布规律说以及中国南北地震带的划分等学说,都只是相对的结论,不可能是绝对的真理。这里亦无意生搬硬套。但是,史学研究是要负责任的,关于清代湖北地震多发的原因,作为一个问题,我们是无法回避的。对此,笔者认为,其一,首先不能排除史书记载存在偏差性的问题。湖北在清代属于人口众多的大省,人口密度也很大,经济又相对发达,遇有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一般情况下,地方官府都要郑重上报,这样就为史书记载提供了详细的资料。而正如生态环境恶劣、人烟稀少、经济文化落后的边疆地区,虽然多次发生地震,却未被人们注意和记录一样,这种情况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其二,我国地震学研究者一项新的论说为解释湖北地震多发的原因提供了借鉴。李延兴、杨国华、杨世东、郭良迁等人通过对中国大陆地壳垂直运动的研究,提出利用中国大陆现代地壳垂直形变速率图划分活动地块的思路和原则,并把中国大陆划分为东西2个I级地块,东北、华北、华南、西藏、甘青藏和新疆6个Ⅱ级地块和16个Ⅲ级地块。依此大陆板块的划分,湖北省地处华北断块和华南断块的复合部位,具有地震多发以及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背景和条件。其三,现代地震学研究者普遍认为,就某一地域范围来讲,地震的发生在时间上具有周期性、重复性等特点;但同时也承认,地震的发生在空间上具有填空性、迁移性等态势。据此,我们可以认为,一个地区在历史上总的来说可能地震发生的频次偏低,但也存在某一历史时期地震频繁发生的特殊情况。综合上述几种因素,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清代湖北地震发生次数偏高的原因。还有一点需要交代一下,清代湖北虽然发生多次地震,但是,造成严重后果的破坏性地震却很少。如果按照震级大于4.5属于中强震和破坏性地震的通常说法,清代湖北发生的72次地震中仅有1次属于这个范围,即咸丰六年(1856)五月初八日发生于湖北咸丰西部的地震,震级达到了5.5级。这次地震引起了湖北来凤山崩,《清史稿·灾异志五》载曰:“五月初八日,来凤大坝路猲甚山崩,压毙三百余人。”可以说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清代湖北地震多发但很少出现大震,也许可以为探讨其地震多发的原因提供某种思路。

四、清代强震目录

地震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破坏性最大的灾害之一。据统计,世界上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人能感觉到的约有5万次,破坏性地震18次。而从20世纪初至80年代,全球死亡千人以上的地震有623次,中国为31次,约占5%。地震灾害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损害和经济损失,以每年平均数计算,要比其他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少,但地震灾害是一种力量强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一次地震可以在一分钟内毁灭一座城市,可以破坏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建筑物和设施,可导致数万乃至数十万人伤亡,并使一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功能完全瘫痪。比如,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使唐山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顷刻间即被夷为平地,24万人死亡,16万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这是迄今为止400多年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页,相当于400枚广岛原子弹在距地面16公里的地壳中猛然爆炸。其情况之惨烈、灾难之沉重,至今仍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清代是我国地震频发的时期,而且有数次地震的震级达到5级以上,其中一些地震,规模之大,波及面之广,受创之剧,为历史所罕见。比如前文所提到的康熙七年(1668)的山东郯城县大地震,震级高达8.5级,是发生在我国境内的最大地震之一,有感区波及半个清代疆域。再如光绪五年(1879)的甘肃大地震,震级达到8级,有40多个州县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除甘肃省外,有感区达甘肃、四川、陕西、河南、山西、湖北等数十州县。

地震工作者把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称为地震三要素。所谓震级是根据地震本身所释放出来的能量而划定的等级标准,与其相关术语还有烈度、震源、震中等。烈度是指地震所造成的破坏程度,一般情况下,震级越大,烈度亦越大;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做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做震中。为了便于了解清代地震所造成的危害,下面以地震发生的时间、震中位置、震级、烈度为基本要素,根据《清史稿》所载地震史实,参以顾功叙主编《中国地震目录》,按年代先后,把有清一代属于强震(5级以上,含5次接近5级的434级地震)的54次地震概况,列目如下。

1.1652年2月地震

顺治九年(1652)正月初一,震中位置:安徽霍山;烈度:6度;震级:5.5级。关于这次地震波及范围,《清史稿·灾异志五》载:“正月元旦,潜江、太湖地震。”顺治《霍山县志》卷三载:“元旦之夕,地震有声,自西南而东北,星瓦皆坠”;“至十四日复大震,床如倾仄,碗碟皆碎,州界石桥尽裂,庙中塑像有头仆地似刀截者”。

2.1652年3月地震

顺治九年(1652)二月十四日,震中位置:安徽霍山东北;烈度:7~8度;震级:6级。这次地震波及安徽霍山、六安、舒城、桐城、颍上等二十一州县,以及湖北、江苏、浙江、河南、江西等省数十州县。《清史稿·灾异志五》载:“二月十五日,池州、颍上、阜阳、五河、全椒地震。”康熙《怀宁县志》卷三载:“顺治九年壬辰二月十四日地震有声。”康熙《桐城县志》卷一载:“(顺治)九年壬辰春二月十五日子时地震有声。”康熙《潜山县志》卷一载:“顺治九年壬辰春二月十四夜地震。”顺治《太湖县志》卷九载:“顺治九年壬辰春二月丙辰夜地震。”康熙《宿松县志》卷三载:“顺治九年二月十四夜地震。”康熙《望江县志》卷十一载:“顺治九年壬辰二月丙辰夜地又震。”顺治《颍上县志》卷十一载:“顺治九年二月十五日丑时地震,自西南起,红光遍邑,人畜皆惊,屋宇动摇,河内船只倾覆无数。”

3.1653年地震

顺治十年(1653)七月二十日,震中位置:广东廉江;烈度:5~6度;震级:434级。关于这次地震波及范围,《清史稿·灾异志五》载:“七月,海丰地震。”康熙《石城县志》卷五载:顺治十年癸巳广东石城(今廉江)“七月二十日地震,墙瓦有裂,日夜连震七次”。

4.1654年地震(甘肃)

顺治十一年(1654)六月八日夜半,震中位置:甘肃天水;烈度:11度;震级:8级。这次地震波及甘肃天水、甘谷、武山、两党、合水、礼县、西和、秦安等38州县;有感区有记载者有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四川等省部分州县。《清史稿·灾异志五》载:“六月,兴安、安康、白河、紫阳、洵阳、兰州、巩昌、庆阳等处地震,声如雷,坏民舍,压死人畜甚众。”《清世祖实录》卷八十四载:六月“丙寅,陕西西安、延安、平凉、庆阳、巩昌、汉中府属地震,倾倒城垣、楼垛、堤坝、庐舍,压死兵民三万一千余人及牛马牲畜无算。”

5.1654年地震(山东)

顺治十一年(1654)八月五日辰时,震中位置:山东朝城;烈度:7度;震级:5.5级。这次地震有感面积大,除朝城外,山东濮州、阳谷、范县等16州县,河南虞城、下邑、商丘、杞县等11州县,河北永年、广平等9州县均为有感区。关于这次地震情况,《清史稿·世祖本纪二》载:“(八月)壬戌,山东濮州、阳谷等县地震有声。”《清世祖实录》卷八十五载:顺治十一年八月壬戌,“山东濮州、阳谷、朝城、范县、观城地震有声”。

6.1657年地震

顺治十四年(1657)三月八日,震中位置:四川汶川;烈度:8度;震级:6级。关于这次地震情况,《清史稿·灾异志五》载:“三月朔,成都、威州、汶川地震。二十五日,西充地震,次日复震。”康熙《四川总志》卷二十五载:“(顺治)十四年威、茂、汶川等处,自三月初三日地震有声,昼夜不间,至初八日山崩石裂,江水皆沸,房屋城垣多倾,压死男妇无数。并成都西南地方俱动。”

7.1665年地震

康熙四年(1665)三月二日午刻,震中位置:北京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西;烈度:8度;震级:6.5级。这次地震有感面积大,除今北京市,河北之新城、玉田、卢龙、抚宁等20州县,山东之阳信、无棣、济阳等均为灾区或有感区。关于这次地震情况,《清史稿·世祖本纪二》载:“三月初二日,京师地震有声。初四日,景州地震。”光绪《顺天府志》卷六十九载:康熙四年三月二日,“东安、昌平、顺义地震连二次。头次有声如雷,房歪墙倒,洼地水出,二次微震”。康熙《昌平州志》:“康熙四年春三月初二日地震。”

8.1668年地震

康熙七年(1668)六月十七日戌时,震中位置:山东莒县、郯城间;烈度:12度;震级:8.5级。这次地震是发生在我国境内的最大地震之一,波及半个中国,山东、北直(河北)、浙江、江苏、河南及山西、陕西、江西、福建、湖广诸省同时地震。据统计,方志中有记载者共410个县,其中记有破坏情况的为150个县,是我国历史上地震记载最丰富的一次地震。关于这次地震情况,《清史稿·灾异志五》载:“六月十七日,上海、海盐地震,窗廊皆鸣;湖州、绍兴地震,压毙人畜,次日又震;桐乡、嵊县地震,屋瓦皆落。十八日,香河、无极、南乐地震,自西北起,戛戛有声,房屋摇动。十九日,清河、德清地震有声,房舍皆倾。”康熙《郯城县志》卷九载:“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震……城楼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打死男妇子女八千七百有余。查上册人丁打死一千五百有奇。其时地裂泉涌,上喷二三丈高,遍地水流,沟浍皆盈,移时即消化为乌有……合邑震塌房屋约数十万间……其时死尸遍于四野,不能殓葬者甚多,凡值村落之处,腥臭之气达于四远,难以俱载。”

9.1673年地震(安徽)

康熙十二年(1673)二月十二日,震中位置:安徽合肥;烈度:6度;震级:5级。关于这次地震波及地及灾情,《清史稿·灾异志五》载:“二月十二日,庐州地震,声如雷,屋舍倾倒。”

10.1673年地震(山西)

康熙十二年(1673)九月初九日卯时,震中位置:山西天镇;烈度:7度;震级:534级。这次地震波及范围广,《清史稿·灾异志五》载:“九月初九日,怀安、赤城、西宁、天镇、绍口、德阳地震。”乾隆《天镇县志》卷六载:“康熙十二年九月初九日卯时地震,自西北起至东南止,边垣房屋塌毁甚多。”康熙《保德州志》卷三载:康熙十二年“九月九日清晨地震,天昏地惨,地中有声如风,崖倒墙倾,半时方止。夜共震五次,二更地震时,地中亦有声。嗣后屡震几月余,然不似九日之甚也”。

11.1679年地震(河北)

康熙十八年(1679)七月二十八日巳时,震中位置:河北三河、平谷;烈度:11度;震级:8级。这次地震波及范围广,有感区面积大,地震所及东至辽宁之沈阳,西至河南之安阳,凡数千里,而三河平谷最惨;其中重破坏区达15州县,轻破坏区达29州县。《清史稿·灾异志五》载:“七月初九日,京师地震;通州、三河、平谷、香河、武清、永清、宝坻、固安地大震,声响如奔车,如急雷,昼晦如夜,房舍倾倒,压毙男妇无算,地裂,涌黑水甚臭。二十八日,宣化、钜鹿、武邑、昌黎、新城、唐山、景州、沙河、宁津、东光、庆云、无极地震。”清《三冈识略》卷八载:“七月二十八日巳时初刻,京师地震……是夜连震3次,平地坼开数丈,得胜门下裂一大沟,水如泉涌。官民震伤不可胜计,至有全家覆没者。二十九日午刻又大震,八月初一日子时复震如前,自后时时簸荡,十三日震二次……二十五日晚又大震二次……积尸如山,莫可辨认。通州城房坍塌更甚。空中有火光,四面焚烧,哭声震天。有李总兵者携眷八十七口进都,宿馆驿,俱陷没,止存三口。涿州、良乡等处街道震裂,黑水涌出,高三四尺。山海关,三河地方平沉为河。环绕帝都连震一月,举朝震惊。”

12.1679年地震(山西)

康熙十八年(1679)九月,震中位置:山西徐沟;烈度:7度;震级:5.5级。关于这次地震波及地及灾情,《清史稿·灾异志五》载:“九月,襄垣、武乡、徐沟地震数次,民舍尽颓。”康熙《徐沟县志》卷三载:“九月地震异常,昼夜数次,城头垛口女墙尽皆塌坏。”

13.1683年地震

康熙二十二年(1683)十月五日未时,震中位置:山西原平附近;烈度:9度;震级:7级。这次地震受灾范围大,山西保德等23个州县遭地震破坏,有感区达到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省数十州县。关于这次地震波及范围及灾情,《清史稿》记载较为简略,《清史稿·灾异志五》仅载:“十月初五日,保德州地震,人有压毙者。”乾隆《崞县志》卷五载:“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初五日未时地大震。初,西北声若震雷,黄尘遍野,树梢几至委地,毁坏民房,人多压死。神山、三泉、原平、大阳等处尤甚,地且迸裂,或出水,或出黑沙,人皆露处,屋虽存,不时摇动,至十月中乃定。是冬天气颇燠。”清王士祯《池北偶谈·谈异》卷二十二载:“康熙癸亥十月初五日,山西巡抚穆尔赛疏报,太原府属地震,凡十五州县,而岱(代)州崞县、繁峙为甚。崞县城陷地中,毁庐舍凡六万余间,与丁未山东,己未京师之灾相似。”

14.1693年地震

康熙三十二年(1693)三月二十日,震中位置:广东海丰;烈度:6度;震级:5级。关于这次地震情况,《清史稿·灾异志五》载:“三月十九日,海丰地震;二十日又大震,坏民舍。”乾隆《海丰县志》卷下载:“康熙三十二年春三月十九日地震,二十日大震,雷雨骤烈,坏民居墙屋。”

15.1695年地震

康熙三十四年(1695)四月六日,震中位置:山西临汾附近;烈度:10度;震级:8级。这次地震受灾范围广,有38个州县遭破坏,有感区达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河北、江苏、山东等省数十州县。关于这次地震波及范围及灾情,《清史稿·灾异志五》载:“四月初六日,光化、滕县、恩县、邱县、徐沟、太平、真阳、盂县、交城地大震;临汾、翼城、浮山、安邑、平陆震尤甚,坏庐舍十之五,压毙万余人。”康熙《临汾县志》卷八载:“康熙二十四年乙亥四月初六日戌时,平阳地震,有声如雷,顷刻间城垣、衙署、庙宇、民舍尽行倒塌,城乡人民压死数万,城内东关压死者尤多。”清王士祯《居易录》卷二十七载:“巡抚山西副都御史噶尔图疏报:平阳府临汾、洪洞、襄陵、浮山等县于四月初六日戌时地震,倾倒公私廨舍房屋四万余间,压死兵民一万八千有余。”

16.1709年地震

康熙四十八年(1709)九月十二日辰时,震中位置:宁夏中卫南;烈度:9~10度;震级:7.5级。这次地震使宁夏、甘肃、山西等省许多州县遭严重破坏,其中重灾区有中卫、靖远、静宁、庆阳、凉州、西宁、固原、宁夏等17州县。关于这次地震波及范围及灾情,《清史稿·灾异志五》载:“九月初二日,保德州地震。十二日,凉州、西宁、固原、宁夏、中卫地震伤人;靖远大震,塌民舍二千余间,城墙倒六百六十余丈,压毙居民甚多。”宣统《甘肃新通志》卷二载:“九月十二日辰时固原、宁夏(今银川)等处地震伤人,中卫尤甚。河南各堡平地水溢鱼游,推出大石有合抱者,井水激射高出数尺,压死男妇二千余口。是日震动无常,人率露栖,年余始定。”

17.1713年地震

康熙五十二年(1713)七月十五日,震中位置:四川迭溪;烈度:8度;震级:6.5级。这次地震以迭溪为震中,波及整个四川,《清史稿·灾异志五》载:“七月,全蜀地震。”乾隆《四川通志》卷三十八载:“康熙五十二年秋七月,茂州地震,叠溪、平番城圮。”

18.1720年地震

康熙五十九年(1720)六月癸卯,震中位置:河北沙城;烈度:9度;震级:634级。这次地震除了震中沙城,河北怀柔、涿鹿、怀来、延庆等12州县受灾严重,有感面积达河北之外的山西、河南、山东等省数十州县。《清史稿·圣祖本纪三》载曰:“(六月)丙辰,保安、怀来地震。”康熙《怀柔县新志》卷二载:“康熙五十九年六月初七日巳时地震,初八日申时复大震,有声自西北来,少刻,摇撼簸荡,人不得坐立。城墙北面倒塌一十六丈,城垛摇落大半,民居倾坏无数,夜皆露宿,后又连次微动,数日乃止。”

19.1730年地震

雍正八年(1730)八月十九日,震中位置:北京西郊;烈度:8度;震级:6.5级。这次地震有感面积波及今河北数十州县,《清史稿·灾异志五》载曰:“八月十九日,京师、宁河、庆云、宁津、临榆、蓟州、邢台、万全、容城、涞水、新安、东光、沧州同时地震。”关于京师震况,萧若瑟《圣教史略》卷十四有详细描述:“雍正八年秋,京师地震猛烈异常,连震二十余次,房屋倾倒甚多,压毙人口十万有余,京外附近村镇,死者更多。圆明园与畅春园皇上游憩之所,宫殿楼阁,皆成一片瓦砾,无一存者,皇家诸人皆避入舟中,庋帐露宿。皇上发帑重修被毁屋宇,奚止数百万。”

20.1732年地震

雍正十年(1732)正月初三,震中位置:四川西昌南;烈度:9度;震级:634级。关于这次地震,《清史稿·灾异志五》载:“正月初三日,西昌县,会理州,德昌、河西、迷易三所地震。”

21.1734年地震

雍正十二年(1734)二月,震中位置:四川浦江;烈度:6度;震级:5级。《清史稿·灾异志五》载:“二月,浦江地震。”乾隆《浦江县志》卷二载:“雍正十二年二月,蒲江地震,岱庙牌坊崩折。”

22.1737年地震

乾隆二年(1737)九月初七日,震中位置:河南封丘;烈度:7度;震级:5.5级。河南滑县、原武(今原阳)、长葛、新乡、怀嘉、辉县、修武、汲县等同时地震,并波及山西省数县。关于这次地震波及地域,《清史稿·灾异志五》载:“九月初七日,高平地震。”民国《封丘县志》卷二十八载:“乾隆二年九月地震,房颓无算,人多露宿。”

23.1738年地震

乾隆三年(1738)十一月二十四日戌时,震中位置:宁夏平罗、银川一带;烈度:10度强;震级:8级。这次地震,宁夏(今银川)、灵武、中卫等11州县受灾严重,有感面积大,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省数十州县有记载。关于这次地震波及地及灾情,《清史稿·灾异志五》载:“十一月二十四日,芮城、襄垣、安邑、安定、绥德州、天镇地震。二十五日,靖远、庆阳、宁夏、平罗、中卫地震如奋跃,土皆坟起,地裂数尺或盈丈,其气甚热,压毙五万余人。”乾隆三年十二月二十日《川陕总督查郎阿奏摺》中称:“宁夏府城于十一月二十三日戌时陡然地震,竟如簸箕上下两簸。瞬息之间,阖城庙宇、衙署、兵民房屋倒塌无存。男妇人口奔跑不及,被压大半……城垣四面塌摞,仅存基址。其满城房屋,亦同时一齐俱倒,官兵被压死者一千数百名。且平地裂成大缝,长数十丈不等,宽或数寸或一二尺不等。地中黑水带沙上涌,亦有陷入而死者。城垣亦俱塌摞,且城根低陷尺许……每昼夜震动三五次。其宁城北面一百六十余里至宝丰县,西南四十余里至平羌堡,南面、东面俱二、三十里之村庄,其被震程度与宁城相类。此外受伤稍轻。查平罗、新渠、宝丰三县,洪广一营,平羌一堡,阖城房屋亦倒塌无存。而平罗、新渠、宝丰等处,平地裂缝,涌出黑水更甚,或深三五尺、七八尺不等。民人被压而死者已多,尤被溺、被冻而死者,亦复不少,城垣亦大半倒塌。”

24.1746年地震

乾隆十一年(1746)六月十二日,震中位置:北京昌平;烈度:6度;震级:5级。《清史稿·灾异志五》载:“六月丁丑,京师地震。”《清史稿·高宗本纪二》载:“(六月)丙子,京城地震。”

25.1748年地震

乾隆十三年(1748)十月初一、初二,震中位置:宁夏固原北;烈度:7度;震级:5.5级。关于这次地震波及地,《清史稿·灾异志五》载:“十月,环县地震。”乾隆十三年十月初十日《甘肃巡抚黄廷桂奏摺》:“据平凉府属固原州知州贾圣桧禀称:本年十月初一、初二两日,地微震动,塌损南关外土城一处”;“又据八营堡守备杨国勋禀称:十月初一日子时,初二日丑刻本营汛地白嘴子、黑城子一带二十余村庄地震。共查得坍塌民土窑一百三十余间。因黑夜压死男妇大小共四十余名口,压死驴二十余只。再查平凉府属之灵台、静宁、平凉、泾州等四处据各该有司禀报,俱于同日地微动即止。民间房舍墙壁并无损。”

26.1750年地震

乾隆十五年(1750)八月十五日,震中位置:云南澄江;烈度:8度;震级:6级。《清史稿·高宗本纪二》载:“(九月)己巳……云南河阳地震。”《清高宗实录》卷三七三载:“(乾隆十五年九月己巳)云贵总督硕色奏:云南省城及澄江、临安各府属,于八月十五、十七等日地震。内晋宁、新兴、路南、建水四州城郭民房,俱无伤损。江川县略有倾塌。惟澄江附郭之河阳县,地震甚重,城垣、门楼、学官、衙署及民房倾塌甚多,压毙男妇三十七名口。又抚仙湖内,湖水鼓涌,淹毙二十名。现委员查勘抚恤。”

27.1751年地震

乾隆十六年(1751)二月,震中位置:广西田阳;烈度:6度;震级:434级。《清史稿·灾异志五》载:“二月,奉议州地震。”乾隆《镇安府志》卷一载:“乾隆十六年二月,奉议州地震。州东三十里咘露村山裂,声大如雷。”

28.1754年地震

乾隆十九年(1754)四月,震中位置:山西太原南;烈度:6度;震级:5级。《清史稿·灾异志五》载:“四月,庆元、太原地震。”

29.1765年地震

乾隆三十年(1765)七月十八日,震中位置:甘肃武山、甘谷一带;烈度:8~9度;震级:6.5级。关于这次地震前后情况,《清史稿·灾异志五》载:“七月初一日,凤翔地震;十八日又震。伏羌地大震,倒塌屋舍二万八千七百余间,压毙七百七十余人。”乾隆三十年八月二十一日《陕甘总督杨应琚录副奏摺》:“本年七月十八、(二十三至二十五)等日,巩昌府属之宁远(今武山)、伏羌(今甘谷)、通渭等三县地震稍重……勘得宁远县被震村庄五百八处,共户七千七百七十八户,倒塌房三万七千五百六十七间,压毙男妇大口六百五十六口,男女小口五百三十三口,牛二百四十七头。伏羌县被震村庄四百七十一处,共户七千八百二十一户,倒塌房屋二万八千七百一十八间,压毙男妇大口四百四十五口,男女小口三百三十六口,牛一百三十二头。通渭县被震村庄一百六十七处,共户一千三百七十二户,倒塌房八千四百六十三间,压毙男妇大口五十二口,男女小口四十六口,牛一百九十九头。”

30.1785年地震

乾隆五十年(1785)三月初十,震中位置:甘肃玉门东北;烈度:8度;震级:6级。《清史稿·灾异志五》载:“三月初八日,永昌地震。”乾隆五十年三月二十二日《陕甘总督福康安奏摺》:“接据肃州镇总兵任学周、安肃道凤翔会禀称:三月初十日酉刻,肃州本城地震。城墙垛口摇塌数处,民房倒塌十数间,人口并无损伤……复据玉门县及各营员禀报县属之白杨河、火烧沟、赤金湖、赤金堡等处,亦于初十日同时地震,均有倒塌房屋损伤人口。”

31.1786年地震

乾隆五十一年(1786)五月初六,震中位置:四川康定南;烈度:9度;震级:7.5级。这次地震,四川打箭炉(今康定)、泸定、清溪等11州县受灾重,有感面积达四川数十州县以及贵州部分州县。《清史稿·灾异志五》载:“五月十一日,盐亭、遂宁地震。”清张邦伸《锦里新编》卷十四载:“川省地震,人家房屋墙垣倒塌者不一其处……山崩后,壅塞泸河,断流十日。至五月十六日,泸水忽决,高数十丈,一涌而下,沿河居民悉漂以去。嘉定府城西南临水,冲塌数百丈,江中旧有铁牛,高丈许,亦随水而没,不知所向。沿河沟港,水皆倒射数十里,至湖北宜昌势始渐平,舟船遇之,无不立覆……其时地震,川南尤甚,打箭炉及建昌等处数月不止,官舍民庐俱倒塌,被火延烧无一存者,至八月之后,始获宁居。”民国《汉源县志·杂识志》载:“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初六日,清溪地大震,城垣倒塌百余丈,县署皆倾斜,民房墙垣倒塌,伤毙人口甚多。”

32.1789年地震

乾隆五十四年(1789)九月二十日,震中位置:陕西潼关;烈度:6度;震级:5级。《清史稿·灾异志五》载:“九月二十日,潼关地震,坏民舍,人有压毙者。”另据光绪《崇明县志》记载,该年九月,江苏崇明(今上海市崇明区)亦发生地震。

33.1791年地震(河北)

乾隆五十六年(1791)正月初九,震中位置:河北深县;烈度:6度;震级:5.5级。关于这次地震波及地,《清史稿·灾异志五》载:“正月初九日,济南地震。”据道光《临邑县志》卷十六、民国《平原县志》卷一等记载,山东临邑、平原等地也于同年正月初九日地震。

34.1791年地震(广东)

乾隆五十六年(1791)二月,震中位置:广东澄海;烈度:6度;震级:5级。关于这次地震波及地,《清史稿·灾异志五》载:“二月二十一日,吴川地震有声。”嘉庆《澄海县志》卷五载:澄海“(乾隆)五十六年辛亥春二月地大震有声,自东方来,墙垣皆裂”。据道光《高州府志》卷四和道光《永定县志》卷四记载,是年二月,广东高州、福建永定也发生了地震。

35.1796年地震

嘉庆元年(1796)二月,震中位置:山东诸城;烈度:6度;震级:5级。《清史稿·灾异志五》载:“二月,诸城地震。”道光《诸城县续志》卷一载:诸城“嘉庆元年春二月地震,声如迅雷,坏庐舍”。咸丰《青州府志》亦有相同记载。另据嘉庆《竹山县志》卷九、同治《郧阳志》卷八记载,该年二月份,湖北竹山、竹溪等地亦发生地震。

36.1805年地震

嘉庆十年(1805)五月二十八日,震中位置:河北邢台;烈度:6度;震级:5级。《清史稿·灾异志五》载:“六月六日,邢台地震,有声如雷。”道光《邢台县志》卷九载:“嘉庆十年五月二十八日地震自东而西,声如雷,屋有坏者。”道光《续增沙河县志》卷上载:“(嘉庆)十年夏五月二十八日地震。”据嘉庆《滦州志》卷一、光绪《永平府志》卷三十一等载,从六月十一日至二十九日,直隶滦州(今滦县)、永平府(今卢龙)、昌黎等地亦先后发生地震。

37.1811年地震

嘉庆十六年(1811)八月十日戌时,震中位置:四川甘孜东;烈度:7~8度;震级:6.5级。关于这次地震波及地,《清史稿·灾异志五》载:“八月初十日,打箭炉、百利、甘孜、绰倭地方地震,震毙夷、民四百八十一人。”嘉庆十七年四月二十七日《四川总督常明题本》:“前据打箭炉同知王世焘转据汛弁禀报:口外百利、甘孜、绰倭一带地方,于八月初十日戌刻地震。查明绰倭地方,倒塌房屋五百九十八户,压毙夷民男妇、喇嘛,共四百八十一名口……百利、甘孜两处地方,地震尚轻,虽房屋间有倾欹,为数无几。亦未压毙人口,无须查造请恤。惟绰倭土司所管界内,被灾较重……兹据打箭炉同知王世焘申称……前往该处地震地方,逐一履勘确查,分别抚恤。其被灾者,共五百九十八户,计倒塌楼房二千二百零五间,平房八十七间。压毙僧俗大男妇三百七十六丁口,小男女一百零五丁口。”

38.1813年地震

嘉庆十八年(1813)九月二十四日,震中位置:浙江温州;烈度:5~6度;震级:434级。关于这次地震的前震情况,《清史稿·灾异志五》载:“九月十一日,永嘉地震。”清黄汉《瓯乘补》卷九载:永嘉(今温州)“(嘉庆)十八年癸酉秋地震,二十四夜又震,户壁为裂,环铁皆鸣,人至不能起立。是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夜西南方天红。”

39.1815年地震(天津)

嘉庆二十年(1815)七月二日寅时,震中位置:天津附近;烈度:6度;震级:5级。关于这次地震情况,《清史稿·灾异志五》载:“七月朔,宁津、东光地震。”同治《续天津县志》卷一载:“七月初一日亥时地震,次日寅时复震,房屋有覆者。”光绪《宁津县志》卷十一载:“嘉庆二十年七月朔亥时地震,明日又震。”光绪《东光县志》卷十一载:“(嘉庆二十年)七月朔亥时地震,次日复震。”

40.1815年地震(山西)

嘉庆二十年(1815)九月二十一日子时,震中位置:山西平陆;烈度:9度;震级:634级。这次地震危害大,重破坏区达7州县,轻破坏区达18州县,有感区达山西、陕西、河南等省数十州县。关于这次地震的前震及当日震况,《清史稿·灾异志五》载:“九月十一日,乐陵地震;越十日又震;宣平、三原地震。”嘉庆二十年十二月初七日《山西巡抚衡龄奏摺》:“本年九月二十一日平陆地震,压毙人数千名口。县令陆樟心神惊悸,其后又于十月二十六日夜复地震数次,乘伊子等出避。即时自缢。”光绪《平陆县续志》卷下载:“嘉庆二十年八月,阴雨连绵,四旬有余。九月十九日夜,有彤云自西北直亘东南,少顷始散,地大震如雷,天地通红,大树扫地复起,房屋摇动,平地忽裂数十丈,涌出黑沙水,开而复合,损坏房屋无数,凡傍崖居者多压死。邑内惟西牛、下牛、王家沟、越冀、軨轿等村灾最重。嗣后或一日数震,数月一震,如此者约四、五年。”光绪《山西通志》卷一百一十一载:“陆樟,字香屿,浙江山阴进士,知平陆县……乙亥九月地震,水沸山崩,墙屋倾圮,压毙人民三万余口,灾黎露处,无室可归,呼号凄楚之声,哀鸿遍野。樟沿村抚恤,揭状上台省,奏发赈款,亲赴四乡量灾散放。又值隆冬,风雪残黎,饥寒交迫,而地震仍累月不息,死者相续。樟昼夜奔驰,自伤无德,致此惨毒,自缢死。”

41.1819年地震

嘉庆二十四年(1819)七月二十五日,震中位置:贵州贵定;烈度:6~7度;震级:534级。此次地震涉及贵州十多个府、县并波及四川、广西等部分地区。《清史稿·灾异志五》载:“七月二十五日,贵阳地震。”道光《贵阳府志》卷三载:“(嘉庆二十四年七月)贵阳地震。二十五日卯刻地震,房屋皆摇动,申刻复震,泉水皆赤。省城火。”

42.1829年地震(安徽)

道光九年(1829)十月二十二日,震中位置:安徽五河;烈度:7度;震级:5.5级。关于这次地震波及地域及灾情,《清史稿·灾异志五》载:“十月二十二日,博平、莘县地震;青州、临朐地震,十余日方止,民舍倾倒,压死数百人。二十三日,黄县、即墨、平度、滕县、长清、章丘地震。”

43.1829年地震(山东)

道光九年(1829)十月二十三日丑时,震中位置:山东临朐、益都间;烈度:8度;震级:6级。这次地震波及面广,有感区达山东省数十州县。《清史稿·灾异志五》载:“十月二十二日,博平、莘县地震;青州、临朐地震,十余日方止,民舍倾倒,压死数百人。二十三日,黄县、即墨、平度、滕县、长清、章丘地震。”关于震中山东临朐、益都两地的震况,光绪《临朐县志》卷十载:“九年冬十月甲申地大震,有声殷殷如雷,十余日方止。民舍倾覆,压死男妇数百口。”咸丰《青州府志》卷二十载:“道光九年十月二十三日丑时地震。益都共坍损瓦房一千六百七十六间,草房五千三百七十一间,压毙男女二十八名口。”临朐、益都的余震一直延续到该年年底。

44.1830年地震

道光十年(1830)闰四月二十二日戌时,震中位置:河北磁县西;烈度:10度;震级:7.5级。这次地震共有50多州县受灾,有感区达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等省数十州县。《清史稿·灾异志五》载:“闰四月二十二日,元氏、新乐、菏泽、曹县等处同时地震,房舍倾圮,人有压毙者。”道光十一年三月十七日《给事中刘光三奏摺》中称:“京畿三辅北方广轮千余里,同日地震。其尤甚者,则直隶之磁州、河南之临漳县等处……房屋倒塌殆尽,人物压毙无算。又平地圻裂,有水从内涌出,其色黑白不等。水尽继之以沙,沙尽继之以寒气。男号女泣,惨若万状。”关于这次地震,方志中记载灾情较为严重者,如光绪《广平府志》卷三十三载:“十年闰四月二十二日(原注:鸡泽新志作五月),属县同时地震,邯郸、磁州尤甚。邯郸井涌黑水,磁州地裂,长数十丈涌出黑沙,井水浸溢,漳、滏两河涸。官署民居倾圮殆尽,毙人畜甚多。”光绪《唐山县志》卷三载:“道光十年闰四月二十二日申刻地震,鸡犬鸣吠,楼舍几倾。五月初五日黎明又震,魁星阁倾圮。”同治《肥乡县志》卷七载:“十年闰四月二十二日酉时地大震,房屋倾颓,灰尘四散,月余不止。”道光《内丘县志》卷三载:“道光十年四月二十三日酉初地震,墙有倾者。磁州尤甚,城俱倾,民无全屋,压毙数万人。逾年犹连震不休。”

45.1852年地震

咸丰二年(1852)四月初八,震中位置:宁夏中卫;烈度:8度;震级:6级。《清史稿·灾异志五》载:“四月十二日,应山地震。十八日,中卫地震,涌黑沙,压毙数百人。”《清文宗实录》卷六十四载:“舒兴阿奏:中卫县城地震,派员勘办一摺。甘肃中卫县城乡地方,于本年四月初八日起至二十三日连次地震,经该督派员查明,居民房舍震倒二万余间,压毙男女大小三百余口,受伤者四百余口。该县城垣、衙署及仓廒、监狱等处均多坍塌倾圮,居民粮食、衣物、牲畜亦多被压没,糊口无资,深堪悯恻。”

46.1856年地震

咸丰六年(1856)五月初八,震中位置:湖北咸丰西;烈度:7度;震级:5.5级。这次地震引起湖北来凤山崩,《清史稿·灾异志五》载曰:“五月初八日,来凤大坝路猲甚山崩,压毙三百余人。”同治《咸丰县志》卷二十载:“咸丰六年五月地大震,大路坝山崩,由悔家湾、板桥溪抵蛇盘溪三十余里成湖,压毙居民以数百计,李姓最多。”宣统《湖北通志》卷七十六载:“咸丰六年五月,恩施地震,同日震者远近数百里皆然。咸丰大路坝独甚,山崩十余里,压死三百余家。有大山陷入地中跃而复坠者,有平地忽涌出小阜,有山移出数里外,有被陷之人忽从地中跃出身无寸缕者。山麓故有河,河为山石所壅,水逆行,淹没地方复二十余里,潴为池,广约六、七里,深不可测。不及月余,池中有大鱼无数,游泳而出。”

47.1866年地震

同治五年(1866)八月十三日,震中位置:浙江景宁;烈度:6度;震级:434级。《清史稿·灾异志五》载曰:“八月十三日,景宁地震。”同治《景宁县志》卷十二载:“同治五年八月十三日地震,声如雷鸣,屋宇倾仄。是年冬季雷数鸣,梨树开花。”光绪《处州府志》卷二十五载:“同治五年八月十三日地震,声如雷,屋宇倾侧。”

48.1867年地震

同治六年(1867)八月,震中位置:浙江海宁;烈度:6度;震级:434级。关于这次地震的波及地域,《清史稿·灾异志五》载曰:“八月,太平(今温岭)地震;十二月又震。”民国《海宁州志稿》卷四十载:“同治六年八月地大震,坏民居。”

49.1879年地震

光绪五年(1879)五月十二日,震中位置:甘肃武都南,烈度:11度,震级:8级。这次地震受灾面广,重破坏区达12州县,轻破坏区达28州县,有感区达甘肃、四川、陕西、河南、山西、湖北等省数十州县。关于这次地震的前后震况,《清史稿·灾异志五》载:“五月初十日,陇右诸州县同时地震。十二日,光化地震。十三日,京山地震。”《清史稿·德宗本纪一》载:“(五月)阶、文、西和地震历十有三日。”光绪《阶州直隶州续志》卷十九载:“十二日寅时(今武都)地大震,南山崩塌,冲压西南城垣数十丈,居民二百余家。城中突起土阜,周二里许。各处山飞石走,地裂水出,杀九千八百八十一人,弥月不息。”“光绪五年五月初十日(今文县)地震。十二日寅刻大震,山崩水壅,城垣倾圮,杀一万八百三十余人。洋汤河水涨发,隔河民人数百家被水阻隔,淹压饿毙者不计其数。十六日南河暴涨,漂流人畜无算。嗣后震动无常,日或两三次,月或一二次,或连日有声如雷,至十一年八月十七日震后乃止,凡七年。”

50.1884年地震

光绪十年(1884)十一月二十九日,震中位置:甘肃天水南;烈度:8度;震级:6级。关于这次地震的波及地域,《清史稿·灾异志五》载:“十一月二十九日,西利(当为西和——作者注)地震。”宣统《甘肃新通志》卷二载:“光绪十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夜,秦州(治今天水)、西和等处地大震,有声如雷。”

51.1887年地震

光绪十三年(1887)十一月二日,震中位置:云南石屏;烈度:9度;震级:634级。《清史稿·德宗本纪一》载曰:“(十二月)壬寅,石屏、建水地震。”光绪《云南通志》卷四载:“冬十一月初二日,石屏地大震,声如雷鸣,自远而近。城垣崩颓,房屋倾圮过半,压死老幼男妇二千余人。”

52.1888年地震

光绪十四年(1888)五月四日,震中位置:渤海湾;震级:7.5级。这次地震,受灾区、有感区达山东、河北等省数十州县。《清史稿·灾异志五》载:“五月初五日,沾化、滦州地震。”《清史稿·德宗本纪一》载:“五月乙卯,京师、奉天、山东地震。”光绪《滦县志》卷九载:“十四年戊子夏五月初四日未时地震,坏房屋不可胜计,粱各庄南地裂一缝,溢出黑水,数日乃止。”光绪十四年戊子六月十五日《申报》载:“直隶永平府迁安县城东北隅,有塔……五月初四日地大震动,塔遂倾塌,压坏塔旁寺屋及附近各住房,且有人口受伤者。”光绪《新城县志》卷十载:“十四年五月初四地震,水灾,岁歉。房山县山崩淹毙多人,大清河漂尸无数。”

53.1893年地震(青海)

光绪十九年(1893)四月十七日,震中位置:青海西宁;烈度:7度;震级:5.5级。关于这次地震的余震情况,《清史稿·灾异志五》载曰:“四月十九日,西宁地震,倾圮民房二百余间,人多压毙。”宣统《甘肃新通志》卷二载:“(光绪十九)夏四月十七日,西宁县小南川镇尔干地震,倾倒房屋三百余间,压毙人口甚多。”

54.1893年地震(新疆)

光绪十九年(1893)十一月,震中位置:新疆库车;烈度:9度;震级:634级。关于这次地震,《清史稿·德宗本纪一》载曰:“(十一月)戊子,甘肃、新疆地震。”

同类推荐
  • 清朝十讲

    清朝十讲

    说到清朝,人们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紫禁城(故宫)。紫禁城是分外廷和内宫的,但是,国事与家事在这座紫禁城中混合,掺杂不清,融为一体,这也是这座故宫里面独特的现象。
  • 奋斗在十六国的岁月

    奋斗在十六国的岁月

    一个老套的穿越故事,但是尽量的把穿越者融入到历史中去,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二十一世纪新青年王景回到五胡十六国最混乱的时期,依靠自己的一身蛮力,终于完成了神仙哥哥交给自己的穿越任务,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大肆贪污受贿金钱美女的过程。
  • 我的大秦帝国

    我的大秦帝国

    秦政穿越到秦朝……但是有些不一样齐楚燕韩赵魏,依旧六国争霸。秦国?没有这么个地方!大争之世,风云无常!看小小人物如何掀起惊天波澜!
  • 三国权谋

    三国权谋

    他本以为自己熟读三国.能知前后事,定能保自己与身边的人安全,然而三国众人都与所知有异。他不像别的穿越者那样赋予开外挂式的智慧与武功,他只是一个21世纪的普通学生,他为了保全自己能在战乱年代能活命,他为了他身边的人能活下来,他一次次的在阴谋诡计下死里逃生,一次次的与那些三国名人斗智斗勇,究竟他能否活下来笑到最后,他能否保护他身边的人?
  • 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故事集(第一辑)

    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故事集(第一辑)

    本书共收录了80余篇苏区红色故事,重现中央苏区发生的感天动地的革命故事。这些故事主要讲述苏区干部在艰苦环境下指挥战斗,士兵顽强奋战,共产党员在坚持革命时仍不忘关心群众疾苦等真人真事。
热门推荐
  • 观澜之黑水绕城

    观澜之黑水绕城

    --将军可曾登临过这阅江楼一览我疆域的广袤?-不曾--那今日将军与朕一同观览这豪疆广域又有何种想法?-想法?陛下是想问臣下的是跟何种景致有关的想法?--哦?爱卿对不同景致还有不同见解?-不知陛下想听的是有关这漫山间如血的枫红,还是山下那绕城的黑水,亦或者是水那边千倾一碧的农桑?……又或者是那如黛的远山?--朕的疆域可不是仅仅局限在那黑山的这头喝。-当然,陛下的疆域还有山那边那连天的沧海!--呵呵,爱卿所言极是,起风了……爱卿可知,朕的所思所想?-臣下不敢妄自揣测。--朕此刻,只希望朕的天下能一直像现在这样,笼罩在这晴空万里的苍穹之下!
  • 红尘情仇

    红尘情仇

    冷秋生在深圳打工邂逅李晓月,两人生死相恋,不料她染病而亡,他痛不欲生,回到老家仙桃,与方芳结婚,过着平淡的生活。不料风云突变,他在梦中大喊晓月,方芳醋意大发,家庭战争爆发。他理亏求和,但从此李晓月成了方芳心中挥之不去的阴魂,也成了夫妻冲突的导火线。后来方芳出走河南,被人面兽心的李建文凌辱。离婚后,冷秋生远走厦门,遇到高立梅,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正在筹备婚礼时,他得知方芳病重,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回家照顾方芳。儿子上大学的当晚,冷秋生准备回厦门与高立梅结婚,儿子冷文给冷秋生一封信令他热泪纵横。冷秋生决定与方芳复婚,可是方芳已留信出走,他决定走遍千山万水寻找方芳。
  • 文道争锋

    文道争锋

    天下万道,道道可通神。读书人亦能只掌乾坤,指天画地。
  • 仙落衍羽

    仙落衍羽

    曾经有一个老人说:“我活得很老了,到底有多老,只记得小时候认识一个叫盘古的人。”另外一个老人说:“每当沧海变成桑田的时候,我就拿一个竹筹记录一次,现在已经积满十间屋子了。”第三个老人说:“我曾经吃了一个蟠桃,把桃核丢在了昆仑山下,现在这枚桃核长出的树已经和昆仑山一样高了”。故事就从一株神树开始
  • 独孤求败之独孤风云录

    独孤求败之独孤风云录

    金老武侠神韵,在下素来钦慕,此中犹以独孤求败独步古今,可惜至今未有相关佳作面世。唯以寥寥文笔,向宗师致敬,借抒胸臆。行文风骨自多承鉴前辈高人,文中自是多有不周之处,然亦是在下反复考据,创新造化整合捏融而来,在下甚愚,尽量不脱金老巨作之精髓。诚望诸君以多多包涵心境鉴赏之,若有闲暇,敬请不辞辛劳,予以斧正,以资不懈完善。果能如此,幸甚之至矣。
  • 屠神魔道

    屠神魔道

    在这个信仰神,崇拜神,被神眷顾的大陆上。一个被抛弃的少年,带着不详与死亡的剑,怀着对神的憎恨踏上了屠神之路。孤单一人面对这个信仰神的世界,他能否找到自己的伙伴,能否改变这个信仰神的世界,他能否违背命运的安排成功屠神……
  • 老公,我要抱抱

    老公,我要抱抱

    大二开学季正是收割男神的好季节,爱上自己的导师,欢乐多多,甜宠多多,等你入坑,只宠不虐!
  • 何必情深

    何必情深

    霍家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秘密,霍家独子曾娶妻无数。传闻,霍霄娶过四任妻子,但那四任妻子最后行踪成谜。传闻,霍霄白天温文儒雅,黑夜残暴成性。她于众人夹杂着恐惧的羡慕中嫁给霍霄,她从不认为,那样一个温柔的男人会狠心待她。只是……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里,是谁……名门权贵的霍家,暗潮汹涌。当她亲手打开潘多拉的盒子,才幡然觉悟,这是一场人为的骗局。霍霁是霍家多出来的人,是霍霄的影子。大家都说,霍霁有疯病,他整天呆在不见阳光的房间内,像疯子一样大笑。可她觉得,霍霁没病,他不过是不甘心永远当一个影子。……总有那么一种人一见误终身;总有那么一种爱一眼抵万年。“只要你能在我的身边,其他都不重要。”他阴狠,他冷戾,他从不顾念情分。他所做的一切,通通是为了要在霍霄的手中将她抢走。“霍霁,让我带着最后一丝尊严离开你。”后来的后来,她才知道,他和她是寒冷时相互取暖的刺猬,仅此而已。……他是霍家见不得光的影子,却是她孩子的亲生父亲。
  • 狂刀末世行

    狂刀末世行

    天降陨石,末世来临,人类不得不拿起手中的武器与入侵者搏斗,这一切究竟是一场灾难还是一场游戏,陆晨拿起手中的三把刀一步步的去寻找背后的真相。
  • 眨眼的星星是否有答案

    眨眼的星星是否有答案

    他们原本是很恩爱的情侣,可是古语有云,祸福相依,太幸福的他们引来了某些人的嫉妒,而他们两个的轨迹也在那一天彻底变向,“如果,一切能重头,我但愿从来不曾遇见过你”女主在转身的时候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