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千面,各有不同。哪怕一母所生之双胞胎,其生活习惯也有差异,更何况原本陌生,生活在不同家庭的男女。
结婚后,女孩子和丈夫以及丈夫的家人生活在一起,肯定会遇到太多太多和自己原生家庭习惯不一样的问题。有不同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面对这些差异。我接听过无数这样的求助电话:“我实在受不了老公一家人的生活习惯,怎么办?”“真想和老公离婚算了,他们家人的习惯太难让人接受了。”
只因为不习惯丈夫家人的生活习惯就产生离婚的想法,当然是不可取的。明智的做法是,努力去理解和适应。实在有违科学的习惯,自己实在难以接受,可以不着痕迹地,耐心去改变它。
婚姻要和谐,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加上适应这门课程。新婚伊始,有一个长短不一的磨合期,在这个磨合期里,两个人要互相迁就,互相适应。固执地坚持自己的个性,强调自己的习惯和自由,是对婚姻的一种伤害。适应对方,不是委曲求全,不是放弃自我,而是巧妙地将自我融入新的家庭生活,从而实现融洽相处,和谐相伴。
适应家人的习惯,要用尊重的心态来对待差异。很多习惯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是一家有一家的生活方式,不能拿自己家的方式来作为评判好坏的标准。在尊重的前提下,适应的过程中就会少了很多不甘和委屈的心态。
对差异还要少限制多包容。想想我们自身是不是也有很多习惯,需要家人去适应?你在挑剔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挑剔你。你限制别人,自己也会多受限制。很多时候,家人习惯上的差异并不会过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质量,不必过多的在意。
我的同事明华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她婆婆家在距离我们居住的城市100多公里的乡下,每隔一段时间她和老公会回去看望他们。每当他们回去,公婆就会将散住在周围的儿子闺女都叫回来,一家人吃个团圆饭。这本是件让人开心的事,可是婆婆家有个规矩,男人喝酒的时候,女人是不能上桌的。于是乎,就出现这样的场面:婆婆领导着女儿媳妇在厨房忙上忙下,公公率领着儿子女婿喝茶抽烟打牌;等女人们七手八脚将各色菜肴端上桌,男人们就开始喝酒吃菜,女人们则聚首在堂屋,唠家常的同时,还要关照着饭桌,端茶倒水拿牙签递纸巾。等男人们酒喝足了,吆喝:上饭吧。女人们才正式坐到饭桌前,全家人开始吃饭。而这时候,盘子里大多只是汤汤水水了。明华愤愤,都什么年代了,居然还这么歧视妇女?
最初她接受不了,跟老公抗议,要老公回家说,同意女人们都上桌一起吃饭。老公说:这是规矩,大家都在遵守。父母不说改,哥哥姐姐不说改,我作为家里最小的,不能带头说改。明华一肚子气,跟他大讲妇女翻身得解放、规矩是人定的能定就能改、过去男人还扎辫子呢现在都改了,女人不上桌的规矩也一样能改……但老公就是不肯开这口。明华还是懂得人前要给老公留面子的道理的,所以,老公不回家说,她也不好跟公公婆婆提,只能忍着。但每次回去心里都愤愤的,不开心。
一次跟我们当地妇联主任一起吃饭,一论才知道妇联主任的婆家和明华的婆家在一个镇子。于是说起这个吃饭的规矩,妇联主任说,她回家也不能上桌的。尽管在城里,她和男人一样工作起来风风火火,喝起酒来豪气冲天,但回到婆家,就得做一个上不了桌的小媳妇。明华问,你心里不委屈吗?能接受吗?妇联主任笑:想开了就不委屈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了他就随他家的规矩。这个规矩于我们的生活有多大影响?少吃一口菜会缺什么?我们回家的目的是看望老人,和家里人说说话,上不上桌吃饭,这个目的我们都达到了。况且,在堂屋我们和婆婆、妯娌、姊妹聊得更欢畅,多好的事啊。
明华心里豁然开朗。再回婆家,她没有那么多怨气,也逐渐想得更明白了:何必上纲上线去评判一个习惯,一个规矩呢?当地所有的女人都视为平常,自己何必给扣上一个“歧视妇女”的帽子?入乡随俗,一个月回来一次,不必为这影响不到大局的小习俗动气上火的。倘若自己拧着劲要家里改变,公婆固守观念不肯改,自己会更上火;公婆碍于她的面子改了,他们心里也未必没有疙瘩。所以,莫如理解着去接受。
如今她和老公结婚十多年了,这个规矩依旧在,她早已经适应了。
每个人都有适应能力的。想想我们从上小学到上中学、读大学,从离开家到独自在外闯荡,需要适应各种陌生环境,适应各种陌生的人和事。结婚了,要我们来适应家里人的习惯,又有何难?
当然,如果有的习惯实在有违科学,需要改变它,也要记住不可操之过急,要有耐心。毕竟一个人的习惯是长时间养成的,要改变它,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要多沟通,在尊重的基础上耐心地督促,而非指责。与此同时,也要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某些不好的习惯,自己先行一步,修正自己身上让家人不能适应的坏习惯,相信家人会感受到你对这个家的爱,从而影响他们去做出改变。一家人一起为了减少差异,走向和谐而努力,婚姻生活自然会很快度过适应期,进入稳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