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06100000005

第5章 影响后世的历史谜团(2)

大齐皇帝黄巢下落之谜

唐朝末年,曾经爆发过一场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其领导人是黄巢。

874年,河南地区连年发生水旱灾害,老百姓饥无食,冻无衣,到了“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的境地,无奈之下大家只能揭竿而起。贩卖私盐出身的黄巢曾几次应进士不第,内心早就有“冲天香阵透长安”的想法,见到这种形势,遂举旗起义。在他的带领下,农民起义军纵横中原,转战南北,于880年攻占长安,建立起了大齐农民政权,黄巢自称皇帝,封妻为皇后。此后,义军受到了唐朝各地武装的包围,虽然想尽办法,但军事上出现了节节败退的局面,义军得不到充足的供给,长安粮食严重不足,许多将士只能以树皮野草充饥。

883年4月,唐王朝纠集的方镇武装从四面八方向长安发动进攻,黄巢力战不胜,率义军十五万撤离长安。唐军在后面紧追不舍,经过数十次大小战斗,义军损失惨重,黄巢率残兵败将从河南撤到山东。884年6月,黄巢退至河南和山东交界处时仅有散兵千人不到。

对这样一个几乎已彻底推翻唐王朝统治的杰出人物,黄巢最后的结局,一千多年来一直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黄巢究竟是被杀还是自杀,或者是逃脱后当了和尚,人们十分热切地盼望学术界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然而直到今天,学术界的意见仍然无法统一,几种说法都有事实依据,难以遽下一个定论,所以黄巢的最后下落仍然是个历史之谜。

有一种看法认为黄巢是兵败被杀的。这年的6月15日,黄巢义军被唐军追至山东瑕丘(今山东兖州),黄巢与唐军殊死激战,手底下的士兵几乎全部战死,黄巢与其外甥林言退至泰山狼虎谷的襄王村。这时,林言见大势已去,想保住自己的性命,乘机杀了黄巢及二弟黄邺、黄揆等七人。林言拿了黄巢等人的首级打算向唐军将领时溥献功,在路上却遇到了一支唐军,他们杀了林言,将林言和黄巢等人的首级一并献给时溥。根据这种说法,黄巢是兵败被外甥杀死,资料的主要来源是《旧唐书》,今人的一些著作也采用这种说法。

第二种观点认为黄巢是自杀而死的。宋代欧阳修《新唐书》说时溥派将领李师悦领兵万人尾追义军不舍,在瑕丘一战,黄巢身边人马丧亡殆尽,退至狼虎谷。黄巢感到自己无路可走,遂对外甥林言说:“我本想讨伐奸臣,洗涤朝廷,但现在看来已经不行了。你如果拿了我的首级献给唐朝皇帝,一定能因为奖励取得富贵,这个好处就不要留给他人了。”言毕,黄巢转过身来等待林言动手,然林言实在下不了手。见林言没有动静,黄巢就举剑自刎,但割了几下并不成功。林言不忍心看到黄巢这样痛苦,遂一刀将黄巢杀死,并将黄巢的几个兄弟和妻子的首级一一割下,全部盛在盒子里,打算献给时溥。半路上碰到唐军,林言自己也被杀身亡,至于好处,根本就没有拿到。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也看到了这类讲法,但没有直接采用,而是放在《考异》中。他看到的书叫《续宝运录》,内容大致一样,但黄巢外甥的名字成了朱彦。

黄巢是自杀而死的观点,受到了当代一些学者的怀疑和否定。方积六先生在《黄巢起义考》一书中认为黄巢起义前后有十年,始终是英勇顽强地抗击唐军,即使到了局势十分危急时,仍是率领义军向当初起义的发源地山东地区撤退,企图保存力量。说他在撤往以前根据地的途中突然改变主张,让别人拿了他的头去向敌人乞求富贵,是缺乏可信程度的。一些学者认为有关资料在谈到追杀黄巢的唐军首领时前后不一,杀死黄巢的外甥姓名也不尽相同,一会儿说他是时溥的将领,一会儿说他是黄巢的上将,极其混乱。至于杀死黄巢的时间、地点也出入较大,说黄巢是死在战场,不管是被杀还是自杀,都有很多疑点。

第三种观点是黄巢兵败后遁逸为僧。这种说法主要以宋朝的野史、笔记小说为主要依据,认为义军战败后,黄巢没有死,而是虎口脱险,做了和尚,并得以善终。宋朝人王明清《挥麈后录》转录五代王仁裕《洛城漫录》说五代张全义为洛阳留守时,在一批僧人中看到了黄巢。又转引宋初陶的《五代乱离纪》说黄巢逃跑后,剃发当了和尚,曾经写过一首诗:“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危栏看落晖。”当时人认为后来黄巢住在明州雪窦寺,人称雪窦禅师。雪窦寺有黄巢的墓,每年当地官府派人前去祭祀。邵博的《河南邵氏闻见后录》卷17中也谈到了黄巢当和尚的事情。他说时溥献给唐僖宗的那个黄巢头是假的,东西二京的老年人都说其实黄巢没有死,从泰山狼虎谷逃了出来,装扮成僧人投奔到河南尹张全义处。张全义原是黄巢的旧部,这时假装不认识,为黄巢造了南禅寺居住。邵博多次到洛阳南禅寺游览,见到墙壁上画着一个僧人,状貌与一般人相差不大,但两眼像蛇眼一样凶狠,这人就是黄巢。庙里的老僧人对邵博说有黄巢以前写的绢本十分稀奇,上面有黄巢的一首诗。据邵博记载,诗的内容与上面陶所记基本相同。黄巢逃脱后当了和尚,投奔张全义,或说后迁居明州雪窦寺,这样的述说在吴曾《能改斋漫录》、张端义《贵耳集》、罗大经《鹤林玉器》、周密《志雅堂杂钞》等书中都有,被描绘得十分生动细致,因而有许多人认为是值得信赖的。对此,宋代人也有不同意见,赵与时在《宾退录》中指出,流传的黄巢诗作,是后人取唐朝大诗人元稹的两首《智度师》诗拼合而成的,属于伪作,但他对黄巢遁逸为僧并未加以直接否定。

黄巢出家当了和尚的这种说法在今天的学术界也很有市场,一些人认为时溥送到四川给唐僖宗看的黄巢头肯定是假的。林言杀黄巢后,先将头送到徐州的时溥处,但狼虎谷到徐州要五、六百华里,快马也要三天路程,而徐州至成都行在所,相距三、四千里,即使马不停蹄,日夜兼程,也需20天。当时是6月盛暑,放在盒子里的首级恐怕早已腐臭不堪,唐僖宗怎么能认得出?更何况黄巢兄弟六七人,难言其中没有用长相差不多的头颅进行替代。他们认为黄巢逃跑也有现实条件,围剿义军的唐军之间相互矛盾重重,还不断发生火并。一些地方势力为了要挟朝廷,在围剿时真真假假,有时谎报军情,有时围而不剿,甚至有时还故意放走义军,将义军击散了事。黄巢在几次面临灭顶之灾时都能安然无恙,化险为夷,都与当时唐末军阀之间、军阀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有关。即使到了义军主力被歼后,对那些潜逃和躲藏起来的义军将领,在军阀割据的局面下,也根本不可能穷追猛打。

一些学者认为唐朝是一个佛教非常发达的时期,黄巢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他早就有遁入空门的思想根源。在韶州的南华寺,保存了黄巢于877年写的《斋僧文》,自称是率土大将军。在安徽歙县昭庆寺,也有黄巢的《斋僧疏》碑文,讲到他打算舍银六锭,斋一千僧人。当黄巢确信起义失败无疑时,他的意志消沉了,甚至对他的过去表示怀疑,他就完全有可能选择出家寺庙的这条道路,这是历史给他的安排。在那些官修或钦定的史书中,是决不敢直书黄巢遁逸逃脱之类的事情,他们对义军总是极尽诽谤歪曲,为以儆后人,总要说义军是被官军追尽杀绝的。在当时有的人为了向唐王朝邀功请赏,虚报战功,首级的真假根本是无法辨认的,即使说这些史书所记不误,但谁能保证黄巢是真的死了?

黄巢究竟是被杀还是自杀,是死还是逃走当和尚了,至今还没有一个能使人彻底相信的答案。前二种说法,大体一致,仅是被杀的细节上有差异,均见于比较严肃的历史书上;后一种说法比较戏剧性,尽管记载的都是笔记小说,但数量很多,如王明清的书,历来被认为是实录,他自称是“无一事无一字无所从来”,实在让人不能视而不见。看来黄巢的下落,依然没有谜底。

诺贝尔奖之谜

人们总认为,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往往是武勇过人的,能亲自跃上战马执锐挽强、摧坚陷阵,如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事实也的确如此。但如要问在这些开国皇帝中,谁真的是武艺高强,有过人之处的,恐怕没有人会想到竟然是宋太祖赵匡胤。武打小说、电影电视中描写的一些明清帝王精通武术的故事,其实不足为据,至于一些以帝王命名的拳种套路,更是依托附会,戏说而已。

赵匡胤是河北涿州人,出身将官世家,武艺高强,胆识过人。他二十多岁时投靠郭威。郭威篡夺后汉政权时,他是积极的拥护者。后周建立后,他被迅速提拔起来,官至忠武军节度使。此后,他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破北汉军,攻南唐,屡立奇功,升任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的最高统帅。周世宗去世,他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得政权。在他的一步步走向帝位的过程中,他的武功起了很大的作用,使他能团结一大批文臣武将,最后实现自己的目标。

赵匡胤的武功主要在拳、棍二个方面。赵匡胤的拳后代称为太祖拳,在明代的一些武术兵书中有详细介绍。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卷14《拳经捷要篇》中说:“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化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从这段话中看出,宋太祖最擅长的长拳有三十二种套路,此外他也精通六步拳等其它三种拳法。戚继光的枪法老师唐顺之说宋太祖的长拳套路中特别善于用腿,当时称为赵家拳,由于实战中很有效果,后代人认为是“神拳”。

宋太祖的长拳具体拳势有哪些,其实到明代已大多失传,但在戚继光《拳经》中谈到的“探马势”肯定是太祖长拳的一势,而且很有可能是代表性的招势。《拳经》说:“探马传自太祖,诸势可降可变。进攻退闪弱生强,接短拳之至善。”这种拳势可能是在进攻过程中的防守招式,是应接对方短拳的最有效一招。唐顺之说“凡打法行着多从探马起”,即开打时首先用探马势,因为这是一个有着多种变化的招势。戚继光又说:“挪更拳法探马均,打人一着命尽。”探马势和其它拳势相结合,就能一拳致人于死地,毫无疑问它是长拳中的精华。一直到明代,有很多人仍在传习太祖长拳,尤其是山东人情有独钟,江南学武艺的人也很感兴趣。

宋太祖还擅长棍术,相传有“一条杆棒打天下”的说法。明代小说《水浒传》第一回中说太祖“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水浒传》的许多说法来自于南宋时人们的记录,应该是有所依据的。如宋人蔡僚《铁围山丛谈》曾谈到太祖没有发迹时,常手握一杆纯铁棒,功夫很深。铁棒很重,而宋太祖膂力过人,时间一长,棒上还有手指痕迹。蔡僚是北宋末年蔡京的孙子,小时能有机会出入皇宫,还亲自看到过这杆铁棒,他的讲法肯定是比较真实的。明人《飞龙传》是专讲宋太祖发迹的长篇章回小说,它的前身是宋人话本《飞龙记》,里面也讲到宋太祖善于用棍,打遍天下豪杰无敌手。

宋太祖的铁棍挥舞起来很有讲究,明代人称为“腾蛇棒”,认为是棍棒中的第一等。从这个名字中可以看出,宋太祖舞铁棍的速度极快,外行人看起来像飞动的蛇一样扭过来扭过去。清代人说太祖棍法有三十六路,是棒法的开山祖,虽有言过其实的嫌疑,但宋太祖精于铁棍,并且发展出了一定的套路应是可以肯定的。

宋太祖不但自己精于武艺,骁勇敢战,而且还将拳棍武术传习给手底下的士兵。宋朝人编的《宋朝事实类苑》说宋太祖训练部队有独到的方法,他将武术灌输给将士们,使士兵以比试武艺和角力斗殴获胜为荣,武艺高超的给予奖励。他身边聚集着数十位武林高手,个个身体健康强壮,每人同时能对付好几个人,上下山坡像飞马一样快。这数十位高手都是他亲自挑选的,平时他们与宋太祖相互切磋技艺,一起练功。宋太祖的拳棍可能就是通过这批人流传到世间,越传越广。以宋太祖命名的拳、棍明清以来时有所见,在今天的河北、山东和东北的一些地区,仍有自成门派的太祖拳或以太祖命名的拳法,相传民间的九龙棍、蟠龙棍等都与宋太祖有关,一些武术门派在举行活动以前常会祭祀艺祖赵匡胤。

虽然我们今天还不知道宋太祖拳棍的具体套路,但不能否认宋太祖是历代皇帝中精通武艺的第一人。

“圣玛丽亚”号失踪之谜

宋太宗即位后,外界流传着一种言论,即昭宪太后让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还想让赵光义传位给他弟弟赵廷美,而廷美再传位给太祖子燕懿王赵德昭。对这一种说法,宋太宗从一开始就认为是廷美指使人散布的,因此尽管碍于亲兄弟的情面任廷美为开封尹,并进封秦王,表面上似尊宠,实际上是时时刻刻提防着他,随时随地想除掉他。赵普和宰相卢多逊的矛盾激化使得这一机会来临了。

赵普暗中指使人奏告秦王廷美骄傲自大,密谋篡权。正好卢多逊手下的中书守当官赵白与廷美有些联系,深知太宗对廷美猜忌万分的赵普紧紧抓住这一契机,想出了一个既能使太宗高兴,又能将早就和他不协的卢多逊及其党羽全部除掉的办法。他以卢多逊和廷美相互串通搞阴谋为由将他们全部拘捕。

卢多逊进狱后,屈打成招,承认曾派赵白对廷美表白在皇帝死后,愿全力事奉秦王,而廷美也说过希望皇帝早点驾崩,而且廷美与卢多逊还准备了许多武器,打算暴动。太宗下诏将卢多逊削夺官爵,流放到崖州,廷美拘禁在西京私第,赵普对这样的处理仍不放心,斩草除根的道理使他决定还要痛下毒手。他让开封府李符上言:“廷美不思悔过,怨言连天,希望将他远徙他处,以防发动阴谋叛乱。”这个上奏正合太宗意思,马上下诏降廷美为涪陵县公,房州安置。廷美到达房州后,发现当地的知府、通判州事等官员都是赵普的人,日夜监视着他,遂忧悸成疾而卒,死时仅38岁。

太宗与赵普还不罢休,向大臣宣布廷美是乳母的私生子,根本不是皇弟。就这样,他们把廷美彻底搞掉了。

宋太宗长子楚王赵元佐深得太宗喜爱,从某个角度说太宗除去廷美及太祖长子德昭原本就是为了他。想不到在迁廷美至涪陵这一问题上,赵元佐实在看不惯其父亲凶残的做法,全力营救自己的亲叔叔,遭到太宗训斥,结果与太宗产生不和。不久廷美死,元佐由于忧愁引发狂疾。雍熙二年(985)重阳日内宴,宗室诸王均受太宗邀请赴宴,惟独元佐不得参加。元佐喝得酩酊大醉,乘暮色放火焚烧宫殿。太宗命御史逮捕元佐,废为庶人,幸宰相宋琪等人极力营救,才未被逐出京师。

当太宗未立太子时,冯拯等曾上疏劝太宗早立太子,结果被贬到岭南荒远地区,从此无人敢言立储之事。寇准回京任参知政事,太宗主动问他在几个儿子中谁可以立为太子,寇准巧妙回答:“陛下是为天下立太子,所以不应和近臣、宦官、妇人商量,只要选众望所归的人就可以了。”太宗进而问:“襄王可以吗?”寇准答道:“知子莫若父,您既然以为可以,那就早点决断吧!”于是淳化五年(994),太宗以第三子襄王元侃为开封尹,进封寿王。至道元年(995),立寿王为皇太子,改名恒,大赦天下。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太宗不立太子,最主要的原因大概是他十分贪恋皇位。至道元年,太宗已58岁了,按当时的标准,可以算是高龄了。太子行礼,祭祀祖宗,京师百姓拥挤在道路上观看。当见到太子时,人人很兴奋地说:“真少年天子也。”太宗听后十分不高兴,召寇准说:“想不到人心马上偏向太子,把我放到什么地方去了?”这天总算幸运地还有妃子向他祝贺,太宗饮酒“极醉”,才算消怒。也就是说,太宗对于选定承继他自己的儿子,也会产生忌妒。

立太子以后不到二年,太宗病重,宦官王继恩暗中与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等谋立楚王元佐。三月,太宗病逝,李皇后令王继恩召宰相吕端商议。吕端知道事情复杂,就将王继恩骗进书房,锁在里屋,并派人守住,自己直奔皇宫。李皇后见到吕端,说:“现在皇帝已经晏驾,必须马上拥立新皇帝。一般而言,立嗣以年长的为先,可现在该如何办?”吕端曰:“先帝立太子,就是为了对付今天这样的事情。现在先帝刚离开我们,难道我们可以马上抛弃他的遗命而另立一套吗?”于是,吕端便扶持皇太子恒至福宁殿即位,是为真宗。

真宗即位后,马上将李昌龄贬为忠武军司马,王继恩为右监门卫将军,均州安置,胡旦除名长流浔州。

德川家族“遗训”之谜

看过京戏《狸猫换太子》的人都熟悉这样的一个情节:开封府尹包拯有一天外出巡察,行至途中,忽然一阵狂风将他的帽子吹落。包拯抬头一看,天气爽朗,为什么怪风突起?心想这风来得如此蹊跷,必有原因,就跟着帽子滚动的方向往前走。帽子被吹向了一座破窑,包拯紧追不舍。窑中住着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妇人,衣衫褴缕破旧,面黄肌瘦,但包拯从妇人的眼光中发现她并不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很有大家贵妇风范。老妇人一看来的就是人称“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双眼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一声“包卿”,把思想准备不足的包拯叫懵了,因为哪有老百姓这样叫当官的?

包拯仔细问过,才知这老妇人很有来历,原来她就是当今天子宋仁宗的亲生母亲,也就是真宗皇帝的宸妃。由于当年她生下小皇子后,遭人陷害,不但将孩子抱走,还说是生下了一个怪胎妖孽,连自己的命也要保不住。多亏宫女们冒死相救,才逃出深宫,隐姓埋名一直到今天。一个当今皇上的母亲,却从没享受过皇太后的一丝待遇,实在是可怜极了。包拯开始以为老妇人在说糊话,但当老妇人拿出当年真宗皇帝留给她的玉佩时,才知老妇并没有瞎讲。于是命人将她带回开封,并想办法让她与仁宗见面,最后二人相认,当年陷害她的恶人受到了惩罚。

这个故事虽然是文学作品,虚构的比重很大,结局相当完满,但这个故事的总体构架却有许多是依据了历史真实。历史上的宋仁宗,早年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亲生母亲其实是另有其人。那么,仁宗的生母是谁?这又是一个历史之谜吗?

仁宗自小长大到被真宗立为太子,一直以为章献刘皇后是自己的母亲。从天禧四年(1020)开始,真宗疾病缠身,国家政务都在内宫裁决,这其中的许多奏章实际上是刘皇后代批的。宰相寇准见此情形,与一些大臣秘密商议请皇太子监国,其谋很快漏泄,寇准因此罢相。乾兴元年(1022),真宗死,仁宗即位,根据真宗遗诏,尊刘皇后为皇太后。因仁宗年幼,军国重事一般都要由皇太后决断处分。从此,仁宗与皇太后每五日一到承明殿上朝,仁宗在左,太后在右,垂帘听政。

明道二年(1033),皇太后病逝,是年65岁。同年仁宗亲政。

说句实话,皇太后对仁宗的确关爱有加。听政后,她时常命近臣名儒为仁宗讲习经史,想尽一切办法培养他的政治能力。一些谄谀小人一再力劝皇太后仿武则天故事,皇太后朗声说:“我不想做这种对不起祖宗的事情。”宋朝的政权也就这样一直在赵氏的手中。因此当太后死后,仁宗十分伤心,悲号痛哭,茶饭不香。这时,有人看不下去了,就悄悄地劝他说:“此非帝母,帝自有母。”只见仁宗突然止哭,目瞪口呆。

仁宗的生母据《宋史》记载,姓李,最初既不是皇后,也不是妃子,而是宋真宗刘德妃的侍女。她生得端庄,言语不多。刘德妃在郭皇后逝世后,被立为皇后,但一直没有儿子,于是刘皇后将自己的李姓侍女推荐给真宗,没有多少时间李氏就怀孕了。生下仁宗后,李氏进为才人,后来又进为婉仪。地位的升高对李婉仪来说并不算是好事,因为她失去了对儿子的所有权,还在襁褓中的仁宗被刘皇后抱走了,让杨淑妃具体负责小孩子的养育,而李婉仪从此不能再接近孩子。仁宗被立为太子,接着又继位成为天子,刘太后大权在握,李婉仪只能在后宫默默地与先朝众嫔御一起,遥祝自己儿子生活幸福,却不敢向任何人表露出一丝自己才是皇太后的意思,只能把对儿子的思念强忍在心里。蒙在鼓里的仁宗一直以为自己是刘太后生的,亲切地称呼她为大,称自小把自己抚养大的杨淑妃为小。直到刘太后死,仁宗与她的感情一直很融洽。

明道元年(1032),李婉仪病重,刘太后考虑到自己也即将走完人生,所以宣布李婉仪进位宸妃。不久宸妃病逝,享年仅46岁。起初刘太后准备用一般宫人的礼仪置办丧事,但宰相吕夷简提醒她应该从厚。因为二人交谈时仁宗也在场,刘太后十分担心,生怕仁宗会发现其中的秘密,遂将吕宰相叫到自己的帘下,轻声地与他商量。太后怒道:“一个宫女死了,你提出要厚葬,是否想离间我们母子俩的关系?”吕夷简不慌不忙地回答:“太后如果考虑到刘氏后代的因素,丧事就应该从厚。”吕夷简的话提醒了刘太后:是啊,万一日后仁宗得知自己的身世,想想丧礼如此草草了事,活着没有沾到儿子的光,死了也没有得到礼遇,一定会怨恨自己的,一生气,说不定会迁怒我们刘家,于是马上令人以一品之礼葬宸妃。吕夷简是个政治经验极为丰富的宰相,又密令经办人员以皇后规格置办服饰,用水银宝棺。他对不能理解此事的经办人员说:“不要日后说我没有提醒过你们。”

如今刘太后刚死,当有人对仁宗说亲生母亲另有其人,仁宗一下子如何接受得了?仁宗听到自己的身世如此复杂,生母生活如此痛苦,不由得埋头恸哭,身体极为虚弱,连续几天不视朝。之后又下哀痛之诏自责,尊宸妃为皇太后,谥章懿。他亲自来到殡葬之处祭告,表达哀思。想想自己母亲仅46岁就故世了,外面又传言是被刘太后害死的,仁宗内心一横就派兵包围了刘氏府第。仁宗看着众人将坟墓打开,运到奉先寺,开启棺材,只见宸妃面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制,并没有鸩杀的痕迹,仁宗才知传言并不准确;于是下令撤去刘府围兵,在章献刘太后灵前焚香泣告,从此更加崇敬刘太后。

知道自己母亲后,仁宗一心想弥补生身之恩,遂对李氏家族十分关心,赐赉很厚。他多次擢升太后之弟李用和的官职,还将福康公主下嫁给李用和的儿子李玮,他想用这种方式来补偿对母亲的愧疚。

仁宗终于知道了自已是谁的儿子,但这又有何用?活着的时候不能与母亲相见,无论古人还是今人,这都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缅因”号爆炸之谜

1189年二月,宋孝宗以“年来稍觉倦勤”为由,内禅于第三子赵悖,自尊为至尊寿皇圣帝。赵悖即位,是为光宗,改元绍熙。光宗即位没几年,与孝宗的感情日益疏远,猜忌日深。孝宗病危,群臣数请光宗诣重华宫问疾,光宗都未去问候。

绍熙五年(1194)六月,孝宗死,群臣请光宗主持丧礼,光宗声称自己身体有病,不肯主丧,以致国丧无法举行。宰臣以为如此大事,皇帝不出场,恐怕会招致人情骚动,并受到中外讥讽,请高宗宪圣吴后垂帘听政,吴后不允。于是请吴后降旨,以皇帝有疾,暂就宫中成服,由吴后摄行祭礼。

不久,叶适向丞相留正建议:皇帝称疾不执丧,将何辞以谢天下?现今光宗之子嘉王赵扩已年长,如果让他提前参决政事,则疑谤可释。留正遂率宰执人奏,说应该早点立嘉王为储君,以安人心,光宗不发声音。六天后,留正又重上奏章,光宗批示“甚好”二字。次日,光宗将手诏交给留正,并说自己经历的事情太多,想退居闲位。留正大惧,在朝廷内假装身体不适跌倒在地,于是上表告老逃走了。

留正一走,人心更为浮动。恰逢光宗病情严重,朝见众臣时仆倒于地,知枢密院事赵汝愚接受徐谊建议,通过韩胄奏明太皇太后(高宗吴后),请太皇太后下旨,逼光宗内禅。在征得太皇太后同意后,韩伲胄等命殿帅郭杲连夜分兵包围南北内,又派人密制黄袍做好逼光宗退位的准备。

第二天,赵汝愚率百官诣大行皇帝灵柩前,太皇太后垂帘。赵汝愚等上奏:“皇帝生病了不能执丧,臣等乞请立皇子嘉王为太子,以安人心。”又说:“皇帝因为生病,至今未能执丧,曾有御笔,自己想退居闲处。皇子嘉王扩可即皇帝位,尊皇帝为太上皇帝,皇后为太上皇后。”太皇太后看毕奏疏,说了声很好,命赵汝愚以旨谕皇子即位,于是众人扶皇子赵扩入素帷,穿上黄袍,正式即位,是为宁宗。

由于不肯亲执父丧,导致自己丢掉了皇帝的位子,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光宗不肯主丧?如果翻看《宋史》、《宋人轶事汇编》等史书,发现各书记载不一,莫衷一是。大体说来,有这样几种说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父子之间关系不协是光宗不愿主丧的原因所在。宋高宗在53岁时把皇位传给孝宗,当时身体很好,直到81岁时才病死,而孝宗60出头了,还没有仿照高宗的做法内禅皇位给光宗的意思。光宗当时已年过不惑,对此多少是有意见的,曾多次暗示孝宗该退位了。孝宗原来想把皇位传给长子庄文太子,但不久庄文太子病死。孝宗悲痛之余,数年内一直没有选定储君。直到1171年2月,在宰相虞允文等人的一再要求下,才正式立赵为太子。孝宗让太子参决政事,想禅位给太子,但没有公开说明自己的心思,结果一时引起许多大臣的误会,他们担心此举会引起一国两主、父子相争的局面,因此纷纷上言谏阻。这使得赵认为孝宗之意在试探自己,一再表示辞谢,但内心很有想法。1189年即位后,皇后李氏要求将自己生的皇子嘉王赵扩立为太子,但孝宗不同意。李氏大为不满,不断在光宗面前进谗言,使光宗怀疑孝宗虽把皇位传给自己,但仍存废立之意,从此就不肯去见孝宗了。

光宗身体不适,孝宗十分担心,一面让御医精心调治,一面遣人四出,寻购良药,和成一大丸,想派人送至光宗宫中。这时有宦官从中挑拨说孝宗想把有毒的药丸给光宗,想让他当场服下,光宗听说后,内心十分疑惑,更不愿到重华宫去见父亲了。光宗曾独率嫔妃游聚景园,臣下多有议论,认为高宗在世时,孝宗每次游园,必恭请高宗同行,而光宗却只顾独自游玩。光宗知道后极为恼怒,适逢孝宗命侍从宦官将一只玉杯赐给光宗,光宗怒气正盛,手握不稳,玉杯落地而碎。宦官回到重华宫对孝宗说,皇上一见到太上皇的玉杯,心中很不高兴,将玉杯掷地摔破。孝宗心中十分凄惨,父子之间隔阂更重。

父子不和的情形,使满朝文武官员十分担心不安,认为这不仅有悖伦理,而且于社稷十分不利,因此多次上表劝谏。有的甚至叩头流泪,苦苦陈谏。光宗迫不得已,到重华宫去了一次,但此后又一连半年不去见孝宗。有二百多位太学生竟然联名上书,言辞恳切,要求父子和好,但根本不可能取得什么效果。孝宗就是在这种不和谐的环境下郁郁不乐,怏怏离开人世。

第二种观点认为光宗患有疯病,所以无法主丧。光宗的李皇后生性骄悍忌妒,1191年见黄贵妃有宠,无法容忍,将黄贵妃杀害,谎称是暴病而亡。当时光宗正在举行祭天地礼,突然风雨大作,祭坛上的蜡烛全部被吹灭,祭礼无法举行。光宗刚听到贵妃的噩耗,又碰到这阴风森森的场面,震惧感疾,一下子口不能言,人也不认识了。此后张口呓言,人变得呆呆的,大病不愈,后宫背底里称他为“疯皇”,因此他根本无法去看望孝宗。不过这种观点相信的人并不是很多。

第三种观点最为大家接受,认为光宗皇后李凤娘十分骄悍,光宗生性懦弱,受制于凤娘,凤娘不准他主丧。李凤娘喜干涉政务,无事生非,孝宗在位时,屡为孝宗训斥。光宗即位后,凤娘自恣无忌,对高宗和孝宗十分不尊重,颇为傲慢。凤娘性情妒悍,而且手段残忍。一日光宗在宫中洗手时,发现一宫女手特别白,十分喜爱。过了几天,凤娘派人送一食盒给光宗,光宗打开一看,竟是该宫女的双手。光宗宠幸黄贵妃,凤娘恼怒之下将黄贵妃杀死,光宗一气之下生病不视朝,政事多决于李凤娘,于是她更加骄恣。

光宗病重,孝宗急忙过来探视,他见光宗神志不清地躺在床上,而凤娘不知到哪里去了,既忧且愤,急忙派人将凤娘找来,厉声训斥道:“皇上生病事关宗庙社稷安危,你不尽力侍奉,弄得皇上成了这副样子。如果皇上有个三长二短,我要诛杀你家九族。”几天后,光宗病情好转,凤娘满面流泪地哭诉道:“皇上龙体欠安,太上皇迁怒臣妾,几乎想要诛灭妾族,我到底有什么错?”这样一说,光宗对孝宗产生了看法,于是不愿到重华宫问安了。

1193年的重阳节,百官祝贺毕,请光宗到重华宫去。大臣谢深甫说:“太上皇帝春秋已高,千秋万岁之后,陛下何以见天下?”光宗想想大家讲的十分有理,即下旨到重华宫去。刚想起身,李凤娘跑出来说天气很寒冷,皇上还不如回宫饮酒。一时百官面面相觑,不敢言语。比较大胆的中书舍人陈傅良上前拉住光宗的衣角,恳请光宗不要改变主意。李凤娘大怒,一脚将陈傅良踢倒,恶恨恨地说:“一个酸秀才不怕砍了驴头吗?”光宗不敢发声音,只能跟了凤娘回后宫喝酒去了。

光宗软弱又多病,不能自主,惟凤娘之意是从,与孝宗的感情日渐疏远。孝宗病重弥留之际,在上朝时,丞相留正与一班执政大臣恳请光宗到重华宫,光宗拂衣而起,不愿多听。留正等紧拉着光宗衣角不放,劝谏说:“寿皇病情已十分危急,现在如果不见一面,到时后悔也来不及了。”但光宗根本不理,只管自己回内宫去。过了两天,光宗传出旨意,命留正等人停职待罪,听候处分。消息传到重华宫,孝宗对光宗彻底失望,在为国家前途担心中走完了一生。

皇帝不执父丧,这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敢冒大不韪,最后连皇位也弄丢了,恐怕见仁见智,值得我们继续玩味。

肯尼迪遇刺之谜

靖康元年(1126)闰十一月,北宋首都汴京被金兵攻破,宋徽宗、宋钦宗和赵氏宗室、大臣三千余人被掳,北宋灭亡。在这场动乱中,几乎整个赵氏皇族都成为俘虏,只有哲宗废后孟氏和正在相州的康王赵构幸免。

赵构是宋徽宗第九子,钦宗之弟,北宋末封为康王。开封被围行将攻破之际,钦宗曾派人夜间将一道蜡丸密诏送至相州,命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星夜组织官兵前去救援,这时的赵构只能捧诏呜咽,因为他实在无能为力。十二月初一,赵构在相州开设天下兵马大元帅府,命附近州郡的宋朝将官,率军赴大名会合。不久,大元帅府移至东平府。数月后,赵构已拥有八万人马。

这时,被金人立为伪楚皇帝的张邦昌由于受到宋朝官民的反对,自知众怒难犯,遣使致书赵构,请他回京承继宋朝大统。赵构身边的人也劝他自立为帝,使赵构犹豫不决。之后,张邦昌再次派使前来,希望赵构即位。至此,赵构也有了重建朝廷的决心,并采纳宗泽等人意见,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

五月初一,21岁的兵马大元帅赵构,登上南京的受命坛,即帝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

不过,人在商丘,宋高宗的心却时时刻刻想离开商丘,因为这里实在离金人太近了。一方面,他以中兴皇帝自居,曾下诏书,表示“朕与群臣将士,独留中原”,扩召军马,为万方百姓请命于皇天,俟时机成熟,便“归宅故都,迎还二圣”,内心则畏乱如虎,从未有意在南京永久建都,一直想往东南转移。

七月间,高宗手诏,谓京师不能回去,当巡幸东南。诏书一出,朝廷上下,议论纷纷,文武群臣,齐献方案。李纲面奏高宗,认为定都是国家大计,还都开封是上策。此外还可建三都:西都长安,南都襄阳,东都建康。由于高宗自己还举棋不定,大臣们的议论也就搁一边去了。次月,高宗再次要求大臣讨论迁都东南的问题。许多大臣一眼看出了高宗的真实想法,马上上书表示支持。有人认为建康是东南要会之地,本就是一个古都,前据大江,可以固守,东南久安,财力富盛。李纲力争迁都开封,被高宗罢去相职。至此,也就没有人再敢反对到东南了。讨论了几天,同意迁都东南的人越来越多。高宗一看,心中十分高兴,马上决定迁都。这时有消息说金兵又将继续南下,高宗也不问是否属实,立即弃城而走。

这年十月,高宗一行沿运河来到扬州。在北方,中原人民抗金斗争风起云涌,宗泽先后送上24次奏疏,恳请高宗还都开封,率领民众收复中原,但高宗均置之不理。他与一帮宠臣们沉醉于偷安岁月、醉生梦死的生活中。

1128年底,金军大举南攻,向江淮地区进犯。高宗原想在扬州喘一口气,再渡江“巡幸”,谁知不到一年,金兵的先头部队已奔袭至扬州,速度之快令高宗难以想象。建炎三年(1129)二月,高宗仓卒过江,逃到镇江。由于镇江和建康与前线只一江之隔,还是不太安全,于是再次召开会议与众大臣商议巡幸计划。这次讨论,高宗直截了当自己提出方案,问众人迁到浙中如何。吕颐浩及众大臣认为应该留在建康,只有王渊说还是到杭州为好,有钱塘重江之阻。王渊的观点接受的人很少,但正合高宗心意,于是当即决定马上开赴杭州。

途经平江府时,高宗召见了集英殿修撰卫肤敏。卫一开始并不知道高宗本意,就说:“余杭地狭人稠密,区区一隅,终非可都之地。自古帝王从未将杭州作为首都的,只有吴越钱氏,但他当时是没有办法的事。如今陛下巡幸至此,还想定居下来,这个地方深远狭隘,想来号令四方,恢复中原,恐怕是很难的。”当他一看高宗脸色不对,知道自己的一番话讲反了,马上话锋一转说:“但当今之计,莫若暂图少安于钱塘,慢慢地再到建康。”几句补充,高宗表示可以接受,不同意到杭州的大臣们也得到了安抚。迁都杭州的事情也就没有人再提出反对意见了。

高宗逃到杭州后,南宋朝廷一片混乱,将官苗傅、刘正彦趁机发动兵变,逼迫高宗退位。这次兵变虽然不久即告失败,但它使高宗认识到,若再不在表面上作一些改弦更张的抗金姿态,自己的统治就无法维持下去。为此,他下诏承认自己举措有误,并将行都北移到建康,表示要同金兵战斗到底。在建康,他不断派人和金帅求和,哀叹自己由北方逃到南方,“所行益穷,所投益狭”。1129年,金军南侵,越过长江,高宗只好带着他的小朝廷继续南逃,由建康再退到杭州,又经越州、明州,最后乘船下海,亡命温州、台州一带海上。金兵北撤后,高宗由温州回到越州,心有余悸,惟恐金兵再次渡江。二年后,在确信金兵无意南下的情况下,回到杭州。当时有不少人提出要设都建康,认为建康自六朝为帝王都,气象雄伟,且据都可以经理中原。然高宗根本不再想到建康去了,又是修宫室,又是建宗庙。

一些专家认为,金兵处处主动进击,宋军时时被动防守,这是当时战局总的态势。金兵随时可能发动进攻,而建康靠近前线,不如杭州地处后方,比较安全。浙江一带水网地区,不利于金兵骑兵的活动。赵构曾说:“朕以为金人所恃都骑众耳,浙西水乡,骑虽众不能骋也。”贪生怕死表现得十分清晰。此外,杭州本身的经济、文化发展也造就了作为一国之都的条件。

纳粹杀害犹太人之谜

金朝历史上,海陵王完颜亮是一位很有影响的君主。《二十四史》之一的《金史》说他是“天下后世称无道主以海陵为首”,把他说成是个一塌糊涂的残酷君主。清朝有个叫赵翼的著名史学家说完颜亮“兼齐文宣、隋炀帝之恶而过之”。齐文宣是北齐开国皇帝高洋,以好杀淫乱出名;隋炀帝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一生穷奢极欲,最后将好端端的隋王朝断送给唐高祖李渊。到了近代,一些人对他的看法来了个彻底改变,有人说他功劳超过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是个杰出的改革家;有人还将他与秦始皇、唐太宗相比较,说他“英锐有大志”。这种走向两个极端的评价,究其原因,其实是历史学家们各取所需得出的,因为完颜亮这个人按照今天的眼光来看是个多面性的人物。他一方面通过政治经济改革,建立起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另一方面他荒淫无度,残忍嗜杀,导致了自己最后的失败。在众多的事件中,完颜亮的弑君篡立和杀母,一直为后人所注意,但大家的看法完全不一致。

完颜亮的上台即位,是通过弑君来实现的。

1115年正月,金朝开国。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灭掉辽国,又攻占开封,宋徽宗父子被俘。当南宋建立时,金朝拥有东起淮水、西至秦岭的北方之地。1135年金太宗完颜晟病死,太祖的长孙、完颜宗峻的遗孤、刚满15岁的完颜继位,是为金熙宗。其时宗室权贵争权夺利,发生两次大火并,许多人死于非命。第一次是吴十谋反,包括金太宗子宋国王完颜宗磐在内的许多宗室伏诛。第二次是左丞相完颜希尹等人谋反,又死了很多人。之后,金太宗的子孙们,以为完颜宗磐复仇为名,蠢蠢欲动,新的动乱爆发在即。面对宗室大臣暗中举动,金熙宗大伤脑筋,只好借酒浇愁。末年,他精神失常,酗酒妄杀,诛戕忠良,不理政事,偌大的金朝岌岌可危。

完颜亮是阿骨打的孙子,完颜宗干的次子。生母大氏,由于不是女真人,为渤海皇室的后裔,而且还是个妃子,在宗干诸妻妾中常遭歧视,受到宗干正妻徒单后的钳制,大氏每日都是小心翼翼。完颜亮18岁时到军队中任职,官为骠骑上将军。但第二年完颜宗干突然病死,没有了在朝中极有权势的父亲,完颜亮顿时失去了依靠,此后只能靠自己一步步地往上爬。几年中,他由中京留守升至左丞相、太保兼都元帅。到了这样高的地位后,完颜亮就经常在想,熙宗是太祖嫡孙,嗣为皇帝,自己是太祖长子的后代,同样是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之后,他在中京树立自己的威望,为夺权作准备。猛安萧裕经常与完颜亮议论天下大事,揣知他有野心,便鼓励其策划政变。

1149年正月,熙宗遣宫中寝殿近侍大兴国送完颜亮生日礼物,悼平皇后也附赐礼物,熙宗知道后大怒,派人鞭打大兴国,夺回所赐礼物。完颜亮由此不自安,疑心日增,产生了杀害熙宗的企图。冬十二月,完颜亮会同左丞相唐括辩及仆散师恭、徒单阿里出虎、完颜秉德等人,经过周密策划,并用犀带及自己所乘的“照夜白马”的高价,收买了大兴国。大兴国掌管寝殿符钥,因无罪受杖责而怨恨熙宗,他与完颜亮约定,十二月初九夜行事。这天深夜,护卫长仆散忽士和徒单阿里出虎当值,大兴国矫诏开宫门,放完颜亮等众人入寝宫,仆散忽士和徒单阿里出虎举刀便刺还睡在床上的熙宗,熙宗滚倒地上,完颜亮上前再刺一刀,熙宗当即死去。众人连夜让完颜亮坐到皇帝宝座上去,行君臣之礼,山呼万岁。这样金朝第四个皇帝就上台了。完颜亮还立即假传熙宗诏旨,骗杀了曹国王完颜宗敏、左丞相完颜宗贤。

问题是这样的弑君自立,事实比较清楚,后人是否应该认可?有人认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杀死无道国君,向来是被接受的。金熙宗后期皇后干政,不立太子,自己又纵酒放肆,神经兮兮,已失去了治理朝政的起码条件,这种“弑君篡立”是无可责难的。完颜亮是在被熙宗十分猜忌、个人命运朝不保夕以及金王朝处于风雨飘摇的形势下,铤而走险,夺取皇位的。不过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完颜亮在熙宗即位之时就怀有觊觎之心,他的胸中一直充斥着权力欲望,他的弑君是蓄谋已久的而不是被迫的,更不是为了挽救金朝统治的壮举。此外还有人认为完颜亮弑君是改革派内部的权力之争。金熙宗和完颜亮是女真族的改革派,完颜亮想取代金熙宗为皇帝是蓄谋已久的,是改革派内部争夺帝位的斗争。究为如何,看来已经很难说得清了,只能留待历史学家们去争论了。

完颜亮上台后,掌握了生杀大权,为排斥异己势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大杀宗室中反对自己的女真贵族,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金熙宗时,对宗室实行比较优厚的政策,金太宗的儿子们都有自己较大的势力。等到完颜亮上台时,太宗的儿子在河朔、山东、真定等地任职,占据着要冲之地,如果一旦有变,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完颜亮在上台后的第二年就向太宗一系子孙开刀,完颜卞、完颜宗哲、完颜京、完颜宗雅、完颜宗义等太宗子孙被杀的有七十余人,太宗后代全部死绝。出于同一目的,久握重兵在外的宿将老臣完颜撒离喝也被杀。此后,他又藉故把宗室完颜宗本、完颜宗美、完颜宗懿、完颜秉德等人尽行诛杀,遂使宗翰子孙三十余人、斜也子孙百余人、谋里也子孙二十余人等众多宗室大臣满门除绝。

完颜亮不但杀宗室大臣,而且还把他的嫡母徒单氏也杀了。徒单氏是宗干的嫡妻,完颜亮的生母大氏是妾,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得看徒单氏的眼色行事,大氏“事之甚谨,相得甚欢”,通过小心谨慎,来换得表面上的平等关系。对此,完颜亮看得十分清楚,对徒单氏耿耿于怀。1161年完颜亮要调集大军伐宋,徒单太后竭力反对。想想年少时就受其气,完颜亮脱口就骂:“非朕母,乃梁宋国王之小妻也。”接着派遣大怀忠、习失、高福等人将太后杀戮于宁德宫,并将太后侍婢十余人一并灭口。杀死了太后还觉得不过瘾,又投其骨于水,迹近疯狂的地步。

完颜亮曾经说过自己平生的志向有三条,其中的第三条是“得天下绝色而妻之”。完颜亮特别喜欢女色,他借口要“广嗣续”,为自己大设嫔御,将大批美女纳入内宫。他把人诬杀之后,见到妻女有漂亮的就想占有,不论这个人与自己有没有血缘关系。就这样,一些与他是中表亲与叔伯姐妹的女人先后被他占有,如宗望女寿宁县主什古、宗弼女静乐县主蒲刺及习燃、宗隽女师姑儿等等,犹以为不足,他连兄弟之女也要位充下陈。这些女人大半是有夫之妇,完颜亮淫欲一起,就杀其夫而夺之。

那么完颜亮到底为什么要杀母杀宗室、纳姐妹?有人认为是改革派在杀保守派,是改革的需要。宗室保守派是以徒单氏为总代表,当她一对改革阻拦时,“母子”关系就无法维持了。也有人认为杀母和杀宗室,其实是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互相倾轧。有人认为这不存在保守和改革的问题,完全是排除异己势力的一种做法。完颜亮广纳堂表姐妹,有人认为北方少数民族一直有妻后母及寡嫂的接续婚制习俗,女真族也不例外,这不值得大惊小怪。至于把贵族家属纳入后宫,完全是为了防止她们有反抗活动。也有人认为完颜亮酷爱女色,像禽兽一样,违反了女真族处于原始野蛮阶段的祖传习俗。

看来,完颜亮的弑君杀母,是残忍暴虐,还是有种种政治和社会原因,仍是留给后人一个不小的谜团。

纳粹原子弹之谜

13世纪的百余年间,中国和世界历史的主角是蒙古族。蒙古族由于出了一个伟大的英雄人物铁木真,一度使全世界对其瞠目而视。数以万计的蒙古骑兵纵横驰骋于亚欧大陆,建立了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蒙古大帝国,促进了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统一了蒙古族的铁木真,被蒙古人尊奉为“成吉思汗”,意为至高无上的君主。铁木真的孙子忽必烈后来在中国建立了元朝,被称为元太祖。

照汉人的礼仪,这样的伟大人物,死后必定要建规模庞大的帝陵,既要让死去的皇帝过上与活着的时候同样阔绰的生活,又要向后人显示皇家的威严。但蒙古皇帝却不这样,不但是成吉思汗的陵墓不知道在哪里,就连忽必烈以下各位元朝皇帝的陵墓今天也没有找到。按蒙古习俗,蒙古皇帝死后,一律实行秘密安葬。《元史》云:“国制不起坟垄。葬毕,以万马蹂之使平,弥望平衍,人莫知也。”埋葬皇帝的地方,派群马一踏,如平地一般,时间一长,青草树木一片绿油油,就谁也不知道了。

成吉思汗像也许有人会说,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的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不就有座成吉思汗陵墓吗?其实,这是座后来建造的象征性陵寝。这座规模宏大、款式别致的蒙古式宫殿,其主体是一座仿元朝城楼式的门庭和三个相互连通的蒙古包式的大殿,正殿的八角飞檐下写着“成吉思汗陵园”蒙汉文金色大字。在正殿的中央,一尊高5米神态威严的成吉思汗汉白玉雕像令人肃然起敬。后殿内,分别供奉着成吉思汗和大皇后勃儿帖和另两位皇后以及两位胞弟的灵柩。东殿内供奉着成吉思汗的第四子,也就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父母(拖雷夫妇)的灵柩,西殿陈列着表现成吉思汗文治武功业绩的战刀、马鞍等。这样的一座陵园,为什么不是成吉思汗真正的陵墓?

1227年八月,成吉思汗率军进攻西夏,回师途中病逝于六盘山清水的行宫里。之后,他的遗体被运回蒙古大本营安葬。

葬在哪里?《元史》说葬在起辇谷,但没有其他情节和过程。《多桑蒙古史》说葬在斡难、怯绿连、秃剌三水发源之不儿罕·合勒敦诸山的一座山中。拉施特《史集》对成吉思汗死后的情况记叙颇为详细。该书谈到成吉思汗死后,大臣们秘不发丧,在抵达达斡耳之前,将一路上遇到的人畜全部杀死。蒙古有一座名叫不儿罕·合勒敦的大山,成吉思汗曾在那里选定了自己的坟墓。在这座大山中,流出九条河流。山南中部是怯绿连,东面是斡难,东北是乞列克秃,正北是乞儿合出和赤若,西北是合刺忽,西南居中是哈刺和不刺赤秃,西南是土刺。有一次成吉思汗出去打猎,有个地方长着一棵孤树。他在树旁下了马,心情喜悦,说:“这个地方做我的墓地倒挺合适。在这里做个记号吧。”举哀时,诸王和大臣就按照他的命令选择了那个地方。如今那里森林茂密,成吉思汗陵最初那棵树和他的埋葬地已经辨认不出了。按该书,葬地确在合勒敦山的一处谷地里。

一本叫《草木子》的书是这样记的:蒙古皇帝死后,用两片木,将中间凿空,如人体形状,然后将遗体放入,上面涂漆,用三圈金绳绑住,送到克鲁伦河与土拉河上游的肯特山中,再挖一个坑埋入。这与汉族皇帝用棺椁和殉葬品完全不一样。葬毕,使万马蹂踏,使泥土平整。再在上面杀死一头小骆驼,周围布置千余骑兵守护。第二年春天草一长,骑兵就移帐撤去。如果想祭祠,根据所杀小骆驼的母亲作为向导,看到老骆驼踯躅悲鸣的地方,就知是葬皇帝的地方。

《蒙古源流》载,成吉思汗葬后,因为不能再请出金身,但为了便于祭祠,在葬地附近的高地上建了八白室,即八座白色的毡帐,地点相当于今阿尔泰山和肯特山一带的蒙古高原上。明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鄂尔多斯守陵部众进驻河套地区,八白室也随之迁来。清初在鄂尔多斯高原设立伊克昭盟,八白室就移到伊克昭附近,后来又移至今伊金霍洛旗,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如此,说今天的成吉思汗陵是假的,的确是没有错的。

综合今天各种史料,我们可以推测成吉思汗被葬在三河水源的不儿罕诸山之一谷——起辇谷中,但具体的葬地由于当时的保密做法,至今还无法找到,仍然是个历史之谜。

成吉思汗以下的各继位者,死后安葬的地点也是十分秘密。如1294年忽必烈病逝于大都,也葬到起辇谷中。具体方位,很难搞清。后代的《历代陵寝备考》说:“起辇谷在漠北,元诸帝皆从葬于此,不加筑为陵,无陵名。”这样看来,整个元朝的皇帝都没有陵寝,后人至今仍无法找到。

失踪的原子弹之谜

蒙古国的开创者成吉思汗凭籍其军事才能,建立了一个规模空前横跨整个亚洲的大国。到了晚年,他对自己继承人的问题开始有所考虑。他有四个随他一起东征西讨、骁勇无比的儿子,即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不过四个儿子中,他比较欣赏的是三子窝阔台,觉得窝阔台是个比较合适的汗位继承人。

蒙古人选取接班人,按照惯例是幼子继承法,但成吉思汗废除了这一规定,选择谁做接班人由自己说了算。不过新大汗要正式上台,必须在宗亲诸王参加的忽里勒台大会上通过。1227年,成吉思汗病重,他将四个儿子召到跟前,正式提出让窝阔台接汗位,其他儿子要团结一致,互相协助。

其实众儿子私底下早就在打汗位的主意了,汗位每个人都想要,但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所以兄弟之间已分化组合了。二子察合台和窝阔台关系较好,长子术赤一看情形不妙,就和四子拖雷卷在了一起,兄弟四人分成了二派。术赤的生母曾被篾儿乞部落俘掳过,返回途中生下了术赤,因而二个弟弟就对他横竖看不入眼,认为与他是同母异父。拖雷对大哥很尊重,二人就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成吉思汗生前尽管已决定把汗位传给窝阔台,但最喜欢的是拖雷,出征时常带了拖雷在身旁,对他宠爱有加,家里的珍宝财物也全都交给他打理。看到拖雷很有军事才能,成吉思汗又把征集的军队交给他管理,蒙古国大部分的军队在拖雷控制之中。

照理,窝阔台接位的事情应尽早放到忽里勒台会议上讨论,但浓重的矛盾使得这个会议在二年后才得以召开,蒙古的汗位空缺了两年,由掌握实权的拖雷摄政。总算这个会议召开了,但可以预料的是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会议开了35天也没有结论,窝阔台的对手毫无疑问是摄政了两年不肯交出实权的拖雷。会上有人提出要按蒙古的旧例让幼子继位,否定成吉思汗的选择,也有人提出还是遵照遗诏让窝阔台即位。这时术赤已病死,拖雷是斗不过察合台和窝阔台二人联手的,看看自己势孤力单,最后只得采取退让的策略,表示支持窝阔台。

元太宗窝阔台上台,使得汗位的争夺一度平息。可是,这样的结局在术赤和拖雷两系的族人中留下了不满情绪,为以后的汗位之争埋下了隐患。

窝阔台继汗位四年后,拖雷就死了,死因说法不一。有说饮酒过度,有说得了急病,另有一种比较可靠的说法是,他喝了愿替窝阔台去死的咒水。1233年窝阔台亲率大军攻金,拖雷指挥右路军取得了重大胜利。部队回师时窝阔台得了重病,拖雷侍兄于榻前。蒙古人深信巫术,找来巫师念咒文。巫师说,把窝阔台的病涤除在木杯之中,病就能除去。如果有人把这杯水喝下去,就能代替太宗去死。此时,拖雷为了爱护兄长,便端起杯子喊道:“洪福的父亲内定了我兄弟做皇帝,如今如果失去了皇帝哥哥,这么多的百姓谁来管理?这会使金人很开心的。上天啊,饶了我的哥哥吧,让我喝了这杯水去替他见你吧!”说罢,将咒水一饮而尽。窝阔台病好了,拖雷告辞启程,几天后就死去了。很多人认为很明显在这杯咒水中窝阔台是做了手脚的,毒死了拖雷。因为拖雷很有军事才能,他的存在就是对自己的威胁,而且这样做也可以把汗位保持在自己一系下。

窝阔台因饮酒过度,仅在位13年就死了,不久察合台也亡故。窝阔台死后,由皇后脱列哥那哈敦监国。这位颇有权术的皇后目光短浅,心胸狭隘,斥贤崇奸,弄得内外离心。1246年秋天,她召集诸王举行忽里勒台大会,让自己的儿子贵由接承了汗位。

长辈之间的仇恨,也传到了后代的身上。术赤儿子拔都不肯出席忽里勒台大会,上台后的贵由仇恨万分。1246年贵由即位后,马上发动战争想消灭拔都。贵由患有慢性病,这时借口他的旧营霍真地区气候很适宜他的身体,遂发军前往。当贵由大军接近拔都所在地叶密立时,拔都感到事态严重,坐立不安。拖雷妻原与拔都友善,得知定宗贵由的真实意图,迅速派人通知拔都。拔都遂打出迎接大汗的旗号,发军东进。两军相近,贵由突然死去。什么原因,或说是贵由被拔都害死的,或说是饮酒斗殴而死,至今仍是在个疑案。

元军的甲胄贵由死后,贵由妻斡兀立海迷失监国,欲立窝阔台之孙失烈门为汗,理由是窝阔台当初曾有遗诏想立失烈门。

拖雷妻唆鲁禾帖尼很有才干,四个儿子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木哥个个能征善战。在与拔都联手后,她想立自己的儿子蒙哥为汗。她很有人缘,各方面的关系处理得十分妥当。拔都是这一辈中的兄长,遂召集诸王选新汗。1251年6月,忽里勒台大会召开,贵由子脑忽、忽察和失烈门等人故意迟到。会上拔都、蒙哥等人提出太宗遗诏早就应该遵行,但太宗窝阔台系为什么以前要立定宗贵由?海迷失哑口无言。讨论到最后,拔都说:“拥蒙哥登基,胆敢违反者斩。”于是将蒙哥推上了汗位。7月,蒙哥举行了登基大典,这样汗位从窝阔台系转了过来。

宪宗蒙哥上台,对窝阔台和察合台的后裔放不下心来,感到危胁随时存在。不久有人告密,说窝阔台和察合台的后代诸王要阴谋武装叛乱。是否真有其事,是个历史之谜,但蒙哥宁愿认为这是真的,于是马上下诏赐死海迷失及失烈门母哈特合赤,谪迁失烈门到没脱赤,杀叛将70多人,流放想叛乱的诸亲王,巩固了自己的汗位。

为了争夺汗位,兄弟之间互相挤压残杀,这无论如何是成吉思汗所不愿看到的。

国民党军团南京撤退失踪之谜

元宪宗蒙哥,以善战骁勇著名。1251年,在拔都的帮助下,蒙哥继承了大汗,结束了蒙古自贵由后三年无君的局面。上台不久,他让皇弟忽必烈总军南侵。次年蒙古将汪德臣、火鲁赤率大军再次犯蜀,进逼嘉定,间断了六年之久的战火重新燃起。1258年,蒙古在远征云南、吐蕃、西南夷成功后,意欲亡宋。蒙哥命忽必烈进兵鄂州,塔察儿进兵荆山,兀良哈台由交州、安南附近挥师北上,蒙哥则亲率四万大军进攻西蜀。

蒙哥军渡嘉陵江至白水,进兵围长宁山,攻克了隆州、阆州。1259年二月,蒙古大军到达重庆的北边门户合州。

合州的州治在钓鱼城,四周峭壁悬崖,易守难攻,成为屏蔽重庆、支撑四川战局的主要据点。宋朝知州王坚在城内加强防御,组织百姓进行抗战。从二月至四月,蒙古军屡次展开猛攻,而宋军凭借钓鱼城的天然良险,从容防守。虽然蒙古军有精良的大炮、弓弩,但由于钓鱼城“石邑入云”,蒙军“炮矢不可及也,梯冲不可接也”。蒙古军虽有几次攻上城头,也被宋军击退。前后围攻五个多月,钓鱼城还在宋军手里。

六月,天气十分炎热,“山中从前无此热,早禾焦死晚禾枯”,蒙古军中开始流行疫病。由于蒙古军士马匹不耐其水土,军心涣散。汪德臣单骑进逼城下说降,城上飞石抛过来,差一点击中他,以致感疾,不久死于军中,蒙军士气十分低落,七月,蒙哥死。蒙哥死后,征蜀的蒙军陆续北撤。后人评价说:“没有钓鱼城,早就没有四川了。没有四川,早就没有江南,宋朝也不可能要到崖山之战才被灭亡。”当代的一些史书由此就称钓鱼城是“上帝折鞭处”。

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后人十分搞不明白,蒙哥大汗为什么会死得如此突然?他到底是怎么死的?后人就开始进行研究探索。

大体上说,对蒙哥的死因有这样几种看法:中箭说,中炮石说,中炮风说,淹死说,羞愧说,染疫说。

中箭说出现得较早。1264年出版的叙利亚人阿部耳法刺底的《世界史节本》认为,蒙哥是被宋军流矢射中而死的。守城的宋军见到蒙古一个大官出现,据高射冷箭,其中一箭射中蒙哥要害。现今保存在四川省合川市钓鱼山忠义祠内的明正德十二年(1517)的《新建二公祠堂记》碑,也说蒙哥是中飞矢死。这种说法为许多史学家采纳,如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也赞同这种说法。

中炮石说最早出现在明代的《重庆志》中,认为蒙哥是中炮石受伤而死。此后在一些当代的史书中采用了这种说法,认为蒙哥在先锋汪德臣死后,亲率大军攻城,为炮石所伤,回营后因伤势过重死于军中。有人推测,今钓鱼城脑顶坪,就是当年蒙哥中炮石的地方。

中炮风说也是一种重要的说法。据无名氏的《钓鱼城记》说,蒙古军当时没有什么办法强攻取胜,但又不愿弃城撤军,只好加强对钓鱼城的封锁与监视,等待时机。有一天,蒙军在南城外筑高台,建楼桥,楼上还接了桅杆,修成一个嘹望台,想探知城中虚实,看看究竟有无水源。宋军不慌不忙,等那哨兵攀至桅杆末端,正要抬头张望时,突然发炮袭击,把哨兵抛至百步以外,当场毙命。在一旁督战的蒙哥汗“为炮风所震”,也生起病来。蒙军坚持不下去了,急忙将前军南调,围攻重庆。蒙哥感到自己急需“稍事调养”,行至金剑山温汤峡,便病重而死。据说蒙哥临死时有遗言:“我是因此城而病,我死后如攻克此城,一定要把城中男女杀光。”蒙古军最终没有打下钓鱼城,但在撤军途中,杀害了两万多老百姓,以泄愤恨。这种说法得到了明四川巡按谢士元《游钓鱼山诗序》、民国《合川县志》的支持,后代也有很多史书采纳这种说法。不过总体上看,这种说法与上面的中炮石说比较相近。

淹死说也是出现得较早的一种观点。1307年,小阿美尼亚海屯口授的东方史《海屯纪年》认为,蒙哥在进攻宋军时,乘坐的战船被宋军潜水者凿穿,蒙哥因此被淹死。这种说法没有其它史料的支撑,因而后人很少采用。

羞愧说最早出现在南宋末年黄震的《古今纪要逸编》中。该书认为蒙哥是因屡攻钓鱼城不克羞愤而死的。《钓鱼城记》也说,王坚为了刺激蒙古军,向城外抛扔了两条各重三十斤的大鱼和几百个蒸面饼,附上一封信,上面写道:“尔北兵可烹鲜鱼、食饼,再守十年,钓鱼城也不可能得到手。”蒙哥见到后,羞愧难当,一激动就发愤而死。

染疫说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这种说法认为早在钓鱼城之战刚开始阶段,蒙哥命纽赴涪州,切断由荆湖西上的南宋援军。纽所部因不适应四川气候而首先流行疫病,“士马不耐其水土,多病死,纽忧之”。进攻合州的蒙古军也为疫所困,史天泽部“军中大疫”,士兵一个个病倒死去,一度想班师退兵了。由于蒙古人从未预料会得疫疾,军中也没有准备什么防疫措施,但蒙古人知道喝一定数量的酒可以抵抗疫病,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又有一定作用,所以蒙哥汗决定在部队中推广。《元史·月举连赤海牙传》云,月举连赤海牙随蒙哥汗攻合州,奉命修曲药。酒曲做出后,分发给士兵,“以疗师疾”。1307年,波斯政治家剌施特哀丁的《史集》第二卷记载,当时蒙哥也染上了疾病。他下令全军喝酒来对付疾病,自己也坚持饮酒,但不久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驾崩于军中。

蒙哥死后,蒙古军无法逗留,只得全军北撤,川中的形势顿时缓和了下来,可以这么说,蒙哥之死影响了

同类推荐
  • 中国人的特性

    中国人的特性

    《中国人的特性》是明恩溥最著名的代表,1890年,明恩溥积累在中国传教二十多年的见闻和观察,以“中国人的特性”为主题,在上海的英文版报纸《华北每日新闻》发表,轰动一时;在纽约由弗莱明出版公司结集出版,又被抢购一空。如果说马可·波罗曾向西方人描绘了一个神话般存在的东方国度,那么《中国人的特性》则试图刻画中国人的性格特征。
  • 日臻完善 从汉半两到五铢钱(文化之美)

    日臻完善 从汉半两到五铢钱(文化之美)

    本书以汉承秦制铸造半两钱为切入点,论述秦半两的深远影响,同在另一方面也阐述其在生活中造成的种种不便,从而使得汉代统治者下决心将货币政策大刀阔斧改革一番,而这一改革在汉武帝时期终于得以实现。统铸五铢钱这一措施不得不说是极其明智的,其为以后的经济大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择吉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择吉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尤其是中国人,遇事讲究讨吉利,比如过年时,摔碎了酒杯要说“岁岁平安”;家家户户也要张贴门神、财神、春联及年画,以保佑全家吉祥平安或表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实这就是求吉的一种表现。求吉心理的存在,使人们在婚丧嫁娶、修房动土、出行赴任等重要活动中,去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来进行。这种择吉风俗前后已流传了两千多年,在过去尤其盛行。
  • 中国酒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中国酒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本书以中华民族悠久的酒文化为主线,运用生动朴实的语言详尽地介绍了我国的美酒趣闻,其涉及美酒溯源、传说、典故、文化内涵等诸多方面。
  • 《龙图公案》与中国古代公案小说

    《龙图公案》与中国古代公案小说

    生动介绍了中国古代公案小说的演变轨迹、《龙图公案》成书内容简介、《龙图公案》展现的市井乡村风貌、《龙图公案》中的破案技巧、《龙图公案》的艺术特色等内容。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残月战旗

    残月战旗

    身为一个魔术师,我向往着、憧憬着每个独一无二的奇迹,为此我将要踏遍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开启一场史无前例的冒险之旅!
  • 那年青春,我们无怨无悔

    那年青春,我们无怨无悔

    对于我们那段青春,不管是你、我,还是他、她,都无怨无悔。在青春遇见了最爱的ta,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我们携手共度过了这段青春……他——江凌轩,霸道的花花公子;她——许洛溪,温柔可爱的淑女校花,当他遇上她,造就了一场倾心专一的感情。她——秦悦,开朗乐观的积极少女;他——陈清,冷漠的高冷校草,当她遇上他,造就了一场完美的女追男的感情。同他——安越齐,游手好闲的小混混;她——林荷,最普通平凡的女生,当他遇上她,早就了一场普通而又幸福的感情。他——张程炫,听话守纪的好学生;她——楚雨倩,抽烟喝酒的叛逆少女,当他遇上她,早就了一场最虐心的感情。那年的青春,结局或喜或悲,却在脑海的深处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 活尸之战

    活尸之战

    2137年,人类的噩梦,开始了。天外陨石落入太平洋东部的水域里,此后,一种恐怖的传染病毒开始蔓延了。人类开始变成了一种会吃人的怪物它们被称为“活尸”,活着的尸体(此为爽文,热血,激情,都会有的!初次尝试,文笔有限,不过会努力加油的,还请多多支持!!)
  • 呆萌甜心撞上腹黑校草

    呆萌甜心撞上腹黑校草

    大家好~我是程羽歆,啊?才刚被一个男生强吻,接着还要和他订婚?原本以为那个男生是温柔型的,但结果不是?!ohmygod!我到底是有多衰呀~
  • 恶魔殿下有点甜

    恶魔殿下有点甜

    她是魔法学院最优秀的学生。那当然是已经过去的事情了。自从那个讨厌的家伙来了以后,她就从一直以来都是她的第一宝座上掉落,什么尊贵待遇全部被夺。主要抢她第一的人还是个高冷的货,真是气死她也。她暗下决心,你等着,我会要回我。的一切。但在一次次的比拼,针对,患难中,渐渐,他们的心越来越近。
  • 毒妃妖娆

    毒妃妖娆

    前世,洛夕颜被相爱二十年的竹马算计暗害,含恨惨死。一朝重生成将门千金,她誓要洗涮冤屈,报仇雪恨!她运筹帷幄,将渣男渣女拉下地狱;计谋算尽,让庶母长姐自跳火坑。只是,她是尽了浑身解数,却还是一步步掉入某男早就挖好的请妻入瓮的坑里。传说,国师大人淡漠高冷恶尽女色。洛夕颜看着自己身边那笑的狷邪的男子,心道:传说都是一派胡言!不然,是谁纠缠着她不放,还强行给她扣上了一个国师夫人的帽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幻想曲之绝对真爱

    幻想曲之绝对真爱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是否还存在着纯洁烂漫的真爱呢?一个不相信爱情的傲娇帅气明星男神,一个贫穷老土为爱发疯的笨蛋阳光“小孩”,一个人生破碎,灵魂堕落的弟弟,一个无能的“哥哥”,一场充满血与泪的冒险一触即发。当真心一次次被怀疑,你是否还有追寻真爱的勇气?当唯美的面纱一层一层地揭开,露出了恐怖悲伤的真相,你是否还能待我如初?最终是“恶魔”把“天使”同化,还是“天使”把“恶魔”救赎?罪恶堕落的灵魂,是否能开出灿烂的向阳之花?最终,谁是最强者?最强者又是怎样的?
  • 角争

    角争

    少年人,偏爱使剑,钟情于侠,身开两刃,伤人可伤己,警杀。后喜用刀,刀称霸者,勇猛狂放令人倾,噬欲则强
  • 超强战兵

    超强战兵

    不是猛龙不过江。退役兵叱咤都市,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以铮铮铁骨,书写一段属于他自己的传说。
  • 你的眼睛在发光

    你的眼睛在发光

    眼前这个素面朝天还略带稚气的女孩,微微皱着眉头打量他,利落的短发上全是碎金一般的阳光。她的皮肤很白很白,那一双眸子黑白分明,明明灭灭之间,散发出忧伤而温暖的光泽。周鸣脑海里有一个声音在问自己:你相不相信一见钟情?“姑娘。”周鸣鼓起勇气开口。“你知道么,你的眼睛在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