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时刻都在取与舍中选择,我们又总是渴望着取,渴望着占有,常常会忽略了舍,或者说没有舍弃的勇气。每一个人都需要懂得放弃,因为不会放弃,也不会得到什么。只有懂得放弃、敢于放弃、果断放弃,才能把握住机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人生说起来很复杂,其实有时又很简单,甚至简单到只有取得和放弃。取得往往容易心地坦然,而放弃则需要巨大的勇气。若想驾驭好生命之舟,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永恒的主题:学会放弃。
屈原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感叹人生任重而道远。人生在世,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难免会遭遇各种挫折和磨难。面对各种磨难,应该如何应对呢?我们应该懂得取舍,懂得暂时地隐忍,才能够渡过难关。
因为一个人只要善于忍耐,就能突破心理障碍、冲破困难的处境。一个善于忍耐的人,必然也是一个成熟稳重的人。这样的人,意志坚强、志向远大,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能成常人之所不能成的事,因而常常能够在逆境中转败为胜。
忍耐,在很多时候都是需要舍弃一些看似重要的东西,这样才能够达到长远的目标。就像勾践那样连尊严都可以舍弃,卧薪尝胆,最后一举报了一箭之仇。
话说春秋末年,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等人的辅佐下,最终打败楚国,成为南方霸主。吴国与越国(都城在今浙江绍兴)山水相连,风俗相近,可是互相争斗,大有你死我活之势。
吴国成为南方霸主后不久,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践继位。吴王阖闾认为越国正值国丧,有机可乘,决定出兵攻越。老臣伍子胥是阖闾的得力大臣,认为时机不成熟,一再劝阻阖闾不要出兵攻越。可是,阖闾不听劝告,轻敌大意,执意起兵攻打越国。
于是,吴越两国在边境兵戎相见,发生一场大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槜李之战。吴、越两军战于槜李(今浙江嘉兴县西南),在越弱吴强的不利形势下,勾践下了一步险棋,派敢死队在吴军阵前自杀,趁吴军目瞪口呆之际,越军突然出击,吴军一击即溃。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却吃了败仗,大军落荒而逃。吴王阖闾也被击伤脚趾,再加上又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后,病情加重,不久就不治而亡。临死前,阖闾对儿子说:“不要忘记为我报仇。”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继位。
吴王夫差为了牢记这个嘱咐,还专门安排了一个侍从提醒自己,每天只要一看见他经过,就大声说:“夫差,你忘记越王杀死你父亲的事了吗?”夫差一听,就含着眼泪回答:“没有。夫差不敢忘。”可以说是槜李之战揭开了吴越两国之间长达30多年战争的帷幕。吴王夫差时刻不忘报仇,天天做着复仇的准备。他让伍子胥、伯嚭在太湖里操练水军,自己在灵岩山日夜苦练本领,等待着复仇的那天。
而此时,越王勾践认为,吴国比自己强大,如果不趁吴王阖闾刚刚去世、夫差还不是特别强大的时候及早出兵胜之,便后患无穷。
于是,勾践不听大夫文种、军师范蠡等人的劝告,发兵偷袭吴国。吴王夫差命伍子胥为大将,亲率大军进攻越国。吴军士气大振,越军招架不住,连连后退,最后只好退守固城。夫差率军队将固城团团围住。越王勾践命令范蠡坚守固城,自己则与大夫文种带5000残兵拼力突围,逃到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附近)。眼看越国即将遭到灭顶之灾,越国江山难保,勾践十分着急,他为自己在关键时刻沉不住气而懊悔不已。
文种对勾践说:“现在形势非常危急,当下之计,惟有向吴王夫差求和,才有可能暂时保全越国。”
“现在我们已经成为瓮中之鳖,对方哪会有讲和之意?”勾践觉得求和只是自己一相情愿的想法。
文种又说:“吴国的太宰伯嚭是个贪财好色之徒,而且还忌贤妒能,但是这个人深受夫差宠信。相国伍子胥功高自负、持严太急,二人素来志趣不合,相互之间经常有冲突和抵触。如果能私下贿赂太宰伯嚭,讨他的欢心,请他向吴王表示求和之意,吴王便没有不听的道理。即使伍子胥劝谏,吴王也一定不会采纳。他们君臣越是不同心,就越对越国有利。”
于是,越王勾践马上派人到王宫里选了一些美女,另外还有上好的玉石和黄金,派文种连夜送到吴国太宰伯嚭的军营内,请伯嚭帮助自己向吴王说情讲和。伯嚭这个贪财好色之徒,果然悉数收下,并带文种晋见吴王,诉说越王勾践的求和之意。
伯嚭对夫差说:“越王愿意向大王称臣。越国愿意把全部的珍奇宝贝都贡献给大王。只求大王保留他们的宗庙,不要灭掉他的国家。”
夫差当然不会答应,“我与越国有不共戴天之仇,我的父王就死在他们手上,怎么可以讲和呢?”
伯嚭不慌不忙地继续说:“勾践愿意做大王的臣仆,带妻子前来吴国赎罪,他的生死都操在大王的手里,大王您想,连越国君王的性命都掌握在您的手里了,这和得到越国又有什么两样啊?同意讲和也只是为大王留下个宽仁的名声罢了。这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如果不答应岂不是错过了好机会?”
伯嚭一向对夫差投其所好,百依百顺,因此,一直以来,夫差十分相信他。见他这么说了,夫差也就欣然点头同意了。在伯嚭的极力劝说之下,夫差同意了越国的求和,要求勾践及其妻入吴为人质,做臣奴3年。伍子胥得知消息,非常愤怒,极力反对。但夫差一意孤行,断然拒绝了伍子胥的提议。
伍子胥气得七窍生烟,无奈之下,只得退出中军帐,对天长叹说:“唉,等越国10年休养,10年生聚,20年后,吴国就要亡国了!”这些话到了吴王夫差耳朵里,并没有引起他的重视。而且从此以后,夫差对伍子胥渐渐地疏远了。
吴国没有灭掉越国,越王委托文种和诸大夫治理国家,自己则带着妻子、大臣范蠡等人到吴国服苦役。吴王命人在阖闾的墓地附近造了一间小石屋,让勾践夫妇住在里面,让他们为自己喂马,勾践夫妇穿着奴仆的衣服,整日蓬头垢面,一心锄草喂马,在马厩里挑水清理马粪。范蠡就一直在勾践夫妇旁边,为他们拾柴做饭。
在吴国服役期间,为了博取夫差的信任,勾践凭着常人罕有的忍耐力,一直十分小心地侍奉夫差。这时,吴王夫差为了确认勾践是否真有臣服之意,便在乘车外出时故意让勾践给他牵马,勾践就低着头,恭恭敬敬地牵着马在前面步行,十分尽心尽力。渐渐地,吴王放松了对勾践的警惕,甚至还生出了同情之心。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3年过去了。一天,夫差生病,勾践夫妇多次请求前去探视。一次,夫差要大便,勾践就赶忙把便桶拿到床前,还帮夫差擦身。在众目睽睽之下,勾践跪在地下用手指蘸着便桶里的粪便放到嘴里去品尝,还装出很高兴的样子,对夫差说:“病人的粪便如果不臭,就有性命危险,如果是臭的,就表示生理正常。现在,大王的粪便是臭的,我看一定会很快痊愈的。”勾践放弃了“尊严”就是为赢得吴王夫差的信任,让他觉得自己是真心实意地臣服。
果不其然,夫差大为感动,他感叹道:“为了医治寡人的病,勾践不惜亲尝粪便,他真是一个仁至义尽的人。对于一个人来说,至重的是生命,最苦的就是疾病,能够得到越王如此厚待,我却一直把他当囚犯对待,实在是惭愧。”这次夫差下定决心要释放勾践回国。于是当他病好了以后,就将勾践提前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吸取了教训,并没有马上就想报仇。他知道如果沉不住气,结局就只有真正的亡国了。为了进一步迷惑夫差,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国内挑选了一位绝世美女送给吴王夫差,这位美女便是后来与杨贵妃、王昭君、貂婵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西施。西施天生丽质,很快就成了吴王最宠爱的妃子。夫差还特地为西施在姑苏城外修建了一座最豪华的宫殿——姑苏台。从此以后,夫差更是迷恋美色,日夜销魂于姑苏台的轻歌曼舞之中,却将军国大事完全置之脑后。
而此时的勾践立志报仇雪耻,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一心为复国进行着紧张而秘密的准备。勾践将都城迁至会稽,自己还亲自到田间拉犁耕种,并让夫人自己动手织布。同时奖励生育,以增加人口;7年不收赋税以发展生产。同时,勾践还让范蠡秘密地训练军队,以准备复仇。
勾践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为了激励自己,让自己时刻不忘在吴国受苦的日子,勾践还将苦胆吊在床头,每逢吃饭的时候,都要先尝一尝苦胆的味道,问自己:“你难道忘了会稽的耻辱了吗?”
不仅如此,为了不忘报吴国之仇,勾践吃东西非常节省,穿衣服也很朴素,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做褥子。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卧薪尝胆”的来历。
越国在勾践和文种的治理下,国力一天比一天强盛起来。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亲率大军北上争夺霸权,在黄池大会诸侯,争当盟主。此时吴国的大军主力全被派往黄池,勾践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率军突然袭击吴国,很快就包围姑苏,焚烧了姑苏台。
夫差得知消息后,立刻匆忙赶回救援。在姑苏城外,由于之前和各诸侯连日交战,吴军已经非常狼狈,很快就败下阵来。无奈之下,夫差向勾践求和,勾践说:“20年前,苍天把越国赐予你,你不接受。现在苍天又把吴国赐予越国,我不敢拒绝。”夫差见求和无望,被迫自杀。吴国就此灭亡了,勾践卧薪尝胆总算得到了完美的回报。
越王勾践在取得“槜李之战”的侥幸胜利之后,头脑发热,性情也变得浮躁了。他不听大夫文种的劝告,执意要攻打吴国。结果,在“夫椒之战”中,被吴王夫差打得惨败,差点丢掉性命。经此一劫后,越王勾践选择了忍耐,他知道如果沉不住气只会导致亡国的下场。
苏轼有一首诗歌是这样写的:“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越王勾践在长达20年的忍耐后,终于厚积薄发,将吴国灭掉。在这20年中,他不是消极地忍气吞声,而是舍掉了君王的“尊严”,舍弃掉了君王的奢华生活,做攻打吴国的各种准备,这是一种积极的忍耐。这种舍弃,除了需要智慧和意志,还需要宽阔的胸襟。
人生说起来很复杂,其实有时又很简单,甚至简单到只有取得和放弃。取得往往容易心地坦然,而放弃则需要巨大的勇气。若想驾驭好生命之舟,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永恒的主题:学会放弃。尽管有的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但并不妨碍事实就是如此。即使在一个具体的生活或工作方面,有所得亦有所失,有意识地放弃往往是争取更大成功的前提。即使是贵为君王,也要懂得此理才能够成就万世之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