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公历的四月四、五或六日。清明节历史上就有祭祖扫墓及踏青的习俗,而且一直延续到今。如《逸周书·周月》记载:“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历书》上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又明朝徐元《八义记·宣子劝农》:“节届寒食清明。清明,西郊外步踏红青。”
清明,一是指节气,一是指节日。从节气上说,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的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农民可以安排农事活动了。如《岁时百问》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节气是时序的标志;而节日包含着某种风俗和有纪念意义的活动。比如祭祀祖先,到烈士墓前扫墓,怀念先人,继承意志;到郊外踏青、春游等活动,享受春天的气息。
古人很重视清明这个节气,因为一到清明,天气回暖,气候湿润,雨水增多,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勃勃,正是春耕播种的好季节。可是,每年清明节前后,在中国江南、华南一带,经常笼罩着连绵细雨。因此,唐朝杜牧《清明》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意思是说,清明正是细雨纷飞的季节,家家户户都去祭祖扫墓,路上来往的行人个个都非常惆怅、悲伤,好像失去魂魄的样子。
那么,为什么古人要说“清明时节雨纷纷”呢?
因为清明时节适逢冬去春来,来自北方的冷空气逐渐减弱,东南方海洋上空的暖空气开始活跃北上。当冷暖空气不断相会,即会产生冲突,而冷暖空气发生冲突的地区,就会形成阴雨不断的天气。清明前后,江南、华南一带的上空,就是冷暖空气来往频繁的区域,所以才会细雨绵绵。
江南、华南一带春天时,低气压多。低气压,是大气中气压较周围低的地方,而在低气压的上空,低层的空气会由四周向中心流动。故低气压中心的空气为上升气流,容易将水气带至高空冷却而形成云、雨。因此,每逢低气压经过时,就会出现阴沉多雨的天气。
此外,清明前后,江南、华南一带大气层内的水汽较往常多。含有水气的空气白天受热上升,当遇到高空的冷空气时即凝结成小水滴,等小水滴变成大水滴,就会下起毛毛细雨。所以,这些原因使清明前后特别多雨。
古人清明节除祭祖扫墓外,还有“踏青”的活动。
踏青,又叫春游、探春、寻春。在花草返青的春季,古人结伴到郊外去游览,并进行各种游戏,如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等。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到了唐宋代,踏青之风盛行。踏青活动在清明节中以及前后进行,所以清明节又叫踏春节。
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一首《春游》诗:“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游人谁顾杨柳绿,竞看佳丽映桃红。”是说游人们外出踏青,绿草绿柳人们都顾不上看,都争着看那和美女容貌彼此相应的桃花了。佳丽映红了桃花,还是桃花映红了佳丽,实在就有些说不清了。
唐代孟浩然《大堤行寄万七》诗:“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王孙挟珠弹,游女矜罗袜。携手今莫同,江花为谁发。”诗中“相驰突”形容往来的车马多。“岁岁”是“年年”。“珠弹”是珍珠或玉石做成的弹丸。“矜”是爱惜。“江花”是江边的花。“发”是开。诗作开篇极力描写出大好春光的绚丽景象,渲染出游人尽情玩乐的热闹境界。结句陡然一转,写面对美好事物,诗人却不能与万七携手同游,由此发出江花虽繁花似锦,但却不知为谁而开的感叹。
清明祭祀祖先、缅怀前人;清明更不能忘记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继承他们的遗志,在时代的列车上展现我们的风采吧!
清明前后大地复苏,春光明媚,桃红柳绿,正是春游的好季节,愿人们尽情享受这美好的春季吧!