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谈话要注意场合和身份,根据场合把握说话的分寸。根据不同的情况,场合可做多种分类,而每一类别,对说话的风格都有不同的要求。
所谓入乡随俗,注意适应性,就是说,我们在说话时要适应时间、场合以及自己的身份,否则,就会影响表达效果,也达不到交际目的。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是什么身份说什么话”。生活中,人是各种各样的,因此,他们的心理特点、脾气秉性、语言习惯也各不相同,由于这个缘故,也就决定了他们对语言信息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女人要注意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不能用统一的、通用的标准语的说话方式来交流。
《战国策》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
卫国有一家人去娶新媳妇,新媳妇一边上马车,一边指指点点地问婆家的人:“车辕两边的马是谁家的呀?”赶车人说:“是借的。”新媳妇听了这话,忙对赶车人说:“轻点打它,也别猛抽那驾辕的马!”
马车到了婆家门口,伴娘搀扶着新媳妇下了车,新媳妇又指手画脚地对伴娘说:“做完饭,要把灶里余火弄灭,不然,会失火的!”
当新媳妇走进院子,看见当路的地方有个石臼,连忙说:“快把它搬到窗户下面去,在这儿会妨碍走路的!”
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笑话她。
这位新媳妇从上马车到进婆家门,一共讲了三次话,从这三次讲话的内容来看,都是很有道理的,而且非常重要。第一次,嘱咐赶车人不要猛打驾车的马,因为马是借来的,所以应该倍加爱惜;第二次,吩咐伴娘做完饭后要熄掉灶里的余火,新婚之夜,宾客乱纷纷的,稍有不慎,引起火灾,就会乐极生悲;第三次,指使仆人将妨碍走路的石臼搬到窗下,以利行人往来。可是,为什么人们要笑话她呢?原因就是她说这些话时没有考虑具体的场合与身份。她的三番话,若是在娘家说,人们会觉得她是个很体贴家人很会过日子的好姑娘;若是结婚三天之后再说,人们则会称赞她是个善于持家的好媳妇。所以虽然新媳妇的话说得很合情合理,但因说的场合不对,所处的身份不同,却受到了别人的嘲笑。因为按古时候的风俗,新媳妇进门三天之内是不能多言多语的,何况是在大喜之日呢?
由此可见,时间、场景和身份对说话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就得注意要使我们所说的话适应时间、场景和身份的要求。说话是要有对象的,对牛弹琴,无论说得再精彩也是没用的。只有女人根据实际情况,一点一滴地了解对方、熟悉对方,才能够尽其所能地施展自己的言语魅力。这对于所熟悉的人是容易做到的,但对于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女人应该做到:边看边说,察言观色,巧妙应答。
(1)看面部表情。
一个人心灵中的每一项活动都表现在脸上,刻画得很清晰、很明显。有时人口头表示赞同,但他的眉头却不知不觉地紧皱了起来,或者他的嘴唇突然紧闭,而且嘴角向下撇。这些表情恰恰是内心不愉快的流露。因此,他口头上的赞同其实是言不由衷的。
(2)看身体表情。
几乎每一种体态、每一种动作都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都在表现着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假如谈话的人双脚开立,双臂交叉在胸前,这就表明此人怀有某种敌意,他在自我防卫;而当他不仅双臂交叉,而且双拳紧握时,那就是说他不只是在自卫,而且要进攻了。又如一个谈话者常常摊开双手,这表明此人是真诚坦率的,对人毫无提防之心。
(3)看语言表情。
与人交谈时,女人不但要看他说什么,而且还要看他怎么说。这就要从对方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腔调等听出他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是因为说话声音的种种变化不但表现一个人的性格,而且能够表明一个人的情绪与心境。例如急性子的人说话节奏快、声音响亮;慢性子的人说话节奏缓慢,声音低沉;忧伤时的人语速慢、声音低、节奏平缓;而兴奋时的人则语速快、声音高、节奏强烈等。
“看人说话”主要是注意捕捉上述三种表情。从这些表情变化中女人便可随时猜度对方的心理状态,透视对方的心理需要,然后随时调整自己说话的内容与方式,并透过巧妙机智的言语获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现实生活中,因为不了解对方的性格、志趣或者没有猜准对方心意而无意引起对方反感,甚至伤害对方的事是屡见不鲜的。对一个做事雷厉风行、说一不二的人,你却慢条斯理,沿着羊肠小道跟他“绕圈”,只会让他不耐烦甚至躁动发火;对一些优柔寡断的人,你也采用优柔寡断的态度与他交涉,常常会因为表达含糊,词义暧昧而使交易告吹;如果你的领导是个呆板而不懂幽默的人,你最好不要对他开玩笑。假如你偏用幽默的言语跟他讲话,他可能会以为你对他不够尊重,同时也会认为你不够稳重!对一些爱露锋芒的人,你若任他肆意妄为,你们的交往可能会由于你们之间产生相互警惕以至嫉妒而遭失败。对一些“假正经”(心里想的跟嘴里说的相反),你若真跟他“正经”,那你可不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错估对方的性格特征,会使交往受到阻碍。这方面处理的一个基本原则是采取与对方性格特征相反的态度。不过,这只是个基本点,要参考着用,如果对一个生性懦弱的人采取强硬的态度,当然会遭到对方的反感。许多事实告诉我们:如果你没把握住对方的性格,交往必将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所以你务必留意。
所以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因人而异”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就会犯“对牛弹琴”的错误。
在一般情况下,运用“因人而异”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性别的差异。对男性,需要采取较强有力的劝说语言;对女性,则可以温和一些。
(2)根据年龄的差异。对年轻人,应采用煽动的语言;对中年人,应讲明利害,供他们斟酌;对老年人,应以商量的口吻,尽量表示尊重的态度。
(3)根据地域的差异。对于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所采用的劝说方式也应有所差别。比如,对于我国北方人,可采用粗犷的态度;对于南方人,则应细腻一些。
(4)根据职业的差异。不论遇到从事何种职业的人,都要运用与对方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关联较紧的语言与之交谈,对方对你的信任感就会大大增强。
(5) 根据性格的差异。若对方性格直爽,便可以单刀直入;若对方性格迟缓,则要“慢工出细活”;若对方生性多疑,切忌处处表白,应该不动声色,使其疑惑自消。
(6)根据文化程度的差异。一般来说,对文化程度低的人所采用的方法应简单明确,多使用一些具体的数字和例子;对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则可以采取抽象的说理方法。
(7)根据兴趣爱好的差异。凡是有兴趣爱好的人,当你谈起有关他爱好的这方面事情时,对方都会兴致盎然,同时,对你无形中也会产生好感。因此,如果你能由此入手,就会为下一步的劝说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