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
“空城计”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空城计”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在三国时期,诸葛亮驻守西城,闻听司马懿乘胜攻取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而使得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到他探明虚实后,已经耽误了最好的战机,只得退兵了。
★心灵之旅
在公元228年的时候,诸葛亮和司马懿大战街亭,诸葛亮错误的把坚守街亭的任务交给了马谡,但是马谡自以为熟读兵书,恃才放旷不按诸葛亮的布置行事,又拒绝王平的正确意见,结果被魏将张郃打败,街亭失守。司马懿乘胜追击,率大军十五万,随后就浩浩荡荡的直逼西城。
诸葛亮得到消息,上了城楼一望,果然,远远看去,东北角上就像起了风暴一样,尘土飞扬,魏兵正向西城汹涌而来。
由于时局所迫,这个时候诸葛亮的身边并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而且他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两千多名的士兵在城里驻守,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面对这一严竣的局势,诸葛亮冷静地分析了双方的形势,他觉得如果硬拼的话,蜀军肯定会寡不敌众,全军覆灭;但是这个时候逃跑也来不及了,不仅会损失兵力,弄不好连城里的百姓都得跟着遭殃。当务之急,是想一个万全之策,出其不意的冒险斗智,才有可能挽回败局。于是他定了定神,装作信心百倍的样子,对众人说:“大家都不要惊慌,放心吧,我能有办法让他们进不了城。”
随后,诸葛亮立刻传令:把城头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军中不准敲鼓,士兵们不准出来张望,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们把四个城门都打开,每个城门上派二十几名老弱残兵扮成百姓的模样,洒水扫街。如果魏兵过来,谁都不准惊慌,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遵守这个命令的一律处死。诸葛亮自己则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清秀的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点起香,弹起琴来。
魏军的先头部队到了城下,瞧见城门大开,反倒吓了一跳,不敢轻易入城了,他们急忙返回去向司马懿报告。司马懿在六十里地外就得到了探子的报告,说诸葛亮留在城里,兵马少,力量薄弱,这会儿怎么不闭门守城,反倒大开城门了呢?他听了,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自己一马当先到了城下。
司马懿在离城不远的地方勒住马,上下左右细细地端详了一番,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的焚香弹琴。左面有个书童,手捧着宝剑;右面也有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三三两两的百姓模样的老弱残兵安安静静地在那儿又是洒水,又是扫地。司马懿心下犯了嘀咕。又看了一会,他突然就好像给马蜂螫了一下似地回头就跑,一口气跑到中军,喘着气下令:“抓紧时间,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望北山路火速退兵!”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说:“父亲怎么让退兵呢?会不会是诸葛亮根本就没有兵,所以故意弄出假象,做缓兵之计的呀?”部将们也都问为什么,司马懿说:“我太了解诸葛这个人了,他一生谨慎,从不做冒险的事。听说他不肯让魏延抄出子午谷,直接袭击长安。这明明是个好主意,就因为他小心谨慎,不肯轻易冒险,即使是好主意,他也不用。这次我们带领着一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过来,他怎么会不知道?现在四城门大开,让一些老弱残兵在外面打扫街道,这明明是诓我们进去。他不安下埋伏才怪呢!咱们可别上他的当,我们要进去,正好中了他的诡计。我想着不但城里,恐怕这一带地区也会布置了伏兵,咱们现在火速退兵,我还怕晚了一步呐!”说了这话,他就带着部队绕远往北山退去了。
当司马懿带队离开的时候,诸葛亮站在城楼上看见远去的魏兵马上擦了一把冷汗,哈哈大笑起来。他对吴懿说:“我考虑着司马懿因为害怕我有伏兵,一定不会走大路,而会绕着北山逃走。你赶快带上三千人马到北山去候着,等到魏军过去一半的时候,就在山谷里擂鼓呐喊,切记不能出去交战。如果他们把军械、粮草什么的扔了,你们就捡一些,直接运到阳平关去,我随后就到。”接着,诸葛亮又下了一道命令,叫西城的老百姓一千多家跟着军队一起搬到汉中去,免得给魏兵杀害了。
于是吴懿带着三千人马抄小道赶到了北山,早早埋伏了起来。司马懿果真不出诸葛亮所料,带着队伍绕远沿着北山退去,忽然听到后面打鼓的声音响彻山谷,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马追了上来。司马懿早就想到蜀兵在这一带可能会有埋伏,这会儿他们真追上来了,他连忙命令士兵们把粮草物资都扔掉,没头没脑地往前跑。
吴懿的士兵只是擂鼓呐喊,并不去追赶而是等到魏兵跑远了,他们从容的把魏兵扔下的东西捡起来,都带回了阳平关,非但没有损失一兵一卒,还白捡了很多东西。这时候,诸葛亮已经到了阳平关,王平、魏延、赵云、马岱等各路兵马也都陆续到了,这场危机总算是有惊无险的被化解了。
★心星点灯
1.了解对手,对症下药
实际上,空城计纯粹是一种心理战,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方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
空城计频频被运用在军事战斗中,近代解放战争中,聂荣臻元帅就很好的“唱”过一出空城计。那是1948年10月,傅作义集中他的第94军、暂编第17师、新编骑兵第4师、骑兵第12旅等优势兵力,并集结了数千辆汽车,企图快速奔袭石家庄。当时,石家庄我军只有一个中央警备团和一个教导团,另有冀中军区三个地方团在定县以北担任阻击。显然,用这点兵力守住石家庄是不可能的。这时,聂荣臻同志就当起了新“诸葛”,导演了一出新的“空城计”。
聂荣臻同志一面部署地方部队和中央警备团在沙河、滹沱河一带构筑防御阵地,一面令在张家口以西应县地区的我之主力第3纵队,日夜兼程南下,驰援石家庄。同时又搞了个“先声夺人”,以军区发言人的名义发表广播谈话,揭露傅作义偷袭石家庄的阴谋,宣称“我军已准备就绪,只要你们敢来,就休想再回得去”。广播以后,敌人立即派飞机低空侦察,发现我军在沙河、滹沱河构筑了三道正面很宽的防御工事,遂陷入狐疑不安。几天以后,敌机又发现易县、大龙华地区以西的我军主力南下,而我第6纵队在盂县一带又全歼了阎锡山派来配合傅军南进之第49师。这一来,敌人更慌了,担心被我两面夹攻。于是,傅作义急忙下令,停止进攻石家庄。我军以虚的手段争取了时间,最后以实的行动,粉碎了敌人偷袭石家庄的狂妄企图。
可以说诸葛亮的“空城计”是逼出来的,搞的是虚而虚之,未免过于冒险而带有偶然性,相比来说,聂荣臻元帅的虚中有实,更能稳操胜券,立于不败之地。
任何时候,在竞争中,了解竞争对手都是非常重要的,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知己知彼”,首先是要“知己”,“知己”就是要充分认识自身的实力,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明确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既不自高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的人,但是你如果能充分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够发挥自己的优点,改善自己的缺点,就接近完美了。
“知己知彼”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知彼”,所谓“知彼”就是要充分了解自身之外的情况,包括自己的工作、团队、公司、同事、竞争对手等等,凡是能对自身的工作事业产生某种影响的外界因素,都属于“彼”的范畴。
一个优秀的人,必须要对工作的环境和其他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这样他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如果一个人连他所从事的工作都不了解,他怎么可能做出出色的业绩来呢?如果连对手的实力都不了解,又如何能打败对手呢?如果不了解同事的一些工作习惯,那么在团队中,大家又如何能进行合作呢?
竞争中,最重要的就是清楚自身的实力,掌握对手的实力,只有这样才能在适当的时机采取合理的策略,既不延误战机,也不以卵击石、螳臂挡车。
2.冷静也是一种智慧
诸葛亮一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就无数伟业,无论在舌战群儒、大摆空城计还是在指挥赤壁之战时,他都始终保持着那种气定神闲的世外方士姿态,他在《诫子书》中教育子女:“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一介儒生而能彪炳于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军事史,他的智慧得益于中国文化中静中取动的精髓。
中国哲学之于西方哲学的重要区别就是在于讲求“静”,在静观中保全自己,争取机会。老子说:“静为躁君,一动不如一静”,这并不是鼓励人们消极无为,而是说要静待时机,不可莽动。
有人研究后发现:在人成才的因素中,智商只占20%,而情商占了80%,情商简单言之就是控制情绪的能力,也是意志力的表现。实际上,当我们与别人争论得脸红脖子粗时,我们就已经输了,输在了情商上。有些时候,在竞争中,决定竞争结果的是情商,是那种临危险不乱的冷静。
乒乓国手邓亚萍在一次访谈中谈到自己如何力克国际上项尖高手连连夺冠时,说:其实大家在技术上的差别并不大,我能取胜靠的是冷静,即使输球我也不会慌乱,而是更加沉着,我会用眼神狠狠地“罩”住对方,往往是对方接不住我的冷冷眼光,首先在气势上就输了。
1997年香港如约回归祖国怀抱,在庆祝这一伟大历史时刻的同时,我们无不缅怀为祖国一统一大业做出卓越贡献的领袖邓小平同志,深深为他在中英谈判中表现出的坚定立场、高超智慧所折服,更加佩服他冷静中不失果断,温和不乏威严的人性力量。
有这样一个历史镜头被定格在历史的影像中:在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最后一轮谈判中,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并排坐在沙发上,邓小平两手松驰地放在两边的扶手上,神态镇定自若,另一边“铁娘子”撒切尔夫人虽然面带微笑,却明显露出不自信:她身子测向邓小平一边,双腿拘谨地并在一起。谈判中邓小平据理力争,有理有节,却不卑不亢,最后终于一举定乾坤,改写了香港的历史,也让“铁娘子”的政治生涯中少了一项光辉的记录,以至于她神思恍惚,在上台阶时竟然摔了一跤,在气势的较量中又输了一回。
在生活中,冷静有时候就是在给自己退路的同时,也给了他人退路。人生如战场,每天我们接受的都是来自他人与自己的挑战,能够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才能够战胜别人。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于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人生的命运无法预测,但我们在面对艰难与重创时完全可以选择不一样的方式,不一样的态度。如果说面对困难与灾难时人们表现出的冷静更多的是一种气势,一种生存的本能与技巧,那么面对盛名与利益时表现出的冷静就是一种修养,一种智慧,一种更达观的生活态度。
此外,冷静不是退却,也不是放弃,而是一种静观其变然后出手制敌的策略。冷静处事、达观生活是一种哲学,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