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观看了一部新片,名叫《杀生》。
对于这部电影,看了名字之后,你许是同我一样,认为其与“杀”相近,太过血腥,不值得观看。可事实正好相反,整部影片都没有血雨腥风的画面,平平淡淡。那为何叫“杀生”呢?只因它讲述的是一个“设计死亡”的故事。
在四川一个名叫长寿村里,一个名叫牛结实的青年小伙子因为行为太过极端,常常违背传统,弄鬼掉猴,成为村民的众矢之的,大家对他都是从讨厌到反感到厌恶。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法律的桎梏让村民都拿他没有办法,但又不甘心任其为之,于是请来了高手解决这个大麻烦。
外来高手牛医生让所有村民跟他一起演戏,制造了让牛结实误认为自己患病得了癌症必须死的“境地”,让他“心”生了“死亡”。最后牛结石本一个真正健康的人,在外界质疑的言语中由最开始的不信到最后深信自己得了不治之症,而搬着棺材死在了山头。
影片改编自陈铁军的中篇小说《设计死亡》,他的构思最新颖之处在于运用人轻信他人言语,而怀疑自己,坚持他人观点才为正确的心理来撰写了一起“杀人不见血”的谋杀案,而杀人凶手是言语的众人,也是被杀死本身的心理。正所谓“杀人,莫过于杀心”,如何杀心?就是通过运用言语或行为的攻击形式来中伤人对生存或成功的防备点。
都说“人言可畏”,在实际生活中,在人与人相处的规则里,也并无道理。许多公众人物都不敢公开恋情或婚姻,并不是不想承认情感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在公众生活之下,有很多人为了博得眼球,经常炒作,利用莫须有的东西来对其情感进行评判。本是两个人的生活多了许多闲言碎语,时间久了,自己都会产生怀疑,最终只会导致恋情破碎。
就投资来说,想必大家都知道,股票市场总是充斥着各类信息,其中最多的就是所谓“专家预测”、“小道消息”、“内幕决策遭曝光”等等,就是为了告诉股民哪种股票会升值了,要买,或是哪只股票将遭遇风波,快抛。
尽管很多股民都在这样的流言信息中受过挫,也告诫自己一定要吸取教训,但是,当看到有人在听了之后依然选择相信做出行动时,就抱着万一是真的的心态,东施效颦,最终血本无归。
巴菲特在这一点上做得是很好的。他从来不相信所谓的市场预测,内幕消息。他常说,如果股票市场的信息总是有效的,我只能沿街乞讨了。
对于投资市场的外界声音,他最相信的是相关新闻媒介公布的消息,包括金融和证券市场的管理政策、宏观经济报告、上市公司年报、上市公司的信息公告等有理有据,且非常有公信力。
他从不相信市场消息,甚至是经过他人之手对于持有股票公司的分析资料,他甚至从来不看专家对于股市分析的走势。他只相信自己,相信一个公司的股票价格由持有股票公司的本身价值来决定,只要做好了该公司的评估就可以决定投资或是不投资,其他的消息都应当保持谨慎。
而年轻人最易轻信他人之言,自己有了创业的点子,告诉他人,只要两人中有一人反对就会让其打消创业的念头。可是别人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生活之中,我们常常都会碰到类似的事情,身边两个熟悉的人吵架,气愤之余两人都向你诉说,可你会发现明明是一件很客观的事情,两个人的说法完全不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家庭教育背景、心理路程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看待任何事情,分析任何事物的时候思想都会不一,其通过言语表达,自然也会显现出不同的效果。
你不能片面地肯定或否定某个人的言行,因为他们的本质、所处的角度本身就是不同的,说出来的理论背驰也很自然。因此,你更不能在一家之言的断定下,不通过反思或尝试就认为自己的做法会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这就好比吃榴莲,有的人喜欢它的气味就会觉得它是世界上最美味的水果,不愧号称“果王”;有的人就很不喜欢它的气味,嗅一嗅都觉得受不了又怎么会吃?所以这一戳人就怀疑榴莲“果王”的称号,更不理解为什么它会比香蕉、苹果贵上数倍。
试想一下,一个没有吃过榴莲的人,刚好遇到了很不喜欢榴莲气味的人,听过他言辞恳切地说明,他肯定不会去尝试这种水果。可假如他刚好有着天生就偏好榴莲气味的体质,他将因为一番言语失去终生品尝美食的机会。
年轻人因涉世尚浅,阅历、实践经验等等方面的积累确实不够,能够在做事情之前主动与相关的人讨论,吸取有经验者的建议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对于外界的声音一定要过滤着去听,对于那些你认真研究、辨析过而得出的新意结论,千万不要因为他人的赞成或反对来断定自己的对错。不妨在理性之中,梳理出自己对该事物的看法,然后追究他人不同的看法,在其中找出根源,以此发现更多在实施之中会碰到的问题,并在综合之下妥善解决。只有这样,择听择优,才能常胜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