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工薪族持家女人来说,储蓄一直都是她们唯一的理财方式,只要手里有了余钱,就往银行里一存。这种方式在理财产品层出不穷的当下,被很多人批判为过于保守。加之前文所说的,利率抵消不了通货膨胀,钱放银行等于是缩水的现状,储蓄就更不受人欢迎了。
事实上,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放弃储蓄。
首先,储蓄是理财的第一步。储蓄之于理财,一如万丈高楼下面的地基。因为,要让钱生钱,首先要有钱拿来生才可以。而最初拿来生钱的钱,是需要靠积攒、储蓄得来。再大的财富也都是由小财富积累而成,没有平时的一点点积累,就不可能有大笔的资金去进行大的投资。只有每月坚持不断地存储资金,理财规划才能确保一步步顺利进行。
其次,理财过程中,无论你手里拥有多少股票、基金、房产、期货,也无论你正计划拿出多少钱投入资本运作中,都不能忽视甚至抛弃储蓄这一理财方式。因为,居家过日子,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遇到点什么事情,倘若家里有人生病、孩子上大学、生意需要资金周转……种种需要大额支付的突发事件摆在面前,那些理财产品要变现总是需要时间,这时候如果银行里有一笔储蓄,就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取出来从容应对。
卡耐基说:“一个人应该学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存钱。”计划储蓄,未雨绸缪,这是一个人学会理财,经营幸福生活的优秀习惯。
那么,如何计划储蓄?对于那些初入职场,月薪少得不足以节余下来用于储蓄的女孩子,还有那些不懂得节省,月月花光薪水的“月光族”、“写字楼女贫族”来说,让她们有计划的储蓄,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更有大多数虽然也懂存钱也在存钱的女人,也很难做到有计划的存钱,她们只是遵循除去日常支出,有多少余钱就存多少,多剩多存,少剩少存,不剩干脆就不存的原则,毫无计划可言。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从改变观念入手,要懂得计划储蓄是一项任务,是生活的保障,必须要完成,甚至是要强迫自己去完成,从而从心里重视它,然后想办法完成它。
其次,要制定科学的储蓄目标。要根据自身收支情况,通过计算得出一个每月储蓄的明确数字,然后每月按照此金额进行储蓄。需要指出的是,这个计算过程是有学问的,有人按“收入—支出=储蓄”计算,有人按“收入—储蓄=支出”计算,或许你会说,这不是一回事吗?三个数字都是一样的,怎么算不行?回答:不是一回事。按第一种算法,支出是可变的,没有压力没有条条框框限制,这个数字有可能无限增大,那么得数“储蓄”就有可能是“0”,甚至是负数,那些月光族和贫族就是最好的例子;而按第二种算法,预先计划好每月储蓄多少,这个数字不可变,那么得数“支出”也就随之有了固定的数字,从而使得“储蓄”这一项的数字有了保证。而支出有了预期的数字限制,这一个月花起钱来就懂得节制,就懂得不能超支。这还是一个在校的经济系大学生给我讲的,听来很有道理,所以印象深刻,在这里拿来跟大家分享。
当然,你也不能为了增加储蓄这项的数字,而无视现状地一味压缩支出。我们不能因为储蓄而降低生活质量,那样的话,我们岂不是成了“葛朗台”?也就失去了储蓄、理财的乐趣和意义。办法有的是,比如开源,做兼职、搞副业,当然还有理财,拿钱生钱,反正有很多种增加收入的办法。
有了这个储蓄的数字,那么接下来,每月发了工资,第一件事就是先去银行存够这个数字的钱。这是“储蓄优先”原则,有利于控制你的消费欲望。这一点对于月光族和女贫族来说,很实用。先强迫自己存一部分钱在银行,然后“命令”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取出来花掉。
此外,很多时候我们会有一些计划外的收入,比如奖金、分红、亲友给的红包、稿费等等,别拿了钱就呼朋唤友去大吃大喝,赶紧存到银行户头里。还有计划支出但最后节省下来的钱,也要及时存起来。比如,你本来打算请朋友到饭店吃饭,但最后改在家里,那么在家里吃的成本肯定比在饭店吃要低,事后一算此举省了300元,好,到银行存上300元。这些钱看起来很零散,如果放在手里,都不知道干什么用了,丝毫感觉不到多出来的价值,但如果存进银行,聚沙成塔的道理你我都懂,长期坚持下来,银行卡上的那个数字会让你有“惊艳”感。这笔计划外的存款会让你的富有感格外强烈,尤其当把它们派上急用的时候,发挥出价值的时候,你会真正感受到储蓄带给自己的便利和甜蜜。
计划储蓄,贵在坚持。1元钱不多,但每天存一元,坚持10年,账户上就会有多于3650元(还要加上利息)的资金。要让计划储蓄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而且是陪伴自己一生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