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的画大人看不明白
有时孩子兴高采烈地给妈妈看他的作品,妈妈有时有心想指导一下,这然而,往往会发现,你“看不懂”孩子画的是什么。这是家长常常遇到的问题。这便是对儿童绘画的出发点的认识问题。成人的绘画总是从形色的和谐或表情达意的准确完整出发,儿童绘画则不然,他们凭自己的印象作画,想画什么就将它“摆”到画面上。而我们知道,婴幼儿最初对物体的形象是模糊而不全面的,如太阳是一个亮亮的红,小猫是茸茸的毛,妈妈则可能是一只和蔼的眼睛。而且,他们最初表现这些印象的水平也极低,想的是这样,画出来却不成形。即使到五六岁后,儿童对物体有了较完整的印象,绘画技能也提高了,但仍然是想画什么就画,于是头脑里充满了稀奇大胆的想象,天真幼稚的思想仍会跃然纸上。所以,成人看不明白孩子的画是很自然的事。切不可因此放弃引导或斥责其画得乱七八糟,而是以“你想画什么、”“你画的是什么”来作为良好教育对话的开端。
为什么孩子想画的和画出来的不同
星期天,父母带孩子去动物园观赏动物,回到家后孩子兴致勃勃地开始画猴子。可是,不多一会工夫,他交出的作品却满满当当一大张,又是“老虎,”又是“熊猫”,甚至还有刚吃过的香喷喷的“羊肉串”。这时,家长可能会责问:“你不是要画小猴吗?”
其实,我们不能强求孩子像成人一样三思而行,成竹在胸而作画。孩子总是边想边画,边画边想的。这是由学龄前儿童思维的特点所决定的。
总的说来,学龄前期儿童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三四岁以前则更是直觉行动思维。即他们思考问题离不开动作和动作在头脑中的表象。因此,在画画时,他们常常会受偶尔画出的形象的“启发”,想画另一种东西,这样,脱离最初的构思便是经常发生的事。因此,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绘画的目的性,引导、督促、鼓励他把最初想画的画画完整、画好。只要坚持这样做,到了五六岁,孩子就能自己做到这一点了,这也是锻炼意志力的过程。
孩子总是画得不像怎么办
很多家长在教孩子一些大人认为很简单的图画时,孩子却学很长时间也画不好,比如,一只小鸡,不过一个椭圆,一张尖嘴,两只爪。孩子却不是把嘴画倒,就是忘了画鸡爪,令家长很烦脑。
其实家长们大可不必过于忧心,这种现象是因为儿童绘画是依赖于他头脑中对物体的表象。而这一表象是实实在在的,他的描绘也完全忠实于这一表象。但这实实在在的表象却往往不是完完全全的,因为孩子的抽象和概括能力有限,因而在观察物体并形成表象时,只能注意到他能感知的局部和细节,不能顾及整体。因而,他头脑中的表象往往突出了细节,却忽略了整体的准确、完全。这种现象即使在绘画修养差的成人中也可见到。
因此,要使孩子画得像,关键在于教会他学会观察,把掌握物体的整体结构和突出某些局部结合起来。所以,绘画教育也是提高孩子观察力的过程。
为什么孩子越画越不如以前
不少家长发现,孩子三四岁时画的圆色彩鲜艳大胆,想象丰富,形象稚拙可爱,很有点“像回事儿”。可是,到了五六岁时,却无甚长进,甚至画面拘谨,颜色单一,形象呆板,退步了。果真如此吗?原因又何在?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孩子5岁后,进入绘画发展的“图式期”,绘画上出现了较明显和完全的形象,但这一阶段一般较少能出现质的变化。然而,这是必要的方法、技巧练习,为下一步“写实期”的质变打基础。因此,这时看不到进步是可以理解的,需要家长更耐心细致的指导。还有一种可能是,你的教育可能带有强迫性,无意中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你要这样画”“你又画错了”之类的话,时间一长,会大大限制儿童的想象和创造。久而久之,孩子的画里也就失去了天真和新颖,显得呆板和单调了。家长们,仔细想想,有时这一切是不是你造成的?
是否要教孩子正确的用笔姿势
有些家长送孩子进绘画班,有的教师很注意纠正孩子的用笔方法、姿势,孩子却老改不了,甚至因此而害怕去上课。这里,教师的理由何在?教师对吗?在孩子刚进入“涂鸦期”时,关键是培养兴趣,让他们高兴地画,并不要强调握笔姿势,主要是让他学会自由用笔。所以,对3岁以前的幼儿,不要忙于纠正其拿笔方法、姿势,而让他抓握粗大的蜡笔,给他较大的纸张,让他画得自在。
3岁以后,随着儿童绘画中一些象征性图形、符号的出现,就应该教会他正确使用工具材料,保持正确姿势,为下阶段绘画的提高打基础。尤其是保持正确姿势,这对幼儿视力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且,正确的姿势还可以给幼儿一个自由的心情,更有利于他作画。
但是一般说来,学习水彩画、水墨画等应在5岁以后开始,因此毛笔的正确握法、点笔、运笔也在其后教给孩子为好。一般绘画书籍都有指导使用工具材料的详细说明,可查阅。
绘画教育的起点在哪里
培养孩子对绘画的兴趣,教孩子“玩”颜色,是家庭绘画教育的起点。其他造型艺术教育也是同样道理。
给孩子创造美的生活环境;带孩子欣赏、观察大自然和社会美;带孩子欣赏优秀美术作品,感受其中独特的构造、新奇的意韵和雄伟的气势;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开阔其眼界,神奇的科幻、有趣的童话都可以丰富孩子的经验。随着欣赏美、感受美的经验的积累、增多,儿童要用自己的画笔描绘美、表达美的心情自然会越来越迫切。教育也就水到渠成。
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在教育中尊重和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大胆地用各种材料去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不要过多让他画临摹,也不要强求技法,而是指导和帮助孩子创造自己的艺术语言,体会真正的创作喜悦。
怎样评赏孩子的作品
父母是孩子作品的第一位观众,但并不是所有者。所以,对待孩子作品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作一个积极活跃的观众,高高兴兴地帮孩子写上名字,和孩子一起评赏,以后的修改则仍由孩子完成。
幼儿注意力易分散,因此,最好是一幅作品完成后即和孩子一起评赏,否则时间太长,孩子就会“认不出”自己的作品了。即使当时确实无法马上评赏,最多也不要超过三天。
其次,注意不要空泛地说“不错,真棒”,而要具体指出好在哪里,然后自自然然地启发他哪里改一下是不是更好,哪里加一笔就更漂亮了。这种具体提示和启发性的评价会使幼儿认识更明了,能对下一次作品的提高有实效。如果遇到一时看不明白的地方,首先要问清孩子的意图,肯定他的大胆与创造。必要时在孩子能力能接受的范围下,可以教他一些更合理的画法。如对画中的“透视”问题,可以引发他回忆:“想想看,西瓜吃进肚子里去,不就看不见了吗?所以,我们不画它了。”
如何指导孩子欣赏美术作品
多让孩子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有利于提高他的绘画兴趣。这是所有家长都了解的常识,但也有一些问题在困扰着家长,如在欣赏过程中与孩子谈些什么。讲深了,怕孩子听不懂;讲浅了,起不到作用。其实,首先要讲的不是家长,而是孩子。你应先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感受。比如,画上的马像不像?马是不是在飞?荷花好不好看?鸟儿似乎要干什么?等等。最初的欣赏中,可以提些具体问题,引导他把握画中的神韵之处,抓住主要特点。随着欣赏次数的增多,减少具体的提问,让孩子感受到什么就说什么。然后,给他讲该画的基本内容,再评点其独特之处,注意要不断针对孩子的感受进行评赏,使他对自己的感受加深印象。当然,这就要求家长有一定的美术修养,起码要掌握中国画和西洋画的根本特点和基本区别,必要时借助于画展上的简介或其他书籍中提供的说明。而且,具体的点评只对五六岁以上大年龄幼儿较适合,家长一定要掌握孩子已有的水平,把握深度,否则劳而无获。
指导手工活动要准备哪些材料
进行家庭造型艺术教育活动,是培养孩子艺术造型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中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手工制作,更要求家长平时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为孩子购置大小合适的手工剪、胶水,价格合理、硬度合适的橡皮泥,一定数量的电光纸等,这些都是必要的。但更大量的需要平时慢慢积累,废物利用。搜集富有粘性的黄土或黑土,加上适量水和成的泥要比购置现成的橡皮泥经济、实惠,每次用完后团成球,球中挖洞,洞中盛水,可保持不干裂,实在找不着土,可用面团加水加盐和成;准备各种质地、大小的纸张,可以是父母用过、写过的“废纸”;细绳、纱线、碎布头、树叶、彩纸片、包装纸、烟盒纸、火柴盒、瓶盖、木塞、旧牙刷,甚至铅笔屑、破笔帽等等,都是“待到用时方恨少”的“宝贝”。
家长要鼓励孩子一起积累,这样他才会珍惜材料。并且要有固定的容器盛放,平时收拾好,放在固定的地方。
手工活动中家长要做些什么
首先,在手工活动的准备中,家长的角色是帮助搜集材料,而且引导和鼓励孩子也收藏“宝贝”。
手工活动过程中,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适当材料,启发孩子用哪些“宝贝”比较合适。这其实也是一个帮助构思的过程。一定要注意的是,家长此时决不可“包办代替”,即使对三四岁的小年龄幼儿,也要征求意见,共同准备材料。否则孩子会失去创作的自由和愿望。
手工活动开始前,要指着材料,讲明基本方法。如果是孩子自己的“发明”,也要鼓励他先把想法讲清楚。手工活动过程中,要鼓励孩子多动手,大胆运用材料。可能的话,在旁边陪孩子做完某项手工,至少也要表示关注。作品完成后,要以欣赏和喜悦的心情去赏析孩子的作品,并在赞扬的同时间接提出以后的改进意见和进一步的要求,然后将它摆放在一定的地方,以后,收拾或因作品太多需要扔掉一些时,一定要取得孩子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