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显示自己的强势,展示自己的才华,才会有“身价”——这是很多人的观点。其实,现实中往往是那些肯卑躬屈膝的人,“价码”却高于那些傲立于世的人。
有些过于“聪明”的人总想让自己才华毕露,所以只要遇到一展才华的机会,都不会放过。没人能一生一切顺利,那些“才华横溢”的人会把微小的才干也显露出来,使它成为自己身上的发光点,觉得自己的“卓著才能”显示出来时,才能够令人震惊。处处显示自己的强势,展示自己的才华,才会有“身价”——这是很多人的观点。其实,现实中往往是那些肯卑躬屈膝的人,“价码”却高于那些傲立于世的人。张良就是其间翘楚。
张良的祖上是韩国人,他的祖父张开地是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哀王时期的相国,而父亲张平则是韩厘王、韩悼惠王时期的相国。后来,秦灭韩之后,张良遣散300家童,变卖了自己的所有家产,用来收买刺客,为韩国报仇。结果刺杀未遂,秦王大为震怒,命令在全国各地大举搜捕,捉拿刺客。无奈之下,张良改名换姓,逃亡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躲藏起来。张良的流亡生活就此开始了,这可能是张良人生的低谷。
张良在下邳,不敢让人知道自己的行踪,心中的抑郁难以舒展,于是就喜欢去住所附近散散步。
有一天,他闲逛漫步,走到一座桥上,迎面走来一个穿布短衣的老者。张良侧身让老者先过,谁知,那个老者走到张良跟前时,竟然故意将自己的鞋子丢到桥下。并且,还毫不客气地喝令张良:“小子,下桥去把我的鞋取上来。”
张良本来见老者故意将鞋扔到桥下,觉得非常诧异。现在又见他命令自己下去拾鞋,心里很是气愤,正想转头就走。后又一想,看在老者年纪很大的份儿上,就强压住心里的怒气,到桥下把鞋子捡了上来,正要递给老者,谁知那老者竟然不伸手去接,还毫不客气地对张良道:“既然捡上来了,就给我穿上吧。”
听了这样的话,张良更是怒气冲天,不过转念一想,既然都已经帮他捡了鞋,再帮他穿上也无所谓。于是,就跪着替老者将鞋穿好。老者也不客气,伸腿去穿。张良“低头”给老者穿鞋却连句谢谢都没有换来。老者只是笑了笑,抬腿就走了。没走多远,老者又背着手拐了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5天后的早上,还在这里会面。”
张良虽然心里觉得有些蹊跷,但也没有多想,就满口答应了。
5天后,天刚刚亮,张良来到桥上,老者已经在那里了。见到张良,老者生气地指责他:“和长者相约,你小子却迟到了,太不像话了!现在回去,5天后,早点过来。”
第二次,鸡刚啼鸣,张良就前往赴约,可等他赶到桥上时,老者又已站在桥上等他。老者转身就走,生气地说:“你的架子好大啊,总要一个老人家等你。过5天再早点来。”
又过了5日,张良半夜就出发了,这一次终于赶在老者的前面到了桥上。
过了一会,老者来了,显得很高兴,笑眯眯地说:“这一次没有失约,这样做才对呀。如果你在长者面前都不能够做到谦卑,那么又怎么能够成大事呢?”说完,他拿出一册书,“你把这本书读透了,就可以胜任帝王的老师了,10年后一定会得到验证。13年后,我们会在济水再次会面,那济水之北谷城山下的黄石公就是我。”说完,老者扭头就走了。天明以后,张良发现老者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此后,张良常常诵读这部兵书,后来终于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六出奇计,为汉室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西汉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他与韩信、萧何合称“汉初三杰”。
张良之前没有经过磨炼,行事鲁莽冲动,曾经去行刺秦王,根本谈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雄才伟略。当韩国灭亡的时候,秦国正处在强盛时期,实力雄厚。而一个立法严厉、苛刻的政权,当它正露出锐利的锋芒时,即使有孟贲、夏育再世,也是不能逞强的,而当它的权势受到削弱、走到末路时就可以乘虚而入了。而此时的张良因为肯低头,尊敬老者,得到了《太公兵法》,成为了一代将才,之后为辅佐刘邦打下汉室江山奠定了基础。由于张良懂得适时的低头,以至于后来“封侯拜将”不但没有“跌价”,还极大地抬高了自己的“身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