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不会总是像一泓平静的湖水,有时会像一座火山,当它爆发时,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要悲叹,要冷静地想出对策。
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事事顺心,有时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会使心情不愉快。当你心情不愉快时,动辄生气固然可以缓解一时的心理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对自己并无益处,甚至还可能会自毁前程。社会上的人形形色色,在人与人的相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矛盾和问题,在处理这些矛盾和问题时,不能仅凭自己的心血来潮或一时的意愿,一定要保持理智和冷静。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能够有忍耐之心。
能够忍耐,才能够做到“能屈能伸,进退有度”。蔺相如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战国时期,秦强而赵弱,而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他最初是宦官缪贤的一个门客。一次,缪贤向赵惠文王进献了一块和氏璧。这个消息被秦昭王知道了,于是秦昭王就派使者去赵国,说秦国愿意用15座城池换取和氏璧。
虽然赵惠文王明知秦昭王不会用赵国15座城池来换和氏璧,而自己也不想将和氏璧白白送给秦国。但无奈的是,当时秦国势力强大,他又不敢违抗秦王的命令。于是,缪贤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让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保证能够完璧归赵。
蔺相如奉命来到秦国,在秦国的宫殿上,将和氏璧呈献给秦昭王。秦昭王拿到和氏璧后,只顾自己把玩,丝毫没有兑现承诺的意思。于是,蔺相如走上前去告诉秦昭王:“大王,这块璧有些瑕疵,请让臣指给您看。”
秦王不知是计,将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谁知道蔺相如一拿到和氏璧,忙后退几步,退到一个柱子附近,怒气冲天地说:“大王只想得到和氏璧,根本不想给赵国15座城池。和氏璧是天下罕见的宝物,大王却只顾自己随意把玩,没有一点诚意。现在璧在我的手中,如果大王硬要强逼,我的头就会和这块璧一起撞碎在这根柱子上,大王也只会得到一个欺世盗名的坏名声。”
秦昭王怕和氏璧摔坏,立即阻止了他,并命人拿出地图,指出准备划给赵国的15座城池。蔺相如见状,就和秦昭王约定斋戒5日后,举行隆重仪式交换和氏璧,秦昭王只好答应了。当晚,一回到住处,蔺相如觉得秦昭王不会兑现承诺,立即让人连夜将和氏璧送回赵国。5天后,秦昭王举行仪式,想借此机会炫耀一下秦国的实力。蔺相如空着手来到秦王宫中,秦昭王大怒,蔺相如却不慌不忙地说:“现在和氏璧在赵国,秦强而赵弱,如果大王真的给赵国15座城池,赵王一定不敢留着和氏璧不交给大王。”
秦昭王这时虽然恼怒万分,但是没有办法,只好放蔺相如回赵国。蔺相如面对秦昭王的强势并没有退缩,反倒是自己的强硬给秦昭王沉重的一击,让其敢怒却不能够发作。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秦国没有给赵国15座城池,而赵国也没有将和氏璧给秦国。秦昭王这次没有占到便宜,心里一直不痛快,很不甘心就此罢休。
事情还没有完,秦昭王又请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去会见。赵惠文王害怕被秦王扣留,不敢前去。但是,大将廉颇和蔺相如都认为赵王如果不去,就是向秦国示弱。此番前去,还能借此显示赵国的强硬和赵王的果敢。
于是,赵惠文王决定冒险去一趟秦国,就让蔺相如随同一块去,并让廉颇在本国辅助太子留守。除此之外,又派大将李牧带精兵5000护送,并令相国平原君带几万人马在边境接应。
在渑池上,秦昭王和赵惠文王酒至半酣,秦昭王说:“听说赵王弹得一手好瑟。请赵王弹一曲,以助酒兴。”说罢,立即吩咐左右把瑟拿上来。
虽然赵惠文王不情愿,但也不好推辞,只好接了瑟,勉强弹了一首曲子。秦国的史官把这事记了下来,并且念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令赵王弹瑟。”
赵惠文王受到侮辱,气得脸色发青,但也无可奈何。这时候,蔺相如拿了一个瓦盆,突然跪到秦王跟前,说:“赵王听说秦王会演奏秦国的乐器。我这里有一个瓦盆,请大王赏脸敲几下助兴吧。”
秦昭王听了,脸色勃然一变,但他转过头去,不理会蔺相如。
蔺相如说:“大王未免欺人太甚了!秦国虽然兵力强大,但现在我和大王之间只隔5步的距离,在这5步之内,我却能和大王同归于尽。”
秦昭王知道自己碰到了亡命之徒,无奈,只好拿起筷子在瓦盆上胡乱敲了几下。蔺相如叫赵国的史官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赵王令秦王敲击瓦盆。”
秦国的大臣见蔺相如对秦王如此无礼,大伤秦王的体面,很不服气。有人站起来说:“请赵王割让15座城池给秦王上寿。”
蔺相如毫不示弱:“请秦王把咸阳城割让给赵国,为赵王上寿。”
秦昭王眼看局面越来越紧张,而且,他事先也探知赵国早已派了大军驻扎在边境,明白一旦真的动起武来,自己也不一定能占到便宜,就喝住秦国的大臣,说:“今天两国君主在渑池相会,是个欢喜的日子,诸位不必多说。”
两国在渑池之会,面对蔺相如的强硬,秦昭王又一次负气而去。
蔺相如两次出使,均保全赵国不受屈辱。尤其是在渑池之会时,他随身侍奉赵王,当面斥责强秦,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立了大功。赵惠文王十分相信蔺相如,拜他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
面对秦王,蔺相如毫不退让,步步为营,这是蔺相如“能伸”的一面,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蔺相如是怎样“屈身”于廉颇的。
廉颇是赵国的大将,屡次攻城略地,威名远播。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强秦虎视赵国,却一直不敢贸然进攻,也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
但是,廉颇认为原本地位低下的蔺相如,现在仅凭口舌之功就位高于自己,便对将蔺相如心怀不满,公然扬言有机会就要当众羞辱蔺相如。
这事很快被蔺相如知道了,但是他并不想与廉颇去争高低,而是采取了忍让的态度。蔺相如为了在上朝时不使廉颇觉得位居自己之下,每次早朝,蔺相如总是称病不至。
有一天,蔺相如乘车出门,远远望见廉颇迎面而来,索性引车躲避,让廉颇的车先过。
蔺相如的退让,引起了舍人门客的极大不满,门客一齐劝他说:“我们因为仰慕您高尚品德,才来侍奉您。现在您比廉颇位高,廉将军散布恶言恶语,您却怕他,一味地躲着他,您太怕他了。一般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吧!”
蔺相如竭力挽留他们,解释说:“我并不是畏惧廉颇,面对虎狼般的秦王,我都敢当庭呵叱,羞辱他的群臣,我还会怕廉颇吗?但是,强秦之所以不敢出兵赵国,是因为我和廉颇同在朝中为官,如果我们相斗,就如两虎相争,没有两全之理了。我之所以避他,无非是把国家安危放在个人的恩怨之上罢了,进退有度乃君子耳。”
这番话很快传到廉颇的耳朵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让廉颇深感惭愧。一天,廉颇赤裸上身,背着荆条,去蔺相如的府上请罪。从此,两人结为刎颈之交,生死与共。
至此,廉、蔺和好,使得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军中上下都尽心报国,赵国也一度强盛,成了阻挡秦国东进的有力屏障,以后10年间,秦国一直不敢攻赵。因为,秦国知道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但是造成这样局面的正是因为蔺相如当初的能屈能伸、进退有度。懂得进退,外可抵御强敌,内可和睦君臣。
我们的生活不会总是像一泓平静的湖水,有时会像一座火山,当它爆发时,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要悲叹,要冷静地想出对策。人际关系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方面,当双方矛盾爆发时,不要愤怒,也不要惊慌,因为,愤怒和惊慌非但无济于事,还会使矛盾加剧,最终,你不但没有遏制住火山的喷发,反而被巨大的火山烈焰所吞噬。遇到这种情况,理智的办法就是忍耐。
生活中酸甜苦辣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到来了,我们要“能屈能伸,进退有度”,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成就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