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疚”故名思义就是在内心里产生了强烈的负罪感,它是建立在自我内心标准和期望之上的。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内疚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唐纳·米勒和盖伊·斯旺逊研究了儿童看连环画时的反应。将神经性的内疚和人际间内疚区分开来。前者是由于莫名其妙或违背常理的原因而惩罚自己,后者是由关心别人的想法而引起,能起到减少自我批评从而扩大孩子个人关系的作用。
许多研究证明,人际间内疚感(或许更准确地说是“良心”)在控制孩子行为方面的作用,远比外部威胁或恐惧要大得多。事实上,当我们激发了孩子的内疚感时,他们内心对社会准则的理解更严格,把自己行为的后果考虑得更严重。
例如,当7岁的布鲁斯在拼写测试中作弊被抓住时,父母问他应该怎么惩罚。布鲁斯眼含泪花,说三个月不玩游戏机,一个月不看电视,并多干家务,直至学期结束,这些惩罚远比父母想象的要重得多,但在咨询了专家以后,他的父母决定照他说的办。
鲁特吉斯大学的唐纳·麦卡教授经过研究认为,即使儿童期已过,内疚感仍能有效地影响道德行为,其作用远比害怕惩罚要大得多。他对一所竞争性极强的私立大学的考试作弊行为进行了研究,78%的学生承认作弊一次。但在实行荣誉规范的学校,每个学生都发誓考试时不作弊,并且没有监考老师,统计结果降为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