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扬从迪化乘汽车,经托克逊,过铁门关,走焉耆,越库车,穿阿克苏,七天之后到达喀什。喀什带着南疆特有的温暖与生动、质朴与新鲜,向人们传递着生命热烈的气息,牢牢地抓住了他的心。李云扬,化名李志梁,和黄火青、林基路同时被调离迪化。他先被任命为喀什区教育局局长,过了一天又被改任为副局长,理由是现任局长是少数民族,不便撤了再任命他。对这一点,李云扬是很同意的。
李云扬是广东省台山县人,1935年赴东瀛,在日本大学求学,从事对留日学生的革命宣传活动,由林基路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5月,因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加剧,加之国内供给他们生活费的来源断绝,经组织同意他和新婚不久的妻子伍乃茵从日本回到上海。八一三事件后,他们历经奔波,到达延安,在桥见沟中央党校学习。李云扬和林基路同时到新疆迪化,在新兵营进行了学习和休整,不久分配到迪化一中任校长。
当时担任省教育厅长的是留过苏联的老红军孟一鸣,李云扬对孟很尊重。孟把毛泽东的《实践论》给了他,要他教学时参考。他认真读了这篇论著,在教学中运用毛泽东的观点方法,向学生们讲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中的对立和统一的辩证法。在省一中,他既当校长,又亲自授课,兼教高年级的国语和历史,还应林基路的邀请兼任新疆学院哲学教授。学生们喜欢他,他更亲近学生,常抽时间到学生宿舍里去,和学生一起聊天、玩耍、打逗。这样做不仅密切了和学生的关系,而且了解了许多校内外的情况,特别是下层老百姓的情况。
李云扬在学校了解到两个情况。一是有两个学生目无师长、欺压同学,一个是公安管理处处长李英奇的儿子,一个是参谋长汪鸿藻的儿子,后者最跋扈横蛮。师生们非常痛恨他们,但又畏于他们父亲的势力,敢怒而不敢言。李云扬就要捅这个马蜂窝,通过调查落实,列举他们的错误,在全校大张旗鼓地进行了处理。他向全体教职员工指出:“在我们的学校里,不管怎样出身的学生,没有尊贵与卑贱之分。大家都要遵守校规,执行风纪,绝不允许任何仗势欺人的现象存在。”这一行动在全校引起了轰动,许多人拍手称快,使学校出现了新的风气。另一情况是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之间关系不够融洽,似有较深的隔阂。这种情况有它的历史和社会根源,但校方也有责任。比如学校食堂做饭就不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经常把少数民族的饭放在烧过猪油、猪肉的锅里烧。李云扬就从食堂抓起,督促食堂不准做违反民族风俗习惯的饭食。这自然受到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欢迎,缓和了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间的矛盾。
当时迪化的社会风气很不好,文化糟粕充斥,到处是淫秽的戏剧、歌舞,遍布着妓院、烟馆。针对这种状况,林基路和李云扬就从新疆学院和省一中抓起。一中,由李云扬带头每日清早教唱抗日歌曲,开展了大唱抗日救亡歌曲的活动。他们在校内认真排练,然后走上街头演唱《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游击队之歌》、《在太行山上》等等。雄壮的歌曲,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也深深打动了广大群众的心,在全市掀起了一个唱抗日救亡歌曲的热潮。唱新歌,演新戏,给当时文化闭塞的状态开了一个“天窗”,透进了清凉的空气,有力地冲击着不良的社会风气,给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带来了进步文化的启迪。
盛世才害怕和嫉恨共产党员在群众中威望不断提高,因此千方百计设障碍、找岔子,免职、降薪、记大过,频繁调动更是拿手好戏,把原有的群众基础拆掉。为了离间他们和青年学生的关系,盛世才一伙还散布流言,说黄火青、林基路、李云扬三人犯的是托派错误,但群众的心里自有“天平”。当李云扬离开一中赴喀什之前,全校师生员工开晚会为他送行,会上送他一块真金制作的金牌,一面刻着光芒四射的灯塔,另一面刻着“省立第一中学全体师生敬送”。
喀什教育局局长名叫沙必提,有一定的文化宗教知识,但并不倾向进步。还有一个副局长是山东人,从苏联回来任职,他的老婆是俄罗斯人。这个人很左,见了李云扬就大发牢骚,说这里不好开展工作。他的桌上放着他的座右铭:“斗争、斗争、斗争。”李云扬对这个人的印象不大好,怎么能光讲斗争而不讲团结呢?教育局还有几个干事,也都属于平庸之辈。真正能干工作的还是他从迪化带来的两个学生,一个姓唐,懂维吾尔语,一个姓肖,会教军体。后来又有刘文典、刘文敏两兄弟,是汉族人,都懂维吾尔语,协助他做了一些工作。
教育局不仅抓教育,还要抓宣传,抓文化艺术。李云扬的热情在心灵深处燃烧,从三个方面入手抓了喀什的文教工作:第一是通过指导喀什维吾尔文化协会,一方面把各族各界以及宗教人士都组织起来,办讲习班,讲团结进步,讲爱国抗战;另一方面组织了一个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文工团,唱革命歌曲,演进步戏剧。教育局和报社两家相邻,常来常往。报社的王谟很有才干,利用报纸在舆论上紧密地配合,使进步文化工作更加别开生面。第二是组织教员培训班,把教育局的所有人和各校的教师召集在一起定期学习。在教育局办培训班的影响下,喀什行政长公署也办了培训班。李云扬、高登榜和王谟等共产党员,利用这个讲台,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一以贯之的,起到很好的作用。第三是认真抓了汉族男女小学的建设,并通过这两个学校,带动全喀什。这项工作李云扬主要是通过爱人伍乃茵做的。伍乃茵来喀什就被分配到疏勒女校当教员,并兼民校的校长。
高登榜到喀什任税务局副局长时,带来邓发的指示,在喀什的党员成立一个党小组。党小组由李云扬任组长,组员有高登榜、伍乃茵、王谟(《喀什日报》编辑长)、许亮(蒲犁县县长)、罗乃堂(巴楚税务局副局长)、钱萍(莎车税务局副局长)。因为人员分散,县上同志只有来喀什开会或出差时才能在一起聚一聚,谈谈学习和工作。
喀什区举办全区教育系统运动会,运动会对学生和农牧民是很有吸引力的。当时喀什区的体育设备贫乏,运动场地简陋,群众性体育运动很少开展。李云扬是操办运动会的主持人之一,因为高登榜负责财税,他提名要高当运动会奖品部副部长,负责运动会的筹备和分发奖品工作。运动会的第一天,喀什警备司令兼行政长蒋有芬主持开幕式并讲了话,随后是赛马和田径项目的预赛,搞得生动活泼,热火朝天。师生一道在运动场上奔逐夺标、不同民族的兄弟姐妹在场外欢声笑语。
当时的政界,口头上讲清廉,但实际上贪官污吏比比皆是。以王宝乾为团长的南疆调查团前来巡查,一路上告状的人实在不少。调查团在巴楚县查出县长一个人就犯了72个案子,把这个县长革了职,抓进了监狱。王宝乾回去之后,省府来了命令,任命李云扬任巴楚县县长,时间是1940年7月。
巴楚县位于喀什东部,由几块绿洲组成。这里紧靠沙漠,降雨稀少,条件比喀什艰苦多了。李云扬和伍乃茵乘卡车到巴楚,一路所见荒凉,但他们的心却无荒凉之感,而想着要在这里发挥共产党员的作用,为人民办些事情。巴楚县城很破旧,全镇不足2000人。县府算是全城最好的房子,李云扬住的房子还有一个洗澡间。洗澡间有一个通外面的门,他很奇怪,便问差役。差役先是闭口不答,后来才告诉他:“前任县长每晚都要搞女人,找的女人天黑从这个小门进来,黎明则从这个小门送走。”李云扬听后愕然,顿觉小门之肮脏。巴楚的县长如此,县府也比较腐败。司法科长姓秦,过去抽鸦片,时常饮酒作乐;财政科长姓张,脾气古怪,经常打骂老婆;建设科长姓龚,有一身的疾病;民政科长马木提是维吾尔族,懂得一点儿汉语,很老实也很能干。这就是当时李云扬手下的主要班底。
此时此刻,李云扬承受了万里晨光的感染,承受了大自然清新空气的洗礼,兴致勃勃,心气盎然。他的思绪就像无边大漠浩浩长天一样,心胸廓大旷远,纤尘不染。正当李云扬考虑怎样打开工作局面的时候,县商会的会长来找他了。会长是巴楚最大的商贩,把羊毛皮张运到苏联,又从苏联把日用品运回来,贩运贩销,大牟其利。会长见到他非常关切地问:“县长需要什么东西呀?苏式西装、长筒皮靴都有,您要是需要,我马上送来!”为官清正,不受贿赂,这是共产党人的起码准则,他拒绝了会长。一个月上柳梢头的傍晚,会长又约他去参加一个舞会。他一打听,原来是黄色舞会。几个有钱人在一起吃喝,酒足饭饱之后,找几个女人跳脱衣舞,全身裸跳,看上哪个就可和哪个睡觉。这种所谓舞会,他当然断然拒绝。会长的“财诱”和“色诱”都失败了,他们一伙便开始疏远他,但老百姓都认为他好。
为了改变县府的面貌,李云扬又采取了办培训班的方法,把县府的人和县上知名人士都组织起来进行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六大政策”,特别强调廉洁奉公、反对腐败。在全新疆,由于毛泽民整顿财政取得了很大成绩,许多贪官污吏、不法商人对此不满,进行公开的暗地的反抗,囤积居奇,造成了市场的紧张。突然有一天,巴楚的街上连一根火柴也买不到了。李云扬就利用县府的培训班宣讲打击囤积居奇、投机倒把的法令,指出有货不卖,制造市场紧张,就是破坏抗战后方的安定,也就是破坏抗战。他要求大家讨论,并报出自己拿出多少货来出售。不少商贩都报了自己的数目,唯独商会会长沉默不语。经动员后,会长表示拿出一点存货,数量之少使在座的人都哄堂大笑。李云扬当时没有说什么,事后责成公安局长去侦察,得知会长的东西不少,都藏在地窖里。他把会长找来,讲明政策,指出应该拿出货来到市场上去卖,否则查出囤积,一律没收。会长仍然顽固地坚持说无货可卖。这天晚上采取行动,从会长家搜出了大量的货物。这些货物很快投放市场,使全县货物大降价,广大群众拍手称快。这次打击不法商人的胜利,使李云扬在巴楚县站稳了脚跟。
在巴楚担任县长期间,李云扬仍不忘本行,认真抓了文化教育。县府办的学习班,也吸收了一些青年学生参加,并欢迎大家星期天到他家来玩。他给这些学生讲抗日救亡的道理,指导他们演唱抗日救亡歌曲,编演进步文艺节目,使他们开阔了视野,接受了革命道理。其中很多人后来成为党的干部,如木沙沙依提、阿不都热依木等,后来成为自治区有关部门的领导人。
那时的县长还要审理案件。李云扬巡查县监狱,见到牢房昏暗,卫生很差。犯人都是少数民族,个个蓬头垢面,大喊冤枉。他经过详查,发现很多是冤案,就坚持亲自问案,并规定有冤情的人都可直接找他,任何人不得阻拦。伽师县的一个雇农在巴楚四区一个寡妇地主家干活,地主婆见这个长工身强力壮,想长期剥削他,就和长工勾搭成奸。两年后长工的妻儿要来这里找自己的丈夫,地主婆闻讯顿起杀意,乘长工不备,用剪刀刺伤了他,血流满地。李云扬问明情况,当即让人把地主婆找来,向她指出:“你犯的是杀人罪,按法律应叛重刑。”地主婆一听就慌了,哭着请求从宽。李云扬说:“从宽可以,但你必须答应两条。一是要负责治好长工的伤,二是要拿出一部分地给他,叫他一家在这里过活。”她千恩万谢地答应了。
整顿了县府,严格了法制,端正了风气,李云扬下决心到农村看一看。他看到有的地方种田没有犁,正像林则徐巡视南疆时所写的:“不解耕锄不粪田,一经撒播便由天。”这样的耕作产量很低,辛苦一年,一亩地好了收个百十来斤,不好了连种子都收不回来。
灿烂阳光映照下的原野,空阔悠远、天籁无垠、清新宁谧。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他从省府发的农业经费中拿出一部分买铁,在县上加工成犁铧,亲自带上分送到各个区乡,帮助工具困难的老百姓解决耕地的问题。后来他又发现单单解决生产工具,是治标不治本。制约巴楚生产发展的有两大矛盾,一是水利,二是交通。巴楚地处叶尔羌、喀什噶尔两河流域的下游,由于对河系的控制能力低,造成年来水的枯洪不均。冬春水缺,不仅不能进行农田灌溉,而且人畜饮水也很困难;夏天山洪暴发,洪水倾泻,又成水害。交通方面,由于道路坎坷,交通不便,打不开流通领域,先进技术和设施运不进来,本地的土特产品运不出去。
矛盾抓住了,怎样解决?李云扬四处留心。1941年他到色力布亚去检查工作,发现一条淤平了的旧渠,是昔人引叶尔羌河水的渠道。他在县城的西南又发现了一个很大的积水潭,夏季洪水都积在里面。他给财政厅长毛泽民写了一个报告,请省府派专家来勘测,并请拨款批准建这一关系巴楚生产命运的水库。在毛泽民的支持下,苏联专家很快就来了,款也批下来了。他们从巴楚、麦盖提和伽师调集了7000民工,开始筑坝。坝长20公里,主坝高6米,底宽8米,用土堆砌。苏联专家想了个办法,先在坝心修一个用石头和黏土夯实的夹墙,然后再堆土筑坝,多大的水也冲不垮。冬去春来,1942年上半年,水库堤坝基本落成。蓄水可解决城镇居民饮水困难,并可灌溉10多万亩地。在修水库之前,李云扬还申请修一条从巴楚经伽师到喀什的公路,全长170公里,共调集4000民工,于1942年初落成。
水库和公路修建期间,无论是寒风凛冽的严冬,还是烈日炎炎的酷暑,李云扬都坚持每星期去一次工地。每次去都带上大米、牛羊肉,还带上县文工队,表示慰问。他还参加工地的劳动,在水库工地打过夯,在公路工地抬过土。县长这样做法,在以往巴楚的历史上没有过,不用说给群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就连那位苏联专家也表示惊讶。
李云扬踌躇满志,准备参加水库落成典礼。巴楚的明天让人心潮澎湃,它意味着努力和勤劳会结出丰满甘甜的果实,意味着希望的实现。可是,他突然接到通知,调回迪化。他很奇怪,为什么在打好了基础正要大干一番的时候又把他调走,但联想到连日来在南疆任职的共产党员纷纷回调,就不觉得奇怪了。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当汽车驶离巴楚县的时候,他不时回过头去张望,尘埃遮住了他的视线,但遮不住他热爱兄弟民族的心,遮不住他对他们的思念,遮不住他建设巴楚使之富强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