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年间,有位名叫包实夫的读书人,孝顺父母,喜欢读书,并将经典中的道理一一落实在现实生活中,他做人表里如一,德行深受大家的推崇和敬佩。为了更好的孝养父母,提升道德学问,他到一个叫“太常里”的私塾当老师。
年底回家看望父母的日子终于到了,包实夫怀着深深的思念父母之情,急切地赶路回家。走了一段路途之后,他来到一个山岗前,这里不见人烟,周围长满了树木,只听树叶在微风的吹动下“沙沙”作响。
正在这时,丛林里突然窜出一只老虎,包实夫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老虎叼住衣服,拖到了树林里。老虎把包实夫放在地上后,露出一副凶神恶煞的表情,好像马上就要把他吃掉的样子。
在这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包实夫知道再多的挣脱都难脱虎口,也就不再挣扎。可是突然想到自己死后,年迈的父母无人奉养,不免伤心起来,落下了眼泪,一股“活下去”的欲望油然而生。
包实夫望着面前的老虎,双膝跪地,对着它连连跪拜。包实夫也顾不上看老虎,一边跪拜,一边嘴里念道:“老虎呀老虎,我知道你是因为饥饿才把我抓来。倘若你吃了我,我毫无怨言,这也是我的命,可是我家中尚有70多岁的父母无人奉养,我不能这么自私地死去。如果这次你能放过我,待我完成孝顺父母的使命,到那时,我若还活在世间,一定把身体贡献出来让你吃。”
包实夫就这样反复哀求着。老虎似乎明白了包实夫的心意,体察到了他孝敬父母之心,面部表情看起来不再那么凶狠,一会儿,只见它默默地站起身,径自离开了。当包实夫抬起头的时候,只见老虎的背影逐渐消失在了树林里。
包实夫孝感老虎的事迹很快在村子里传颂开来,他的孝心无不被人称颂。为了纪念他,后人把那个地方取名为“拜虎冈”。
美德感悟
包实夫的孝心恰恰验证了“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这个道理。面对凶狠的老虎,他想着的是家中的父母无人奉养,凭借这样一颗至诚的孝心,他感动了老虎,最终逃脱虎口,幸免于难。
由此可见,孝心能够感通世间万物,即使生性残忍的老虎也一样能感受孝心的纯诚。那么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完全没有理由不孝顺父母。我们都应该时时刻刻反省自己孝顺的诚心有几分?
古代人读书志在圣贤,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他们力争做一个明白人,把书中的经典道理一一落实在生活中,时时关照自己的言行,可谓德行一致。我们也应该学习古人这一点,读书明理,努力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这样才能被世人所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