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资源学(resources botany,plant resources)以植物资源为对象,研究其用途、功能、种类、生物学特性、内含有用物质的性质和数量、形成分布、转化规律、合理开发利用途径及有效保护措施的学科。由于植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植物资源学又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特征。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它只有四五十年历史,理论和方法还很不完善。
古代人类采集野生植物作为食物的同时,从自发的利用到自为的选择这一过程导致栽培植物的兴起。此后逐步扩大了对野生植物的利用范围,从最初的食用,发展到药用、能源、建筑等。在数千年利用植物的过程中,对森林植物的利用形成了林学,对观赏植物的利用形成了园艺学,对牧草的利用形成了草地学,对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栽培形成了农学,对果树的利用形成了果树学,对药用植物的利用形成了天然药物学。上述学科,从广义上讲,均属于植物资源学的范畴。我国人民自古以来以无比的勤劳和智慧,在发掘、利用植物资源方面作出了世界性的贡献。柑橘、茶、苎麻(Boehmeria nivea)、油桐(Verni-cia fordii)以及大豆、栗(Castanea spp。)、荞麦(Fagopyrum spp。)等170余种植物最初均是由我国先民从原产国的野生种引种驯化,从而成为世界性的重要栽培植物。19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类生活多样化的需求日益增长,要求提供更多样化的植物产品,这就需要对所有植物种类及其内含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系统研究,发掘新资源,提供开发利用的方案。在此背景下,又产生了经济植物学。美国哈佛大学1876年起曾开设经济植物学课程(20世纪30年代苏联学者称之为原料植物学),1947年,美国纽约植物园编辑出版了经济植物学杂志(Economic Botany)。经济植物学也是植物资源科学的范畴。植物资源学是在人类利用植物资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今植物资源学的理论和方法又指导人类利用植物资源的活动;它是应用植物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领域,可向其他领域提供重要的基因库和有关信息。植物资源的丰富程度、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他学科的发展。
植物资源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资源植物的分类鉴定、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内含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内含有用物质的形成积累与生态环境关系以及季节变化规律、资源贮藏量、引种驯化、地区植物资源综合评价、合理开发利用途径及有效保护措施等。近几十年来,一方面人类对植物资源数量、品种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污染,要求生产更多的无公害绿色产品,因此,世界各国均开展了野生资源植物的研究,希望从中发现新的有用物质,从而促进了植物资源学,特别是植物资源利用的生物技术,如遗传工程、细胞工程的蓬勃发展。
因此,植物资源学的任务不仅要鉴定、识别资源植物的种类和学名,而且要探讨它们的地理分布规律和生物学特性,以利于引种驯化和栽培利用;研究其所含有用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和形成积累的生理机制,并探讨它们与生态环境关系以及季节变化规律;评估资源贮藏量并对不同地区的植物资源进行综合评价,进而提出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措施等。对现有重要植物资源的再生与保护是其重要任务,目前备受关注。最近几十年来,对植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森林、草地和湿地面积迅速减少,大量植物物种濒于灭绝。据世界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估计,世界有2万至2.5万种植物处于濒危的状态。植物物种灭绝就是植物资源的枯竭。因此,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植物资源,使植物资源能持续利用,是植物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的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