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是给国人的当头棒喝。在铁的事实和血的教训面前,诞生了早期的改良主义者和维新志士。古老的优越感伴随着古老的统治秩序松动了、瓦解了、崩溃了,而谦卑坚韧的性格还在执着地延续着。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奋力探索,其中有先行者的刚毅开拓,革命者的前赴后继,卑鄙者的肆意妄为,权谋家的巧取豪夺,各种分量分化组合,冲击抗争,最终是人民共和国顺应了历史的潮流而冉冉诞生。它豪迈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终于从沉睡中苏醒,终于昂首挺立地站起来了。不过,历史还是以迂曲回环的方式让这多难的国家走上了一条事与愿违的道路。当国人再一次从十年一梦中醒来的时候,却是发现又一次地处于落后被动的局面。严峻的压力下,义无反顾地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在这条坎坷的路途上,互相提携互相照料的人们中,一个坚定的共识贯穿在各自的心中:要团结,要稳定,要发展。而今,在改革开放的十多年后,在新希望升起之时,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时,人们再次地审视自己,不禁想起历史那三个颇为有名的论断:(一)中国,那是个沉睡的巨人,让它沉睡吧。它醒来时会震惊世界――拿破仑。(二)我相信,假如中国人对于西方文明能够自由地吸收其优点,而扬弃其缺点的话,他们一定能从自己的传统中获得蓬勃的生长,一定能产生一种糅合中西文明之长的辉煌的业绩来――罗素。(三)……将来能统治全球的国家一定是中国――汤因比。
中国人自然懂得这睿智之言所涵盖的内含,他们也在认真回味自己历史的昭示,在坚韧地卓越有成效地奋进着。这些辛勤的劳碌,连同他们曾经有过的错误、坎坷与迷茫,都被分毫不爽地记载进历史的书页,成为那凝重未来的沉沉伏笔,当明天的人们惊叹于未来中国的辉煌瑰丽时,在历史的长河中逆行追溯时,那时,世界才会震惊于这古老的东方文化,叹服于这伟大的中国人民。那时,世界会把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沧桑历尽的天安门,探询着有关迭经兴替却巍然屹立的长生久视之道。
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的巨大转变,它结束了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的沉沦历史,结束了人民的长期苦难。积累了一个多世纪的外抗强权、内求革新的深迫愿望,以及革命和社会必然所激发出来的巨大热忱,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在动力,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40多年征途,又是一段曲折多难的历史。它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也有许多不堪回首的挫折和令人痛心的损失。
新中国的成立,一改旧中国一盘散沙的旧貌,实现了空前的政治统一和社会的高度组织化,中央的集中控制深入到社会的最基层,从而获得强大的组织力量,能全面地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和利用一切经济资源,发动一系列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是依靠这种动员力量,以及50-60年代廉洁的政府和旺盛的群众士气,在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消除极端贫困现象两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从1953年开始工业化以来,一直保持着一般只有发达国家才能达到的高积累率,依靠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实现了工业的较高速度发展,尤其是重工业的高速发展,在人均国民收入还很低的情况下,建立起自己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相当于低收入国家的2倍。从而走过了国家工业化最初的积累过程。建国前夕,面对中国经济严重破环、贫困落后和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一些人预言中国的前途是黯淡无望的。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短短几年内,中国以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基本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确立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并实行按劳分配,相当普遍地享受基本教育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证必要的最低供应,国家对贫困地区和贫穷者实行救济和扶助,修建了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等。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巨大成就,这是国外的预言家所始料未及的,也是一般发展中国家所难以企及的。
然而,正当中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建设自己的国家的时候,中国的政治生活却无风起浪。在全局性的左倾错误影响下,在一系列的左倾错误之后,又开始了“十年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按正常年份的增长速度推算,估计损失达5000亿人民币元,而从1949年到1979年,建国30年的全部基本建设投资才6000亿人民币元。可见十年动乱给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是多么严重。这期间整个国民经济“两起三落”,徘徊起伏,各种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经济效益全面下降,人民的生活受到很大影响。从而使国家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而在国际上,从战后到六七十年代,正是西方各国医治战争创伤,实现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在第三次产业革命和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各国都取得了经济上的突飞猛进。且不说原来的老牌帝国主义,就像日本,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在50年代初与中国持平,而到70年代中国就降为只有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1/4的水平。就连周边的一些原来并不发达的国家如南朝鲜等也一日千里地发展起来,把中国甩在后边。历史又一次戏剧般地展示出它的相似性,为国家振兴奋斗了100多年的中国人再次发现自己又远远地落后于世了,多难的中国究竟何去何从?
聊以自慰的是,历史的进程终究还走上它合理的一面。70年代后期,中国人从内斗中惊醒,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在未来的中国社会中将发挥巨大作用的邓小平理论作为毛泽东思想在新时代新形势之下的发展,确立了它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地位。
作为人民共和国第二代领导人的代表,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仿佛使小平同志又感受到他所熟悉的三四十年代的民族解放斗争中的那种存亡绝续的压力。这使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全力推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1978年12月,就成为中国当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改革开放十多年,是邓小平理论不断发展完善和中国当代实践日益紧密结合的十多年,也是中国社会稳定,经济飞速发展,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十多年。此间中国大局稳定,大政得当,人民从改革开放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改革的思想深入人心,获得了举国上下的同心支持。1982年的十二大确立明确而又切实可能的经济战略目标。1987年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号召全国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既定政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93年十四大提出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力争夺取更大胜利。
十多年改革开放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突破归结为一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高度稳定性和充满活力性的统一体,这稳定性不是封建末世停滞状态下的稳定,而是指大政方针的稳定不变。70年代末,我国制定了发展经济的路线,通过实践,取得了极好的收效,证明了它的正确性。为此,小平同志提出,坚持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直到我国稳步踏上富强之路。这是很有必要的。从“文化大革命”到今天,大政方针从“政治挂帅”“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经使人们认识到,发展经济是国家兴盛,人民生活提高的惟一出路。离开了经济基础,任何形式的意识形态,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可以说,这条基本路线已经深入到群众的内心深处,保持它的稳定已经成为人民的共同愿望。
稳定性此外还指保持社会的稳定。历史告诉我们,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具有高度稳定性的国家,从来人民都是安土重迁,安居乐业地从事经济建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对于今天的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都从反面揭示了这个道理。由于不能够保持社会的稳定,在这些国家中引起了矛盾激化、社会动荡、经济滑坡等全面的倒退,这将使这些国家的人民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这也使我们认识到我国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高明之处。这次改革中经济先行,使我国首先获得生机活力,满足人民的愿望,在此基础积极稳定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正可谓“一江春水好行舟”。
改革开放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充满了活力。这种高度的活力性正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相伴而来,是旧体制所无法容纳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极富生机活力与创造性的伟大民族,然而,在历朝历代这种创造性都被用于无尽的混乱与内斗之中,无限的生机被窒息了,社会也停滞落后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东风,吹开旧体制、旧观念的坚冰,使人们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在中华大地上,以一泻千里之势浩荡奔涌。人们纷纷从政治斗争、无所事事、浑浑噩噩中脱身出来,投身到经济建设的浪潮中去。于是形成了活力与干劲的空前高涨。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充满活力性是与改革开放紧密相连的。实践证明,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挫折,修正闭关自守的失误,才可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历史也表明,任何一个走向盛世或处于盛世的朝代都是具有开放性与兼容并蓄的,而闭关自守只能导致系统自身生命力的退化。
活力性使中国获得了前进的动力,而稳定的政治路线与社会环境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内气候,对“十年动乱”与苏东剧变的反思,使人们认识到,前进与稳定将是不可分割的,共同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核心。这将是多难的中国走向新生所必须遵守的根本原则,这也是历经坎坷的中国人民面对历史的挑战所采取的最富有智慧的应战方式。
在走向21世纪的繁荣昌盛的中国,人们追忆着他们所经历过的苦难,同时勾勒着美好的未来,而萦绕在人们心中话题的中心依然是:中国的现代化问题。
人们知道,以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与参与意识为主要特点的现化代是一场大型的文化变迁,它要以民族传统文化的改变,旧的社会结构解体乃至人格的演变作为代价。这种富有进步性与挑战性的文化变迁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气势磅礴,来势凶猛,迅速吞噬了一系列的传统社会,中国正是其一。这场变迁,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亘古未有。它不仅包括物质上、制度上的变更,而且还涉及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理等方面的改观。它为时之长,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空前的,如今世界上发达国家早就完成了他们的现代化进程,并吹响了后现代化的号角。而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依然在现代化的征程上跋涉着。而现代化的成效则决定了我们的未来。
一般认为,中国的现代化主要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器物的现代化,也就是经济生活现代化,它以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为特点,是现代化内容中最引人注意、激动人心的方面,它的成果也易于明显地表现出来,并得到人们的认同。经济现代化还对现代化的其他内涵具有重要的影响。其次,是制度的现代化,如行政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现代化等。如果说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最终目标,那么制度的现代化就是经济现代化的制定者与维护者。在各项制度当中,政治制度与行政制度占据突出的地位,对一国政党生活有着首要的影响。今天,与人们回顾十年浩劫,发生历史会不会重演这样的疑问时,总会引起人们对于我国的政治制度的反思,产生健全、发展我国的政治制度的强烈渴望,以保证它不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以便人们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的建设。中国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必须在继承我国的传统政治文化的合理成分和保持我们党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广泛吸取其他各国政治制度方面的合理部分,打破旧的集权式的体制,革除其中的封建落后的因素,培养新型的政治机制。再次,是文化的现代化。现代化的目的之一,是要建立一种新型的文化。我们知道,文化中包含着民族精神,这是其中最顽强、持久的东西,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并强烈地影响着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文化的形成和重建,都要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因此文化的现代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至为复杂、精微而伴随着痛苦的浩大工程。
迈向21世纪的中国人很清楚,不解决好这三方面的难题,新世纪展示给他们的也许将是一幅黯淡的图景。然而,中国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已经给中国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变,中国正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将不断加速前进着,困难难不倒她,障碍阻不了她,那新希望的曙光已经开始照耀了她。
让我们再把视线收回天安门,它如一位超越时空的历史见证人,向人们传育着它的近600年历史,诠释着无尽的未来。曾几何时,天安门它象征着封建帝王的专制统治及他们的骄奢淫逸和腐朽堕落。曾几何时,它如一座春风难度的堡垒,顽强地抵制着新文明的侵袭,凝聚着多少遗民孤臣的血泪。而又曾几何时,多少先贤忠烈,为了它的新生而引刀成快,血沃中华。直到20世纪中叶,一个响绝千古、震撼人寰的声音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个声音在历史上久久回响。后来,中国终于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充分利用了发展的契机,取得了一日千里的发展势头。如今,回顾改革开放十多年中国的巨大飞跃,紧紧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在稳定、团结、踏实奋斗的基础上,我们有充分的理由预言:新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而明天的辉煌壮阔也将证明这是虎虎有生气地迈向灿烂未来的中国的最豪迈宣言。
天安门不再神秘莫测,它将变得更加开放,天安门也不再只是威严、庄重,它更多的是欢快和朝气蓬勃,它不仅是政治权力的象征,而且带有更多的经济功能。当各种中国的或外国的高楼大厦、购物中心、豪华宾馆林立在天安门周围之时,我们有理由设想:在未来的天安门广场上将出现一幅传统与现代化交融,中国优秀文明与西方先进文明合璧的迷人景象。
这是未来与历史对比的激动人心的画面。如同一面巨大的反差镜,跨越时间的分割,向世人预示着21世纪中国的美好前程。
(摘自《国都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