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13300000021

第21章 常用中药及方剂

一、常用中药

(一)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或发表药。本类药物除主要具有发汗解表作用外,部分药尚兼有利尿退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等作用。即《内经》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思。根据其性能特点和功效主治的不同,解表药可分为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两类。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解表药具有发汗、解热作用、抗病原微生物、抗炎、镇痛、镇静、调节免疫功能、抗过敏等作用。

1.发散风寒药是以发散风寒表邪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改善或消除风寒表证(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身疼痛、鼻塞、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为主要表现)的药物。其性温味辛,阴虚血亏、里热偏盛者,不宜使用。常用药物如下: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平喘、利水。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紫苏:辛温,归肺脾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解表祛风、燥湿、消肿排脓、止痛。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宣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2.发散风热药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用于外感风热表证(以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为主要表现)的药物。其味辛,性偏寒凉,并常与清热、解毒药配伍应用。常用药物如下: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解毒明目。

知识链接:

菊花作为药用,以产于河南温县一带的“怀菊”最为有名,是道地药材的代表之一。所谓道地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指某些药用生物品种在特定环境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的药材。如:四大怀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怀山药;浙八味——杭麦冬、杭菊花、浙元参、延胡索、白术、山茱萸、白芍、浙贝母;山东东阿阿胶、广东新会陈皮、宁夏中宁枸杞等。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肝胆经。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生阳止泻。淡豆豉:辛肝微苦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

(二)清热药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以《内经》“热者寒之”及《本经》“疗热以寒药”的原则指导用药的。针对热证的不同类型及药物功效,将清热药分为以下五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虚热药。本类药物药性寒凉,凡脾胃气虚及阴虚患者当慎用。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清热药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毒素、抗炎、解热、抗肿瘤等作用。

1.清热泻火药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主要用于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或神昏谵语,脉象洪大等气分实热证。常用药物如下: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止呕除烦。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利尿。

栀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清肝火、散郁结。

2.清热燥湿药本类药物性味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有清热燥湿功效,并能清热泻火。主要用于湿热证(多见发热、苔腻、尿少等症状)。常用药物如下:

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

3.清热解毒药凡能清解热毒或火毒的药物叫清热解毒药。主要适用于痈肿疔疮、痄腮、咽喉肿痛、热毒下痢、虫蛇咬伤、癌肿、水火烫伤等。常用药物如下: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消痈散结。

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穿心莲:苦寒,归胃肺大小肠经。清热解毒、燥湿消肿。

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大青叶:苦咸大寒,归心肺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清热解毒、排脓利尿。

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4.清热凉血药本类药物有清解营分和血分热邪的作用,主要用于营分(舌绛、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脉细数,甚则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血分实热证(舌深绛、吐血、衄血、尿血、便血、斑疹紫暗、躁扰不安、甚或昏狂)。常用药物如下: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水牛角:咸寒,归心肝胃经。清热、凉血解毒。

5.清虚热药凡以清虚热、退骨蒸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虚热药。本类药物主要适用于肝肾阴虚,虚火内扰(骨蒸潮热、午后发热、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症或温热病后期因伤阴耗液而致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质红绛、脉象细数等症。常用药物如下:

青蒿:苦辛寒,归肝胆肾经。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

地骨皮:甘淡寒,归肺肝肾经。凉血退蒸、清泻肺热。

白薇:苦咸寒,归胃肝经。清热凉血、利水通淋、解毒疔疮。

银柴胡:甘微寒,归肝胃经。退虚热、清疳热。

胡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三)泻下药

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本类药物大多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逐水退肿之功效,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根据本类药物作用的特点及使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及峻下逐水药三类。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泻下药具有通利大便、利尿、抗感染等作用。

1.攻下药本类药物多攻下力猛,具有较强的泻下作用,故实热积滞、燥屎坚结者为宜。常用药物如下:

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

芒硝:咸苦寒。归胃大肠经。泻下软坚、清热。

芦荟:甘寒,归肝大肠经。泻下清肝、杀虫。

番泻叶:甘苦寒。归大肠经。泻下导滞。

2.润下药多为植物种子或种仁,富含油脂,可滑利大肠,润燥通便,泻下力缓,故适用于年老、体虚、久病者。常用药物如下:

火麻仁:甘平,归脾大肠经。润肠通便。

郁李仁:辛苦甘平,归大小肠经。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3.峻下逐水药本类药物泻下作用峻猛,适用于水肿及痰饮喘满等邪实而正气未衰之证。本类药物在使用时要注意维护正气,且中病即止,以确保用药安全。常用药物如下:

甘逐:苦甘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泄水逐饮、消肿散结。

大戟:苦辛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泄水逐饮、消肿散结。

芫花:辛苦温,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泄水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

牵牛子: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泻下逐水、祛积杀虫。

巴豆: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肺经。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

(四)祛风湿药

凡以祛除风寒湿邪,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祛风湿药。适用于当人体遭受风寒湿邪侵袭之后,经络阻滞,气血流行不畅而形成的痹证(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筋脉拘挛等)。根据药性、功效特点分为祛风湿散寒药、祛风湿清热药、祛风湿强筋骨药三类。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此类药物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常用药物如下:

独活:辛苦微温,归肝膀胱经。祛风湿、止痹痛、解表。

威灵仙:辛咸温,归膀胱经。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消骨鲠。

川乌:辛苦温,有大毒,归心脾肝肾经,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知识链接:

川乌毒性成分主要是乌头碱,一般需炮制后使用。若中毒可出现头晕、胸闷、心悸、腹痛、腹泻、四肢麻木、冷汗、神昏等症状。中毒早期可催吐,用2%食盐溶液洗胃,灌入药用炭10g、硫酸钠20~30g;静注高渗葡萄糖或糖盐水维持体液;阿托品(每4小时皮下注射1mg,3~4次)对抗迷走神经兴奋。

木瓜:酸温,归肝脾经。舒筋活络、除湿和胃。

秦艽:苦辛微寒,归肝胃胆经。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

防己:苦辛寒,归膀胱肾脾经。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五加皮:辛苦温,归肝肾经。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桑寄生:苦甘平,归肝肾经。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安胎。

(五)化湿药

具有气味芳香,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称为化湿药,适用于湿阻中焦如:脘腹胀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肢体困重,大便溏薄,舌苔厚腻之证。根据药性、功效特点分为祛风湿散寒药、祛风湿清热药、祛风湿强筋骨药三类。常用药物如下:

藿香:辛微温,归脾胃肺经。化湿、解暑、止呕。

佩兰:辛平,归脾胃肺经。化湿、解暑。

苍术:辛苦温,归脾胃经。燥湿健脾、祛风湿。

厚朴: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行气燥湿、消积平喘。

砂仁:辛温,归脾胃经。化湿行气、温中安胎。

白豆蔻:辛温,归肺脾胃经。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草果:辛温,归脾胃经。燥湿、温中、截疟。

(六)利水渗湿药

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病等。根据药性、功效特点分为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利湿退黄药三类。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本类药物大多具有不同的利尿作用,如茯苓、泽泻、木通、金钱草、猪苓、玉米须、瞿麦、萹蓄等;利尿通淋药、利湿退黄药,兼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常用药物如下: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猪苓:甘淡平,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

泽泻:甘淡寒,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泻热。

薏苡仁: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车前子:甘寒,归肾肝肺经。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滑石:甘淡寒,归胃膀胱经。利水通淋、清解暑热、祛湿敛疮。

木通: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利水通淋、泻热通乳。

海金砂:甘寒,归膀胱小肠经。利尿通淋。

茵陈蒿: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金钱草:甘淡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除湿退黄、利水通淋、解毒消肿。

(七)温里药

凡能温散里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本类药物多味辛而性温热,以其辛散温通、偏走脏腑而能温里散寒、温经止痛,个别药物还能助阳、回阳,故可以用治里寒证。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本类药具有强心和抗心律失常、改善冠脉供血和扩张全身血管、抗休克、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增加消化道的蠕动等作用;附子、肉桂、吴茱萸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镇痛作用。

常用药物如下:

附子:辛甘热,归心肾脾经,有毒。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干姜:辛热,归脾胃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肉桂:辛甘热,归脾肾心肝经。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吴茱萸: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有小毒。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

小茴香:辛温,归肝肾脾胃经。散寒止痛、理气和中。

高良姜:辛热,归脾胃经。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花椒:辛热,归脾胃肾经。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丁香:辛温,归脾胃经。温中止呕、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八)理气药

凡以疏理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理气药。本类药物主归脾、胃、肝、肺经,分别具有理气健脾、疏肝解郁、理气宽胸作用,适用于不同的气滞或气逆证。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此类药具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增强胃肠运动、利胆、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等作用。常用药物如下:

橘皮:辛苦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青皮:苦辛温,归肝胆胃经。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枳实:苦辛微寒,归脾胃大肠经。破气化痰、除痞消积。

木香: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经。行气止痛。

沉香:辛苦温,归脾胃肾经。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

香附: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川楝子:苦寒,归肝胃小肠膀胱经,有小毒。行气止痛、杀虫、疗癣。

乌药: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荔枝核:辛微苦温,归肝胃经。行气散结、散寒止痛。

佛手:辛苦温,归肝脾胃肺经。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柿蒂:苦平,归胃经。降气止呃。

(九)止血药

止血药均以止血为主要功效,适用于各种出血病证。由于出血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有不同。如人体上部出血,可见咳血、衄血、吐血;下部出血,可见便血、痔血、尿血、崩漏;若出血在皮下,则表现为紫癜;出血在体表,多属外伤出血。根据其性能功效的不同,大体分为凉血止血药、化瘀止血药、收敛止血药、温经止血药四类。

1.凉血止血药本类药物药性寒凉或苦寒或甘寒,入血分,能清血分之热而止血,适用于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常用药物如下:

大蓟:苦甘凉,归心肝经。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小蓟:苦甘凉,归心肝经。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地榆:苦酸畏寒,归肝胃大肠经。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槐花:苦微寒,归肝大肠经,凉血止血、清肝明目。

侧柏叶:苦涩微寒,归肺大肠经。凉血止血、化痰止咳。

白茅根:甘寒,归肺胃膀胱经。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2.化瘀止血药本类药物能消散瘀血而止血,适用于因瘀血内阻而血不循经之出血证。常用药物如下:

三七: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化瘀止血、活血止痛。

知识链接:

三七止血定痛作用神效,故有“止血金不换之称”。传说一仙子来人间教种植。某天,一大熊突然朝正在劳作的仙子扑来,青年卡相射死了黑熊。仙子为报救命之恩,便指点他“后山有种草药,三枝似我腰带、七叶像我裙,可治阿妈的病”。果然此药疗效极佳,从此,这种药材便以“三七”的名称流传开来。

茜草:苦寒,归肝经。凉血止血、活血祛瘀。蒲黄:甘平,归肝心经。收敛止血、祛瘀止痛。

3.收敛止血药本类药物多味涩,或为炭类,或质黏,故能收敛止血。无论虚寒性出血或热性出血均可用之,然其性收涩,有留瘀恋邪之弊,当以出血无瘀者为宜。常用药物如下:

白及:苦甘涩微寒,归肺胃肝经。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仙鹤草:苦涩平,归肺肝脾经。收敛止血、止痢杀虫。

棕榈炭:苦涩平,归肝肺大肠经。收敛止血。

4.温经止血药本类药物药性温热,能温内脏,益脾阳,固冲脉而统摄血液,达到温经止血之效。适用于脾不统血,冲脉失固之虚寒性出血证,如便血、崩漏、紫癜等,出血日久,色暗淡者。常用药物如下:

炮姜:苦涩温,归脾肝经。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艾叶:苦辛温,归肝脾肾经。温经止血、散寒调经。

(十)活血祛瘀药

凡以通畅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活血化瘀药。此类药多辛、苦而性温,善于走散通行,而产生调经、止痛、消癥、消肿等功效。适用于血行失畅、瘀血阻滞之证。本类药物易耗血动血,不宜用于月经过多,血虚经闭者。活血作用强烈的药物,孕妇禁用。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此类药物具有改善心脑血管功能、血液物理化学性状、血小板及凝血系统功能、微循环等生理功能、抗心肌缺血、脑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抗血栓形成等作用。按其功效和特点不同,分为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破血消癥药。常用药物如下:

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延胡索:辛苦温,归肝脾心经。活血行气止痛。

郁金:辛苦寒,归肝胆心经。活血行气止痛、清心开窍、利胆退黄、凉血止血。

姜黄:辛苦温,归肝脾经。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乳香:辛苦温,归肝心脾经。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没药:苦辛平,归心肝脾经。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五灵脂:苦咸甘温,归肝经。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活血化瘀、凉血消痈、安神。

红花:辛温,归心肝经。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桃仁:苦甘平,归心肝大肠经,有小毒。活血化瘀、润肠通便。

益母草:苦辛微寒,归肝心膀胱经。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牛膝:苦甘酸平,归肝肾经。活血通经、补益肝肾、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莪术:辛苦温,归肝,脾经。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三棱:苦辛平,归肝脾经。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水蛭:咸苦平,归肝经,有小毒。破血逐瘀消癥。

知识链接:

隋唐时代,有位名医叫孙思邈。一天,一位左眼被人打伤致瘀的大汉前来请诊。孙思邈捉来水蛭(俗称蚂蟥)放在眼部,顷刻水蛭变得又粗又大,血肿却越来越小。他抓起水蛭,用清水洗净患处,熬上消肿草药。几日后大汉眼病痊愈。祖国医学常用水蛭内服诊疗月经不调、瘀血疼痛、跌打损伤等妇科及外科病证。

(十一)化痰、止咳、平喘药

凡具有祛除或消除痰浊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能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化痰药,具有化解、消除痰涎的作用,适用于各种痰证。止咳平喘药,具有宣肺祛痰,润肺止咳,降气平喘等作用,主要用于外感、内伤所引起的各种咳嗽和喘息。现代研究证明,本类药物具有抑制咳嗽中枢、增加呼吸道分泌、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部分药物含有碘、抗生素、抗癌物质、强心苷等。常用中药如下:

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天南星: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消肿止痛。

白芥子:辛温,归肺胃经。温肺化痰、利气散结。

旋覆花:苦辛咸微温,归肺胃经。降气化痰、降逆止呕。

桔梗:苦辛平,归肺经。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川贝母:苦甘微寒,归肺心经。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清热散结。

浙贝母:苦寒,归肺心经。清热、化痰、散结。

瓜蒌: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清热化痰、利气宽胸、消痈散结、润肠通便。

竹茹:甘微寒,归肺胃经。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苦杏仁: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苏子:辛温,归肺大肠经。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款冬花:辛微苦温,归肺经。润肺、止咳、化痰。

桑白皮:甘寒,归肺经。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十二)平肝息风药

凡以平定肝阳,熄灭内风为主要作用,主治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称平肝息风药。主要适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证(眩晕头痛、抽搐震颤、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现代药理作用证明,本类药物具有镇静、抗惊厥作用,部分药物具有降压、解热镇痛作用等。常用中药如下:

石决明:咸寒,归肝经。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牡蛎:咸涩微寒,归肝肾经。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代赭石:苦寒,归肝心经。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珍珠母:咸寒,归肝心经。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镇心安神。

羚羊角:咸寒,归肝心经。清肝息风、平肝潜阳、明目、解毒。

钩藤:甘微寒,归肝心包经。息风止痉、清热平肝。

天麻:甘平,归肝经。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地龙:咸寒,归肝脾膀胱经。清热息风、通经活络、清肺平喘。

全蝎:辛平,有毒,归肝经。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蜈蚣:辛温,有毒,归肝经。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僵蚕:咸辛平,归肝肺经。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十三)补虚药

凡能补益正气、增强体、提高抗病能力,以治疗虚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补虚药。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此类药物具有提高机体适应性,调节机体代谢、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造血、消化、内分泌等系统功能,增强和调节免疫功能、延缓衰老等作用。补虚药根据其作用和应用范围的不同而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和补阴药四类。使用时注意体质强健者不可滥用补益,否则反致气血阴阳失调。

1.补气药凡具有补气作用,以治疗气虚证为主的药物,称补气药。补气药性多甘温或甘平,能补益脏腑之气,特别是肺、脾之气,故多归脾、肺二经。常用中药如下:

人参:甘微苦微温,归心肺脾经。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党参:甘平,归脾肺经。补中益气、补气生津、益气生血。

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健脾安胎。

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补气健脾、补肺养阴、补肾固精、生津止渴。

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益气补中、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

2.补血药凡有补血作用,以治疗血虚证为主的药物,称补血药。补血药味甘性温或平,多归心肝二经,能补养心肝,滋生血液,主要用于心肝血虚所致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唇舌爪甲淡白或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则闭经等。常用中药如:

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止痛、调经、消肿生肌、润肠通便。

知识链接: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恩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当归头、身、尾的药性和用法不同:归头止血,药性上行,凡治便血溺血、崩中淋带;归身养血,常用于滋补方剂;归尾破血,药性下行,常用于通闭、逐瘀方剂。

熟地黄:甘微温,归肝肾经。补血、滋阴、补精益髓。

阿胶:甘平,归肺肾肝经。补血、止血、滋阴润肺。

白芍:苦酸甘微寒,归肝脾经。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

3.补阳药凡有补阳作用,以治疗阳虚证为主的药物,称补阳药。阳虚诸证往往与肾阳不足有密切关系故补阳药大多以温补肾阳为主。常用中药如下:

鹿茸:甘咸温,归肾肝经。壮元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毒生肌。

淫羊藿:辛甘温,归肝肾经。温肾壮阳、祛风除湿。

肉苁蓉:甘咸温,归肾大肠经。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补骨脂:苦辛温,归肾脾经。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

杜仲:甘温,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冬虫夏草:甘平,归肺肾经。益肾补肺,止血化痰。

知识链接:

春末夏初有一种大蝙蝠蛾把卵产在土中孵化幼虫。当一种真菌类的虫草接触到土中的幼虫时,立即钻进虫体,长出芽管,吸取营养,萌发菌丝。到翌年的五六月,菌草破土而出,虫体象粗糙老蚕,外表深黄,背部有皱纹,腹部8对足。子座呈棒球棍样,中间粗,两端较细。这就是兼“虫”、“草”一体的冬虫夏草。

4.补阴药凡有补阴作用,以治疗阴虚证为主的药物,称补阴药。阴虚证多见肺阴虚、胃阴虚、肝阴虚和肾阴虚。补阴药多甘寒或甘凉,归肺、胃或肝、肾经,能滋养阴液、生津润燥。常用中药如下:

北沙参: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养阴清肺、养胃生津。

南沙参:甘微寒,归肺胃经。清肺养阴、化痰止咳、益气。

麦冬: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石斛:甘微寒,归胃肾经。养阴清热、益胃生津。

枸杞子:甘平,归肝肾经。补肾益精、养肝明目。

龟甲:甘咸寒,归肝肾心经。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固经止血。

鳖甲:咸寒,归肝肾经。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百合:甘微寒,归肺心经。润肺止咳、清心安神。

(十四)收涩药

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收涩药。有敛肺、敛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带、止血等作用,适用于体虚正气不固所致的之久咳虚喘、久泻久痢、自汗盗汗、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及崩带不止等滑脱不禁的症候。常用药物如下:

五味子:酸甘温,归肺心肾经。敛肺滋肾、敛汗生津、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山茱萸:酸涩微温,归肝肾经。补益肝肾、固精缩尿、敛汗固脱、固崩止血。

桑螵蛸:甘咸平,归肝肾经。补肾助阳、固精缩尿。

赤石脂:甘涩温,归大肠胃经。涩肠止泻、止血止带、敛疮生肌。

肉豆蔻:辛温,归脾胃大肠经。温中行气、涩肠止泻。

罂粟壳:酸涩平,有毒,归肺肾大肠经。敛肺、涩肠、止痛。

(十五)安神药

凡以安定神志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安神药。根据药材和应用特点的不同,安神药可分为重镇安神药和养心安神药两类。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个别药物分别具有祛痰、补血、润肠、解毒防腐等作用。常用药物如下:

朱砂:寒,有毒,归心经。镇心安神、清热解毒。

磁石:咸寒,归心肝肾经。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酸枣仁:苦酸平,归心肝经。养心安神、敛汗生津。

夜交藤:甘平,归心肝经。养心安神、祛风通络。

另外,还有消食药之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鸡内金等;开窍药之麝香、冰片、石菖蒲等;驱虫药之使君子、苦谏皮、槟榔、雷丸、贯众等中药,在临床上也有广泛的应用。

二、常用方剂

(一)解表剂

以解表药为主要组分,具有宣散表邪、发汗解肌、透疹消疮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一类方剂,统称解表剂。本类方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理论立法,属于“八法”中的“汗法”。主要治疗六淫之邪侵入肌表引起的各种表证以及麻疹初期、疮疡初起兼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苔薄白、脉浮等表证。根据外感疾病的寒温性质不同,解表剂可分为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及扶正解表三类。

1.辛温解表剂——适用于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鼻塞流涕、咳喘、苔薄白、脉浮紧或脉浮缓等。常以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羌活、苏叶、防风等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有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香薷散。

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2.辛凉解表剂——适用于风热表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咳嗽,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常以辛凉解表药如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等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有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石甘汤、升麻葛根汤。

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知识链接:

维C银翘片是在银翘散的基础上加入扑尔敏、扑热息痛和维生素C等药物的中西结合制剂。风寒型感冒不适用。

3.扶正解表剂——适用于而表证兼正气虚弱者。恰当的治疗是扶正祛邪,双管齐下,使正旺邪除。代表方有败毒散、参苏饮、再造散。

败毒散: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二)清热剂

凡用清热药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透热的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本类方剂是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的理论立法,属于“八法”中的“清法”。针对热证的不同类型及药物功效,将清热剂分为以下五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脏腑热、清虚热药。

1.清气分热剂——适用于热在气分证。症见身热不恶寒、反恶热、多汗、口渴饮冷、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此时当用清热生津法治之,常用辛甘大寒的石膏与苦寒质润的知母等为主组方。代表方有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白虎汤:白虎膏母草米协,阳明大汗兼烦渴,清热生津法最宜。

2.清营凉血剂——适用于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诸证。邪热传营见有身热夜甚,心烦不寐;热入血分则见出血,发斑,昏狂,谵语,舌绛起刺,脉数等。代表方有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清营汤: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烦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3.清热解毒剂——适用于温疫、温毒、火毒及疮疡疗毒等。症见大热渴饮、谵语神昏、头面红肿热痛、咽喉肿痛等。临床常以黄芩、黄连、连翘、金银花、蒲公英、大青叶等清热解毒泻火药为主组方。代表方有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饮、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

黄连解毒汤:黄连解毒柏栀芩,三焦火盛是主因,大热烦躁兼错语,疮痈疔疖服之宁。

4.清脏腑热剂——适用于邪热偏盛于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火热证。本类方剂多按所治脏腑火热症候之不同,分别使用相应的清热药物。代表方有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泻白散、清胃散、芍药汤、白头翁汤。

导赤散: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味共,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5.清虚热剂——适用于阴虚发热证。症见暮热早凉、骨蒸潮热、盗汗面赤、舌红少苔等。本类方剂常以滋阴清热的鳖甲、知母、生地与清透伏热的青蒿、银柴胡等配合成方。代表方有青蒿鳖甲汤、当归六黄汤。

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地知丹,热由阴来仔细看,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三)和解剂

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胃肠、截疟等作用,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疟疾的方剂,统称和解剂,属于“八法”中的“和法”。本类方剂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四类。

1.和解少阳——适用于伤寒邪在少阳的病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常用柴胡或青蒿与黄芩相配为主组方。代表方为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2.调和肝脾——适用于肝脾不和证。其证多见脘腹及胸胁胀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腹痛泄泻、手足不温。常用疏肝理气药如柴胡、枳壳、陈皮等与健脾药如白术、茯苓等配伍组方。代表方有逍遥散、四逆散。

逍遥散: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米草加姜薄,疏肝健脾功最奇,调经再把丹栀入。

3.调和寒热——适用于肠胃不和之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升降失常证。症见心下痞满、恶心、呕吐、下利等。常用辛温药与苦寒药如干姜、生姜、半夏、黄连、黄芩等为主组方。代表方为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配连芩,千姜枣草人参行,辛苦甘温消虚痞,治在调阳与和阴。

4.表里双解——适用于表里兼证。代表方有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

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

(四)泻下剂

以泻下药为主要组成,具有通导大便、荡涤实热、排除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的一类方剂。本类方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的理论立法。属于“八法”中的“下法”。主要治疗胃肠积滞、实热内结、脘腹胀痛或脏腑有寒凝积滞或水饮内停引起的严重水肿、胸腹积水体质壮实者或虚、实便秘。根据泻下剂的不同作用特点,可分为寒下剂、温下剂、润下剂、逐水剂和攻补兼施剂。

1.寒下剂——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疼痛,甚或潮热、苔黄厚、脉实等。常用寒下药如大黄、芒硝等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为大、小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阳明腑实真阴灼,峻下热结此方良。

2.温下剂——适用于里寒积滞实证。症见大便秘结、院腹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甚或厥冷、脉沉紧等。常用泻下药大黄、巴豆等与温里药附子、干姜等配伍。代表方有大黄附子汤、温脾汤。

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汤,胁下寒凝偏痛方,冷积内停成实证,温下寒实可复康。

3.润下剂——适用于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代表方为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治脾约,燥热津亏便下难,枳朴大黄蜜杏芍,润肠泄热便下来。

4.攻补兼施剂——适用于里实正虚之大便秘结证。常以腕腹胀满、大便秘结兼气血阴津不足为主要表现。常用大黄、芒硝等攻下药与人参、当归、生地、玄参、麦冬等补益药配伍组成方剂。代表方为增液承气汤。

增液承气汤:增液承气玄地冬,更加硝黄力量雄,热结阴亏肠燥结,滋阴泻下法可宗。

5.逐水剂——适用于水饮壅盛于里的实证。常见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实有力等。常用大戟、芫花、甘遂等峻下逐水药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为十枣汤。

十枣汤:十枣逐水效堪夸,甘遂大戟与芫花;悬饮潴留胸胁痛,大腹肿满用亦佳。

(五)温里剂

凡用温热药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祛除脏腑经络间寒邪,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本类方剂是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治寒以热”的理论立法,属于“八法”中的“温法”。里寒证以畏寒肢凉、喜温蜷卧、面色苍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脉沉迟或缓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类方剂分为温中散寒剂、回阳救逆剂、温经散寒剂。

1.温中散寒剂——适用于中焦虚寒证。症见脘腹疼痛、呕恶下利、不思饮食、肢体倦怠、手足不温、舌苔白滑、脉沉细或沉迟等。常用干姜、吴茱萸等温中散寒药与人参、白术等益气健脾药配伍组成。代表方有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

理中丸:理中丸主温中阳,人参甘草术干姜,原为脾胃虚寒设,后人衍化许多方。

2.回阳救逆剂——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阴盛格阳危重病证。症见四肢厥逆、精神萎靡、恶寒蜷卧、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等。常用附子、干姜等温热药物为主组方。代表方有四逆汤、白通汤、回阳救急汤。

四逆汤: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3.温经散寒剂——适用于寒凝经脉证。本类病证多由阳气虚弱、营血不足、寒邪侵脉、血行不畅所致。多表现为手足厥、肢体疼痛、发阴疽等。常用桂枝、细辛等温经散寒药与当归、白芍、熟地等补养营血药配伍组成。代表方有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血虚肝寒四肢厥,煎服此方乐陶陶。

(六)补益剂

凡用补益药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的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统称补益剂。本类方剂是根据“虚者补之”以及“行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理论立法,属于“八法”中的“补法”。本类方剂分为补气剂、补血剂、气血双补剂、补阴剂、补阳剂、阴阳并补剂。

1.补气剂——适用于脾肺气虚证。症见肢体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音低微、动则气促、面色萎白、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等。常用补气如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等为主组方。代表方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

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食少便溏体赢瘦,甘平益胃效相当。

2.补血剂——适用于血虚证。症见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唇甲色淡、舌淡、脉细等。常用熟地、当归、白芍、阿胶等补血药为主组成。代表方有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归脾汤。

四物汤:四物归地芍与芎,营血虚滞此方宗:妇女发病凭加减,临证之时可变通。

3.气血双补剂——适用于气血两虚证。症见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怔忡、食少体倦、气短懒言、舌淡、脉虚细无力等。常用补气药人参、党参、白术、炙甘草等与补血药熟地、当归、白芍、阿胶等并用组成方剂。代表方有八珍汤、泰山磐石汤。

八珍汤:双补气血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知识链接:

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方的衍化方剂如下。①知柏地黄丸:加知母、黄柏而滋阴降火,主治阴虚火旺所致骨蒸潮热、虚热盗汗、腰酸遗精。②麦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而滋肾纳气,用于肺肾阴虚之喘咳。③杞菊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而滋肾养肝明目,用于两眼干涩、昏花、迎风流泪等。④都气丸:加五味子而滋肾纳气,适用于肾阴虚之气喘。

4.补阴剂——适用于阴虚证。症见形体消瘦、头晕耳鸣、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腰酸遗精、咳嗽咯血、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常用补阴药如生地、麦冬、白芍、百合、玉竹等为主组方。代表方有六味地黄丸、左归丸、一贯煎、百合固金汤。

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益肾肝,山药丹泽萸苓掺,肾阴亏损虚火上,滋阴补肾自安康。

5.补阳剂——适用于阳虚证。症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痛、下肢软弱无力、小便不利、或频数、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舌淡苔白、脉沉细等。常用补阳药如附子、肉桂、巴戟天、肉苁蓉、鹿角胶、仙茅等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有肾气丸、右归丸。

肾气丸:肾气丸补肾阳虚,地黄山药及茱萸,苓泽丹皮合桂附,水中生火在温煦。

6.阴阳双补——适用于阴阳两虚证。症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畏寒肢冷、午后潮热等。常用补阴药如熟地、山茱萸、龟板和补阳药如肉苁蓉、巴戟天、附子、肉桂等共同组成方剂。代表方为地黄饮子。

地黄饮子: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七)固涩剂

以收敛固涩药物为主要组成,具有敛汗、固脱、涩精、止泻、止遗、止带等作用的一类方剂。本类方剂系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散者收之”的理论立法,属于“十剂”中的涩剂。根据所治病证不同,可分为固表止汗剂、敛肺止咳剂、涩肠固脱剂、涩精止遗剂、固崩止带剂。

1.固表止汗剂——适用于体虚卫外不固,阴液不能内守而致的自汗、盗汗。临证组方常用麻黄根、浮小麦、牡蛎等收敛止汗药以治标,配伍黄芪、白术等益气实卫之品以治本。代表方为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玉屏风散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固表敛汗效特灵。

2.敛肺止咳剂——适用于久咳肺虚、气阴耗伤证。症见咳嗽、气喘、自汗、脉虚数等。临证常用敛肺止咳药如五味子、罂粟壳等,与益气养阴药如人参、阿胶等组成方剂。代表方为九仙散。

九仙散:九仙散用乌梅参,桔梗桑皮贝母承,粟壳阿胶冬花味,敛肺止咳气自生。

3.涩肠固脱剂——适用于脾肾虚寒所致之泻痢日久、滑脱不禁的病证。常以涩肠止泻药物如罂粟壳、肉豆蔻、赤石脂、诃子、五味子等,与温补脾肾之品如补骨脂、肉桂、干姜、白术等配伍组成方剂。代表方为真人养脏汤、四神丸、桃花汤。

真人养脏汤:真人养脏木香诃,粟壳当归肉蔻合,术芍桂参甘草共,脱肛久痢服之瘥。

4.涩精止遗剂——适用于肾虚封藏失职所致的遗精滑泄;或肾气不足、膀胱失约所致的尿频、遗尿等症。常以补肾涩精药物如桑螵蛸、芡实、莲子肉等为主,配合固涩止遗之品如龙骨、牡蛎、莲须等组成方剂。代表方为桑螵蛸散。

桑螵蛸散:桑螵散治小便数,参苓龟壳同龙骨,菖蒲远志加当归,补骨宁心健忘除。

5.固崩止带剂——适用于妇女血崩暴注或漏血不止以及带下淋漓等症。代表方为固经丸、固冲汤。

固经丸:固经丸用龟板君,黄柏椿皮香附芩,更加芍药糊丸服,漏下崩中均可宁。

(八)安神剂

以滋养心神、金石贝类重镇药为主组成的具有安神作用的一类方剂。主要治疗因气血不足、痰热内扰等引起的心神不安、虚烦失眠、心悸怔忡或惊狂癫痫等证。根据所治病证不同,安神剂可分为重镇安神剂、补养安神剂。

1.重镇安神剂——适用于心肝阳亢,热扰心神证。症见心烦神乱、失眠多梦、惊悸怔忡、癫痫等。常用重镇安神药,如朱砂、磁石、珍珠母、龙齿等为主组方。本类方剂剂多由金石、贝壳类药物组方,易伤胃气,不宜久服。脾胃虚弱者,宜配伍健脾和胃之品。此外,某些安神药,如朱砂等有一定的毒性,久服能引起慢性中毒,亦应注意。代表方为朱砂安神丸。

朱砂安神丸: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忡不寐心烦乱,养阴清热可复康。

2.补养安神剂——适用于阴血不足,心神失养证。症见虚烦不眠、心悸怔忡、健忘多梦、舌红少苔等。常以滋养安神药如酸枣仁、柏子仁、茯神、远志等为主,配伍滋阴养血药如生地、当归、麦冬、玄参等组方。代表方为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甘麦大枣汤。

酸枣仁汤: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养血除烦清虚热,安然入睡梦乡甜。

(九)理气剂

以辛温香窜的理气药为主要组成,具有疏畅气机,调整脏腑功能,用以治理气证的一类方剂。属“八法”中的消法。根据所治病证的不同,理气剂可分为行气剂、降气剂。

1.行气剂——适用于气机郁滞证(以脾胃气滞和肝气郁滞为多见)。症见脘腹胀痛、嗳气吞酸、呕恶食少,或胸胁胀痛,或疝气痛,或月经不调,或痛经。治疗常以陈皮、厚朴、枳壳、木香、砂仁等或香附、青皮、郁金、川楝子、乌药、小茵香等药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为柴胡疏肝散、半夏厚朴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厚朴温中汤。

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皆能除。

2.降气剂——适用于肺胃气逆不降以致咳喘、呕吐、嗳气、呃逆等症。常用降气祛痰,止咳平喘药如苏子、杏仁、款冬花等或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姜、竹茹、丁香、柿蒂等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为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复代赭汤、橘皮竹茹汤。

苏子降气汤:苏子降气草半归,前胡桂朴姜枣随,或加沉香去肉桂,化痰平喘此方推。

(十)理血剂

以理血之品,如活血祛瘀药、止血药为主,具有活血祛瘀或止血功效,治疗血瘀证或出血证的一类方剂。止血之剂有滞血留瘀之弊,可在其中辅以活血祛瘀之品使血止而不留瘀;活血祛瘀剂虽能促进血行,但其性破泄,易于动血、伤胎,故凡妇女经期、月经过多及孕妇均当慎用或忌用。

1.活血化瘀剂——适用于各种血瘀证。常以活血祛瘀药如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参等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为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生化汤、丹参饮、鳖甲煎丸。

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用硝黄,桂枝甘草合成方,下焦蓄血急煎服,解除夜热烦如狂。

2.止血剂——适用于血溢脉外,离经妄行而出现的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种出血证。代表方为十灰散、咳血方、小蓟饮子、槐花散、黄土汤。

十灰散: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茜茅丹荷搁随,二蓟栀黄皆炒黑,凉降止血此方推。

(十一)治燥剂

由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的药物组成,具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之效,治疗燥证的一类方剂。燥证有外燥与内燥之分。在治疗上,外燥宜轻宣,内燥宜滋润,故本章方剂分为轻宣外燥和滋阴润燥两类。

1.轻宣外燥——适用于外感凉燥或温燥之证。凉燥症见头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薄白,治宜轻宣温润,临证常用杏仁、苏叶等为主组方;温燥症见头痛身热、干咳少痰,或气逆而喘、口渴鼻燥、舌边尖红、薄白而燥,治宜清宣润肺,临证常用桑叶、杏仁、沙参等为主组方。代表方为杏苏散、清燥救肺汤。

杏苏散: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2.滋阴润燥——适用于脏腑津伤液耗所致的内燥证。症见干咳少痰、咽干鼻燥、口渴、干呕食少、消渴、便秘。常用沙参、麦冬、生地、玄参等药为主组方。代表方为麦门冬汤、养阴清肺汤。

麦门冬汤: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虚火,益胃生津宜煎烹。

(十二)治风剂

以辛散祛风或滋潜熄风的药物为主,具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功效,治疗风证的一类方剂,分为疏散外风剂、平息内风剂两类。

1.疏散外风剂——适用于外风所致病证。本节所治之外风,是指风邪外袭,侵入肌肉、经络、筋骨、关节等处所致的病证。如头痛、眩晕、风疹、湿疹、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关节疼痛、麻木不仁、屈伸不利等。常以辛散祛风药如羌活、独活、荆芥、防风、川芎等为主组方。代表方为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消风散、独活寄生汤、牵正散。

川芎茶调散:川芎茶调有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2.平熄内风剂——适用于内风病证,即《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证见高热不退、抽搐、痉厥、眩晕、头部热痛、面红如醉等。治宜平肝熄风,常用羚羊角、钩藤、石决明、代赭石、龙骨、牡蛎等为主组方。代表方为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大定风珠、阿胶鸡子黄汤。

羚角钩藤汤:羚角钩藤茯菊桑,贝草竹茹芍地黄,阳邪亢盛成痉厥,肝风内动急煎尝。

(十三)祛湿剂

由祛湿药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之效,主旨水湿病证者称为祛湿剂,属“八法”中的“消法”。按其功效特点分为化湿和胃剂、清热祛湿剂、利水渗湿剂、温化水湿剂、祛湿化浊剂。

1.化湿和胃剂——适用于湿浊内阻、脾胃失和证。症见腕腹痞满、暖气吞酸、呕吐泄泻、食少体倦等。常以苍术、藿香、厚朴、白豆蔻等为主,配伍砂仁、陈皮等组方。代表方为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平胃散: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味齐,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2.清热祛湿剂——适用于外感湿热或湿热内郁或湿热下注所致的湿温、黄疸、痢疾、泄泻、痿痹等病证。常以清热利湿药如茵陈、滑石、薏苡仁等或清热燥湿药如黄连、黄芩、黄柏等为主组方。代表方为茵陈蒿汤、三仁汤、八正散。

茵陈蒿汤: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清热利湿总相宜。

3.利水渗湿剂——适用于水湿壅盛所致的水肿、泄泻等证。常用茯苓、泽泻、猪苓等为主组方。代表方为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

五苓散: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4.温化水湿剂——适用于阳虚不能化水或湿从寒化所致的痰饮、水肿等。常用干姜、桂枝、附子与茯苓、白术等为主组方。代表方为苓桂竹甘汤、真武汤、实脾散。

苓桂竹甘汤:苓桂术甘化饮剂,健脾又温膀胱气,饮邪上逆气冲胸,水饮下行眩晕去。

5.祛湿化浊剂——适用于湿浊下注而见小便混浊或带下量多。代表方为萆薢分清饮、完带汤。

萆薢分清饮:萆薢分清石菖蒲,草梢乌药智仁具;或加茯苓共煎煮,淋浊留连自可除。

(十四)祛痰剂

由祛痰药物组成,具有排除或消解痰涎,治疗痰证的一类方剂。痰病的种类较多,就其性质而言,可分湿痰、热痰、燥痰、寒痰、风痰等。故本类方剂分为燥湿化痰剂、清热化痰剂、润燥化痰剂、温化寒痰剂、化痰熄风剂。

1.燥湿化痰剂——适用于湿痰证。症见咳吐多量稠痰、痰滑易咯、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眩晕、肢体困重、食少口腻、舌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或滑等。常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南星等,配伍健脾祛湿及理气之品如白术、茯苓及陈皮、枳实等组成方剂。代表方为二陈汤、温胆汤。

二陈汤: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燥湿化痰兼理气,湿痰阴滞此方珍。

2.清热化痰剂——适用于热痰证。症见咳吐黄痰、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多以胆南星、瓜蒌等清热化痰药配伍理气药如枳实、陈皮等组成方剂。代表方为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

清气化痰丸:清气化痰杏瓜蒌,茯苓枳芩胆星投,陈夏姜汁糊丸服,专治肺热咳痰稠。

3.润燥化痰剂——适用于燥痰证。症见咳嗽、咯痰不爽、胸闷、胸痛、口鼻干燥、舌干少津、苔干、脉涩等。多以润肺化痰药如贝母、瓜蒌等配伍生津润燥药天花粉以及宣肺利气之品桔梗等组成方剂。代表方为贝母瓜蒌散。

贝母瓜蒌散:贝母瓜蒌花粉研,陈皮桔梗秩苓添,呛咳咽干痰难咯,清肺润燥化痰涎。

4.温化寒痰剂——适用于寒痰证。症见咳吐白痰、胸闷脘痞、气喘哮鸣、畏寒肢冷、舌苔白腻、脉弦滑等。临证多以温化寒盛药干姜、细辛、白芥子、半夏等为主组方。代表方为苓甘五味姜辛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痰饮咳嗽常用方,气降仍咳胸犹满,速化寒饮保安康。

5.化痰熄风剂——适用于内风夹痰证。症见眩晕头痛、或发癫痫,甚则昏厥、不省人事、舌苔白腻、脉弦滑等。常以平肝熄风药与化痰药天麻、半夏、胆南星、僵蚕为主,配伍健脾祛湿药茯苓、白术等组成方剂。代表方为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熄复正常。

(十五)其他类

1.开窍剂——凡以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窍闭神昏证的方剂,统称开窍剂。代表方为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

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开窍方,芩连栀郁朱雄黄,犀角珍珠冰麝箔,热闭心包功效良。

2.消食剂——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或化积导滞作用,治疗食积停滞的方剂,统称消食剂。属于“八法”中的“消法”。代表方为保和丸。

保和丸:保和神曲与山楂,陈翘莱菔苓半夏,消食化滞和胃气,方中亦可用麦芽。

3.驱虫剂——凡以安蛔、驱虫药物为主组成,用于治疗人体消化道寄生虫病的方剂,统称驱虫剂。代表方为乌梅丸。

乌梅丸: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人参椒姜加附子,温脏泻热又安蛔。

4.涌吐剂——凡以涌吐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涌吐痰涎、宿食、毒物等作用,以治疗痰厥、食积、误食毒物的方剂,统称涌吐剂,属“八法”中的“吐法”。代表方为瓜蒂散。

瓜蒂散:瓜蒂散用赤豆研,散和豉汁不需煎,逐邪催吐效更速,宿食痰涎一并蠲。

三、中成药的应用

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早在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方书——公元前3世纪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收载了丸、散等古老的成药剂型。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编撰《伤寒杂病论》,收载成药60余种,所用剂型有丸剂、散剂、酒剂、洗剂等10余种。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王焘《外台秘要》两部书中都收载了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疾病的大量成药,其中紫雪丹、磁朱丸等,至今仍是常用的中成药。新中国成立后,新品种、新剂型、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使中成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中成药中符合国家标准的约7000种,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在医疗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成药具有疗效确切、使用方便等特点,但如果对其缺乏全面了解而盲目滥用,则可导致疗效降低、无效或严重不良反应。为了促进中成药的合理用药,在临床上应用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以辨证论治为基础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精髓。《医述》中讲:“凡医人用药,须先认证,认证须先审脉。审脉明,斯认证真;认证真,斯用药当。”因此,对中成药的选用也必须建立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方可对症下药。否则,就会出现治法不当,药不对证,延误病情,甚至发生类似热用补药、寒用泻药等种种滥用中成药的弊病。

(二)慎选剂型

中药剂型与疗效的关系十分密切,古有“效与不效,全在剂型”之说。现在临床上使用的中成药剂型品种繁多,一般分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中成药常用剂型为丸剂、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口服液等;外用中成药常用剂型有膏贴剂、搽剂、栓剂、滴鼻剂、滴眼剂、气雾剂等。其中口服液体制剂吸收快、奏效迅速;丸剂、片剂在进入胃肠道后首先要经过一个崩解、释放,而后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缓慢过程,其作用缓慢而持久,适用轻病,慢性病;冲剂、散剂、胶囊较液体制剂吸收慢但比丸片剂快,膏剂以滋补为主,其作用缓慢,适用于体虚病久者;注射剂药效迅速,适用于急症。在临证选药时,必须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个体差异等选用适宜剂型的中成药进行治疗,方能发挥其疗效。

(三)掌握服药时间

正确的服药时间是药效正常发挥的重要保证。《本草纲目》中也有如下记述:“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一般而言,具有补阳益气、温中散寒、行气和血、散结消肿之功效的中成药,如金匮肾气丸,壮腰健肾丸等宜清晨空腹服;具有发汗解表药、益气升阳等功效的药,如治银翘解毒片、补中益气丸、参术调中丸等,应在午前服用;具有滋阴补血,收敛固涩,镇静安神,安痉息风作用的中成药,则应傍晚服用。

(四)正确用量

人们普遍认为中成药无副作用,随意加大服用量,尤其是一些补益药物,如十全大补丸、洋参口服液、复方阿胶补浆等,从而出现了乱用滥服现象。在选用中成药时,一定要按照说明书上规定的剂量正确服用,特别是剧毒性药则更应严格控制剂量,如龙虎丸中巴豆霜、砒霜是主要成分,九分散中马钱子含量占处方总量1/4,应严格限制用量和服用时间,避免毒副作用的产生。

(五)合理配伍

中成药间合理配伍可增强原有药物疗效或治疗兼证,如肾阴虚证可用六味地黄丸加益肾补骨液、气阴两虚证可用六味地黄丸加补中益气丸;中成药与中药汤剂的配伍即在汤剂的基础上加用中成药,如血府逐瘀汤送服七厘散治疗冠心病属气滞血瘀型者,疗效卓著;中成药与药引配伍则可以药引引药物到达病所,从而增强疗效,如跌打损伤、风寒湿痹等证,常用黄酒或白酒送服、云南白药、腰痛宁等,以行药势,直达病所。中药成药间或与汤药间的合理配合使用,可取得显著疗效,但要避免配伍禁忌,如含有乌头的中成药与含有贝母、半夏等治疗咳嗽的中成药配合应用,就会出现“十八反”中的配伍禁忌,在临床使用时要特别注意。

临床上把中医辨证用药和西医辨病用药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合理联用,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药同中成药灵芝冲剂合用,不仅可以提高抗结核药的疗效,还可以使结核菌不易产生耐药性。但如果中西药联用不合理,可使药效降低、消失或引起毒性反应,如西药优降糖等降糖药在使用期间忌与含有人参、甘草、鹿茸的中成药合用,因能产生拮抗作用,减弱降糖药的效果;复方丹参不宜与葡萄糖酸钙联用,因为配伍后可形成难溶性物质,影响吸收,降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因此中成药切莫盲目与西药配伍应用,只有在明确中、西药药性的前提下合理配伍应用,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药效并避免毒副作用的发生。

(六)注意食物影响

服用中成药时要注意食物对其作用的影响,即中医所谓的“忌口”。古有“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之记载。一般而言热性病忌辛辣、油腻;寒性病忌生冷;患哮喘病、支气管炎、过敏性疾病的患者,不宜吃鸡、鸭、鱼、虾、羊肉等;水肿者不宜多食盐;服用含人参、党参的中成药应忌食萝卜;服用珍珠母、枣仁、贝母、半夏时应忌饮茶;冠心病、高血脂或肝炎患者忌食动物的油脂;痰湿患者忌食酸敛之品;疮疡脓肿等病忌食鱼、虾等腥膻食物及刺激性食物。

合理选用中成药是中医诊疗水平综合素质的体现,其内涵丰富,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充分认识、全面考虑相关因素,选择恰当的中成药及配伍方式,做到更加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使用中成药。

四、常用中成药

按药名、组成、功效、主治、用法将常用部分中成药介绍如下(按首字汉语拼音字母为序):

A

安宫牛黄丸——牛黄、水牛角粉、麝香、珍珠、朱砂、雄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清热解毒、镇惊开窍,主治热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口服,1日1次,1次1丸。

安坤攒育丸——人参、紫河车、当归、阿胶、鹿茸、杜仲、琥珀、青蒿,补气养血、调经止带,主治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而致形体羸瘦、心悸失眠、腰腿酸软。口服,1日2次,1次1丸。

安神补脑液——干姜、何首乌、淫羊藿、地黄等,填精生髓、安神补脑,主治眩晕耳鸣、恍惚健忘、失眠心悸。口服,1日1支(10mL),1日2次。

B

八珍丸——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川芎、熟地,补益气血,主治气血两虚。口服,1日2次,1次1丸。

板蓝根冲剂——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消肿,主治感冒、扁桃体炎、腮腺炎咽喉肿痛。冲服,1日4次,1次1袋。

补中益气丸——炙黄芪、党参、炙甘草、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补中益气,主治升阳、举陷、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证。口服,1日2~3次,1次6g。

保和丸——山楂、六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麦芽,消食、导滞、和胃,主治食积停滞证。口服,1日2次,1次1丸。

保济丸——藿香、木香、苍术、白芷、厚朴、薄荷、菊花,葛根、神曲等,发散风寒、化湿和中、四时感冒,主治发热头痛、腹痛吐泻。口服,1日3次,1次6g。

C

柴胡口服液——柴胡,退热解表,主治外感发热,口服,1日3次,1次10mL。

川芎茶调颗粒——川芎、白芷、羌活、细辛、荆芥、防风、薄荷、甘草,疏风止痛,主治风邪头痛。口服,1日2次,1次1袋。

D

大活络丹——蕲蛇、虎骨、全蝎、麝香、牛黄、天竺黄、附子、地龙、麻黄等,祛风止痛、除湿豁痰、舒筋活络,主治中风后遗症、风湿性关节疼痛。开水化服,1日2次,1次1丸。

丹参滴丸——丹参、三七、冰片,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主治胸痹绞痛、血瘀头痛、血瘀胁痛。口服或舌下含服,1日3次,1次10丸。

丹参注射液——丹参、降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主治胸痹绞痛、血瘀头痛、血瘀胁痛。肌内注射,每次2mL,1日1~2次;静脉滴注,每次8~16mL,1日1次。

胆乐胶囊——金钱草、郁金、山楂、猪胆汁,理气止痛、利胆排石,主治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属气滞者。口服,1日3次,1次4粒。

E

二妙丸——黄柏、苍术,燥湿清热,用于湿热下注。口服,1日2次,1次6~9g。

F

附子理中丸——附子、人参、白术、干姜、甘草,温中散寒,主治脾胃虚寒证。口服,1日2次,1次9g。

肥儿丸——炒麦芽、胡黄连、肉豆蔻、使君子、神曲、槟榔、木香,健胃、消积、杀虫,主治小儿疳积。口服,1日2次,1次1片。

复方丹参片——丹参浸膏、三七、冰片,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主治瘀血阻滞之胸闷、胸痛。口服,1日3次,1次3~4片。

G

更年安——地黄、制何首乌、麦冬、泽泻、丹皮、仙茅、五味子、磁石、钩藤等,滋阴清热、除烦安神,主治更年期潮热汗出、耳鸣失眠、烦躁不安等。口服,1日3次,1次6片。

骨刺宁胶囊——三七、土鳖虫、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主治瘀阻脉络而致颈椎病、腰椎骨质增生症。口服,1日3次,1次4片。

冠心苏合丸——苏合香、冰片、乳香、檀香、青木香,理气宽胸、止痛,主治气滞、寒郁痰阻所致心绞痛。嚼碎服,1日1~3次,1次1丸。

感冒退热冲剂——大青叶、板蓝根、连翘、草河车,清热解毒,主治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开水冲服,1日3次,1次1~2袋。

H

活血止痛胶囊——当归、三七、乳香、土鳖虫、自然铜、冰片,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主治瘀血致痛。口服,1日3次,1次4粒。

黄氏响声丸——薄荷、浙贝母、连翘、蝉蜕、胖大海、大黄、川芎、儿茶、桔梗、诃子肉、甘草,疏风清热、化痰散结、利咽开音,主治声音嘶哑、咽喉肿痛、急慢性喉炎。口服、1日3次,1次6丸。

藿香正气胶囊——藿香油、紫苏油、木香、茯苓、陈皮、苍术、厚朴、半夏、生姜、甘草,发散风、化湿、和中,主治伤风感冒、食物积滞、吐泻腹胀。口服,1日3次,1次4粒。

J

加味逍遥丸——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牡丹皮、栀子、薄荷、甘草,舒肝清热、健脾养血,主治肝郁血虚、肝脾不和。口服,1日2次,1次6g。

急支糖浆——麻黄、鱼腥草、金荞麦、四季青、枳壳、前胡、紫菀、甘草,清热、祛痰、止咳,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口服,1日3~4次,1次20~30mL。

橘红丸——化橘红、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桔梗、苦杏仁、紫苏子、紫菀、款冬花等,清肺、化痰、止咳,主治咳嗽痰多。口服,1日2次,1次2丸。

K

康妇消炎栓——苦参、穿心莲、紫草、败酱草、公英、地丁,清热解毒、利湿散结,主治妇女腰膝酸软、带下黄稠。直肠给药,1日2次,1次1粒。

康妇消炎栓——苦参、穿心莲、紫草、败酱草、公英、地丁、芦荟、胆粉,清热解毒,利湿散结,杀虫止痒,主治湿热、湿毒所致的腰腹痛、带下病、阴痒。直肠给药,1日1次,1次1粒。

抗病毒颗粒——板蓝根、忍冬藤、山豆根、射干、鱼腥草、重楼、贯众、白芷、青蒿,清热解毒,主治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口服,1日3次,1次3~6g。

口炎清颗粒——天冬、麦冬、玄参、金银花、甘草,滋阴清热、解毒消肿,主治口腔炎症。口服,1日3次,1次6g。

L

六一散——滑石粉、甘草,清暑利湿,内服用于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黄少;外治痱子刺痒。调服或包煎服,1日1~2次,1次6~9g。

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所致腰膝酸、头昏眼花、潮热盗汗。口服,1日3次,1次6~9g。

六神丸——牛黄、冰片、珍珠、蟾酥、雄黄、麝香,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烂喉丹痧,咽喉肿痛、痈疡疔疮。口服,1日3次,1次10粒。

龙胆泻肝丸——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地黄、炙甘草,清肝胆、利湿热,主治肝胆湿热而致头晕目赤、耳鸣耳聋、尿赤涩痛、湿热带下。口服,1日2次,1次2~6g。

龙牡壮骨冲剂——龙骨、龟板、黄芪、牡蛎、白术、党参、五味子等,健脾益气、强筋壮骨,主治小儿营养不良症。冲服,1日3次,1次1~2包。

灵芝胶囊——灵芝,养心安神、补血,益气、健脾养胃,主治气血两虚证。口服,1日3次,1次4粒。

利胆排石片——金钱草、茵陈、黄芩、木香、郁金、枳实、大黄等,清热利湿、舒肝利胆,主治胆管结石、胆道感染、胆囊炎。口服,1日2次,1次8~16片。

癃闭舒胶囊——龙骨脂、益母草,温肾化气、活血化瘀、散结止痛,主治肾气不足湿热引起的尿频尿急尿痛。口服,1日3次,1次3粒。

M

木香顺气丸——香附、乌药、陈皮、莱菔子、木香、神曲、山楂、槟榔等,顺气止痛、健胃化滞,气滞不舒所致消化不良。口服,1日2次,1次9g。

麻仁润肠丸——火麻仁、苦杏仁、大黄、木香、陈皮、白芍,润肠通便,主治肠燥便秘。口服,1日2次,1次1丸。

脉管复康片——丹参、鸡血藤、郁金、乳香、没药,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主治瘀血阻滞、脉管不通引起的脉管炎、硬皮病、动脉硬化性下肢血管闭塞症。口服,1日3次,1次8片。

N

牛黄解毒片——生大黄、石膏、黄芩、桔梗、雄黄、甘草、冰片、牛黄,清热解毒,主治火热内盛而致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口服,1日2~3次,1次3片。

牛黄清心丸——牛黄、当归、川芎、甘草、山药、黄芩、桔梗、防风、柴胡、麝香、冰片、水牛角浓缩粉、羚羊角、朱砂、雄黄等,清心化痰、镇惊祛风,主治神志混乱、言语不清、痰涎壅盛、头晕目眩。口服,1日1次,1次1丸。

尿感宁颗粒——海金砂、连钱草、凤尾草、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主治膀胱湿热所致淋症、急慢性尿路感染。口服,1日3次,1次1袋。

P

排石颗粒——边钱草、连钱子、木通、徐长卿、石韦、瞿麦等,清热利湿、通淋排石,主治肾脏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口服,1日3次,1次1袋。

平肝舒络丸——柴胡、青皮、佛手、香附、羌活、木瓜、防风、桑寄生、牛膝、川芎、延胡索、羚羊角,主治肝气郁结引起的胸胁胀痛、手足麻木、经脉拘挛。口服,1日3次,1次6g。

Q

七厘胶囊——血竭、乳香、没药、红花、儿茶、冰片、麝香、朱砂,化瘀消肿、止痛止血,主治跌打损伤。口服,1日3次,1次2粒。

杞菊地黄丸——枸杞子、菊花、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滋养肝肾,主治肝肾两亏而致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口服,1日2次,1次6~9g。

清开灵注射液——牛黄、珍珠母、黄芩、金银花、栀子、板蓝根,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主治热病神昏、中风偏瘫、急慢性肝炎。静脉滴注(10mL/支),1日2~4支;肌内注射(2mL/支),1次1~2mL。

R

人参再造丸——麝香、人参、牛黄、天麻、三七、全蝎、琥珀、白附子等,祛风化痰、舒筋活血,主治中风、口眼歪斜、言语不清、半身不遂等。开水化服,1日2次,1次1丸。

S

十全大补丸——党参、白术、当归、熟地、黄芪、肉桂、甘草等,温补气血,主治气短心悸、头晕自汗、体倦乏力。口服,1日3次,1次6~9g。

三黄片——大黄、盐酸小檗碱、黄芩浸膏,清热解毒、泻火通便,主治三焦热盛而致目赤肿痛、牙龈出血、尿赤便秘。口服,1日2次,1次4片。

双黄连口服液——金银花、连翘、黄芩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主治病毒和细菌感染引起的感冒、肺炎、咽炎、扁桃体炎。口服,1日3次,1次2支。

四神丸——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大枣,温肾暖脾、涩肠止泻,主治命门火衰、脾胃虚寒、五更泄泻。口服,1日1~2次,1次9g。

四物合剂——当归、川芎、白芍、熟地,调经养血,主治营血虚弱、月经不调。口服,1日3次,1次10~15mL。

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复脉、养阴生精,主治气阴两亏而致心悸气短、自汗脉微。口服,1日3次,1次10mL。

石斛夜光丸——熟地黄、枸杞干、石斛、人参、羚羊角、菊花、决明子,白蒺藜等,滋阴补肾、清肝明日,主治肝肾两亏、阴虚火旺而致内障目暗、视物昏花。口服,1日2次,1次9g。

伤湿止痛膏——伤湿止痛流浸膏、水杨酸甲酯、薄荷脑、冰片、樟脑、芸香浸膏、颠茄流浸膏,祛风湿、活血止痛,主治风湿性肌肉、关节肿痛。外用,贴于患处。

速效救心丸——川芎、冰片等,理气宽胸、止痛,主治胸闷、憋气、心前区疼痛。口服,1日3次,1次4~6粒。

T

天王补心丹——人参、丹参,玄参、柏子仁、麦冬、朱砂、五味子等,滋阴养血、宁心安神、血虚头晕、心悸、失眠等。口服,1日3次,1次6~9g。

太极通天液——川芎、白芷、细辛、羌活、薄荷等,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疏风止痛,主治治疗头痛和颈椎病痛、预防脑溢血发作、脑血栓形成、改善脑血管后遗症。口服,1日3次,1次10mL。

W

乌鸡白凤丸——乌骨鸡、鹿角胶、山药、人参、芡实、黄芪、牡蛎、鹿角霜、桑螵蛸等,补养气血、调经,止带,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口服,1日2次,1次1丸。

温胃舒胶囊——党参、附子、黄芪、肉桂、山药、肉苁蓉、白术等,温胃止痛、胃寒疼痛。口服,1日2次,1次3粒。

X

小活络丸——胆南星、制川乌、制草乌、地龙、乳香、没药,祛风除湿、活络通痹,主治风寒湿痹证。口服,1日2次,1次1丸。

香砂养胃丸——白术、香附、砂仁、厚朴、藿香、半夏、橘皮、豆蔻、木香等,化湿理气,主治湿阻气滞所致胃脘胀满。口服,1日2次,1次9g。

消渴丸——葛根、黄芪、天花粉、玉米须、南五味子、山药等,滋肾养阴、益气生津,主治气阴两虚的消渴病。口服,1日3次,1次10丸。

新癀片——三七、牛黄、猪胆粉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主治咽喉肿痛、牙痛。口服,1日3次,1次2~4片。

Y

云南白药——(略),祛瘀生新、止痛、止血,主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口眼。1日3次,1次0.2g。

元胡止痛片——延胡索、白芷,理气、活血、止痛,主治气滞血瘀而致胃痛、胁痛、头痛、痛经。口服,1日3次,1次4~6片。

益母草颗粒——益母草,活血调经、祛瘀生新,主治月经不调、痛经、产后恶露不净等。口服,1日3次,1次1袋。

银黄片——金银花浸膏、黄芩苷,清热解毒,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肺炎、疮疖脓肿等。口服,1日4次,1次2~4片。

银杏叶片——银杏叶,活血化瘀、通脉舒络,主治脑卒中之舌强语謇、半身不遂及血瘀引起的胸闷痛。口服,1日3次,1次1片。

Z

正天丸——川芎、红花、当归、细辛、防风、独活、附子等,活血化瘀、祛风、止痛,主治各种头痛、三叉神经痛、痛经。口服,1日3次,1次1袋。

正红花油——冬青油、桂叶油、丁香油、香茅油、血竭、红花等,止血止痛、消炎消肿、心腹诸痛,主治风湿骨痛、烧烫伤。外用,擦敷患处。

知柏地黄丸——知母、黄柏、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泽泻、茯苓,滋阴泻火、益气补血,主治阴虚内热而致盗汗、遗精、咽喉疼痛等。口服,1日2次,1次6~9g。

珍珠明目滴眼液——珍珠液、冰片,清热泻火、养肝明目,主治视力疲劳症、慢性结膜炎。外用,一次1~2滴,一日3~5次。

紫金锭——红大戟、山慈菇、千金子霜、麝香、雄黄、朱砂、五倍子,清瘟解毒、祛痰开窍,主治小儿流行性腮腺炎、醋调涂患处。内服,1次半至1锭,1日2次。

紫雪散——羚羊角、水牛角、升麻、芒硝、石膏、寒水石、玄参、麝香等,清热开窍、解毒镇痉,主治急性传染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高热烦躁、神志不清、四肢抽搐等。口服,1日1~2次,1次1.5~3g。

同类推荐
  • 精选妙用中草药

    精选妙用中草药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草药宝库中精选出八十多种中草药,分别从简介、表源、采收加工,性味功用、功效主治、保健膳、验方精选等方面,对精选出的中草药进行了全方位介绍。
  • 急重症救护新概念与新技术

    急重症救护新概念与新技术

    本书主要介绍了急重症救护领域的新概念和新技术以及实用的抢救知识与操作技术。包括基础和高级心脏生命支持技术、创伤生命支持技术、国际预检分诊系统与分诊技术、危重患者监护技术、常用的急救药物和危重患者常用抢救护理操作规程。该书借鉴了大量的国内外(尤其是国外)急救领域的新概念与新技术资料,从独特的角度诠释了生命支持相关的技术和概念,以ABCD方法说明挽救生命措施的关键步骤,力求急救的流程简单、快捷、清晰而易于实施,内容科学、先进、可行,可使读者较全面地掌握急重症救护的方法与技能。
  • 黄帝内经通释

    黄帝内经通释

    本书共收载中医学经典名著《黄帝内经》原文162篇,对每篇原文均有通俗译文,直译与意译并用。
  • 步入中医之门:道少斋中医讲稿

    步入中医之门:道少斋中医讲稿

    作者从“中医有用吗”开始,继以如何正确地学习中医,如何打好中医的基本功,如何正确看待西医“病”与中医“证”的关系,进一步阐明中医的灵魂在于辨证施治,并通过大量显示中医药神奇疗效的疑、难、危、重病例的真实记录和诊治分析,对临床常见运用中医药误区的产生原因加以论述,进述个人的治学观点和临床体会,引导中医学子们正确评价的看待中医光明的前景。作者把深奥的中医理论寓于风趣幽默的语言之中,给读者营造一种轻楹的阅读氛围。本书适合中医院校师生、中医业者、中医学好者阅读参考。
  • 医心方

    医心方

    《医心方》是日本的国宝,是中日医学交流史上的一座丰碑。撰者丹波康赖(912-995)系东汉灵帝之后入籍日本的阿留王的八世孙,他医术精湛,被赐姓丹波,累迁针博士、左卫门佐。他于公元984年撰成《医心方》30卷,这是日本现存最早的医书,成为后来宫庭医学的秘典,奠定了医家丹波氏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该书荟集中国医学典籍达204种,其中大半在中国亡佚,集当时日本汉医之大成,内容广及医学的各个领域,乃至于养生、房中(性医学),后者则导致它在中国大陆被视为准禁书达几十年。
热门推荐
  • 异圈

    异圈

    看似平常简单的动作却暗含乾坤,一篇《锦瑟》,一个麦比乌斯圈隐藏着众多的秘密。不写穿越,坚决不写!如果真要写,也可以考虑嘛,别走呀!
  • 恶魔校草看过来

    恶魔校草看过来

    晚上,泛起涟漪的江边,一位长发飘飘的女孩儿,耳朵里插着耳机,在她身后不远处,一位帅气的男孩儿在远远眺望...
  • 东辰皇族

    东辰皇族

    正宇浩,东辰皇族的唯一后裔。在一次意外的血幽天童布阵事件中,开启了自身的诅咒之法。掉落了上古流传下来的虚空幻境洞穴中,学得了一本特殊的功法,被一脉单传的黑羽宗宗主收为门下弟子。按照黑羽宗的门规,每一代弟子都必须入世历练。湖泊旁的柳树下,优雅的女皇拉出的一曲曲动人而忧伤的旋律,是什么原因让优雅女皇充满了悲伤?林旭一家人的意外,魏琴的一句少主复位,正宇浩莫名的成为锋狼帮的帮主。是打造一家国内品牌公司,还是选择红尘千劫中历练呢?
  • 校草:万有引力少女

    校草:万有引力少女

    小时候的她遭遇车祸,被人绑架,被他所救,从小的相遇相知相识,被迫丢弃,失去记忆,她能否找回最初的温柔?牛顿的万有引力,牵引她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爱情……
  • 后宫政治(上)

    后宫政治(上)

    由竭宝峰、刘心莲、邢春如、李穆南编著的历史之谜系列丛书共32分册,用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 名侦探柯南之飘落的樱花

    名侦探柯南之飘落的樱花

    当然是新兰文啦嘻嘻~喜欢整柯南~有一种守护叫等待,小兰一直在等待新一,有一种等待叫守护,新一一直在守护小兰加油!
  • 辇下岁时记

    辇下岁时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重生二零零六

    重生二零零六

    90后重生十年前,回到了2006年,那一年夏宇刚上高一。“知道06年世界杯的最后赢家是意大利吗?”“不知道!”“知道当年的彩票号码吗?”“不知道。”“那脑袋里有什么电脑或者手机植入吗?”“没有!”“那你重生干嘛?”“没关系,重生本就是最大的金手指嘛!”夏宇这般安慰着自己,右手插入了裤兜之中,露出一个勉强的表情。“咦,不对,我口袋里的优盘是哪来的?”重活一世,夏宇最大的梦想,就是让自己不留遗憾,珍惜那些人,完成那些事儿。
  • 王俊凯之穿越一次元

    王俊凯之穿越一次元

    本来是个作家,一夜之间竟然穿越进自己的小说里了。啥?为什么一进来就和王俊凯有婚约?千玺狂撩妹!最后结局竟然英年早逝,好不容易才有这样的桃花运,怎么可以就此英年早逝呢?!我一定要改写剧本!作者大大是第一次写tf的同人文,又是古风的,文笔不好,表介意哈哈,剧情如有雷同,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哈哈
  • 猎仙者

    猎仙者

    仙界一代奇才被当街斩杀却无人敢问,这是为何?其妻子欲将幼子送入灵界,却不料被一群身份莫名的人打的吐血身亡。这个襁褓里的孩子最终落入空间裂缝中消失不见,原本祥和的仙界为何犹如地狱,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成就被誉为仙界下一位仙帝的奇才被当街斩杀旧友故人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一切的一切到底怎么了?是人心的阴暗还是人性的丧失,那个孩子到底是死是活,在以后无尽的岁月中原本祥和的仙界能否再次重现!《纯属废话,那个孩子要是死了也就没这本书了,还有吐槽一下,起个破名太难了,还是模仿别人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