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08800000003

第3章 人的心理与行为研究

人类的任何行为都不是无理由发生的,是一种隐藏的心理活动给予指示而发生的人的心理活动,都会从你的行为得到解释和表现。人们对人心理的观察分析也正来自于人们表现在外部的行为。心理的表现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研究人的外部的行为,才可以更好地去规律化分析和揭示他人的内心活动。

第一节 行为与社会行为

一、社会行为的概念

什么样的行为是社会行为?有的人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所以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社会行为,即使是人用来满足自己的饥渴的行为,也打上社会的烙印,因而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社会行为。但是如果人的行为都是社会行为,那么当人们的手碰到火而缩回,是社会行为吗?这只是一个生理反应(本能)。人的行为不一定全都是社会行为,社会行为仅仅是人的行为中的一部分。

人的有些行为属于社会行为,有些则不是,人还有一些引发别人的行为或对别人行为作出反应的行为。人的行为的本质是社会行为,这和动物行为有根本的区别,即使是人的某些腺体反应(呕吐、便秘)也可以由社会情景引起的紧张状态而发生。

从分析的角度看,后一种观点也有一定的道理,狗的行为刺激人,引起人的恐惧导致逃跑,人的行为刺激狗,狗逃跑或攻击,那么这个行为也不是社会行为,是由社会情景引起的紧张状态而发生的行为。

社会行为究竟是什么?它的标志、特征又是什么?社会行为是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特别是在人际关系中产生的,由心理现象所支配的,并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的行为。可以明确地看到,人的社会行为的标志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即人际关系。小孩把玻璃杯打破了,他因害怕而哭,因为妈妈要打他、训他,他可以立即承认错误再收拾,可以撒谎说是猫打破的,也可以将碎片扫到茶几底下,从他的行为中可以明显看到人际关系。这种行为就是社会行为,他意识到了自己和妈妈的关系。

二、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的关系

有人认为社会行为就是社会心理,用社会行为就可以取代社会心理,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将这两个概念混淆同用,或用一个替代另一个都是错误的,对于科学来讲是不严谨的。那么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的关系如何呢?

首先,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是密不可分的,它们是同一现象的两个方面。社会行为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反映社会关系的心理,是反映人与人关系的心理表现,所以没有社会心理就不会有社会行为;同样,社会行为是社会心理的客观表现,没有社会行为就无从了解社会心理。但并不是说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是一对一的关系,同一种社会心理状态往往引起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而相同的社会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心理所引起。比如,有的同学见到自己的老师会产生一种躲避行为,这种行为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甲、乙都躲开,但动机不同,甲可能对老师有意见,乙可能怕别人嘲笑自己讨好老师等。不论怎样,社会行为都是由社会心理引起的,而且任何社会行为、社会心理都是在人际关系中、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交往过程中产生的。

其次,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又是相互区别的两种现象,表现在社会心理上是内隐的活动,是主观的、在头脑中的,而社会行为是外显的活动,客观存在的、物质的东西(社会行为是可以被人直接看到、觉察到的现象,而社会心理是看不到、觉察不到的,它往往通过人的社会行为这种外显的活动去观察和说明人的社会心理)。

不是产生一个心理,就产生一种行为,有时一个人可能有某种社会心理,却没表现出相应的行为。这种心理对人的生活、人际关系不可能产生什么影响,但是一旦某种心理转换成行为,那么这种行为就构成了社会物质生活的一部分,就构成了一定的社会责任,人们就必须去研究。

因此既要研究社会心理,也要研究社会行为,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深入了解社会行为产生的原因,以便使人们把对社会心理的研究所获得的事实和理论应用在调解、控制和预测社会行为方面,促进正确、有益的社会行为产生,避免错误、消极的行为产生,为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服务。

第二节 社会行为的各派理论研究

解释社会行为的各派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它的派别很多,主要表现在对社会行为的解释上,他们以各自的理论对社会行为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也产生了分歧和争论。了解各派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各种具体研究及其性质,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是完善的,只有通过对各家理论的了解,才能对其进行鉴别,吸取完善的理论,摒弃不正确的东西。了解各派理论还有助于人们进行科学研究,为研究提供目标和方向。因为理论具有指导性,能使人们找到和发现科学研究中需要填补的空白,同时理论具有概括性,可以使各种研究摆脱零散性和偶然性。

一、理论涉及的概念

(1)强化:经过反复学习某种行为使之成为自己熟悉的、习惯性的行为,也指奖励、社会肯定。

(2)刺激:与“反应”相对,凡作用于有机体并引起反应的因素都称“刺激物”。

(3)反应:与“刺激”相对,泛指一切有生命的物质在受到周围环境条件刺激时,所产生的变化状态。

(4)社会相互作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一种社会环境中所发生的相互作用,可以是在个人之间进行,也可以是在团体之间进行。

(5)参照群体:也称榜样群体或标准群体,是指将某个群体的意识、目标和行为规范,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导和评价社会现象的准则,以此作为参照,这个群体只是人们心目中想象的群体,并非真实存在的群体。例如,文学艺术中的榜样或典范,想象中的“英雄形象”。

(6)本能:它是动物遗传的,具有保证个体和种族生存的复杂的反射活动。人本身具有的一些活动不是经过后天学习的。

(7)人格:人格也就是个性,是指在个人的生理基础之上,受到家庭、伴侣、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的影响,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和个性所不同的是,人格显示个体之间行为的风格差异,人格也指人的尊严、自尊心。

二、解释社会行为的各派理论

1.S-R(刺激—反应)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的获得是S-R之间牢固连接的结果。这一理论运用到社会心理上指社会情况、现象不断刺激、影响人类,使人类不能再依靠常规和习惯来反应外界的刺激影响、适应社会的要求、解决社会的问题,而是要通过不断学习对变化着的外界作出适当的新行为、适应生存的新方式和扮演适合社会生活的新角色。下面介绍三种在社会心理学方面关于这一理论的运用。

(1)模仿论。创始人为米勒和多拉德。他们认为人类特别是儿童的社会行为基本是通过模仿得来的,而模仿本身也只能通过学习得到。他们认为人有两种行为:复制行为(指一个人忠实地按另一种方式去做)和依样匹配行为(指一种可按照“榜样—追随者”行为来做的行为。追随者依靠榜样的行为为自己追随的行为,以榜样的行为作为指导自己行为的线索,使自己得到报偿,如所追随的行为得到社会公认、好评。

(2)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是班杜拉和沃尔特斯。这一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道德行为、抗诱惑等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也是可以改变的,决定人的社会行为是环境、社会文化、人际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强化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可以由观察他人行为而去学习,被观察的对象被称之为榜样。一个人的观察学习往往是看到他人的行为受到强化,就会去模仿,并作出同样的行为,这种模仿行为往往表现出延宕性。

延宕性是指如果儿童看到、学到了榜样的行为,那么他有时模仿这个榜样,有时不模仿。他模仿这个榜样是因为这个榜样受到奖励,如果这个榜样受到惩罚,他就不去模仿这个行为,但不能说他什么也没学到,只是没有立即表现出来,而是拖延表现,这就是模仿行为的延宕性。比如,小孩甲看到乙打人,被罚站。他学会了,但没有当时表现出来。因为这样做要受到惩罚,等到他与别的小孩发生冲突时,虽然明知道要受罚,也照学会的方式打人。

(3)社会交换论。这一理论是由社会学家乔奇·霍曼斯提出。他采用经济学的观点解释社会行为,认为社会行为不仅是物质商品交换,而且还是诸如赞许、声望等非物质的交换。这一理论认为人类的各种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报酬和代价的关系。就是说,要是一个人在社会互动中给予别人多了,那么就要想办法从别人那里多取点儿作为报酬。所以,人们总是试图保持账目上的平衡,和别人打交道时从一种关系中得到的可能是报酬,而别人付出的可能是代价。在社会互动中个人总是千方百计地不让他人取得比自己大的报酬,如果我得到的少,他得到的多,那么这种互动就不会继续下去。除非双方都得利,否则任何交换都无法进行下去。但是,在社会互动中一个人的行为给另一个人带来了好处,迫使其作出互惠行为,使双方得益平衡(相互得益),形成一种公平关系,这样人与人的相互作用就会继续发展下去。因此有人将这一理论称为社会公平理论。

随后,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又发展了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他们认为如果互动的双方都感到自己所得大于所失,那么两者的互动就能够维持。假如其中一方感到所得小于所失,那么两者的关系就不会继续维持下去。

2.角色理论

这一理论出现较晚,但不够成熟,是行为科学中新的理论倾向,是从人类学、社会学、行为学中共同产生的。

(1)角色的含义。角色原来是戏剧方面的通俗名词,大约到20世纪30年代,社会学家米德、莫雷诺、人类学家林顿以及心理学家纽考姆在他们的学术讲演和著作中引用了角色这个词,才使其成为学术概念,而且被引进入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领域。因为它跨入各学科领域,所以其意义显得十分含糊,随着学者所持的学科立场不同,含义也有所不同。台湾学者郭为藩对角色的定义归结为以下四点:

1)角色是由一套结构性的行为模式或一组行为模式所表现的。

2)角色涉及某一类人共同的行为特征,而不是个人的行为特征。通常角色代表具有某种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共同的人格属性和行为特征。

3)角色是在社会互动中表现的。

4)角色所涉及的行为期待,代表社会结构的部分。

根据上面的定义,可以了解到角色是一个概念化的社会单位,是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所不可避免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是被社会群体所期望、许可的,而且与其他角色形成互补的、双向的关系(有老师,就有学生)。严格来说,人既然要从事社会生活,就不能离群索居,必须扮演各类角色去从事社会所赋予的任务。人生只是一连串的角色扮演(行人、顾客、学生、恋人……),每个人如果要想做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的社会成员就必须学会角色的扮演。角色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只有角色存在,没有人的存在,一个人注定要走向死亡,然而角色却亘古长存。

(2)角色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假说。角色理论和其他理论相比,发展得不够成熟,因而只能看做是联系松散的假说网络和一套相当概括的理论。同时,角色理论和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弗洛伊德强调个性,个体内部自身的决定因素,而角色理论不考虑社会个体化因素,只是企图按照角色(角色期待、角色需求、角色技能、角色冲突)在社会相互作用中参照群体的作用表示人的行为。

要扮演角色,就要学做角色,就要对所扮演角色的种种行为与标准有准确的概念和认识。

1)角色学习指两方面的学习:

①学习角色的责任和特权。学做角色,应尽什么义务,拥有什么权利。

②学习角色的态度和情感。比如,一个领导应该学习怎样做好工作,不断体验上级的意图,关心下级的需要,从而巩固被肯定的行为方式,摒弃被人讨厌的角色。

2)角色期待通常指在特殊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殊身份地位的人所表现的行为模式和适当的行为指责。角色期待是下面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且在个人没有正式演出这个角色之前就已经规定好了。

一个人的社会行为是由他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决定的。比如,某人在有什么样的地位、身份、扮演什么角色,别人就会期望他以这个地位的人应该有的行为方式来行动。被期待的行为是一种社会规范化的行为。角色期待就是他人对自己提出符合其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也必须领会他人对自己提出的希望。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别人对他的期待,那么就达不到角色期待的效果(学生这个角色,人们对他的期待就是上好课,德、智、体全面发展,如果他上课的时间在街上闲逛,那么他所扮演的学生这一角色期待就没有达到期待的效果)。所以,一个人为完成期待的角色,就必须知道自己所充当的角色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模式,这一点正是他根据周围人的期待而得到的。

3)角色冲突指某个角色在内心产生的冲突所发生的内在矛盾。

①角色间的冲突:当一个人同时兼有几个互不相同的角色,并且感到自己无法满足各方面的人们对自己的要求期望时,就导致了角色间的冲突(妻子期望丈夫爱惜身体,能干多少干多少,而领导期望她的丈夫多干些,丈夫要么服从妻子的劝告,要么服从领导的分配)。

②角色内的冲突:当一个人处在某个角色地位时,不同的人对这个角色会提出不同的期待和要求,这样就导致了角色内的冲突(对于学生这个角色来说,班主任要求其上课,而父亲身体不适,要求其回家)。

③角色人格和真实人格:一个人真实人格和所扮演的角色人格要求的人格会有不一致的情况(管理干部职业要求干部善言、头脑灵活、反应敏捷,如果真实人格不爱讲话、沉默、反应慢,就产生了角色人格和真实人格之间的冲突,导致管理干部没有能力完成其角色的任务)。

4)镜中自我:人们知道镜子给自己一种实际形象,通过镜子可以很实在地看到自己的样子和所作所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你代表着其他人看着你自己的形象,镜子中的“我”也就是通过镜子引起的自我意识。这里的镜子指他人,并非是指自我感觉。

进一步说,一个人如果不能适当地认识本身的角色,那么他的行为就偏离了别人对他的角色期待,这时就会引起别人对他的异议和反对。因此,这个人往往会从参照群体中、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看到自己,从而出现镜中自我。这个观点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来的。他指出儿童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脸色来了解自己的,一个人对自己所形成的观念是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中形成对自己的看法。一个人周围的参照群体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他所表现过的事情。通过别人的反映和态度形成的自我观念就是镜中自我。他人的态度行为给另一个人带来相应的活动。镜中自我有三个因素:想象他人心目中的自身形象、想象他人对这个形象的评价和由这个形象而产生的自我感(骄傲、得意、惭愧、自卑)。

3.精神分析理论

这一理论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创立的,是作为探讨精神治疗的一部分发展起来的,在对社会的适用性上有很大价值,猛烈地冲击了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如同哥白尼发现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一样,弗洛伊德的发现使我们知道,人竟然和潜意识及不能控制的性本能生活在一起,这个冲击使人们对人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1)对人和社会的看法。这一理论对人和社会的看法如下:

1)它把人看做是一个能量系统。好比人是一个水利系统,人的能量可以从系统中流出来,也可以从系统中转移出来,同样也可以用堤把能量阻拦起来,人用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能量是从用以性本能的能量上抽出来的。如果能量在某个通道上受阻,就要寻找另一个途径来释放能量。人类所有的行为目的在于享乐,在于能量的释放。

2)人和动物一样,行为受本能策动,而本能的本质就是性和攻击。性的本质和攻击本能不能时刻表现出来,如果表现出来,就会与社会发生冲突,这是不允许的。它的表现要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不能随便去寻找各种欲望的满足。弗洛伊德认为本能和社会冲突的一种结果导致社会的科学活动,全部文化都是性和冲动本能的表现和升华。另一种结果导致痛苦和神经官能症,这是由于本能得不到释放、受到限制的原因。

(2)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如下:

1)他认为人格的发展主要有两方面:个人以生理的发展为基础,经历着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强调早期经验对于成年后的一切行为的重要性,即童年时期的经验对成人的人格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他认为5~6岁是人发展最重要阶段,决定人一生的人格发展。总之,他指出童年时期对今后人格发展起决定作用。

2)人格的组成部分及其协调。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的,这三个部分代表了不同的层次。

本我:(本能)代表人的生物本体,是一切行为能量的来源。人们为了寻求兴奋、紧张而产生能量释放,依据快乐原则来活动。本我就好像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想要什么就必须得到什么,无法忍受挫折,不顾现实去寻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本我是不讲道理的、冲动的、盲目的、自私的、非理性的,怎样快乐就怎样去活动。

自我:自我是人格活动中枢部分,是本能得到满足的手段。自我的功能是根据现实的原则和超我的要求来表现和满足本我的欲望的。自我是理智的,可以寻求适当的方式来满足本我,又为社会所接受,使得本我需要的冲动在社会规范下进行。

超我: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文化、道德部分,代表着社会行为。它一部分是良心,另一部分是自我理想,超我的功能在于控制行为,使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而且对好的行为进行奖励,使人产生骄傲感;对不好的行为进行惩罚,使人产生罪恶感、自卑感。

本我、自我、超我之间是互相协调的。如果本我想随便活动、与社会产生冲突,那么自我就对冲突加以适当的处理、调查,使冲突中的紧张、不愉快得到缓解。一般它的处理和调整采用自欺欺人的方法蒙骗自己,或以篡改事实、歪曲事实的手段欺骗和安慰自己。也就是说,自我相当于一个自我防御机制,当本我与社会冲突时,就以掩饰、压抑、补偿、宣泄等方法调节冲突,使之不至于造成心理变态、焦虑和紧张。

3)人格理论和心理学。社会化过程、家庭结构、社团心理等都受人格理论的影响。规范、服从、参照结构等也是以人格理论中的超我为依据的。人格理论对于心理学的作用在于它指出了个体的欲求及能够意识到的社会文明的冲突,这个冲突影响着个体和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也在于它指出了家庭、社会、教育在儿童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及防止变态心理、变态行为产生的可能性。

(3)新精神分析学派的若干理论。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许多学者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提出了质疑,甚至认为他所谓的本能引起行为,倒不如说是社会制约的结果。因此,一些学者开始背离他的理论,而建立新的精神分析理论。

1)向上意志和补偿说:这一学说是由弗洛伊德的弟子阿德勒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受向上意志支配。一个人生来就有一种内驱力,它不都是性的驱力,而主要是向上的驱力。这一驱力把人的各方面汇合成总的目标,即优越感,要求高人一等,而且人的一切目的都是朝着一个方面——追求舒服、追求优越、追求成就和自我实现。伴随这种向上意志而产生的就是自卑感,他认为自卑感是人的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或基本驱力。这种自卑感一般与身体缺陷相一致,身残的人感到受别人歧视,那么他就努力去补偿自己的缺陷,越是意识到缺点、软弱,越是奋斗,使其他方面得到发展,得到补偿。这个向上意志不允许人心理自卑,而且时常使人被一种追求优越的精神所支配,去满足一种需要,为战胜自卑和不安全感而进行补偿活动。这个活动永不停止,因此也就促使了人格的不断发展。

2)文化因素说:它是由社会学家霍妮提出的,她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和本能的动力说,而是强调文化因素和社会行为对人的影响。她认为儿童的焦虑基本来源于家庭中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和行为(比如,父母管教太严或行为脾气古怪、动手打骂都可能导致儿童焦虑)。如果儿童生长在缺乏父爱、母爱的家庭中,那么这个儿童就会变得不近人情,不会体谅人,非常怀疑别人对他有敌意,容易发展成精神病型焦虑,但独立性较强。她认为妇女有一种自卑感,认为女不如男也是由社会文化背景造成的。

3)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它是由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本性最初既不好也不坏,有向任何一个方面发展的可能性。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阶段发展的过程,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任务,每个阶段要完成特定的任务都要受文化发展的影响。这个任务包括要解决这一阶段的矛盾,解决得好,会产生积极发展,人格就发展到下一个阶段;解决不好,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就不能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人格也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这八个阶段是:学习信任阶段、成为自主者阶段、自我对羞耻的怀疑阶段、主动性对内疚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阶段、承担社会义务阶段、显示创造反感的阶段和达到完善阶段。

4.格式塔理论和认知理论

格式塔理论是与S-R理论完全对立的。它的基本假设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S-R理论将人的行为分析成具体的S-R联结,失去了对行为本质的了解,也忽视了人的经验的整体性,而格式塔理论强调从整体的角度、关系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问题。它开始侧重于知觉的研究,后来又观察了动物的顿悟学习和人的创造性思维,提出了心理物理场概念,并且成为了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来源之一。

认知理论:从广义上讲,它是研究高级心理过程(思维、语言等)特别是认识过程的新兴学科。从狭义上讲,相当于信息加工的心理学,即把人的认识看做是信息的载入、变换、减缩、存储和使用的过程,相当于计算机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西方出现的一些人格理论、认知协调理论、归因理论等都是从早期的认知理论、格式塔理论中繁衍出来的。

以下是近期的几种理论:

(1)内隐人格理论。它认为每个普通人都心照不宣地认为别人所具有的一些特点、品格和行为表现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掌握了一个人的一种品质和行为表现,也可以推知他的另一种行为表现。其经典实验研究是所罗门·阿希的关于社会知觉的研究。他给两组被试提供两张描述一个人品格特性的表格,甲组包括聪明、灵巧、谨慎、勤奋、热情等,乙组以上描述没变,只是将热情转换成冷淡。他让两组被试拿到表格后据表格上的描述来想象一个人的品格特征。

结果两组被试形成了对一个人的不同印象。甲组想象这个人慷慨、大方、快活;而乙组想象这个人斤斤计较、势利眼、无同情心。

这说明人们对别人的印象的形成,取决于最重要、最核心的品格特征。它表明人格当中的许多品格是相互关联的(知道这个人勤奋,推断他学习好),而且在一个人的许多品格中,有一个品格起重要作用(中心品格——热情、冷淡就属于此)。人总是从中心品格推断其他品格,因而形成对这个人的印象。这也就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研究的晕轮效应。

(2)认知不协调理论。它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认知系统(或称认知结构)中所具有的各个认知元素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不相关关系、协调关系和不协调关系。正因为出现了不协调关系,人处在认知矛盾中才出现了不舒服、紧张、压迫、不愉快的感觉。

1)认知不协调产生的原因有以下三种:

①由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当两个以上有关系的认知元素之间存在着矛盾时,就产生了不协调。

②认知元素对个人的重要性:有两个对个人都十分重要的认知元素,而它们又存在着不一致的矛盾时,认知不协调程度很大。

③不协调的程度大小还随着处于不协调关系中的认知元素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人类心理产生了不协调,就感到紧张、不愉快,压力越来越大,大到不能承受的时候,人就要努力排除矛盾的因素,来解除、减轻压力,避免紧张、不愉快,从而趋向于一种轻松愉快、舒服的状态。

2)减轻不协调的程度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改变某种认知元素,使它与其他元素之间不协调的关系逐渐协调。

②增加新的认知元素,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系统。

③强调某种元素的重要性。

(3)归因理论。社会心理学家对一些社会现象提出了疑问,如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他比我得到领导更多的宠爱?他为什么在这种场合发笑?等等。他们就要对这些问题寻找原因,探究到底是为什么。归因理论就是对于人们如何理解、解释造成这样一种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探讨,就是寻求某些行为结果的原因。这个理论最早由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近年来得到发展,成为众多外国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

1)归因。一个人总是要对其他人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寻求理解。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这种行为的性质,推论这种行为的原因的过程。

归因理论假设:人们强烈地要理解为什么在自己的生活中会发生某些事情,从而对自己的行为和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他人的活动和环境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和推断。归因现象时刻都在发生,一个人作出某种行为,认知者就对这种行为加以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行为?它出于什么目的、动机?有什么情境压力才作出这种行为?

2)归因理论中的若干主要研究。一个人的行为必有原因,其原因或者决定于外界环境或者决定于主观条件。如果推断一个人的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部力量,那么就称为情境归因。如果推断一个人的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个人本质的特点,那么就称为本性归因。

什么条件下进行情境归因,什么条件下进行本性归因?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的行为有成功的希望时,行动者一般把成功的原因归属于自己,作本性归因;而失败时则是把原因归属于他人,作情境归因。当旁观者看到别人取得成功时,往往把功劳归于外部因素和情境特征,而当看到别人失败时则把原因归属于内部因素和本性特征。

3)凯利的三度理论。他是美国的一个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对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首先,可以从环境来寻找解释;其次,从客观刺激物来寻找解释;最后,可以从行动者和周围情景的关系中来寻找解释。从这三个独立的方面来检验、寻找、解释因果关系,叫做三度理论。要从这三方面进行因果归因,还必须符合下面三个标准。

①特殊性:这个人的行为是否是特殊的,在这种情况下作出这种反应,在另外一种情况下是否以同样的方式作出这种反应。

②连续性:一个人做某件事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不同时间、地点是否表现出同样的行为。

③一致性: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是否和其他人一致,其他人在同样情况下也会表现出同样的行为方式吗,有没有普遍性。

4)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倾向。美国心理学家韦纳通过研究提出了成功与失败归因倾向的三维度模式。他认为应当从能力、心境、任务困难、运气四方面来衡量一个人行为的成败是内部因素造成的,还是外部因素造成的。这四方面可以按内外因素、稳定性、可控制性三个程度来划分。

从内外因素上看,能力、努力属于内因;任务难易,运气属于外因。能力、任务属于稳定因素;努力、机遇属于不稳定因素。努力的程度是可以控制的,而能力、任务难易、机遇是不可控制的。这个模式说明,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可以是内部的或外部的,可以是稳定的或不稳定的,也可以是可控制的或不可控制的。

总之,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表明,人们总是愿意获得胜利、满足和荣誉,从而将成功归为自身因素,将失败归为外在因素。

(4)“控制点”的理论。由社会学家罗特提出的控制点,就是个体在和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中认识到自己生活的心理力量,即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知和定向(行为结果是由什么导致的,行为是由什么决定的)。

1)控制点的类型分为外控型和内控型两种。

外控型:个体通常认为自己行为的结果常常是由外部力量控制的,它可以是运气、机会、命运、权威人士的摆布及周围其他复杂而无法预料的力量。其表现是缺乏自信心。

内控型:个体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活动的结果是由本身所具有的内部因素决定的,这种人有强烈的自我信念,认识到控制自己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是自己的努力、能力、技能,而不是外界的神秘力量,其表现是充满自信。

2)研究“控制点”及其理论目的在于使人们认识到自己控制点的类型,以及两种不同控制点的意义和价值。

外控程度高的人不仅缺乏自信心,而且焦虑、多疑、独断,有更多的攻击性,对社会交往的需求少,对有关的成就活动缺乏兴趣;内控程度高的人能积极探索影响自己生活的各种信息,喜欢向有困难的任务挑战,在失败面前仍然能够坚持,还趋向于有更高的目标和成就。了解控制点的类型可以改变不利的因素,使其向好的方面发展。比如,把外控型转变为内控型能增加自豪感和对未来的期望。了解控制点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改变不利的控制点类型,知道内控、外控对自己和社会所带来的消极的和积极的影响及作用。

一个人的控制点的类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年龄增长和环境改变的。

5.各派理论在分析单位上的不同

刺激—反应理论:只要分别观察行为的具体反应和习惯性表现,就可以了解和解释社会和教育界了。

角色理论:通过观察角色所代表的个人的职能、身份、地位以及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来考察分析、解释社会行为。

格式塔理论强调人的认知结构和经验,注重从整体和直观的综合来考察、解释社会行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人的行为的本质。

精神分析理论:从人格的三个组成部分来作深层分析。

6.各派理论关于人性的设想

刺激—反应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只是按强化原则作出一定的反应而已,通过强化人可以形成各种行为。

角色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由外在的职业、地位决定,扮演的角色不是由个人决定的,而是由外在社会的环境决定的。

格式塔理论:认为人性是积极的、主动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独创性的,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精神分析理论:把人性看做是被本能所控制的,是本能在社会生活变化中的发展和压抑,强调本能和自我,不重视理性。

同类推荐
  • 必玩的数学闯关

    必玩的数学闯关

    《中小学生数学爱好培养丛书:必玩的数学闯关》是《中小学生数学爱好培养》系列之一:为了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同学们能够早日迈入数学的殿堂,我们特地编写了这套'中小学生数学爱好培养'丛书,本套丛书根据具体内涵进行相应归类排列,有数学趣闻、数学密码、数学之谜、数学智力,以及数学游戏、数学闯关等内容,并配有相应的答案,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实用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是中小学生培养数学爱好的配套系列读物。
  • 墙内开花墙外香

    墙内开花墙外香

    站在生命的起跑线上,开始一场人生的马拉松赛跑,为什么起点相同,结局却迥然不同?秘诀就在于学习。学习能够点石成金、削璞为玉。提高学习能力,会让你从平庸中脱颖而出,踏上人生闪光大道,奔赴心中远大前程。
  • 文学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九辑)

    文学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九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动物的神奇本领

    动物的神奇本领

    它们或漫游海底、或奔跑如飞、或翱翔天际,均以其各具特色的完美进化,共同演绎了这个世界的多姿多彩与盎然生机。本书将为您展示动物界的奇异现象,并将您带进动物们的奇妙世界,聆听它们的独特语言,追踪它们的神奇之路,感动于它们千古传承的顽强与美丽!
  • 交通工具全知道

    交通工具全知道

    本书主要从陆上交通工具、水上交通工具、空中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四个方面详尽地介绍了有史以来的种种交通工具。
热门推荐
  • 我的女友是个奇葩

    我的女友是个奇葩

    俗话说失足成千古恨洛可儿就是这么霉,被围攻,被他解救,却不小心被撞破女儿身我救了你,要以身相许他霸道的声音。。。
  • 傲世神史:落凡轮回,还是我

    傲世神史:落凡轮回,还是我

    上帝瞎了么?她睡个觉……特……特么也会穿越!
  • 枭宠燃情:BOSS的腹黑悍妻

    枭宠燃情:BOSS的腹黑悍妻

    晚点遇到没关系,因为余生全是你。余少楷:“我这一生,渴望将你小心收藏,妥善安放,宠你、爱你,护你周全……”林冉:“有话说有屁放!”余少楷:“媳妇儿,天黑了,该滚床单了。”林冉:“滚……你大爷!”二十岁之前的林冉,只担心两件事:自己不够坏!温哲轩不够爱!直到……昔日的爱人变成了致命的仇人,一夕之间,家破人亡、众叛亲离。一年前,她是地产大鳄林家的千金,霸道妄为。一年后,她强势回归,掀起一场血雨腥风。而一切,只因那个男人说:“我余少楷的女人,想干什么,谁敢拦着?”
  • 汽修总动员

    汽修总动员

    假如修理厂是一个医院,那汽车则是一个患者,修理工便是医生。内燃、电路、钣金、喷漆……。秦风,一名精通钣金和喷漆的修理工,一名治疗汽车骨科和皮肤科的大夫。汽车的世界中,不光有速度和激情,还有热爱和征程。PS:胖子要做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汽车,了解汽修这个行业。
  • 末世之修罗帝王

    末世之修罗帝王

    作为一名特工,好好的被闺蜜拉去上个学玩一玩,居然遇到了丧尸?!整个世界都玄幻了。既然这样,那就玛丽苏吧!"各位,苏起来!!!"某女主叫到。【准确的说,应该是女主的的闺蜜。呵呵呵】
  • 空歌

    空歌

    一个来自城西的无名小村的小武加入了逐月学院学习成为五行师。他在这里开始了他自己的真正人生。渐渐被乌云笼盖的谜团,像一个巨大的堡垒一样,向他砸来。当他拨开云雾之后,又会看见怎么一片世界。
  • 翻天记

    翻天记

    出生在洛阳最著名私坊的唐甜甜有个世外高人的师父,虽然武功没学会多少,却机缘巧合的承受了两大顶尖高手的真气,总能在危急关头爆发出极大的能量,所向披靡,逢凶化吉。被唐甜甜的娘亲抚养长大的小厮阿仁是唐甜甜的青梅竹马,一直默默爱恋守护着的唐甜甜。然而,这样的两人背后皆隐藏着更大的秘密……——这是一个从小开外挂耍流氓的小姑娘在闯荡江湖的过程中一路过关斩将逐步拾取了大量宝藏和“女侠”、“高手”、“武林盟主”、“当朝公主”等等称号以及七个帅哥的故事!
  • 凤颜旧泪倾城

    凤颜旧泪倾城

    凤凰台上一舞,入了谁的眼;回眸一笑,倾了谁的容颜?年华似水,不变情意绵绵;韶华易逝,已是沧海桑田。凤落凡尘,转世为凤栖国的公主,只因有着倾世容颜,被迫远嫁异国为妃。出嫁那天,十里红妆,刺痛了他的心,他说“舞儿,我带你走可好?”她拒绝了他,转身进了花轿,泪如雨下,轩哥哥,我用一生繁华,换你一世长安....
  • 明伦汇编氏族典卷氏族总部

    明伦汇编氏族典卷氏族总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诅咒之学园

    诅咒之学园

    一行人,因为共同加了一个群,从而第二天起世界却是发生了怪异的异动,而他(她)们因为这次世界的异动而来到了一处伫立在森林深处的一栋荒漠学园,事情的发展正是他(她)们在这栋学园里面生活的故事,这一切的一切是阴谋还是巧合?欲知后续,请接着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